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浙江省温岭中学 |
释义 | 浙江省温岭中学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学校创办于 1847 年(清道光二十七年),距今已有 160 年的历史。学校坐落在温岭市五龙山风景区,占地面积 232 亩,建筑面积 14 万平方米,设 76 个高中班,拥有在校生 4500 多人,教职员工 306 人,是目前国内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环境最优美、设施最先进的重点中学之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省功勋教师 1 人,特级教师 6 人,高级教师 94 人,省地名教师 13 人,省地教坛新秀、台州市教学能手 34 人,硕士研究生近 32 人。 学校简介党总支书记、校长陈才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省功勋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图书馆藏书 14 万册,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每个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校内形成了计算机局域网,并于 1996 年在全省中学界率先进入国际互联网和中国教育网。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已与北师大附中、北京八中、湖北黄冈中学等国内名校及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具有聘用外籍教师和招收留学生资格。 学校有“严谨、求是、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重视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个半世纪来,为国家输送了 3 万多名合格的毕业生。学校教育质量一流,高考成绩突出。 2004 年、 2005 年高考再创辉煌,每年上重点线人数 540 多人,本科线人数 1000 多人,共有 4 位学生从高二直升浙江大学。 2005 年有 5 位同学进入浙江省前 100 名。2007年600分高分以上达259人。在 2003 — 2005 年各科学科竞赛中,有近 200 位同学获省级以上奖励。近年来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学校、省治安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教育部基教司研究性学习实验学校,浙江大学教育实践基地,清大传智远程教育实验基地,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学校敢于创新,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率先在全省提出了以“公办民运”方式发展公立重点中学的新思路,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拥有高中部、初中部和国际部三个校区的教育集团。目前,学校正在稳步向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目标迈进。 学校环境十分优美,一条河穿校而过,两岸是茂密的植物和凉亭,河上还有一座白色拱桥,一座蜿蜒的木桥。在学校中抬头就能看见当地著名景点石夫人。电视剧《完美丈夫》也曾在温岭中学拍摄部分镜头。 学校概况浙江省温岭中学,是省内为数不多的百年名校之一。前身宗文书院 , 创办于鸦片战争后之清道光 27 年(公元 1847 年),首任山长黄濬系进士出身,为民族英雄林则徐之挚交,其办学以启蒙化育、重士兴氓、报国振邦为己任。宗文旧址位于今温岭市横峰镇西南之山前施,与本邑第一峰楼旗尖毗邻。 1928 年更名为县立宗文初级中学。 1935 年迁至前清太平县考士馆(即今方城小学所在地),并更名为县立初级中学。 1942 年再迁至县城小南门外花山,并更名为县立中学。 1949 年三迁至县城西郊大明因,而后于 1959 年定名为浙江省温岭中学并沿用至今。曾于 1960 年被定作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1997 年经省教委批准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2001 年四迁其址于五龙山风景区,老校与市二中置换,承办温中实验初中。 2003 年与原光大外国语学校联办股份制温中双语学校。至此,学校成为下辖高中部、初中部与国际部三个校区的集团化教育事业单位。 党委书记、校长陈才錡,博士研究生,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内外化学教学与学校管理领域享有盛名。 高中本部(以下简称学校)占地面积 400 亩,建筑面积 14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 2.83 亿。设 78 个高中班,在校生 4000 余人,教职工 340 人。迁建后,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办学层次与效率不断提高,学校知名度与社会美誉度与日俱增,创有台州市唯一的教育服务知名品牌。 近几年来学校获省级文明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学校、省治安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教育部基教司研究性学习实验学校,浙江大学教育实践基地,清大传智远程教育实验基地,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2007 年学校获评浙江省百年名校,与北京四中、上海中学等 30 所国内名校一道入选参编《中国名校优良传统》丛书。 温中秉承“严谨、求是、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重视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个半世纪来,为国家输送了近 3 万名合格的毕业生。