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浮图镇 |
释义 | 白浮图镇,位于成武县城东 21公里,是金乡、单县、成武三县交界处,自然环境优美,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以芸豆、大蒜种植、轻工业和养殖业三大主导产业,特产丰富,素有“芸豆之乡”的美誉。 特色产业(面积与产量 主要品种 加工情况 销售情况 财政贡献 主要特点) 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目标任务 主要工作 工作措施 加强宏观环境建设) 乡镇简介白浮图镇位于成武县城东21公里,是金乡、单县、成武三县交界处,总面积8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下辖38个行政村,人口4.2万人,白浮镇政府驻地白浮图村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白浮图镇东依105国道,西临大京九铁路,枣曹路、巨单路纵横穿过全境,东渔河、新西沟流经全镇东西,距济宁机场不足35公里,交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白浮图镇自然环境优美,特产丰富,素有“芸豆之乡”的美誉。白浮图镇马家烧鸡和张老七狗肉名场省内外,以优质煤层和天然气为主的地下资源也十分丰富。“吉祥寺”位于白浮图村东侧,“吉祥寺”占地面积9.8亩,该寺院初建于唐朝大历七年,院中石佛属珍贵历史文物,身高七尺二寸,肩宽三尺,非常庄严,现存完好,古刹内现存“天王殿”三间,大雄宝殿六间,东西厢房各8间,另有凉亭、石佛大殿(全石佛做工别致,花纹精细可观)等,香火繁盛,每年来此观光拜佛者不下10万余人,成为鲁西南的一大旅游景点。 白浮图镇地处两市(菏泽市、济宁)三县(成武、单县、金乡)交接处。全镇辖30个行政村,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5万人,是一个新兴的农业大镇。白浮图镇属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自然条件较好,工业无污染,水资源丰富,达到了全国平原绿化标准,碧水蓝天,空气清新。镇域内现有枣曹公路、巨单公路两条省道纵横交汇,东依105国道,西邻大京九铁路,实现了村村通柏油,人均占有通车里程位居全省前列,交通十分便利。通讯设施完备,平均每三人拥有一部手机,信号充足,级位较高,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98 .5%,电力供应充足,工农业用电低于全国平均电价。 白浮图镇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辖区内现存吉祥寺、防城寺、巨型石佛等人文景观,每年吸纳数万人来此旅游观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白浮人民宽厚大度,热情好客,具有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 资源优势白浮图镇盛产无公害大棚芸豆、大蒜、玉米、棉花、西瓜等农产品,质优价廉,物产丰富。并有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企业用工方便可靠,工作效率较好。水电充足,土地资源丰富,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配套设施辖区内完成了农村公路网建设,供排水设施完备,电讯级位可供多种电讯器材满负荷使用 ,供电网络配套,高压线架设到厂区,设有多个治安报警点,各项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经济建设2007年全镇种植无公害中温大棚芸豆38000亩,亩均效益可达5000多元,人均单项增收近2000元,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20000多亩,形成了以白浮图镇为中心的全国最大的无公害中温大棚芸豆基地。种植大蒜30000亩,亩均效益可达4500元,人均增收1200多元。目前,该镇芸豆不仅注册了“翠博”商标,还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从种到收全部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特别在东三省,只要有蔬菜市场,就有白浮芸豆,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在此基础上,该镇还积极推广“五种五收”耕作模式,大棚芸豆间作甘兰、接茬种植西瓜,西瓜间作玉米,玉米间作秋芸豆,累计亩效益8400多元,是种植纯粮作物的8-10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该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市场,结合自身实际,对芸豆和大蒜进行深加工,并成功进行了新产品的开发,成功注册了“翠博”牌商标后,对芸豆和大棚进行标准细加工、真空包装,并开发出酱芸豆、芸豆汁、大蒜干、蒜粉等系列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深受用户青睐。 几年来,白浮图镇政府芸豆、大蒜协会及农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兴建了容量为 2.2万吨的恒温库群,另建了十余家大中型蒜干、蒜粉等大蒜深加工企业,刺激了大蒜市场,增加了自我消化和抗风险能力,政府投资了300多万元建成了标准化芸豆、大蒜销售市场,并规范了市场秩序,完善了服务,努力保持了良好的销售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白浮图镇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以芸豆大蒜种植、轻工业和养殖业三大主导产业。禽类、畜牧养殖形成了六大基础,畜禽存栏量 30万只,牲畜存栏量2.2万头以上,镇政府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绿野塑编、赛科思电能科技公司、双阳食品、图强冷藏、连成蒜业等数十家企业,吸纳职工2000余人,博士生3人,硕士生3人,本科生40余人,大中专毕业生100余人,工业生产主要为化工、机械制造、蔬菜加工、木材加工。