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腹短翅鸲普通亚种 |
释义 | 白腹短翅鸲普通亚种(学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体长约19厘米,翅短而圆,尾比翅长,呈凸尾状,嘴强状,嘴基较宽,嘴长约为头长的一半。两性羽色不同。雄鸟全身暗铅灰蓝色;两翅黑褐色;尾羽蓝黑色,基部栗色;腹部白色。雌鸟全身暗橄榄褐色,腰和尾上履羽及尾羽稍沾棕色;下体淡黄褐色,颏、喉和腹部中央色淡近白。栖息于高山灌丛、林缘或茂密的竹林中。鸣声幽雅清晰,早晚在地面上或在灌丛中鸣叫的同时还跳跃着觅食。性甚活泼而且机警,以昆虫如蝽象、金龟子、甲虫、蚂蚁、鳞翅目幼虫等为食。分布于中国和缅甸。 中文学名:白腹短翅鸲普通亚种 拉丁学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 别称:短翅鸲普通亚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鸫科 属:短翅鸲属 种:白腹短翅鸲 亚种:白腹短翅鸲普通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Stuart Baker, 1922 英文名称:White-bellied Redstart 外形特征白腹短翅鸲普通亚种,雄性成鸟通体几乎都为暗铅灰蓝色;飞羽黑褐色,缘以暗灰蓝色;小翼羽黑色,具较宽的白色端斑;尾羽蓝黑色,中央尾羽无异色,其余尾羽基部为栗色;颏至胸部亦为暗铅灰蓝色;腹部白色;两胁下部黄褐色;尾下覆羽暗蓝灰,羽端白色。 雌性成鸟上体暗橄榄褐色;飞羽暗褐色,各羽缘以淡棕沾灰色;腰和尾上覆羽及尾羽与飞羽同色而较带棕色,尾基棕色尤其显著;下体淡黄褐色,两胁褐色,腹部中央较淡近乎白色,尾下覆羽与下体同色但稍沾棕,羽端色淡近白。 幼鸟上体橄榄褐色,各羽具棕黄色轴纹和端斑;下体棕白色,各羽缘以褐色,呈杂斑状。 虹膜暗褐色;雄鸟嘴黑色,雌鸟嘴暗褐色;跗蹠、趾和爪等黑褐色,雌鸟色淡近肉褐色。 体长18—19厘米;体重22,5—25克;雄鸟翅长68—73、雌鸟翅长66—68;雄鸟嘴长13—14、雌鸟嘴长12—13毫米。 生活习性栖于海拔1500—3000米处,在某些地区栖息于3000米以上的高山灌丛、林缘或茂密的竹林中。鸣声幽雅清晰,早晚在地面上或在灌丛中鸣叫的同时还跳跃着觅食。性甚活泼而且机警,人很难接近。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蝽象、金龟子、甲虫、蚂蚁、鳞翅目幼虫等,兼食一些杂草种子等。 分布范围分布于缅甸,印度支那;非繁殖于泰国西北部。 中国宁夏南部,甘肃西部、西南部,青海东部民和,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宜昌,四川北部松潘、西部康定、中部峨眉、东北部万源、西南部木里,贵州西部威宁、中部绥阳,云南西北部丽江、德钦、西部永德,西藏南部聂拉木、林芝、左贡(留鸟);河北东陵(偶见)。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