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镇西府 |
释义 | 沿革镇西府:治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雍正九年(1731)于巴里城坤城置安西厅,直属甘肃省;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升安西厅为巴里坤直隶厅; 乾隆三十八年(1773)升巴里坤直隶厅为镇西府,设治宜禾县; 咸丰五年(1855)降镇西府为镇西直隶厅; 光绪十年(1884)正式改属新疆省。 辖县、散厅、散州宜禾县宜禾县:乾隆三十八年(1773)于巴里坤直隶厅直辖区域置宜禾县,以汉朝宜禾都尉得名,为镇府西附郭县;咸丰五年(1855)镇西府降格,遂撤消仍为镇西厅直隶厅直辖区域。 治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奇台县奇台县:乾隆三十七年(1772)于奇台堡置奇台直隶厅,属甘肃省;三十八年(1773)降为散厅,改属镇西府;四十一年末(1777)改置为奇台县,咸丰五年(1855)镇西府降格,遂改属迪化直隶州。 治今奇台县老奇台镇。 辟展厅辟展厅:乾隆三十六年(1771)于辟展城置辟展直隶厅,属甘肃省;三十八年(1783)降为散厅,改属镇西府;四十四年(1779)徙治广安城,咸丰五年(1855)镇西府降格,遂升辟展厅为吐鲁番直隶厅,仍属甘肃省。 初治今鄯善县,乾隆四十四年徙治今吐鲁番市。 哈密厅哈密厅:乾隆二十四年(1759)于哈密城置哈密直隶厅,设抚民通判为行政长官,属甘肃省;三十八年(1773)降为散厅,改属镇西府;咸丰五年(1855)镇西府降格,遂升哈密厅仍为直隶厅,仍属甘肃省。 治今哈密市。 迪化州迪化州:乾隆二十五年(1760)于乌鲁木齐城置乌鲁木齐直隶厅,设同知为行政长官,属甘肃省;三十八年(1773)降为迪化州,改属镇西府;同年又升为迪化直隶州,仍属甘肃省。光绪十年(1884)升为迪化府,改属新疆省为省会。 治今乌鲁木齐市。 巴里坤总兵乾隆二十四年(1759)移安西提督(驻今甘肃省瓜州县)驻巴里坤城,改为巴里坤提督,不久又于乌鲁木齐城设乌鲁木齐总兵。二十九年(1764)移巴里坤提督驻乌鲁木齐,改为乌鲁木齐提督,并移乌鲁木齐总兵驻巴里坤,改为巴里坤总兵。 巴里坤镇总兵统辖镇标四营:镇标中营、左右两营、城守营,兼辖哈密协,古城营,塔尔纳沁营,木垒营。 收复新疆的桥头堡清朝与准噶尔交战时期,安西、巴里坤长期是战争前线。巴里坤也是清军进入新疆夺取的最早的据点。 同治年间及光绪初年,西北陕甘也回民起义不断,内地也有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清政府处处派兵镇压。无暇顾及新疆。新疆被阿古柏霸占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又叫“七城国”。清政府在新疆的主权事实上已经瘫痪,但就是镇西厅——巴里坤始终不失。这里自古就是通往新疆核心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汉军、唐军进取西域都要从此经过,是为必经之路。清军当年平准噶尔时也是从此进军。当时的巴里坤镇总兵是何遂,甘肃甘州人。原本是巴里坤游击,当巴里坤出现了骚乱时,他果断的予以平定,保障了巴里坤的安全。之后他团结当地人民士绅商人,组织民团,坚决抵抗叛军的进攻,数次击退叛军。同治四年(1865)因功升为巴里坤总兵,次年率军收复哈密两城,期间与叛军进行激烈争夺。六年再次收复哈密,进而屯兵五堡垒。被授予为记名提督。当时整个新疆大多沦陷于阿古柏手中,而巴里坤屹立不倒,苦苦坚守,为最后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保住了一个重要的桥头堡和进军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