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震旦大学 |
释义 | 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是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由中国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震旦是印度对中国旧称,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和L'Aurore。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将震旦大学各院系分别归并上海市各有关高等学校。 中文名:震旦大学 外文名:Aurora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903年2月27日 类别:私立综合性大学 知名校友:胡文耀、翁文灏、孙文耀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徐家汇 主要院系:设法律与经济两学系、有文工、理工、医学4个学院。 主要奖项:民国著名大学 首任校长:马相伯 院系调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 院系调整:华师大、华理工、上财、华政 地理位置1903年2月27日,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最初命名震旦学院,由耶稣会奖学基金提供财力支持。震旦一词乃印度对中国之旧称,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和L'Aurore。建校初始,由发起人马相伯主持校务,担任校长,由项微尘任总干事。所定学科,为语文、象数、格物、致知四门。学校各部事务,由学生自行管理。 收回教育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收回教育主权,将震旦大学各院系分别归并上海市各有关高等学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 震旦诞生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在当时已是一所颇具声望的新式学堂。学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不断作出变革的同时,聘请来的一部分教师却是私塾出身,对学生依旧苛令封建礼教之传统,明显与学生们渴望的新思想和新文化格格不入,对立情绪日益严重。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1月5日,文科教习郭镇瀛因一只倒空洗净的墨水瓶,断言此乃生徒羞辱其"肚中无墨",是大不敬,故而严辞追查,后宣布开除全班学生,“以此示做”,引起全校学生公愤,校方却无意收回成命,遂致全校学生集体退学,是为“墨水瓶事件”。为缓和事态,校方请特班班主任蔡元培先生出面调解。蔡元培说服学生暂缓罢课,然与校方几番交涉,却仍无成效,终致一百四十五名学生退学,蔡元培也愤而辞职,与学生一同离校。离校后部分学生经蔡元培介绍,向时任法国天主教神父的马相伯求学,马相伯遂于次年租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的余屋,创办震旦大学院,自任院长。亲编《拉丁文通》、《致知浅说》等教材亲自授课,学校管理事务方面则实行学生自治。 初期变故光绪三十一年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试图拿下震旦,将其变为教会学校,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为总教习,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学生大哗,摘下校牌,全体退学。马相伯看到退学学生的签名簿时,老泪纵横,决意站在学生一边,率一众中国教员辞职离校,另图他处。得知此事,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一批上海名流纷纷给予支持和帮助,终在江湾觅得一地,筹建复旦公学(即今天复旦大学的前身),马相伯任校长兼法文教授,聘李登辉任教务长。 光绪三十四年,由耶稣会接办的震旦大学拟定迁址前往卢家湾(今卢湾区),马相伯仍以办学为重,不计前嫌,捐现银4万元。遂筹得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地基8处(当时价值10万多元),以购置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土地100亩,建造新校舍。 历史沿革1903年2月27日,受法国天主教会的资助,神父马相伯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震旦学院,又名震旦大学院或震旦公学。震旦是印度对中国的旧称,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和L'Aurore。 1904年,因不满教会对大学的干涉,马相伯率一众中国教员辞职,另寻他处,觅得江湾创办复旦公学。 1908年,震旦迁卢家湾吕班路,占地一百零三亩。 1905年8月复校,规定为两年制。 1907年10月8日,震旦学生因纪念孔子诞辰,在校内张灯结彩。此举被天主教神父视为迷信,遭到制止。部分学生因而罢课离校。 1908年震旦学院建新校舍,马相伯不计前嫌,捐现金4万大洋,为震旦购卢家湾地基103亩,当时地价每亩400元,又捐英法租界地基8处,约值现金10余万元,马相伯将全部家产都捐给了震旦。教会表面上承认马相伯是震旦创办人,奉其为震旦学院的董事长,却不让他过问校务。迁至吕班路(今重庆南路)之后,耶稣会任命法藉教士韩绍康(H.A11ain)为院长。韩把预科、本科共4年的肆业期改为6年,设文、理两科,授予毕业生学士学位,一改马相伯原先拟定的将震旦办成学院的设想,而是参照欧洲大陆学制,开始走上正式大学(Universite)办学的轨道。 1908年震旦正式迁址卢家湾吕班路上课,分文、理两专科。 1912年民国建元,孔明道神父(de Lapparent)任院长,按法国大学体制,改称震旦大学院,并作为天主教大学,在罗马教廷立案登记。同年震旦首届文、理科学生毕业,中华民国教育部请马相伯代行监考,6月30日举行毕业典礼,授予12名学生学士学位。 从1913年开始,法国政府每年贴补震旦1000法郎,期间有几年补贴略多些。偶尔或给5千到1万法郎的特殊补贴。上海法租界当局曾给江南教区银6万两,以支持震旦建设,震旦修建新教学楼时,则另予部分资助。 