其中有被列为中国科学院 145 名资深院士之一、近代数论创始人、“二次型研究”开拓者,并被称为“中国一代数学宗师”的柯召院士;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任研究院学位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会员的李邦河院士;有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科学研究所任化学品污染生态研究室主任的中国工程院蔡道基院士;有旅美数学家林邃先生;有著名的中国美术教育家、画家、诗人王伯敏教授;有最年轻的中国象棋国际特级大师赵鑫鑫等等。他们在国内外各条战线上,作出了杰出的成绩。 学校师资及教科研力量雄厚。有全国优秀教师 1 人,省功勋教师 1 人,省劳模 2 人,特级教师 8 人,高级教师 106 人,省地名教师 14 人,省地教坛新秀、台州市教学能手 34 人,硕士研究生 34 人。业已建成一支扁平化、宝塔型、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名师队伍。有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组建的全市首个名师工作室——“陈才錡工作室”和教育局发文组建的以温岭中学特级教师个人命名的林金法工作室和赵海勇工作室。 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图书馆藏书 14 多万册,业已开通多媒体数字图书馆。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近千台计算机形成的校内局域网,充分满足日常教学及科研所需。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和台州市第一所教育现代化学校。 学校国际化程度高,对外交流广泛、频繁而深入。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俄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外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具有聘用外籍教师和招收留学生的资格,常年聘任 6 位外籍教师执教口语,每年均有学生出国交流,每年均要接待国外学生来校短期学习或交流。高三学生享有直接保送北京大学的机会,高二学生享有直升浙江大学的机会。 学校一贯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迁建后高考与学科竞赛成绩尤为突出。自 2004 年上重点线人数突破 500 大关后,年年大面积丰收,总体水平和多项指标稳居台州市首位。在 2004 — 2008 年各学科竞赛中,温岭中学有近 400 位同学获省级以上奖励。 学校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尤其是传统体育项目有长足发展。 2005 年成功举办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 2006 年中长跑队代表国家队赴意大利参加世界中学生越野跑锦标赛并创佳绩; 2008 年成功举办“温岭中学杯”中国象棋浙江省棋王赛,并包揽了团体和个人两枚金牌。 学校德育工作富于人文特色,小班化、人性化管理成效明显,德育经验向全国推广。 学校重视校际联系与交往,与北京八中、江苏启东中学、湖北黄冈中学等一批国内名校开展了经常而深入的交流。 为了发挥名校的示范与辐射作用,长期以来与西藏加黎县中学和本省景宁中学,本市泽国中学、石桥头稹中学、塘下中学等学校结对,开展经济或业务上的帮扶活动。 学校还成立有浙江省宗文慈善基金会,“不让任何一位温中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并借以对学生进行悲悯教育、感恩教育。在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基金会与全校师生雪中送炭,先后筹捐善款 100 多万。 学校从 2006 年开始执行 “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新课程,探索“谐和教学”的新路子,寻求以“和谐教育”为主线开展有效教育,以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向国家级名校努力迈进。 地理位置地址:浙江省温岭市万泉东路1号 历史沿革学校办学历史悠久,至今已走过了155年的漫长历程。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温岭中学前身宗文书院于横峰创办,学博金煦春、贡生赵佩训董其成,进士黄濬首任山长。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改宗文书院为私立宗文高等小学堂。1912年(民国元年),改宗文高等小学堂为宗文高等小学校。1928年1月(民国十七年),宗文高等小学校改办为温岭县西北区立宗文初级中学,萧卫(字仲劼)任校长。同年5月11日改为温岭县立宗文初级中学,旋定是日为校庆纪念日。1935年7月迁址城内校士馆(今方城小学)。翌年9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改名为温岭县立初级中学。1938年及此后数年间,温岭城区屡遭日机空袭,学校白天迁南门外花山上课,傍晚返城食宿。1941年,学校首次招收一个高中班。1942年迁往花山新址,经省教育厅批准,改名为温岭县立中学。1949年10月,学校迁址大明因,和温师合并,校名仍为温岭县立中学。1951年2月,师范部撤销,原普师生并入台州师范,简师生插入本校初中各班。1956年8月,学校更名为浙江省温岭县第一中学,是年高中在校生已达8班322人,初中已达9班435人。1959年,学校更名为浙江省温岭中学,并沿用至今。学校虽八易其名,五迁校址,然薪火相传,弦歌不绝,其源盖出于宗文书院。 1966年,学校被定为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翌年撤销。1978年学校被列为地区重点中学。1981年5月,列为省重点中学。