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贞陵 |
释义 | 宣宗贞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50公里处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唐宣宗李忱墓。 陵墓介绍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咸阳城北50公里处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园地跨泾阳、淳化两县。李忱(810~859)为宪宗第十三子,在位期间(846~859),励精图治,史称"大中(宣宗年号)之政有贞观之风"。大中十三年(859),因服长生药中毒而死。贞陵因山为陵,城垣沿自然山势构筑,南垣长1680米,北垣长4080米,东垣长2985米,西垣长4440米,内城面积约629万平方米。陵园城垣四门前均有对称的土阙。现存石刻有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只、石马5对、石狮4对、石人13尊,皆破损残缺。? 唐宣宗李忱简介唐宣宗李忱(810-859)是宪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母孝明皇后郑氏。始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遗诏立为皇太叔,遂即皇帝位。时年37岁,在位14年(公元847-860年)。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立位武宗一直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拥立李忱为帝。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在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宣宗因为得到神策军中尉宦官马元贽的拥立才即皇帝位。武宗生前没有安排继承人,在服食“丹药”中毒后,弥留之际,马元贽提出武宗诸子年幼,须选贤德的为嗣君,宣宗才得以年长被拥立。 韬光养晦如果说即皇位之前,说宣宗“贤德”是比较勉强的。《旧唐书》描述他:“外表昏晦而内心明朗,非常严肃、沉默寡言。看事物时,眼光很怪异。小时候宫中以为他不聪明。”十几岁时,他得一场重病,忽然周身发光,蹶然而起。躬着身子拱揖,好比接待臣僚一般。他的奶娘觉得他有心疾,穆宗探视时,抚得他的背说:“这是我家的英物,不是心有毛病。”赐他玉如意、御马、金带。后来,他又常做梦乘龙升天,把这梦告诉生母郑氏。郑氏叮嘱他不要乱讲。经历大和、会昌朝,愈加沉默寡言。聚会人多的时候,几乎不讲话。文宗、武宗到十六宅参加宴会,都想引诱他开口说话,尤其是武宗,性情豪爽,对他极不尊重和礼貌。等到李忱监国之日,突然像变了个人,虽然因国丧而满脸哀容,但接待群僚,决断庶务,却有条不紊。人们到这时才明白,他这些年一直是在韬光养晦。会昌六年四月,脱去丧服,尊奉母亲郑氏为皇太后。以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白敏中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委任白为宰相之任。同时重用的有令狐绚等。而同时将前朝的门下侍郎、同中书平章事、卫国公李德裕加授太尉、同平章事、江陵尹、荆南节度使等职。实际上是调离朝廷。同时调离的还有马植、王元逵、李绅等。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重视科举宣宗即位,很重视科举取士,看中进士出身的人。宣宗与文人学士关系比较密切。大中元年,诗人白居易去世,宣宗就深情的写过一首悼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守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宣宗即位以前的三十年,一直在民间游历。颇知民间疾苦。对这位“老婆婆都能听懂其诗歌”的白乐天,一定是抱有亲切感的。 两件政治大事宣宗即位后的几年间,发生了两件政治上的大事。一是太皇太后郭氏之死。