主要产品有:透明亮袋、木制工艺品、防潮变压器箱、毛纺织制品、纯净饮用水。建有规模开发区两处,农业科技示范园两处,以及农业生产企业4处。农牧业主要以鲁西黄牛、蛋鸡、獭兔、育肥猪为主,建有两处大型养猪厂和3处蛋鸡养殖基地等。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建成现代化的集市物资交流市场,建成菏泽市一流的两处中学, 8处定点小学,实现了柏油路村村通,人均占有率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了每个村庄。 2006年全镇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收入总额9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500多元,是成武县综合实力三强乡镇之一。全市人均现金收入第五名,是菏泽市两个文明建设和计生管理先进乡镇,是山东省社会综合治理和治安工作先进乡镇。 特色产业白浮图镇产业近年来,该镇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芸豆3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20000多亩,形成了以白浮图镇为中心的全国最大的无公害大棚芸豆生产基地。 芸豆产业 该镇芸豆不仅注册了“翠博”牌商标,还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从种到收全部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以芸豆研究所为龙头,形成了生产、包装、检验、销售一体化经营,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特别在东北三省,只要有蔬菜市场,就有白浮芸豆,市场占有率高达20%以上。目前,该镇已顺利办理有关手续,成功申报“中国芸豆之乡”。 面积与产量自1992年以来,全镇大蒜面积逐年扩大,2000年扩大到6万亩,2001年以来,每年均种植8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83%以上,年产大蒜11万余吨,蒜苔3万余吨。 主要品种对于大蒜品种的命名,特别是大蒜的品种名称,近几年来主要以红皮和白皮来区分,至于具体的名称,国家并未有严格的规定和命名,主要是以引进地为名,但大多是蒜种经营商为吸引蒜农而自已根据产地或实际需要而自我命名,所以说大蒜的具体品种名称比较乱,主要还是红白两大系列。 ①红皮大蒜(也称紫皮杂交大蒜)。目前,主要品种有:金(乡)丰1号、金(乡)丰2号、德州1号、永年紫蒜、嘉祥红皮杂交1号、成蒜1号、成蒜2号、苍山杂交1号。 ②白皮大蒜。目前,主要为:金乡脱毒白皮蒜、莱芜白皮大蒜和苍山白皮2号,主要以莱芜白皮大蒜为主,占白皮大蒜的80%以上。从目前种植的情况看,红皮由于比白皮大蒜易种易管,抗病能力强,产量高,成熟后容易凉晒与保存,在种植面积上明显高于白皮大蒜,具体比例为:红皮蒜占全镇大蒜面积的75%;白皮占25%。 加工情况全镇共有226门恒温库,56家蒜干、蒜粉加工企业。主要从事加工的企业如下:①富得利公司该公司2005年7月份开工生产,主要从事蒜干和圆葱片脱水加工,其加工蒜干的能力为日产10吨左右,由于加工蒜干受市场大蒜的制约,所以一般一年只能生产10个月左右,这样,其年产蒜干应在3000吨左右,加工大蒜12000吨以上。②鑫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大蒜出口和蒜干、蒜粉、蒜粒的加工,但是,目前,由于资金问题,其蒜干和蒜粉、蒜粒生产线还未能上马,现在没有生产大蒜制品。③诚信公司该公司主要以包装出口大蒜为主,其不搞大蒜深加工。④宏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由谢楼村村民谢京波和上海客商联合投资所建,始建于2001年,选址于谢楼村工业区。公司占地12亩,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全套蒸汽式蒜干生产设备和蒜粉、蒜粒生产线,企业固定资产达500万元,现有员工62人。其主要产品为蒜干、蒜粒、蒜粉,以出口成品蒜粒、蒜粉为主。由于受气候的影响,每年加工生产时间为10个月,企业年产蒜粒、蒜粉3000吨左右,可加工大蒜12000多吨。⑤蒜干生产企业主要以蒜干厂为主,大部分为小型作坊式的,一般占地面积在6—10亩左右,年加工能力在300吨左右(一般只生产6个月时间),全镇有这样的蒜干厂52处,如果全部投入生产运营,年可加工蒜干16000吨左右,可加工大蒜64000吨左右。但是,蒜干厂一般在市场大蒜价格较低时才生产,蒜价高时,大部分不生产。据调查了解,今年全镇有80%左右的蒜干厂生产运营,且大部分处于间歇式生产状态。 销售情况大蒜主要以销往国内和间接出口为主,70%左右间接出口到国外市场。虽然该镇有6家企业已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基本上还是靠代理商间接出口,只有2003年由粤海冷藏实现了较小量的自营出口,其后,均未出现自营进出口。近几年从大田集镇市场及冷库通过代理出口大蒜的量为:①2001年,6万吨。②2002年,9.6万吨。③2003年,15.2万吨。④2004年,18.4万吨。⑤2005年,22万吨左右;⑥今年,预计在25万吨以上。 财政贡献由于大蒜面积大,种收时间相对集中,需用劳动力较多,该镇鼓励富余的劳动力到劳动力紧缺的群众那里打工。据统计,每年大蒜种植、蒜苔收获和大蒜收刨期间,就吸收镇内3000余名富余劳动力,同时还雇用周边县乡的农民工1万余人。充分利用大蒜加储企业,鼓励部分农村富裕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身到大蒜企业中去。全镇200多家大蒜加储企业每年吸收固定农民工2000余人,季节性短工4000余人。充分依托大蒜市场吸收用工,每年5—9月份大蒜、蒜苔上市期间,镇内有3000多劳动力设点收购,5000余名富余劳动力从事贩运、装卸、包装和运输等。大蒜销售旺季,每天仅临时计件挑选工、包装工就多达6000余人,每人每天纯收入都在30元以上,多者高达100余元。