1987年停招初中,成为一所高级中学。1997年3月,经省教委批准成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00年,学校成为浙江大学教育实践基地。2001年,温岭市第二中学初中部并入温岭中学,成立温中实验初中。2003年3月28日,与台州光大外国语学校合作办学,成立温中双语学校。 革命传统温岭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民国时期,温中学生多次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震惊全国,温中成立抗日救国分会,师生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发起抵制日货运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温中抗日分会集资劳军,组织检查队,搜查日货。1936年春,国民党县党部强迫学校教师参加"公民集训",引起师生强烈不满,温中学生包围了国民党县党部并殴打头面人物,轰动全县。1938年,温中设中共地下党支部,学生陈伦为支部书记,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救亡活动。1944年下半年,温中学生林存邦以中共地下党员身份组织读书会,印发《告全校同学书》,罢课斗争坚持了整整一个星期。在解放战争中,温中学生江浩、应梅笙、林存邦、赵裕平为解放事业英勇捐躯。1947年下半年,中共地下党派人来校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党的工作,时学生周雨春为组长;翌年4月,周雨春、林培森等数位同学加入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1949年2月,温中成立花山读书会,负责人有教师晋承河(中共地下党员)、杜培桂、李银豪和学生王行新、林启梅。读书会向学校教师、各方人士募捐,买得收音机一台,收听新华社消息,并印发"花山报",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在政治、思想、组织上为温岭解放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读书会成员经过革命教育,成批地去浙南参军。王行新走后,校内工作由林启梅(学生)负责。读书会按照浙南党组织的指示,除阅读进步书籍外,还通过几个骨干,及时掌握县城敌军动态,向浙南游击区反映,并带回传单在县城散发,为解放温岭作舆论准备。5月27日,林启梅收集县城敌军驻防情报,向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队长周丕振汇报,林当即被编入机关工作队伍。这段时期温中陆续有100多学生参加浙南游击队。温岭一解放,晋承河、王行新、朱冰冬(学生)等参加了接收县政府的工作,林耀秋等一批学生也参加了人民政府工作。 解放前,国民党实行党治",推行"党化教育",学校以"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训育总纲,并设有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1929年12月,温中成立童子军团,编为第257团,先后于1933、1936、1943年参加全省童子军团活动。 解放后,新的德育工作逐步开展并不断加强。解放初期,学校根据"共同纲领"和"宪法"规定,积极响应"四坚持"、"三热爱"活动。在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等一批英雄人物的感召下,温中学生有90多人参加地方干校,40余人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以后,按照教育部《中学暂行规程(草案)》精神,学校德育工作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导向。1955年《中学生条例》颁布,1957年毛泽东提出"教育方针", 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1963年,随着"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的广泛开展,对学生的阶级教育也不断深入。学校曾组织学生去杨梅坑山头一边劳动,一边接受忆苦思甜教育。十年文革期间,"造反有理"、"读书无用"等思潮摧残了青少年的心灵,学校"停课闹革命"达二年半之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德育工作开创了崭新局面。确定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文明行为规范为重点的德育工作基本思路。1979年秋季,学校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公布的《中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开展学雷锋活动,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校风校纪有了明显改变。随后又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1年5月,台州地区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温中召开,学校介绍了"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等经验。多年以来,温岭中学一直致力于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努力实行教育管理的系列化、制度化和社会化,通过家长讲习会、社会教育委员会、中学生业余党校等组织形式,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多次获得省、地、市奖励。1993年,温中编著的《国旗下的报告》一书正式出版,被省委宣传部和团省委列为向全省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读物之一。