《旧唐书》写得非常隐晦。实际上郭太后是宪宗皇帝的妃子,在之后的穆、敬、文、武四朝,在政治上都具有较大影响。而宣宗继位后,却对之礼数不周,甚至怀疑她曾谋杀宪宗。郭太后郁郁寡欢。大中二年,甚至想从勤政楼上跳下去,幸被宫女拉住。宣宗听说后,心中不痛快。事后,当天夜里,郭太后“暴崩”。有人猜测她死于非命。当时即有猜测和传言。郭太后被葬在宪宗景陵的外园,没有一个符合身份的葬礼。郭太后在宪宗时,没有得到皇后的尊荣,死了也没有和宪宗葬在一起。另一件大事就是沙州(今天甘肃敦煌)张议潮重新归附了唐朝,河西走廊地区于安史之乱后,因吐蕃崛起,唐朝盛极而衰,因而孤立无援被吐蕃吞并。大中三年春正月,吐蕃衰乱,吐蕃宰相论恐热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七关之兵民归附唐朝廷。七月,三州七关军民百姓,都是河陇的唐遗民,几千人到京师朝见宣宗,皇上亲自到延禧门抚慰,并让他们解开辫子。(看来强迫“留辫”的风俗唐朝时胡人中就已经很盛行了。)赐给他们衣冠、腰带,共赐绢十五万匹。大中四年,张义潮乘吐蕃内乱无暇顾及河西之机,驱逐吐蕃守将,夺回沙洲。大中五年三月,宣宗接到张议潮奏表,十分高兴,任命他为沙州防御使。当年十月,张议潮又派人入朝,献上瓜、沙、甘肃等几个州的户口地图,从此被吐蕃占领的河陇地区重新归属唐朝。宣宗表彰张的义举,将沙州称为“归义军”,统领各州,张为归义军节度使,并赐了一大堆官职,这在“重惜官赏”的宣宗朝是不多见的,可见宣宗是多么高兴。 治国之道访求治国之道的宣宗对于政事的关心超过任何其他事情。他很注意召见大臣谈论政事,探讨治国经验。翰林学士令狐询因为了解前朝史事,被倚为心腹。宣宗常在夜里把令狐询召入禁中长谈,从庙堂大计到江湖疾苦,无所不涉猎。宣宗常对令狐询的学识大加赞叹。宣宗在临朝听政的过程中,注意礼遇大臣,正襟危坐,从不表现丝毫倦怠。批阅大臣的奏章前,他会洗手焚香。 宣宗对于大臣,尤其是宰相的控制是十分严格的,每逢与宰相议事完毕,他就会提醒:“卿辈好自为之,朕常常担心卿辈有负于朕,日后,就不能相见了。”他处理政事十分细致,往往明察秋毫,使大臣们非常紧张。令狐询在宣宗朝任宰相最长,他深有体会的说:“我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而每逢延英殿奏事,未尝不汗透衣衫。”同样,对于大臣进谏,宣宗也能够虚心听取。魏征五世孙魏蕃,因敢于弹劾驸马都尉令,得到宣宗信任而被任命为宰相。宣宗常说:“魏蕃有祖上风范,名公后代,我很看重他。”相反,对那些缩手缩脚的大臣,很是不满。据说,宣宗记忆力超强,官员的名字及事迹往往过目不忘。令狐询曾推荐李远做杭州刺史,宣宗说:“朕记得李远一首诗中有‘长日惟消一局棋’的诗句,这样的人能胜任地方长官吗?”大中九年春,宣宗在出游途中遇到醴泉县百姓祈祷,希望届满的县令留任。宣宗记住这个县令,当其所在州刺史空缺时,就委任他为刺史。那位刺史上任前入朝辞行,宣宗问:“你出任之州离京师多远?”那刺史答:“八千里。”宣宗道:“卿到任后的为政善恶,朕都会一清二楚,不要以为天高地远。此台阶之前才真正是相隔万里啊,卿能明白吗?”刺史慑于皇帝的威严,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宣宗提倡节俭,以往皇帝出行,宦官会先以龙脑、郁金铺地,他下令取消,他在后宫中都穿着浣濯之衣,日常膳不过几道菜。如果是陪皇太后郑氏进膳,他从来不让奏乐。对于宗室子弟,他更严格要求他们遵循制度。大中二年十一月,宣宗宠爱的女儿万寿公主下嫁名门郑颢之家,他就下令将所乘车子的金饰改为铜饰。同时,告诫公主严守妇德,孝敬公婆,不得轻侮夫家,不得干预政事。还赐手诏:“假如违背我的告诫,小心会有太平、安乐公主之祸。”一次,郑颢的弟弟病重,宣宗得知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场,就很生气。他说:“怪不得士大夫家不愿意和我家通婚,我现在明白了。”他立即派人把公主召到宫中,让她站在台阶下,却不理她。万寿公主知道自己错了,哭哭啼啼向父皇谢罪。宣宗见她认错,就数落她说:“岂有小叔子病重,不前往探视却跑去看戏的?这实在太不像话了。”要她回家认错。这样,宗至贵戚都明白应当严守礼法了。 服食丹药宣宗目睹了武宗服食金丹中毒而死,并把诱武宗服丹的道士处死。但自己又不得不陷入信任方士,梦想长生的怪圈。并拜道士刘玄靖为师。又服食丹药,毒性发作而死。 到大中末期,宣宗中毒越深,为了能够长生不老,他派人到南方寻访罗浮山人轩辕集,向他询问“治国修身之要”。