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真与美的握手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者:唐正柱 著 ISBN:10位[7219054955] 13位[9787219054956]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1 定价:¥25.00 元 内容提要该书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文艺的守望》收录的是作者对新时期文艺创作的思考和对文艺实践经验的总结。内容包括民族精神的塑造、精品力作的组织、文艺人才的培养、漓江画派的培育等。第二篇章《文化的视点》收录的是作者对文化发展问题的探讨,譬如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拓展、西方文化的借鉴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文化品牌的培育打造、文化产业的务实切入等。第三部分《思辨的昙花》则是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思辨探讨,譬如文艺与科学的关系、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艺研究的方法论,特别是关于实际工作中为什么难以做到实事求是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引人深思。 编辑推荐人生有时以玩乐来体现活的意义,有时以劳作体现活的价值。关键是在玩乐与劳作之间把握好一个平衡点。 我是从1985年开始写点东西,在《广州日报》发的《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文章算是处女作。本来我想收进来,可惜我找不到了。我在文艺领域算是耕耘了二十个春秋。从1987年毕业算起,有余暇有感想,就做些小研究。慢慢地积累,感到很充实,也挺好玩的。有些文章本不想写,完全是朋友们逼着写的。我把眼睛闭上,他们的神情便历历在目。为此,我要真诚地感谢他们,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因为给我压力和帮助,所以我能有所进步,并且快乐地活着。 作者简介唐正柱,苗族,出生在广西桂林市资源县。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兼任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为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专著有《谈诗》,主编图书有《红水河文化研究》等。为电视剧《来来往往》、《苦楝树开花的季节》等作品的编审、策划。创作有《山歌一唱妹就来》、《绿色家园》、《花如海》等歌词。 目录自序 文艺的守望 用优秀的文化产品铸造民族精神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坚持不懈地弘扬主旋律 加大组织工作力度 多出精品力作 广西青年作家的状态和成长环境 关于实验签约作家制度的阶段性评估 实施“213工程”,培养中青年文艺人才 打造一支电视剧劲旅——在2005年度全区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发言 电视剧要为发展先进文化作贡献 拍大片,创名牌——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几点启示 美的有情有韵——观民族舞剧《漓江情韵》 打造“漓江画派”——在广西美术整体规划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广西舞蹈大有可为——在孔雀奖获奖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把广西建设成为音乐大省——在签约词曲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八桂大歌》歌词创作的要求 报告文学热的冷思考 拓展作家的主体世界——1986年谈广东作家的定位 文化的视点 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 如何打造本地特色文化——在2004年全区宣传部长培训班上的讲话 适应时代潮流的战略决策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发展广西文化产业 大力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关于转型期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关于刘三姐与民族文化品牌研究的若干问题 研究海洋文化,加快沿海发展 建设国际性生态园林民族文化城——南宁市城市发展目标析战略选择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几点启示 关于歌圩文化的改造和利用 加强宣传的策划 点燃火把的火柴——评《学习的革命》一书 思辨的昙花 试论自然科学对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 文学与生活之高低比较 讽谕说——白居易诗论初探 方法论与文学研究——1985年在中山大学给研究生、大学生的讲座 叛逆性欣赏 文坛四气 批评的贫困 深化对实际工作中实事求是的认识 附:关于打麻将与实事求是 后记 要文摘选用优秀的文化产品铸造民族精神 在谈到用优秀的文化产品铸造民族精神时,唐正柱认为, 要做到用好的精神文化产品铸造民族的灵魂,必须首先认识其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民族精神也就是民族魂,具有巨大的时空穿透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坚,开发建设了祖国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有赖于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另一方面,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需要。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于全民族具有强大感召力、亲和力,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持久的吸引力、影响力,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保持中华民族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和发展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就能够有效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能够促进中华民族更加亲密融合、更加团结统一。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违背了爱国主义这个大原则,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的民族有着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仁人志士无比崇敬,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我们讲团结、讲和平,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一个人再勤劳再勇敢,如果他卖国求荣,终会为人们所不齿,也一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在文艺创作中,绝不能为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作“翻案”文章。这应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 唐正柱认为,民族精神因历史条件的不同,可以体现为两大类型。在建设伟大祖国和美好家园的和平时期,主要体现为建设型的民族精神。具体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奋学习、勤俭持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睦邻友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同心同德、无私奉献、维护祖国统一、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等。在抵御外来侵略、克服艰难险阻的非常时期,尤其是事关民族存亡、人民生命安危的紧要关头,主要体现为拯救型的民族精神。具体体现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患难与共、同仇敌忾、敢于斗争、宁死不屈、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英勇顽强、为国捐躯、舍己救人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结合体现时代进步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建设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第一,文艺创作要发挥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的独特作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把民族精神融入有血有肉的形象、真挚强烈的情感、鲜明生动的个性中,因而深得人民群众喜爱。第二,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活动特别是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节日的影响面广,持续性强,对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充分利用其他各种形式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孔子、龙、狮、华表、天安门、万里长城、牌楼等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标识物,对于树立中华民族形象,培育民族精神有直接、广泛、深远的影响。在服饰方面,应组织力量精心设计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特点和精神风貌的服装,供外交、节庆等重要场合使用。要通过电视、广播、书报刊、互联网、广场艺术、公益性文化场馆等多种传播方式,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形式,铸造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进的巨大推动力量。 坚持不懈地弘扬主旋律 在谈到弘扬主旋律时,他强调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在不断拓展主旋律的内涵、题材的同时,注意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把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史的新阶段,社会主义文艺必然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要表现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表达新的审美理想,高扬新的时代精神。而如何唱响主旋律需要文艺家在创作实践中反复琢磨,不断提高。对于主旋律的内涵、题材、风格、创作方法等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论什么题材,只要选材严、开掘深、构思巧、有创新,反映出时代的思想和精神,都可以奏出主旋律的华采乐章。