1997年,学校党总支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温岭中学被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委员会首批命名为"浙江省文明学校"。1999年,学校被命名为省文明单位。 优良校风温岭中学素有"严谨、求是、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一直以教学质量高赢得社会赞誉。 1928年11月,浙江大学区视察员蔡绍牧来校视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深得好评。1933年6月,初中毕业生参加省会考,平均成绩85.03,名列全省第十,专区第二。 1928年至建国前的21年,学校培养出毕业生1165人。 建国初期,学校学习老解放区办学经验,开设了政治课,给学生讲解《共同纲领》、《社会发展史》和时事政策。学校还开设了生产劳动课,组织学生开垦荒地,在温岭耕作史上第一次种上了马铃薯。学校还改革文化课教学内容,注意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选用英文本《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教材。逐步加强理、化、生等学科的实验教学。1957年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各项教学管理。1951年秋,温中高中毕业生17人,赴杭参加高考,全部考上高等院校。1955年5月13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学生守则》,通过《守则》教育,在"向科学进军"号召的推动下,学生精勤不懈,刻苦攻读;教师学习教学理论,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综合技术教育,开辟地理园地等各种实验园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56年高中毕业生138人,80%以上考入高等院校。1959年,温中初、高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台州地区第二,高考获全省上游的好成绩,1958年、195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先进中学。至"文革"前的17年内,温中毕业生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建国前的21年。 十年动乱,校风、校纪和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取消升留级制度,读满两年就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语文课用来学"语录"和写批判稿,数学课本删去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农机课讲农药常识,工基课学习"三机一泵",教学质量大为降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批判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温中发扬了优良校风,恢复了正常秩序。同时贯彻了新的《教学大纲》,重视"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学校还充实图书、仪器,开展电化教学,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1977年到1989年,温中有1162人考入高等院校,居台州地区领先地位。有10名高中毕业生免试进入高校学习,15名学生出国留学,另有3名学生被选拨为飞行员。1989年7月,高中毕业生王欢高考总分654分,为浙江省理科第一名。1984年春节期间,县里召开分布在省内外的温岭籍科技人员座谈会,到会的79人中,70%以上是温中校友,其中有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画家,有科研部门的院长、所长,有大型工厂厂长,有大学系主任,他们年富力强,都已成为"四化"建设的骨干。 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提出"调低起点,打实基础,面向全体,提高质量"的教学指导思想。1995年,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提出了"突出主体,发挥主导,注重素质,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2001 年,学校又确立了"主体自控、主导优化、能力加速、素质全面"的十六字校本教学方针,启动了"能力加速器计划",制定了学生行为自控标准,提高了学生基本素质。学校还相继建立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课"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教委及省教委对普高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控制周活动总量,突出学法指导和教法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2年,学校根据教育部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开设研究性课程,开始致力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探索。 学校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历年均达96%以上。1999 年到2002年,高考上线率分别为97%、98%、96%、99.6%。2001年高考重点线317人,本科线654人,名列台州市首位;是年理科最高分693,并列浙江省第四、台州地区第一,文科最高分639分,名列浙江省第十三、台州地区第二,有9人被清华、北大录取。