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正北芪 |
释义 | 正北芪,又称恒山黄芪(浑源黄芪)。产于中国北岳恒山,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就以名贵特产进贡于朝廷,它是国内绿色保健品种的佳品,也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名贵药材。 黄芪有两种:内蒙黄芪和膜荚黄芪。而质优用多的内蒙黄芪主产地就在著名的北岳恒山山脉,在这座闻名中外的塞外名山上,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尤为适宜黄芪的生长。主产于恒山山脉海拔1500――2000米的半阳坡、阳坡地带,这里的土壤疏松,多为草甸土,土中伴有大量的石英砂,深土层松,有机质丰富。同黄芪伴生的有少量的小灌木、杂草及多种草本药材植被,通风透光好,无环境污染源。常年最高气温25℃到28℃,最低气温―30℃到35℃。日照时间2800至3000小时。由于气候寒冷,生产缓慢,浑源黄芪一般生产六七年才能采刨、加工、运用。特殊的地理和生长环境,使这里产出的黄芪条直、粉大、皮白、芯黄。它和其他地方的黄芪有什么区别?也就是好在哪里呢?从直观上看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粉性和植物纤维的不同。浑源黄芪以粉性为主,揉碎后大部分是粉末,而其他地方的黄芪揉碎后植物纤维所占的比例大;其次是色泽的不同。黄芪一般是皮白内黄,其他地方的黄芪经过加工晒干后不论是皮部还是木部,都变为白色,而浑源黄芪则不会变色;其三是质地的不同。一般的黄芪加工切成小段后用手揉搓就会出现里面的木质部脱皮出来的现象,而浑源的黄芪则不会,从浑源黄芪的含量上,经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验,其总糖含量21.19%,是技术要求的265%;浸出含量30.4%,是技术要求的152%。浑源黄芪最大的特点总皂苷含量高,2000版药典规定黄芪总皂苷含量不得低于0.04%,目前查明浑源黄芪皂苷的含量都在0.16%以上,最高的、最好的能达到0.38%,这一点是浑源黄芪最大的特点。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浑源黄芪被中医界推崇为传统地道黄芪。 黄芪又是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其主要成份为:多糖、黄酮苷、粘液汁、苦味素及少量微量元素。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改善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辐射、保护肝肾、抗衰老、调节血糖、利尿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是当前中医临床处方和中成药中用量最大的中药之一,素有“十药八芪”之称。随着黄芪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不断发现黄芪新的药理作用,近年来不断有以黄芪为原料的二类、三类新药获得批准。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预防、保健意识日益加强,黄芪除了药用外,已大量用于各种保健药品和功能食品。 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芪性温、具有补气不足、活血壮脾、固表止汗、生津止渴、清五脏恶血之功效。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感冒、小儿支气管哮喘、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肾炎、病毒性心肌炎、腰酸腿疼等症。经药理化验证明恒山黄芪含蛋白质、淀粉酶、核黄素、β-谷留醇、微元素硒、亚麻酸二十一种氨基酸。有铁、钙、磷二十多种营养成份。经常服用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和抗衰老、抗癌、抗病毒、调节血糖、利尿、改善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都有较好疗效。实乃有祛病养身、益寿延年之功效,是馈赠之保健佳品。 黄芪还可用于炖肉、炖鸡、泡酒、炖汤、烧菜煮粥等膳食添加。按汤水容量多少酌情摄入,一般每500克加30克,药用请遵医嘱。 黄芪之乡 山西省浑源县是中国黄芪之乡。全县黄芪面积33万亩,世界顶级黄芪—正北芪的产地。该县的恒山山区,最适宜于种植黄芪,山下的浑源县已成为我国的黄芪之乡。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又是人们烹肉、泡酒、作菜、煮汤的佳肴。它的特点是条长顺直,皮光纤细,色泽黄亮,粉性大,空心小,是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的“正北芪”。 李时珍《本草纲目》列其为“本经上品”“补药之长”。因主产于北岳恒山山脉而著名。黄芪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天然生长的一种绿色药材,具有药性强、品质纯、粉性足、无污染等特点。 恒山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的干燥根,是种名贵中药材。 据《中国药典》记载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现代医学表明,黄芪化学成份众多,主要含有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及多种游离氨基酸等有效成份。是现代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绿色保健品。 主要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增强肌体免疫力,调节代谢等功能。既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又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它具有纤维细、含粉量高、油性大等特点。其北芪制剂可增强人体的免疫等功能,对造血功能的恢复、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肾脏疾病的治疗均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对抗衰老抗病毒、抗癌均有抑制恶化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