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镇有1000余辆机动车常年为大蒜加储企业运输原料及产品,带动了200余家餐饮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该镇的大蒜储藏、加工企业年缴纳国地税总量在600万元左右。 主要特点一是大蒜品质好。该镇种植的大蒜是国内著名的红皮杂交、白皮脱毒等优良品种,尤以白皮脱毒面积最大,所占比重更高;农民在大蒜种植管理上重科学、操作规范、不施高毒、高残留药物,基本实现了标准种植,所产大蒜个头大,外观美,品质过硬,全国闻名。二是经营品种多。由于全镇蒜粒、蒜粉、蒜干和蒜蓉等蒜制品企业多,加之恒温库等保鲜企业重多,每年,大田集镇有大蒜、蒜苔、蒜米、蒜干、蒜粉、蒜粒、蒜蓉等10余个品种供应市场。三是供应持续时间长。由于镇内保鲜储藏企业和加工企业多,且大蒜及其制品易储易放,保存时间较长,一年四季都有大蒜及其制品供应市场。四是销售范围广。大田集镇大蒜及其制品通过本地市场和销售网络,除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外,还直接出口到韩国、日本、印尼、新加坡、俄罗斯、阿联酋、也门、法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是出口比例大。在所有大蒜及其制品中,大蒜70%以上出口到国外,蒜粒、蒜粉等大蒜制品90%直接或间接出口到国外。 发展规划白浮图镇大蒜特产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县农业会议精神,进一步促进我镇大蒜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我镇大蒜产业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轨道,带动产业化经营,推动全镇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结合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制定白浮图镇大蒜产业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上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适应入世和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集聚组织资源、技术力量和项目资金,实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打造优势品牌,科学种植、强化流通、培植龙头,进一步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培育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效促进全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基本原则(一)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利用大蒜资源、产业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取向,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大蒜的市场竞争力。 (二)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大蒜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做好种植、流通、加工、外销全面开花、均衡发展。做到打好基础,龙头带动,形成供、产、销一体化格局。 (三)要坚持立足本地实际的原则。工作中,要立足全镇大蒜业发展实际,对全镇大蒜业发展现状正确估计、认真分析,看到优势、正视不足,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实行规模化生产,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目标任务经过5年努力,在全镇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大蒜产业相配套的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建设2至5个药用、保健类大蒜精深加工企业,对国外市场迅速对接,并带动全镇大蒜储藏和加工业的发展,全镇冷库总量超过300门,总储藏量超过30万吨,蒜干蒜粒蒜粉等加工企业超过200家。达到大蒜加工率达到70%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比例达到50%以上;大蒜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一个规模宏大、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大蒜批发市场;成立大田集镇大蒜协会,农户参与的比重达50%以上;进一步加大大蒜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全镇范围内加强大蒜基地和绿色农业建设,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体系;大蒜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全镇具有进出口权的规模企业达到20个以上。 主要工作一是健全标准化种植体系。加大科技投入,与省、市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研制开发大蒜优良品种,推广普及,实现大蒜良种化;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农校、农函大等形式,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大蒜无公害质量标准及生产基地标准的制定、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建立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大蒜质量标准体系,对蒜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等实行全程监管,按安全、卫生、优质标准的要求,大力发展无药残、无公害的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大蒜标准化生产,打造无公害大蒜产品,增强市场开拓力。 