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正乙派
释义

正乙派起源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开启,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

简介

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二《官府》条:龙虎山向分紫微、虚靖、灵阳三派,“其师长之称,实同一脉,但无定派命名,使尊卑日久难考。因定四十字。从今至后,三派合一,依次授名。四十字完,许‘辰‘字辈再续四十字,完而复续,以此例垂于永世。”其所定四十派字为:“近远资元运,久长保巨淳。道唯诚可宝,德用信为珍。秉敬宏丹箓,葆真启世人。鸿图赞景祚,圣泽振昌辰。”娄近垣以其名之“近”字为始,表明此派由他所开启。据清顾沅《玄妙观志》可略知其传代情况。该志卷三载:惠远谟(1697—1771)字虚中,号澹峰。五六岁读书,过目成诵。稍长,其家送之入玄妙观,受业于潘元珪(号梧庵)。时主席胡云庵为延师讲学,乃博览儒书,尤潜心道藏。年三十,授道纪司,雍正九年(1731),主龙虎山玉华院事。后二年(1733),京师光明殿成,被选充焚修。时娄近垣主光明殿,远谟师事之,受其法。十三年(1735)潘元珪死,南旋继其方丈席。是年秋,娄近垣以龙虎山缺提点,奏准其往龙虎山署提点之职。乾隆九年(1744),娄近垣以年就衰,招之入都相赞助,明年充御前值季。遇雨肠(月字应为日字旁)愆,行法辄应。娄近垣修《龙虎山志》,参互考订,出力为多。至乾隆十五年(1750)冬南归。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年七十五。著有《学吟稿》。《玄妙观志》又载:张资理(1712—1786),字一枝,号友桐,吴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出家朝真观,为沈坚苍之徒。由儒家言通道德五千之旨。符箓秘典,靡不洞贯。雍正十二年(1734),钦选入都,住光明殿,复从惠远谟受法,为御前值季法官。乾隆十四年(1749)回苏,奉娄近垣之命,往龙虎山领迎华院教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请假回苏,次年主席玄妙观方丈。祷雨祛邪,颇著应验。乾隆五十一年(1786)卒。张资理后之传达室代不详。《诸真宗派总薄》载此派之“派”字,在“辰”字之后又添二十字,似此派至作《诸真宗派总簿》时,已传四十余代。

道教沿革

元代,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弟子邱处机(长春真人)受到元太祖崇重,道教全真派得到大发展,并从北到南传到安徽境内。正乙派到元初已传至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元世祖命其主领江南道教。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 年)授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乙教主”,自此天师道又称正乙教、正乙道,在元代江南地区势力较大,皖南地区主要流行正乙道。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提高汉族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族传统的道教也受到推崇。明太祖时道士的最高品级可达食二品官俸。明世宗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在统治者的推崇下,道教在城乡各地均有较大发展,修复、重建宫观,清修、符录各得其所。为了管理遍布各地的道教,明代历朝设专门机构管理,京师为道录司,府为道正司,县为道会司(道纪司),安徽境内之府、县亦然。明代安徽新建了数以百计的宫观,主要有休宁齐云山太素宫、郎溪存真道院、泗县真武庙等等。

清代,满族统治者崇信佛教、喇嘛教,道教日渐衰微,宫观破败,道士穷困。道教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迷信活动的结合较紧,民间祈祷斋醮之事流行,以符录为主的正乙派较戒律众多以清修为主的全真派活动较多,清代安徽也建立了一些宫观道院,但规模都不大,主要道教活动多集中在城隍庙、关帝庙、玄帝庙中进行。

民国时期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宫观及活动,但道教进一步衰落。民国初期,一些道教界人士不甘入清以后的衰败趋势,力图重新扩大影响,展道教。民国元年(1912 年)以安庆道教为主,成立了“安徽道教总会”。会址设在安庆四方城。民国18 年冬进行了改组,会址设安庆天台里六号张家仁宅内。合肥以及其它一些地方也相继成立了道教会。入会的除道士外,还有江湖术士。安徽道教总会并未能真正领导起全省道教,各地宫观庙堂及道士依旧分散行事,散居四方,各管檀越。