2002年高考600分以上226人,重点线373人,本科线787人,专科线1008人,四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温中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多年来在台州市乃至全省名列前茅。化学竞赛连续二年获省团体优胜奖,生物竞赛先后两次获省团体优胜奖,数学竞赛连续多年获台州市团体优胜奖。有50多位同学先后成为全国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一、二等奖获得者。 师资队伍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与教学业绩的可靠保证。在一个半世纪的漫长历史中,温岭中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稳步前进,大批优秀教师不断涌现。 在学校发展初期,温岭中学即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闻名于世。解放前,教师实行聘任制,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知名教师达80%。建国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1949年暑假,县委就把教职工集中在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1950年暑假,省教育厅组织全省中学教师在"杭高"参加中学教师暑期研究会,听形势报告,学习土改政策,并进行教研活动。1952年暑假,又集中教职工在革大参加思想改造学习,评选优秀教师,吴理初被评为省甲级优秀教师,林子仁被评为省优秀教师。随着学习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青黄不接,专署和县里采取调派高中、普师毕业生,选拔小学教师,培养见习教师等方法,解决了温中师资不足的问题。1954年以后,每年都有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到温中充实教师队伍。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上送省教育学院、省行政学院、省党团校、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的办法培养提高教师的水平,并通过函授、以老带新、自学等在职进修的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教师人数不足,学校也曾聘用一批民办教师,此一局面止于1987年。至1989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3%,持本科学历者亦已达到70%。自1994年实行双向聘任制以来,优秀教师大量引入。至今,温中教职工总数达293人,其中省功勋教师1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85人,省地市名教师13人,省地教坛新秀16人。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23人,获本科学历者达95%以上。近五年来,温中教师出版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0多篇。 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现任党总支书记、校长陈才锜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郑晓萍当选为市党代会代表。林子仁和张培荣先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当选为县(市)人民代表并担任委员以上职务的还有林子仁、蔡克良、王洪通、吴理初、黄仲达、郑咸熙、陈武韬、张川定、陈才锜等教师,其中陈才锜还连续两届当选为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当选为市政协委员的有蔡克良、郑咸熙、余用惠、林子仁、黄元德、潘迪明、陈曼声、叶亮、赵启明、吴征、王聚星、罗士法、叶国惠、林仁泽、张若棠、包育彬、阮圣耕、颜惠珍等教师。一批教师获得了各级政府奖励,陈才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另有全国优秀教师6人,省劳动模范1人,省春蚕奖1人,省优秀教师6人。 学校管理多方面成就的不断取得与学校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密切相关。在长达155年的办学历史中,温岭中学的学校管理经历了建立、调整、提高、发展、改革的漫长过程。 解放前,校长仅有一人,下设教务处、训育处、总务处和体育处。解放初期,学校实行校委会领导下的主委负责制,日常工作由副主委负责,下设教导处和总务处。1949年5月28日,温岭县城解放。6月,温中建立了校务委员会,蔡诵芬任副主委,县委宣传部长、文教科长郭建培兼管温中。同月,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温岭县立中学支部。1951年9月,台州专署任命郭建培兼主委,吴理初为副主委。1952年主委制改为校长制,县长邢俊良兼校长,吴理初为副校长。1955年10月建立中共温中临时党支部。1957年2月,温中正式建立党支部。1959年开始实行党支部一元化领导,校长在党支部领导下管理学校行政工作。"文革"期间,行政机构失效。1968年4月建立校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办事、后勤三组。1978年4月恢复校长制并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支部书记、校长分工负责制,设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1983年1月,教导处分为政教处和教务处。1989年实行校长负责制,翌年12月建立中共温岭中学总支,下设四个支部,为实施校长负责制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自1995年开始,学校管理体制实行了全面改革。