二是健全科学化流通体系。积极为更多的大蒜营销企业申办自营进出口权,为企业和外贸部门牵线搭桥,让其与外商直接签订购销合同,把大蒜由产地直接出口到国外市场,获取最大利润;与外贸部门联系,在其单位设立信息联络点,派驻专职信息联络员,及时获取大蒜及其制品供求信息,指导销售;由政府牵头,设立信息服务中心,购机上网,发布国内外大蒜供求信息,价格走势或直接向国外市场派驻营销人员,设立专门营销机构,销售大蒜,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优势,最大限度地抢占国际市场。 三是健全精品化生产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放、信息引导、技术辅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尽快研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上规模,上档次龙头企业;加大大蒜制品结构调整力度,确保规模效益的同时,快速抢占大蒜产品加工领域致高点,在传统的保鲜出口和脱水出口的基础上,积极增加调味料理食品、真空冷冻干燥食品、浓缩蒜汁、蒜泥、蒜油、蒜素等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实现与国际市场的高点对接。 四是健全安全化保障体系。由政府出面协调,让大蒜储藏、加工企业,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以县、镇(或更大范围)为单位把各类大蒜加储企业统一组建大蒜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建立完善的协商谈判制度,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信息,统一指导,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市场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保证既可多出口,又能多创汇。 工作措施一是狠抓市场建设,形成流通优势。重点在田集和谢楼两个行政村规划建设了大蒜加工交易批发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两年内建成一处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大蒜年交易量达到65万吨,交易额15亿元。新市场建成后与原有恒温库配组,形成集残检、仓储和物流服务于一体现代化的大蒜、蔬菜批发市场。 二是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服务优势。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农产品购销大户、科技服务单位等带头领办各种类型的大蒜合作经济组织。为社员提供大蒜种植技术、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三是发展加储企业,形成产品优势。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围绕大蒜做加储文章。采取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政策鼓动,责任促动,招商推动,鼓励本地经营大户,吸引外地客商大力兴办恒温库、蒜干厂等加储项目,使龙头企业迅猛发展。 四是建设产业园区,形成集群优势。把发展产业园区作为重点,实行“一个园区,一套班子,一个项目,一位副科级干部”承包责任制,出台一系列优惠的园区政策。辟建大蒜加工产业园区,形成强大的聚集优势。 五是培植骨干企业,形成龙头优势。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投资形式,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个体加储大户膨胀了企业规模,增强加工、储藏能力。帮助镇内大型大蒜加储骨干企业争取自营进出口权,直接将大蒜及其制品销往国外,获取最大利益,进一步拉动大蒜基地的发展。 加强宏观环境建设一要强化领导统筹力度。镇党委、政府将切实加强领导,整合力量,成立大蒜产业发展办公室,搞好组织协调,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二是和新农村建设、镇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三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结合;四是和新时期消费结构的调整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多方联动、共同促进的局面。 二要促进体制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引导,开展综合服务,逐步建立政府—中介组织—加工企业的运作模式。引导和推动加工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培育新型企业家队伍,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奠定制度基础。 三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扶持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结合农政管理体制改革,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和农户对各项政策普遍知晓。 历史文物白浮图镇成武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至今,在成武大地上仍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以来的历代遗迹。