对此,官员纷纷劝谏,宣宗派宰相解释:“我听说轩辕集是一代高士,不过想与他谈谈而已。”轩辕集见到宣宗,没有谈及方士的诡异之道。到大中十三年春,他坚决请求重还山中修炼。宣宗说:“先生稍留一年,等我为你在罗浮山修的道馆建成再走也不迟。”但轩辕集坚持要走。宣宗不解:“先生急着舍我而去,难道是国家有灾吗?朕有天下,究竟有几年?”轩辕集取笔写下‘四十’,而‘十’字挑上,是‘十四’年的隐喻。这一数字正与宣宗在位时间相同,冥冥中兴替有定数,宣宗所剩时间不多了。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评说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陵墓详情概况贞陵依山为陵,陵园面积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园东、西二神门外两对阙址分别位于仲山东西两座山的峰颠之上,形势壮观。 陵园东南和西南二角阙址相距1600米,南神门东西居中;东南和东北二角阙址相距2800米,东神门南北居中;东北角阙址西距北神门1600米,西北角阙址东距北神门1200米;西北与西南二角阙址相距2500米。南北二神门相距3300米,东西二神门相距1950米。 陵园东南角阙址位于泾阳县石滩村西北,角阙址高2米,平面呈曲尺状,长、宽各12米;西南角阙址位于泾阳县崔皇村西北,西北角阙址位于淳化县富德大队庙坡北,三个角阙址大小相近,高3米、底径14米。 鹊台鹊台现存二阙址位于泾阳县庙背后村北,北距陵园1982米,二阙址东西间距100米。二阙址大小相近,高4米、底长16米、宽10米。 乳台乳台二阙址在陵园南482米,位于王东村和王西村北,二阙址东西间距148米。二阙址大小相近,高4.5米、底长20米、宽14米。 鹊台西北200米,即庙背后村北130米,陵园南2000米,有一建筑遗址,范围东西250米、南北200米,此为下宫遗址。遗址南部立有“大宋新修唐宜宗庙碑”。寝宫位于朱雀门内北仲山正峰(俗称走马岭),墓道南北长约37米。 门狮门狮的形制同崇陵。石狮身高1.72、身宽1米。神道石刻组合与泰陵相同,东西列间距68米。 华表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24米。华表高6.95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计算在内)。形制同建陵。柱身八棱面线刻蔓草花纹。东列华表的东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个棱面花纹保存较好;西列华表柱身断裂,柱身风蚀较甚。 翼马翼马位于华表北22米。翼马身长2.83、身高2.80米。东列翼马头如河马状,头顶无角,尾垂,造型粗俗;西列翼马头顶有独角,独角长0.34米、宽0.17米、残高0.17米,缚尾,臀部后倾,雕刻拙朴。西列翼马马背之上前后分布24个圆窝,窝径3-8厘米,窝深0.5-1厘米。二翼马的左右翼翅均于颈上部相连通。 鸵鸟鸵鸟身高1.11米、身长1.40米。腿短似鸭形,整个屏面饰满浮雕山石。石马身长2.05米、身高1.75米。马背置鞍鞯,无马镫,披障泥,马身鞅秋及饰物简化,马尾下垂,脖下系铃。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马不同,贞陵仗马马背之上凿有圆窝。西列南数第一石马,马背上有圆窝13个,窝径4-6、窝深0.5厘米;东列南数第一仗马,马背上有圆窝16个,窝径4-7、窝深0.5-1厘米。 石人石人的形制同庄陵。东列石人身高247厘米,西列石人身高2.88米。东列应为文官,西列应为武官。但现存西列南数第二石人,其服饰、造形均同东列石人,当为文官。东列现存6个石人,均为文官,未发现形同西列石人的武官。 石马北神门外石马现存2对,东西列间距25米,南起第一对在阙址北25米,第二对在第一对北22米。形制与神道上石马相同。 石刻贞陵的石刻形体已见差异,雕工已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这些石刻既无中唐时期精细圆和的资质,也没有盛唐时期粗壮魁武的气势,更没有初唐时期古朴新奇的风格。显示了国势衰竭,是亡国前夕窘迫荒凉的写照。可以说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