设立了校长办公室、政教、学生、体卫、教务、教学、科学馆、图书馆、总务、财务、校改、膳食、校企等科、室和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段,政治、史地、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等教研组,变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确保校长负责制的实行和年青干部的培养。 1997年第六届教代会主题报告《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争创国家级重点中学》确立了"现代化的思想、系统化的管理、民主化的决策、产业化的服务"的基本管理思路,2000年七届一次教代会提出了"以校长办公会议为决策机构,以教代会为监督机构,以教科所为咨询机构"的管理体制,开始构建"兼职管理、经纬施职、全员参;的五纵三横的网络管理模式,2002年党总支改设行政、高一年级段、高二年级段、高三年级段、实验初中、退教协六个支部,使学校管理逐步接近名校管理标准,为温岭中学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管理基础。 目前,温岭中学下设四大处:教育处、德育处、综践处、资源处。其中教育处主任江敏、德育处主任陈世波、综践处主任江勇、资源处主任叶祥利。三大年级段:高一、二、三年级段。其中高一年级段长莫子清、高二年级段长张军富、高三年级段长朱海平。” 经费设施经费建国前学校经费很少。1934年公款收入,除发放教职员工薪金、办公费和其他杂费外,真正用在教学方面的图书、仪器、实验经费仅370元(旧币)。 附:1934年收支情况 年收入(公款) 年 支 出 教员薪金 职员薪金 图 书 仪器标本 试验及实习用品 办公 杂支 5922.6 3078.0 1413.6 170.0 80.0 120.0 853.0 208.0 建国后,上拨经费不断增加,还另拨仪器设备和电教经费。 附:解放后几个代表性年份的经费收支情况 年 份 收 入 支 出 学生数 工资等 公务费 设备费 人民助学金 基建维修 1955 74000 48900 9620 2220 1332 / 1307 1959 115000 51000 / 4000 21000 26500 1231 1967 110000 55000 7700 2000 14000 2600(维修)23000(文革经费) 1016 1984 190000 132000 / 13000 4000 53000 1925 1988 450000 347000 9400 2250 5000 68400 1442 1989 838000 329000 17500 26600 4500 430000 1296 1997 5253000 142600 952000 355000 2300000 1626 2001 21434000 10481000 2780000 11020000 4714000 3537 2002 38879427 11877260 4569906 2575460 8416800 3800 设施1、 校舍 学校创办时利用宗文书院作校舍。书院位于横峰山前施横屿山南麓,校舍成方形,建筑错落有序。内有池塘,可凭栏观鱼。外有大小操场供打篮球和踢足球之用。1935年又以原校士馆作校舍。抗战时期在县城南门外花山始建新校舍。1942年8月第一期校舍建成,有教室9间、寝室59间。1944年9月,又增口字形教室28间。花山新校舍质量较差,1945年3月大事修理,1946年4月有10余间毁于风灾。 1949年10月,学校迁至大明因与温师合并,那时,校舍仅有大明因寺、火神庙、平民工厂和山字形教室,这些大都是庙宇建筑,面积仅3319.5平方米。以后用花山旧料扩建大明因校舍,共建成大礼堂、师生宿舍和教室等5幢房子,计建筑面积2945.62平方米。1953年8月至1966年,又建成凹字形教室、二层教学楼和二层宿舍楼等大小8幢房子,合计建筑面积3580.32平方米。 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中,学校新建的教学大楼、师生宿舍楼、实验楼等面积达到8716平方米,比1978年前的30年中拆建、新建的6525.94平方米还要多2190.06平方米,而且质量也较好。至1991年,校园占地面积已达到61.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5632.72平方米,其中新建校舍面积10236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6%。目前,学校面积已扩大到232亩,三期规划用地30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重点中学之一。 2、 图书仪器 解放前学校仅有图书千余册,仪器768件。1953年充实了图书馆,扩大了仪器室。至1960年有图书19169册,仪器2918件,以后逐年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藏书5万余册,月流通量7000余册次,月阅览约1万余人次。实验室6个,面积486平方米;仪器室8间,面积334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8.19万元。学生理化生实验均达一类标准,开出率100%,演示实验开出率物理84%,化学96%,生物100%。目前图书馆藏书14万册,其中期刊2万余册。订有杂志324种,报纸76种。书库4个,面积2000多平方米。学生阅览室2个,面积900平方米。教师阅览室1个,面积340平方米。月流通量8000余册次,月阅览量1万余人次。实验室72 间,计算机房6个,多媒体教室87个,计算机 560台,仪器设备价值2000多万元。 温岭中学"十五"发展计划提出了学校近期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新校现代化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团结奋进,敢为人先,把该校办成硬件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在信息和外语方面走出特色的现代化学校,争取早日跻身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辉业绩的温岭中学正朝着新的目标继续前进!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