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针灸的科学基础
释义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通过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吸拔,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针灸理论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和现代医学理论。

《针灸的科学基础》

内容简介

针灸医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并很快传播到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16世纪开始传播到欧洲,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更以新的姿态进一步扩大了在世界的影响,从而使中医针灸医学成为非主流医学系统中最辉煌的部分。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针灸疗法,并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对针灸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有上百种杂志刊登过针灸研究的论文。

虽然中医古籍有关针灸方面的著作不下数百种,近十几年来出版的中医针灸著作更难以胜数,然而基于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针灸学专著在我国出版还属凤毛麟角。本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该书共分7篇21章,30余万字。

第1篇扼要评述了东西方医学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完善的全过程,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它们不同的进化规律,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与连接纽带的空缺部分是实验生物医学。

第2篇以详实的资料论述了与针刺效应发挥有关的外周感受装置,传递不同强度针刺信息的传入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传递的通路和联系途径。

第3篇涉及到针灸效应的反应系统,主要论述了针灸对免疫、神经内分泌及与应激效应的关系。

第4篇从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这个研究最广泛的领域详细论述了针刺镇痛的生理学作用机制,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指南,对临床针刺镇痛和针麻选穴、刺激手法和强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第5篇为经脉-脏腑相关论。从现代医学的体表-内脏相关和体表-交感反射的角度论述了经穴-脏腑相关的联系途径、作用原理、经穴特异性的规律及相应的神经科学基础,展示了该领域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针灸治病的临床应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第6篇为针灸疗效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内关穴的主治功能和针灸在脑卒中康复医疗中的穴位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

第7篇详细论述了经络学说的起源、演变的全过程,特别是对经脉体表循行线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循经感传的生物学原理提供了最新的资料。

该书针对性强,说理透彻,论据充分,是从事针灸科研、针灸临床及生物医学科研人员、临床工作者和医学生很有价值的一部参考书。

作者简介:

朱 兵

性 别:

出生年月:1953年8月

职 称:研究员

毕业学校:法国巴黎大学(6)生命科学

学 历:研究生

学 位:博士

导师类别: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 业:中西医结合基础

学术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北京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科研简况及代表性成果:

承担课题: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1项

国家攀登计划研究课题 3项

人事部和国家科委专项课题 4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项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1项

获奖情况:

参与和主持的研究课题先后获院、局级成果1、2、3等奖12项。部分如下:《针灸的科学基础》: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 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经络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刺镇痛的阶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获200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中医学院“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撰写《针灸的科学基础》一部。

迄今为止,在国际SCI杂志发表论文26篇,《中国科学》发表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指导研究生简况:已毕业博士6人,硕士6人。在读博士6人。

研究方向:针灸效应机制、针刺镇痛原理、循经感传机制、经脉-脏腑相关联系研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8: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