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真理与方法
释义

《真理与方法》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的代表作,也是解释学哲学的经典著作。书中传达的思想,直接启迪了接受美学流派。

图书简介

德国现代哲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伽达默尔著,1960年出版,全名为《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本书主要探讨了理解现象的本体论问题、存在范围、个体性及语言在理解活动中的作用,集中表达了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美学的观点。

作者简介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柏拉图与诗人》、《短论集》三卷、《我是谁、你是谁》等。伽达默尔与其师海德格尔共同将传统解释学放到现象学本体论基础上研究,他的出发点是反对古典解释学的客观主义。

伽达默尔将美学看作哲学解释学的一部分,认为艺术揭示我们的存在,艺术和美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艺术经验超越自然科学方法,又接近于哲学经验和历史经验,因而成为解释学的出发点,同时,每一件艺术品都应被理解,理解是全部世界的本体论存在;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理解特征,表明了某种解释学现象。总之,伽达默尔将审美经验抬高到了哲学的高度,美学成为解释学的一个有机部分。

伽达默尔详细分析了审美理解的完成过程,总结出审美理解的鲜明历史性的特点,通过“对意义的预期”手段,他解决了解释学循环问题。“解释学循环”主要包括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历史的循环和本文的循环,是矛盾对立双方在审美理解中的反映。

伽达默尔还强调审美理解的语言性,审美理解的基本模式是对话和问答,审美主体与艺术本文间的对话创造了共同的语言。

伽达默尔对于艺术本质的探讨是从本体论角度出发的,艺术作品的本质具有时间性、随机性,是该作品在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审美主体生成的特定意义。他认为艺术是与人的存在和自我理解相结合的;艺术作为一种游戏,为我们敞亮了一个自由的天地;艺术的不断开放性使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更为突出,艺术高于现实而不脱离现实,这一观点是合理的。

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直接启迪了接受美学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书摘

在第一部分中,伽达默尔考察了“教化”、“共通感”、“判断力”、“趣味”这四个人本主义美学基本概念,指出了艺术经验的关键是在主体参与下理解活动的具体作用,认为真正的艺术是源于主体体验的表现艺术,艺术作品就是体验的表现。艺术作品与游戏相似,“对于观者来说并在观者中才存在”;艺术作品是不断开放的、永远待完成的创造物,因而艺术具有时间特性,艺术作品的意义随着时间而演变;艺术作品还具有扩充性和随机性,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对艺术的再造和重组。

在第二部分中,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活动是普遍的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发生在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是审美主体视界与艺术品包含在自身内的多种视界的融合,这种融合创造了一种超越双方的新视界。视界的融合表现作品意义的不断生成过程,这就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效果历史”。视界融合与效果历史的产生,是艺术作品的“问”和审美主体的“答”的对话过程的结果,理解者的视界不断扩展,艺术品的意义也就具有了无限可能性。因此,伽达默尔主张理解活动应与作品完成“解释学的相遇”的过程,达到理解的真实、完整。

伽达默尔在第三部分中主张:理解的语言性本质,理解对象依存于语言,语言是解释的构成要素,起到沟通过去、现在、未来,沟通作品、作者、理解者的作用;人在语言中拥有世界,世界在语言中向人呈现;语言将个体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语言在理解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而理解、解释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因此语言也具有了本体论意义。

语言的隐喻性、公共性、中介性和语言使理解成为可能的功能,使我们无法离开语言理解作品,也使作品离开语言无法存在。艺术作品的意义要通过语言表达,审美主体的领会也要通过语言完成;在审美理解中,对话与语言相互依存,揭示了审美理解的语言性。他还认为存在只有在“语言之家”中才可以存在,可以被理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