民国时期安徽尚存在的宫观庙堂,据民国23~25 年调查的《各县道教宫观表》 (缺部分县及齐云山)记载,有192 处,道士1000 余人。规模较大的有安庆城内佑圣观、广德祠山殿、巢县西乡巢湖中庙、合肥府城隍庙、阜阳白衣楼,居住道士5~10 人不等。一般的宫观庙堂仅居数人。又有一些道士、道姑居住家中或往来各地,在城乡各地从事与迷信活动相结合的宗教活动。

民国时期安徽道教的宗派,一般分全真、正乙两派。正乙派以休宁齐云山为首,在皖南尤其是徽州地区流传较广,在江北各地,也都有分布,如怀宁集贤关镇的正乙宫、巢县城隍庙、柘皋镇南岳庙、东岳庙、合肥城隍庙等。属全真道龙门派的如芜湖全真宫、宣城玄妙观、北极宫、怀远涂山禹王宫等。

随着历史上佛、道教的纷争和统治阶级宗教政策的改变,以至形成了一种寺庙住进道士、宫观住进僧人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以城隍庙最典型,它可以由道士住持,也可以由僧人住持。依不同的时间、地点而异。民国时期安徽也存在这种情况,一些佛寺如怀宁县古檀寺、三城寺、芜湖金沙庵、宣城翠云庵、阜阳观音庙、颍上莲花寺、蒙城金佛寺、观音庙等,都成为道教的活动场所,同样,许多道教的宫、庙也被佛教僧人占住,这些从一个方面说明其宗教的组织严密性日趋松懈。同时,还由于道教职业人员的减少,以及社会进步力量的挤迫,一些宫观被改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场所,如无为城隍庙被改作“民众教育馆”,金寨县双河道观的一部分被办起“模范学校”和“抗建学校”。到建国前夕,全省道教宫观尚有120余座,道教职业者近800 人。

现状

建国以后,道教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建国初期,在对道教情况进行清查的基础上,重点保护开放了一些规模较大的道教宫观道院。同时,一批零星分布在城乡各地、破败无道士居住的道教小庙,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城市建设过程中,被改作小学校、仓库等。到1958 年底,列为保护开放的道观共有10 座,其中休宁县齐云山6 座,怀远县禹王宫,凤台县茅仙洞,和县鸡笼山,屯溪高山观。另外,还有一批未列入的道观分布各地,以及散班道士云游各地进行道教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道教界人士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道士、道姑自愿还俗,参加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从事生产劳动。也有的参军参干及从事工商业劳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到1957 年,全省道教界人士还有130 余人,分属于全真、正乙两大派。

建国以来,道教界人士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在开展正常的道教活动的同时,协助政府清理蒙骗群众的反动会道门如“无为道”、“先天道”等的组织和活动,为新中国道教事业的正常发展创造条件。1956 年11 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道教协会发起人会议,怀远禹王宫李永德道长代表安徽出席会议并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筹委会委员。1957 年4 月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安徽除李永德道长以外又增补了苏宗善、陆合宽二位道长为会议代表,李永德、苏宗善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全省道教界在中国道教协会的指导下,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到1965 年,共有宫观64 座,道教界人士130 余人。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道教人士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宫观被迫关闭甚至毁坏,正常道教活动被迫停止。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道教界人士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纠正,宫观恢复开放,道教活动得以正常进行。1982 年11 月,在九华山召开了道教界代表会议,交流各地道教活动情况,讨论通过了《道教界爱国爱教公约》(见文献辑存)。1984 年,省人民政府确定休宁县齐云山、怀远县禹王宫、凤台县茅仙洞三处为省级重点开放的道教宫观。到1987 年,全省有道教活动的宫观5 处,有道教界人士约5人,其中安排县以上政协委员4 人。休宁县齐云山成立了道教协会组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