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珍珠矮 |
释义 | 简介珍珠矮是地生兰中的一个新种,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与云贵高原之间过渡地带内的某些特殊小环境中,是一个区域性的特有种,目前亟待开发。 生境分布地带北端海拔最高点约1250米,往南渐次降低在海拔1000米左右。植被为中幼龄的斜阔混交疏林,荫蔽度50%~65%;土壤属微酸性的红黄壤,含少量黄砂,土质粘重,腐殖质极少。该地属亚热带季节气侯干热河谷类型,年均雨量不足1000毫米,90%降水集中 5~10月(雨季)。其余半年的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冬春温暖干燥,夏秋炎热多雨,常温为28~35℃,极端高温可达40℃,冬季极少霜雾。 珍珠矮生长在这种几乎与人”朝夕相处”的浅丘疏林地带,许多野生群落就生长在山村农户的房前屋后或村道两旁的荒坡上或灌木丛中。不少植株完全裸露在无遮无拦的黄土坡上,阳光灼热又不近沟谷溪水,然而生长良好。树林渐密则分布渐稀,中高以上密林山地则完全消失。横断山区的其他地生兰之生境必是深幽高爽、谷风习习、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惟珍珠矮却选择了这般干热贫瘠而又向阳的浅山坡脚,其喜阳耐干热的习性和顽强生命力,实为地生兰中其他种所不及。 形态特征植株一般有叶4~6枚,比一般的地生品种要少,长20厘米左右,宽l~2厘米,缘齿明显较粗,质较建兰厚,多直立有光泽。花葶直立高可达40厘米,着花5~9朵。花中等大小;外瓣端有小尖,具5条鲜紫红脉纹;捧瓣略短,质色如外瓣,唇瓣反卷色白,彩点紫红,疏密不等;香甚浓郁,家养后较好,花期6~7月。肉质很粗短,20多厘米长,直径可达11毫米。 地下茎特别发达,多分支,8~10毫米粗,可随地上植株的增加不断生长,它是珍珠矮无性自然繁殖的重要器官,也是珍珠矮在半年基本无雨的干热的环境里赖以度过旱季的“命根子”。 珍珠矮有假鳞茎,圆锥形略扁,丛生,小指头大小.珍珠矮的自然繁殖能力特别强,尤其是有性繁殖。单株普遍能开花结果,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很高。野外常见成片的同龄实生苗,有如人工撒播。新苗成熟后,除假鳞茎侧生新植株外,地下茎亦不断增殖新苗,即使是大丛壮兰也不例外。 栽培管理从野外生境不难看出,珍珠接较之其他地生兰更具喜阳、耐干、畏湿、畏肥的特性,故在栽培中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我的体会提出以下驯养要点。 ①在采掘或选购时应尽可能保护地下龙根完好。 ③培养土以砂壤土为宜,培养土的孔隙度应高些。基质的肥力和持水力应低于一般地生兰,否则叶尖端糊尖和冬季倒草现象不可避免。 ③兰盆里培养土除衬垫层的厚度不少于10厘米。 ④浇水应克制,生长期以润微偏感为最佳状态,休眠期以干能见潮为好。 ⑤荫蔽度控制在70%左右,冬季进行全光照,过阳叶枯萎,花葶较短弯曲,花瓣反卷,过庇荫则不开花。 总的感觉珍珠矮还是比较好养的,比一般的地生兰的水肥需求小些就可以养的很好,对夏季的高温适应性很好,在管理条件好的情况下,春秋两季都可以开花,“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产地分布产海南、贵州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文山、思茅、保山)。生于林中多石地上,海拔不详。 此种模式标本系栽培植物,采自云南怒江河谷(六库)。 在南方民间已广为栽培。 习性特征地生植物,矮小,常单株生长,无假鳞茎,地下有1条近肉质的根状茎;根状茎扁圆柱形,直径达1厘米以上,有数节,与周围数条肥厚根的色泽相同,不易分辨。叶2--3枚,带形,直立,长25--30厘米,宽1—1.2厘米,先端近急尖,边缘具细齿,中脉在两面凹陷,侧脉则两面浮凸,无明显关节;叶鞘常带紫色。花葶从植株基部发出,直立,长10--13厘米;总状花序疏生3--4朵花;花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9毫米;花梗和子房长1.6--2厘米;花直径2.5—3.2厘米,有香气,黄绿色或淡紫色,萼片与花瓣有5条深色脉纹;萼片长圆形,长1.3—1.6厘米,宽6-7毫米,先端圆钝并具细尖;中萼片向前倾,侧萼片多少围抱蕊柱;花瓣亦为长圆形,长1.1—1.4厘米,宽6--7毫米,先端亦圆钝;唇瓣长圆状卵形,长8—10毫米,不明显3裂;侧裂片上有紫色斜脉纹;中裂片外弯,亦有紫斑;唇盘上有2条纵褶片,上半部向内倾斜并靠合;蕊柱长67毫米。 花期6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