1914年,南道煌(G.Fournier)任院长,仅一年,死于任期之内。他把本科分成三科:法政文学科(3年),算术工学科(3年),博物医药科(4年)。另设2年制工程特科,招算术工学科毕业生,从而奠定了震旦大学医、法、理工三学院的基础。授课均用法语。学生来源多为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以及各地天主教会所办学校之毕业生。 1915年,姚缵唐(Henry)任院长。是年起,需由罗马耶稣会总部任命。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决定从5月26日起罢课。校方于26日上午命令学生即日复课,并叫来法国巡捕予以弹压,165名同学愤然离校。 1927年,震旦学生要求收回教育主权,法租界派巡捕驻扎在学校,开除并逮捕了一批学生。 1928年前后,传说中国政府将收回租界,耶稣会拟将震旦迁往安南(越南)西贡。幸得此事为马相伯家属所闻,遂请于右任出面干涉,此事作罢。同年,依照中华民国之政府章程,改称震旦大学。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国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进攻江湾和吴淞,史称“一·二八事变”。医学院20多名学生冒险奔赴前线救治伤员,震旦大礼堂西宿舍辟为伤兵医院,共收容伤兵300名,宋国宾教授率部分学生于安当医院开设第18伤兵医院。同年,震旦博物馆大楼落成,徐家汇自然史博物馆迁入。有自然史、中国古文物和动物等展馆,后于1952年8月移交给中国科学院。 1932年12月,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震旦大学立案,胡文耀任校长,设立以马相伯为首的董事会,常务校董才尔孟总揽一切事务,同年上海市教育局批准其附属中学立案,校长胡文耀兼任附中校长。同年,圣伯多禄教堂落成。 1932年,经民国政府教育部核准立案,设置法(分设法律与经济两学系)、文(分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教育、家政、社会六学系)、理工(分设化学、生物、物理和数学、土木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六学系)、医(分设普通医学与牙医两学系)共4个学院。 1936年,震旦大学大操场以南的新教学楼竣工。 1937年,美国天主教圣心会于蒲石路(今长乐路)创设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今原址已成向明中学),院长由胡文耀兼任。下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经济、教育、社会、化学、家政等系。经费则由天主教美国“圣心会”修道院提供,名义上从属于震旦大学,实际上经济、行政、教学均完全独立。实权为美国修女能理院长(Nowry)独揽,教学语言使用英语。同年圣心会又增设了震旦高级护士学校二所,一所在广慈医院,另一所在圣心医院,校长都由胡文耀兼任。 1938年起,震旦大学开始招收女生。 1937年8月13日,蒋中正先后投入兵力75万,正面进攻驻守上海之日军,淞沪会战爆发,又称“八·一三淞沪战役”。战斗极为惨烈。震旦大操场西北隅搭建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2千多人,大礼堂开办临时伤兵医院,收治伤员14l0人。还将新楼一部分供给交通大学。 1945年3一8月,日军侵占震旦西院大楼,直至终战投降。 1947年开设文学院,由巴黎大学文字学博士、徐汇中学校长、中国神父张伯达兼任院长,1948年夏改称文理学院,实际只设中国文学一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脱离震旦大学独立。 1951年2月1日开始,所有传教士退出学校,天主教会停止拨给震旦大学经费。同年8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震旦大学合并,成立并校委员会,主任委员胡文耀。 1952年初,前上海牙科学校并入震旦大学医学院牙医系。 1952年全国陆续开始高校院系调整。10月,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组成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胡文耀任院长,仍在重庆南路校区办学。文理学院、经济系、中文系、化学系和营养学等主要院系均全部并入复旦大学,法律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电机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并入同济大学,化工系并入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托儿专修科并入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银行、会计、企业管理等夜专修科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从此震旦大学撤销。 在台湾的震旦大学校友后于台北市杭州南路成立震旦校友会,并兴建“震旦中心”大楼(现为天主教震旦外语中心),以示纪念。 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仍使用重庆南路227号和280号之校区。 震旦三友胡文耀与翁文灏、孙文耀三人于1908年从震旦预科(二年制)毕业,一起考取浙江省官费留欧,人称震旦三文。因为民国政府教育部规定各级学校校长必须由华人担任。所以震旦男、女大学,附属高、初中和二所护校都由胡文耀挂名当校长,震旦只付给他一份工资(300元),实际大权均由中、外神父独揽。胡主要掌管法租界公董局立萨坡赛小学,任校长,成绩卓著。 历任校长姚缵唐(Henry 1915-1923) 帅理蔼(Seillier 1923-1927) 桑黻翰(Lefebvre 1927-1931) 才尔孟(Germain 1931-1946) 茅若虚(Dumas 1946-1952) 著名校友戴望舒:现代著名诗人 何振梁:国际奥委会委员 芮 沐:北大著名法学教授 王振义: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1年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单声:英国华侨协会会长 南京大学名誉董事 世界震旦校友会名誉会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