二是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注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努力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文化产品的两个效益存在着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不能片面地强调精神文化产品由市场检验,听任市场选择。但是,在确保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应该重视经济效益。一部主旋律作品的经济效益好,既说明其受众面广,已经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也有利于主旋律的创作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人们不爱看不爱听,那这样的作品就既没有经济效益,也不可能产生多少实际的社会效益。双效意识的强化,市场运作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主旋律创作更加健康地发展。三是在加强组织管理工作时,注意尊重创作规律和文艺家的创造性劳动,努力把文艺规律与管理规律统一起来。没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不可能实现创作的繁荣。而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一方面必须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作家创造性劳动,把文艺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潜能激发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提高领导艺术和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不要临时抱佛脚去赶“献礼工程”,不能违反创作规律去搞“命题作文”。实践证明,创作繁荣需要科学管理,科学管理促进创作繁荣。四是在追求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时,注意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大胆创新,努力把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起来。主旋律创作要在文化的继承、借鉴和创新方面发挥示范作用。要努力做到既内涵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展现新的生活画卷和新人形象;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又讴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习惯、审美风格,又表达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通过做到“四个统一”,进一步增强主旋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主旋律更加威武雄壮、坚强有力、生气勃勃,让民族精神的火炬更加熊熊地燃烧,让人民奋进的号角更加嘹亮地吹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区分“四种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唐正柱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四种文化”进行了全面解读。他认为首先要明确“四种文化”的内涵。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的先进性,一是体现为思想内容上的先进性。做到表现先进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时代精神。二是体现为表现形式的先进性。要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中成功的表现形式,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积极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善于利用新的传播手段,使先进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体现为地位和作用的先进性。先进文化处于主导地位,对别的文化发挥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先进文化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人类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健康有益文化是思想内容健康、对人民群众有益的文化。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只要是能够使人民群众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美的享受和健康的娱乐的精神产品,都要给予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具有娱乐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数量巨大等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趣味的人们对文化的不同需求。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要很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进一步发展健康有益文化。 所谓落后文化,是指那些落后于实践发展、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文化。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也包含着一些封建糟粕。如小农经济意识,封建道德观念,一些文化形式中夹杂着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内容。还有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仍在妨碍和束缚社会的发展,产生着负面影响。 所谓腐朽文化是指那些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垃圾。如果任其畅通无阻,就会毒化社会空气,把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引上邪路,影响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顺利实现。如“黄赌毒”,反人性、反社会的邪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存在有着复杂的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有的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国外渗透进来的,在现实中还有其生存的土壤。它们往往与落后的生产力相关联,与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低、辨别能力差相关联,与商品经济条件下纷繁复杂的矛盾和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行为相关联。它们有的混杂于大众文化之中,有的寄生于流行文化之中,有的以艺术的名义招摇过市,极力去迎合人们的低级趣味。有的还打着科学的招牌,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加以传播,如互联网上的电脑算命。我们一定要正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存在的长期性及其危害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就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而言,由于他们的特点、地位、作用不同,因此在重视程度、支持力度上有所区别。一个是“大力发展”,一个是“支持”。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要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政策上大力扶持,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舆论上大力宣传表彰。使先进文化不仅占据主导地位,还产生导向和示范作用,辐射、渗透到大众文化的各个层面。对于健康有益文化,当然也要在政策上、法规上、物质条件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使其蓬勃发展。先进文化强大了,健康有益文化丰富多彩了,才能牢牢占领各种思想文化阵地。无害的东西是允许的,但它毕竟是低标准的要求。“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不能让无害的、低格调的东西充斥市场。 对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总的来说,都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努力防止和抵制这两种文化对人们的侵蚀,逐步消除其滋长蔓延的土壤。不过,由于它们的内涵和危害程度不一样,所要采取的对策也有不同。对于落后文化,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努力改造”。“改造”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按照时代的要求,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落后的、有害的部分去掉,将其合理的、有益的部分留下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一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题材的戏曲作品经过推陈出新,可以重放异彩。属于封建道德范畴的“忠”,我们可以根据今天的需要,把“忠君”的内涵改为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内涵。改造落后文化的目的,就是使之转变为健康有益文化和先进文化。而对于腐朽文化,要“坚决抵制”。不能有模糊认识,不能有暧昧态度,不能软弱无力。要通过法律手段予以明令禁止,通过行政手段予以严厉打击,通过社会舆论予以强烈抨击,绝不允许其滋长蔓延、畅通无阻。 坚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就是要既保证社会主义主旋律威武雄壮、坚强有力、生气勃勃,又要保证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既要尽可能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旗帜鲜明地扫除那些腐烂有害的文化垃圾,又要立足于现实和时代的要求,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新文化;既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换言之,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高度统一,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高度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