目前,全县共有省、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其中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其它已知文物点30余处,另外还有山东省重要石刻两通,馆藏珍贵历史文物140件。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见证,是我们祖先优秀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可作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家乡教育的实物教材。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文化遗址和各类文物的保护管理,于1998年4月成立了成武县文物管理所,专职文物管理人员九人,负责本辖区内所有文化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和县内文物的征集、管理工作,以及所有涉及文物方面的执法工作。 成武县历史文化古迹众多,遍及全县十一个乡镇,在考古界、史学界和佛教界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有了相当规模的城市,除从县城出土文物表明这里是一座东周古城外,还有周初郜国故城址。城湖北部曾一次出土近50公斤窖藏半两钱,南部出土了大批密集的陶管井,极见手工技艺的精湛和打井技术的高超;东部大田集、白浮图等乡镇多有画像石出土,花鸟人物,粗犷古朴,造诣颇高;位于大田集东的田塔,全石结构,端庄古雅,建于唐开元年间,为鲁西南仅有;境内碑刻众多,珍贵的有古朴雄奇的汉《张寿墓碑》、圆腴古秀的唐《孔子庙堂碑》,字势矫健潇洒的金《黄华诗碑》和行揩间用、洒脱挺拔的无赵孟頫书《张成墓碑》,及国内罕见的三个版本《佛说父母恩重经》碑等;还有千年古柿树,唐槐及稀有树种古皂角树、黄檀等,无不增添了成武县的古文化底蕴,给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化精神财富。 名胜古迹该镇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辖区内现存吉祥寺、刘氏节孝坊、高堌堆遗址、防城寺等人文景观,每年吸纳数万人来此旅游观光。 吉祥村“吉祥寺”位于白浮图村东侧200米处,占地面积9.8亩。该寺院初建于唐朝大历七年(772年),院中石佛坐像属珍贵历史文物,身高七尺二寸,肩宽三尺,形象庄严,现仍完好。据出土残碑记载,金大定三年(1163年)滕县太平院僧人法善来此重修吉祥寺,更名为吉祥院。今有残碑“吉村曰白浮图”字迹清晰。可见宋代已有白浮图村名了。白浮图村名的形成,与此寺庙规模有关。由于寺庙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僧侣众多,且由高僧主持。寺庙必建有佛塔,以存“舍利”和经卷。塔,梵文音译为浮图(浮屠),塔为白色,也就叫白浮图了,意为白塔。 清朝末年,吉祥寺仅存半间小庙以保护佛身。六修《单县志》留有清朝诗人李秀芳(白浮图邻村李楼村人)的“佛子犹存半间庙,尚书并失一坯坟”的诗句。“文革”后,经王淑坤居士复修,寺庙现存天王殿3间,大雄宝殿6间,东西厢房各8间,厨房3间,另有凉亭、古佛大殿等。现香火繁盛。来此观光拜佛者络绎不绝。 刘氏节孝坊刘氏节孝坊,座落在成武县白浮图镇徐官庄村隅首,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旌表邑处士徐格妻刘氏建,该坊全石结构,歇山顶,四柱三门三楼式,高9米,宽9米气势雄伟,雕刻精细,令人赞叹,七十年代曾遭到一定破坏,坊脊顶部龙吻兽饰全被毁掉,并把最上层的横梁拉断了,该坊虽残,但仍具有较多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1992年6月该坊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官庄村徐氏家族是本县东部一个大户。据《徐氏家谱》记载,明清之际,徐家曾出过不少官吏,下至知府,上到翰林、大学士,为名门望族。徐官庄牌坊是徐氏五世八门长子徐如焕为其母刘氏所修。时徐如焕家拥有土地108顷,父亲徐公早年丧妻,又娶妾刘氏。徐公不几年离开人世,临终时叮嘱刘氏,瞻养好二位老人,抚育好三个孩子。刘氏甚为贤惠,历尽辛劳。长子徐如焕连考得中,为乾隆时期大学士,官居二品。为纪念母亲的节孝,上奏皇帝恩准,在徐官庄村东西大街中间修建了“勅褒节孝”牌坊。牌坊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修建,牌楼式三层三间。宽9米,高8米,进深2.5米,中间宽3米,西侧小门各宽1米,石坊两面皆有“圣旨”牌匾,并楷书“勅褒节考旌表邑处土徐格妻刘氏孝坊”。东西两面各有对联。东面是:“灵感一时来白鹤,忠魂千载著鸟头”。“孝达宸枫彤管焕丝纶之色,节荣萱草青缃发兰桂之香”。西面是:“时有疾风临劲草,纵教寒月蔼长松”,“皓首完贞松能傲雪心尤苦,青年矢志竹到凌云节愈高”。构造精巧,气势恢宏。基座上有圆雕石狮,三道横梁分别刻有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和二龙戏珠等图案。雕刻精细,生动逼真,显示出污泥而不染的节操。 高堌堆高堌堆遗址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高堌堆村内,北距成济公路200米,南距红卫河1000米。现堌堆遗址南北长63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3150平方米,高约4米。经铲探得知:原堌堆南北长85米,东西宽90米,总面积7650平方米,保存完好。2002年,村民陈兆月募资在遗址上面修建小庙一个,但因资金有限,只得仿建。 从遗址采集的标本看:龙山文化时期的有夹细砂绳纹灰褐陶甗,素面、方格纹、绳纹灰陶罐、素面盆、盘,绳纹瓮,器盖,蚌镰等;岳石文化的夹砂红陶罐;商代有夹砂粗绳纹红陶鬲、素面盆;东周有豆、缸。1975年,群众在遗址上挖土时曾出土春秋时期的青铜剑、戈等。