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政治体制改革
释义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简介

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到现在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目标

总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具体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主要任务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历史

1980年8月18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

(1)实行党政分开。党政职能分开,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地走向制度化。

(2)进一步下放权力。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执行。

(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适当加强决策咨询和调节、监督、审计、信息部门,转变综合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

(4)改革人事制度。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理顺共产党和行政组织、群众团体的关系。更充分地尊重选举人的意志,保证选举人有选择的余地。抓紧制定新闻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等法律,建立人民申诉制度,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进程。

特点

战略和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有八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

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四是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

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

六是把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

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

八是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

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发展经济是中国的首要任务。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等。可中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些体制还不完善,一些矛盾暂时得不到解决,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制度建立后,不可能是立即就完美无缺,往后就一成不变的,而是必然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又不完善到完善的变化,发展过程。促进和推动这一变化发展的动力根源于该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也开始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在很大意义上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而且其他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问题引发。政治是经济的一种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极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所以在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的条件下继续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各级决策机构要完善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改革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使之成为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决策机关,并使它逐步走向"服务性机构"。应加大决策机构的领导群体与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互动性,拉近领导群体与群众的距离,使领导层避免官僚主义,更真实的听取意见开展工作贴近民众。

但真正的“政通人和”是和决策机构的领导阶层整体素质成正比。首先在权力运用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利运行体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真正的做到利为民牟;权为民用。其次要深化人事制度,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管理人才聚到党和国家的的各项事业中来,扩大党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再要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学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家多次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再一次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要求各级干部都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需要;是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向方针政策的需要;是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需要。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哲学修养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元化”这个词现在虽不在用,但也有影响,邓小平同志说过:“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得特权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强加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的,不加分析的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利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提别是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变成个人领导。”在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下,必然造成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严重的缺少党员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从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缺少制度化,法律化的有利保障,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难以充分实现。由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主要靠人的因素而不是制度的因素,必然忽视制度和法律建设,已有的制度和法律也没有应有的权威,官僚主义以及个人专断,家长制,形形色色的特权也就难以避免。

所以就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否则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不改革政治体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现代化的实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成绩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说,认为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至今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是错误的,2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开放,原因在于当时的真理标准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发展,因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从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其实是互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来推动;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政治体制改革和改善民生与保护公民权利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实际的实惠;基层民主制度和依法治国结合。

此外,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将执政党依法治政和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中国式的政党制度;把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公民舆论监督;把选举投票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等。

李君如说,目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表现出3种走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最终在中国建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为基础的民主政治体制。

他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通过选举和协商两种形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体制。通过政治改革,完善这样的民主政治制度,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走势。

理论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相适应,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

三是认为权力过分集中是旧的传统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总病根”,政治体制改革要注重解决权力过分集中这个根本问题。

四是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坚定不移的目标,绝不允许有任何动摇。

五是认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是传统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党政分开放在第一位,这是一个关键。

六是认为政治体制改革要致力于改善党的领导,党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坚决铲除“以党治国”这个“国民党的遗毒”。

七是认为肃清思想政治方面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个任务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八是认为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既坚决、又审慎的方针。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但改革总要有一个期限,不能太迟。

显然,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是对国内国际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集中体现和凝聚了全党的智慧,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措施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执政思想的转变;

3、服务型政府构建;

4、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观点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2年3月14日在北京回答记者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时表示,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作上述表示。

温家宝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他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温家宝说。

他表示:“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