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镇前镇 |
释义 | 镇前镇是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武夷山鹫峰山脉北瑞,位于闽东北结合部,东经118°56′~119°16′,北纬27°08′~27°09′之间,与四县四乡毗邻,省道302、202线贯穿全线,素有“闽北东大门”和“旱地码头”之称。是高山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行政区划代码为350725104。 历史沿革镇前在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立为关隶镇,那时,镇上有相邻的宅上村和卜前村,镇衙斫地的卜前逐渐兴旺起来,宅上逐浙衰落,村名随之消失,故镇衙斫在地的卜前就被叫作镇前。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升关隶镇为关隶县,县治移于今城关,镇前属关隶县管辖。清时,镇前是宁德县的十七、十八都。民国时,镇前是政和二区的一个联保。镇前于一九四九年五月解放,属政和二区管理,一九五八年成立镇前人民公社,一九五九年由南平专区划福安专区,一九七零年划到建阳地区,八九年改社为乡,一九九三年撤乡立镇。 镇前镇是闽北重点老区镇,全镇22个行政村(有老区村15个村),6600户,2.95万人。革命战争时期创立了著名的宝岩老区革命根据地,曾是闽浙边特委、中共政和县委所在地。革命战争年间,先后爆发过宝岩的农联暴动,角坂的刀子会抗丁,天柱战斗、宝岩战斗、横坑头战斗等革命历史事件,境内有闽浙边特委纪念碑、丁坑红军联系点,南坑红军岩,半林岗游击队集结地等红色遗址。当年陈贵芳等人在镇前长期进行革命计争,创造了“红旗不倒”的奇迹。 自然资源全镇地域面积234.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36米,年降雨量1726毫米,年均气温13.9℃,夏天酷暑,季干爽凉人,昼夜温差大。镇前从实际出发,利用独特的“二元”地理气候优势,走特色产业之路,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形成了以宝岩、茶溪为主的万亩锥栗示范带,以南坑、里洋、下园为主毛竹示范带,以下园、角坂、梨溪、梨洋、洋舍为主的反季节种植示范带,以罗金坂无公害(有机)茶基地为龙头的茶叶生产基地带。全镇现有林地面积19.2万亩,耕地面积2.68亩,茶叶8850亩,毛竹林3.7万亩,锥栗2万亩,反季节蔬菜面积1万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08元。 地理优势镇前镇位于政和东南部,周边分别与周宁泗桥、政和的外屯、杨源、澄源、星溪接壤,处在中心位置。镇区主街有1.5公里,沿街店面200多家,当前被县委、县政府列入十一五集镇建设规划,是规划中继县城之外的第二大集镇,从交通、卫生、教育,居民小区建设,产业支撑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布局,集镇中心地位进一步突显。正在筹建中的“宁武”高速公路在高山区开口,距出口仅10公里,将进一步为中心集镇发展带来机遇。 镇前镇辖镇前、梨溪、梨洋、洋厝、南坑、横坑头、里洋、茶溪、宝岩、下园、际头、半源、角坂、湘源、下庄、连坑、筠竹洋、郢地、西溪、齐家洋、蓬岭21个村委会。以镇前中心小学,镇前中学,镇前中心卫生院等国有单位构成当地教育医疗卫生的主体,以使当地人民享有较好的教育医疗保障。乡镇企业有制茶、木材加工,竹笋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 茶叶、山苍籽,锥粟,香菇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镇前人外出拓展事业,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为上海,福州,广东,闽南等地,为本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动性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