所以,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代、周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78年,生产队组织社员挖田时,陈乾运曾在堌堆西北角挖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戈等,被时任大队长的陈记国上交至成武县文物管理所。至今崖壁上还有西汉的墓葬残存。1989年,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伯乐文化志·成武众多堌堆的来历和变迁》(卢新文/文)介绍,如高堌堆一样的堌堆,基本完整的在成武尚有三个。据介绍,堌堆起源新石器时期原始先民为躲避洪水而筑的高台。到目前为止,其历史变迁大体分四个阶段:一是“新石器石器先民居住阶段”。至新石器末期,大禹治水初见成效,先民们纷纷下台居住,这些堌堆渐渐成为无主荒台,而成为“埋入墓葬阶段”。 至南北朝时期,进入“台上建庙阶段”。此时,各台上开始建庙,并发展于唐,盛行于明末清初。到20世纪40年代,堌堆遭遇“扒庙毁台阶段”,且至今尚未结束。《成武县志》曾记载,明崇祯年间其上曾修建一座原始天尊庙,并立有庙碑,但1938年该庙被拆除,庙碑被破坏。 70年代末,当地取土肥田,挖出的黑土被当做肥料运至附近村庄的田地。期间,曾出土五彩陶器、高约30-50厘米的人俑不计其数,另有高约一米的彩色陶马以及20厘米左右的彩色陶鹿数个。但因无保护意识,全部被毁。 防城寺防城寺村位于白浮图镇驻地东4公里,为古代军事重镇。周桓王七年(前713年),防为宋国地。是年六月,鲁与郑、齐两国联合进攻宋国。宋国郜、防两城为郑国占领,随后交给了鲁国。自此鲁便有东、西两防城。东防在今费县东北20公里,此处为西防(《春秋左传?隐公十年》)。西汉末年,更始政乱,刘永据国起兵,占领单父,得28城,遂“遣使拜西防贼帅山阳佼强为横行将军”,并连兵董宪、张步专据东方,及更始败,刘永自称天子,国号“汉”。至建武三年(27年)春,刘永内部分裂,为庆吾所杀。佼强退守西防。“五年,遣骠骑大将军杜茂攻佼强于西防,强与刘纡奔董宪”(《汉书?列传第二》),据此,西防在汉代还是军事重镇。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西防城曾修建寺庙,规模颇大,驻有僧侣主奉佛祖,故名防城寺。《单县志》载:“防城寺在防城保,万历四十七年已兴建。后屡经重修,现有屋20余间,有李朝仪撰碑文二。”李朝仪是白浮图西门外李楼村人,清朝进士,为一代名人。后由于佛事影响增大,“防城”军事影响淡化了,只相沿传流了古庙名。1950年后,在防城寺庙旧址设立了防城寺小学。 防城寺盛产半夏。防城野生半夏以个大质好而闻名,是半夏中的上品,故称“防半夏”,也简称“防半”。防半夏过去曾为宫廷贡品,远销营口、大连等地。传说很久以前,防城寺内有一颗半夏,被一老和尚从年轻时期保护起来,不准人采挖,等他死后,大如茶壶。拿到单县,被视为珍宝,卖了很多银子。史料记载:清末年间,防城野生半夏面积很大,从防寺城向西南经田海村到崔庄,八里长,一里宽的范围内,野生半夏长势葱郁,丛生遍地,大如荸荠,常有人采挖。民国十五年(1926年)黄河泛滥,泥沙覆盖盈尺,半夏几绝。仅在高地和寺院内存活少许。然野生半夏生命力极强,1930年又复苏如故。1970年代,因群众采挖,连续三年,药源遭到破坏。野生半夏,现已廖廖无几。 地方曲艺四平调白浮图镇戏曲成武县地处鲁西南戏曲之乡,地方戏曲剧种较多,主要有四平调、大平调、豫剧、大弦子戏、梆子戏、两夹弦等。 四平调:是于抗日战争时期由“花鼓”发展演变而成。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成武县四平调剧团成立于建国前,建国后称工农剧社,后改称成武县四平调剧团,成武县四平调剧团已故著名艺人甄友明、王桂芳、王世君等人,都是“四平调”的创始人。县四平调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凤云,继承其母王桂芳在演唱艺术上苦学苦练,又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次参加省汇演并获奖,在苏鲁豫皖群众中很受欢迎。四平调属于稀有剧种,成武县四平调剧团是全国唯一一个保留下来的县级四平调剧团。现在四平调剧团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四平调剧团进行全员竞聘,将有一个新的面貌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我们期待着四平调这个稀有剧种再创辉煌。 大平调、豫剧在成武县也广受欢迎,现在有成武县汶上大平调剧团,天宫小金鱼豫剧团,大田集大众豫剧团,他们虽然都是业余剧团,但是长年活跃在农村,为活跃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其他曲种成武县流传着的曲种有弦子鼓,山东琴书、山东绑子、花鼓、大鼓、渔鼓、评书、坠子等。 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除评书、坠子外其他曲种已经很少演唱了。弦子鼓是稀有曲种,会唱的已经很少了,如果不抢救,就会绝迹。 民歌源远流长,极为丰富,县文化馆于1961年至1963年对全县民歌进行过一次普查。先后收集3370首。《包楞调》是一首及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民歌,1963年由孙啸天、魏传经整理后搬上舞台,两次参加山东省民歌会演和演唱会,1982年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彭丽媛为观众演唱了《包楞调》。成武民歌还有《长毛来到曹州府》、《义和团》、《专打日本鬼》、《花哈蟆》、《念织女》等。 工业园区白浮图镇工业园区成武工业园区位于山东省成武县城区东部,在2003年8月开始筹建,2005年3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工业园区党委、管委会,实行了区村合一,行使县委、县政府赋予的党建管理、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职能。工业园区一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省政府核准起步面积4平方公里。200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省级开发区。