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针尾沙锥 |
释义 | 针尾沙锥,鸻形目鹬科沙锥属的1种。又名中沙锥,针尾水。常结成小群,栖息于沼泽、稻田、草地、苇蒲中、嘴坚硬,常插于泥中摄取食物,在水稻田(尤其是收割后的水稻田)中常可遇见。羽色与杂草相混,不容易发现,有时常由脚下突然飞起。取食昆虫、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 简介针尾沙锥,鸻形目鹬科沙锥属的1种。又名中沙锥,针尾水。嘴细长而直,尖端弯曲;头顶褐色,中央和两侧各有一条棕白色纵纹;后颈和背部均为红棕色,并有黄棕色斑纹;喉和胸部黄棕白色,颏、腹等白色;尾羽外侧8对特别窄而硬,宽度不超过2毫米,是本种的主要特征。常结成小群,栖息于沼泽、稻田、草地、苇蒲中、嘴坚硬,常插于泥中摄取食物,在水稻田(尤其是收割后的水稻田)中常可遇见。羽色与杂草相混,不容易发现,有时常由脚下突然飞起。取食昆虫、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 基本资料物种名称:针尾沙锥学名:Gallinago stenura 中文俗名:中沙雉、针尾鹬、针尾水札 分类:鸻形目、鹬科、沙锥属 虹膜-褐色;嘴-褐色,嘴端深色;脚-偏黄。 叫声:告警时发出带鼻音的粗喘息声squak-squak。 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 鹬科 Scolopacidae 属: 沙锥属 Capella 种: 针尾沙锥 C. stenura 体态特征针尾沙锥,体小(24厘米)、墩实而腿短的沙锥。两翼圆,嘴相对短而钝。上体平淡褐色,具白、黄及黑色的纵纹及蠕虫状斑纹;下体白色,胸沾赤褐且多具黑色细斑;眼线于眼前细窄,于眼后难辨。与扇尾沙锥及大沙锥较难区分,但体型相对较小,尾较短,飞行时黄色的脚探出尾后较多,叫声也不同。与扇尾沙锥区别在翼无白色后缘,翼下无白色宽横纹。腿比大沙锥细且黄色较少。 繁殖繁殖期雄鸟飞翔于高空,忽然急剧下降,其尾羽发出沙沙声音。在芦苇、草类密生的湿地,沼泽附近的干燥地带,有时在稻田中或田埂上筑巢。巢呈碗形,内垫有细根和草茎等。繁殖期为5-7月,每窝产卵4枚。卵梨形,外表平滑,无光泽,灰黄色,并有斑点。 生活习性栖息于沼泽草地、池塘、滩涂、水稻田附近及河流岸边等地;性机警,行动敏捷;受惊扰则立即飞去,边飞边鸣,一般飞不多远再次降落入草丛中。取食时将嘴插入地下泥土中,捕食水生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类、蜘蛛和昆虫等。常光顾稻田、林中的沼泽和潮湿洼地,以及红树林,比扇尾沙锥栖息环境稍干燥些。习性似其他沙锥,包括快速上下跳动及“锯齿”飞行,受惊吓时发出惊叫声。飞行不如扇尾沙锥那样乱撞。 分布状况中国境内的常见过境迁徙鸟。越冬群体见于台湾、海南岛、福建、广东及香港。 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在中国黑龙江流域和黄河上游繁殖,迁徙时遍及全国。 物种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