近年来,成武县委、县政府发出“举全县之力,兴工业园区”的号召,使园区各项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高起点科学规划成武工业园区依托德商路、定砀路、枣曹路三条省道构建,园区管委会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集成配套,功能完善,区村合一,滚动发展”的思路,聘请专家对工业园区进行了精心规划设计,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部分区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功能划分五大功能区:即以达驰电气为主的机械制造加工区,以东力雅为主的木材加工区,以大地玉米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区,以银翔纺织为主的棉纺织加工区;以文亭街、伯乐街、先农坛街两侧为主的商务服务区。以园促区,以区带园。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投入、大开发战略,区内基础设施投资已累计完成1.2亿元。修建高标准路段22公里,安装路灯900余盏,形成了“四纵六横”的路网格局。2005年以来在济南市的对口帮扶下,在工业园区的中心位置规划3.8平方公里建设成武(济南)工业园,一期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已全部实现“五通一平”,二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2007年下半年完成全部配套设施。目前济南工业园基础设施已完成投资4120万元,修建了南环路、先农坛路、文亭路、北环路、顺河西路、泉城路共六条道路以及供电、供水、排水、供气、绿化、通讯等配套设施,修建道路总长10公里,架设供电线路8公里,铺设供水管线10公里,其他各种管线26公里,安装路灯600盏。同时,在2006年筹资800万元开工建设了先农坛路和文亭路两条区城连接线,实现了工业园区与城区道路的全面对接;筹资800万元对永昌路、伯乐街工业园区段进行了翻修;投资6399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项目载体功能大大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目前,成武工业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资产总额21亿元,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7.9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亿元,上交税金8539万元。达驰公司生产的“达驰牌”变压器先后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实现了全市零的突破。大地玉米生产的“尽美牌”淀粉,也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为使更多的项目落地,工业园区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拓宽招商渠道,建立了招商网站,并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了12人的专业招商队伍。截止目前,区内新入驻项目共有55个,2006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其中有20个项目已建成投产,35个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正在建设,另有一批项目正在论证、洽谈、选址中。 服务环境简捷高效成武工业园区以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为导向,全力打造国际防真环境,实行“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成立了工业园区环境服务站,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实行“封闭式管理和协同式检查制度”,对职能部门的检查,由县优化环境办公室出具证明,并由工业园区管委会派员协同,方可入企业检查,有效治理了三乱行为。实行“项目代理”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入区项目手续,全程代办。建立了企业发展环境档案,为企业商务用车和货车办理了绿色通行证,发放重点企业保护牌。实行“无费区”政策,对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建设期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除上缴国家、省、市部分外,地方行政性收费全免。 组织机构白浮图镇领导班子坚强有力,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精神、真抓实干、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廉洁奉公,形成了较强的工作向心力和战斗力,领导干部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坚持分工不分家。 王元斌:党委书记 王树民:党委副书记、镇长 程晔:党委副书记 李新民:人大主任 张伟杰:纪委书记 刘崇美: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 侯国光:组织委员 郑国芳:宣传委员 朱广哲:人大副主任 明星企业白浮图镇山东鑫源进出口公司成立于1996年,坐落在中国大蒜之乡山东省成武县大田集镇工业区,是一处集大蒜、蒜苔冷藏保鲜、蒜粒、蒜粉加工及果蔬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综合型民营企业,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现拥有一个总部和三个加工厂,36000亩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固定资产5000万元,占地面积4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现有单体容量500吨恒温库20门,年储藏大蒜、蒜苔1万余吨。公司一贯追求技术进步与创新,重视产品开发和质量提升研究,建有自动化控制的蒜干、蒜粒、蒜粉生产车间,拥有先进的选拣设备、烘干设备、粉碎设备,年加工蒜干、蒜粒、蒜粉与其它脱水蔬菜等1万余吨。公司几大系列数十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东南亚及欧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受到国内外朋友的青睐,公司年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创利税800多万元。公司多次被市、县工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并荣获“全县优秀民营企业”、“全县纳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公司总经理陈迎春先后荣获市县“新长征突击手”、“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工作者”、“菏泽市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 公司的宗旨是:“互惠互利、事实求实、保真创牌、诚信合作、共谋发展”。 招商引资白浮图镇为积极响应“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号召,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服务机制,促进项目尽快建成落地,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特制定如下优惠政策。 一、在镇辖区内新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300万元以上的,在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新上项目,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镇政府无偿提供建设用地。 二、凡在镇区域内或在县开发区内新上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规定数额的,镇政府负责“六通一平”:即通路、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通电(高压线架到厂区),地貌平整。 三、新建固定资金投资300万元以上的企业,自投产(营业)之年起,第一年内将企业上缴税收地方所得部分100%返还给企业,第二年返还80%,第三年返还50%。三年以后企业正常纳税。 四、外来投资者所需办理的有关手续,镇经委全程协助办理,保证在承诺日内办结。在企业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镇政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扎口服务。 五、镇政府负责外来投资者的子女入托、入学,确保投资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六、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采取“一企一议”的办法,在政策上再倾斜、再优惠,具体事项面议。 阳光村务“以前村里办事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糊里糊涂的,咱老百姓对村里的好多工作以及政策执行情况不明不白。实行村务公开后,村里的事务、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公布栏上写得清清楚楚,咱群众还有了自己的发言权,这样的村党支部、村委会俺们群众满意,信得过。”在成武县白浮图镇谢庄村采访,村民们这样告诉记者。 2009年以来,成武县白浮图镇努力探索新时期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倾心打造“阳光村务”,赢得了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和支持。该镇以公开、透明为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手段,以监督制约为保障,全面打造“阳光村务”。首先明确了村级各条线、村干部的职责和权限,规范了办事程序和手续,使村“两委”工作有章可循,群众办事有据可查。同时,以方便群众办事为切入点,将征地拆迁、计划生育、土地流转以及政策落实情况等8项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一律通过宣传栏或广播公布于众。其次是实施民主恳谈会和村情发布会制度,在重要事项的决策上,村“两委”事前必须都要组织召开群众代表会、听取和征求群众意见,并及时向村民通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群众因误解而产生的各种疑虑,使各项决策更聚民心、更合民意。镇经管站加大对村级资金运行、干部廉洁从政等方面的监管力度,提高了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采访中,谢庄村党支部书记梁厚科告诉记者,镇里推行“阳光村务”后,他们就始终坚持常年性的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的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的方式,上至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计划生育指标分配、惠农补贴、民政救灾救济物资发放,下至村集体经济收益使用、村干部的报酬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要张榜公布,尽快让群众知晓,真正把村干部的权力置于阳光下运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