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浙江省农科院
释义

机构简介

浙江省农科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历史悠久,将近百年,现为浙江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纯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座落在美丽的杭州市东北隅。该院前身为浙江农事试验场,创办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1938年合并建立为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发展为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56年,迁至现址。值得自豪是,1957年末、1958年初,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曾先后来所视察,为浙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增添了光彩。1960年初又扩展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六十年来在省委和省政府和领导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不断地扩大、充实、发展,在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科技服务上,为浙江省粮食亩产在全国率先“上纲要”、“超千斤”,皮棉亩产“超百斤”以及耕作制度改革,“一优二高”效益农业、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动浙江农业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科研创新能力居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前列,部分科研领域达世界先进水平。“十五”以来:科技综合竞争力,在农业科研单位中,2003年全国第三名,2004年全国第一名,2005年全国第一名,“十五”期间全国第三名;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全国科技扶贫先进单位;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

“十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1800项,审定新品种200余个,获省级以上成果奖励1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4项;二等奖34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品种权、软件著作权200项。科研成果80%应用于生产一线,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全院现有职工1939人,其中在职职工1112人,离退休职工827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853人,具有高级专业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286人,博士203人、硕士2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5人。国家、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16人,省特级专家1人,院学科首席专家7人。派出省科技特派员65名、农村工作指导员1名。

全院设有畜牧兽医、作物与核技术利用、植物保护与微生物、农村发展与信息、蔬菜(含农业新品种引进中心)、蚕桑、农产品质量标准、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园艺、病毒学与生物技术、食品加工、数字农业、棉麻(花卉研究开发中心)、玉米、柑桔、亚热带作物等16个专业研究所和浙江农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院属企业;建有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植物病毒学实验室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水稻改良中心辐射育种研究室、国家大麦改良杭州分中心、国家大豆改良杭州分中心、国家柑桔加工研发专业分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站、中心);参与到农业部水稻、大豆、玉米、柑橘、甘薯、蚕桑、葡萄、麻类、桃、生猪、水禽、兔子等17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12位专家担任岗位科学家,10个研究所被确定为试验站;牵头浙江省畜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参与浙江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英国、美国、俄罗斯、中国科学院等建有合作研究中心(创新基地)。

全院占地面积1646千平方米,院舍建筑面积174997平方米,其中科研用房91999平方米。建有海宁杨渡科研基地870亩,海宁盐仓科技牧场380亩,海南南繁基地238亩。全院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760台,其中专用仪器设备953台。图书馆藏书14万册,出版发行《浙江农业科学》、《浙江农业学报》两种省级农业科技期刊。院内设有局域网——院办公信息网和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对外开通中英文因特网——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网站。

历史沿革

清末宣统三年(1911)劝业道在杭州笕桥创办农事实验场。 民国27年(1938)因战时东迁松阳,成立综合性的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简称省农改所)。

1942年夏,日寇进犯浙南,省农改所被迫首迁云和,再迁景宁避战,直到抗战胜利,回迁松阳,1946年复员杭州。

1951年1月正式命名为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省农科所)。

1958年是省农科所不平凡的一年。开年伊始,继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12月17日视察省农科所后,1月5日毛泽东主席也亲临省农科所视察。不久,省委又作出决定,省农科所提升为省直属单位,并委任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丰平同志兼任所长,批准省农科所建立党委。

1960年2月省农科所扩建为省农业科学院(简称省农科院),并和浙江农业大学(简称浙江农大)合而为一,实行农业科研、教育一体化,后因上下的体制不顺,1965年校院又分开设置。

1976年科研秩序重新得到整顿。

1977年底由6个研究所发展为9个,新设了水稻、农业微生物、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1979年10月新设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

1980年2月成立情报研究所。

1984年3月建成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病毒实验室。

1993年4月成立省农业新品种引进开发中心。

1994年5月建立食品加工研究所。

1997年7月院改革试点方案通过并实施。

1998年3月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成立(食品研究所增挂),2000年转由植物保护研究所挂牌。

1998年10月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病毒室增挂)。

1998年12日水稻研究所成立(作物研究所增挂),浙江辐照中心成立(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增挂),花卉研究中心成立(萧山棉麻研究所增挂)。

2000年浙江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温州)、浙江柑桔研究所(黄岩)由省科技厅划归院管理。

2001年蔬菜研究所成立。

200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立。

2002年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

2002年院学科结构调整,院下设作物与核技术利用、蔬菜(含农业新品种引种中心)、园艺、畜牧兽医、蚕桑、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病毒学与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标准、农村发展与信息、柑桔、亚热带作物、花卉、玉米等15个专业研究所。

2003年院河姆渡茭白研究中心、金华爱斯曼绿色蔬菜科创中心、安吉草食动物科创中心成立。

2004年院绿色蔬菜研究中心成立。

2005年院数字农业研究中心成立。

科技兴农

科技特派员

2010年,65名科技人员到欠发达乡镇担任第七批科技特派员。继续发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的优势,帮助地方发展主导产业。与武义县共同制订了以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重点的法人特派员科技支撑服务行动计划,实施并建立高山蔬菜、食用菌、生猪养殖和茶叶等4个产业的科技项目和科技示范基地。团队科技特派员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在江山市建立了粮油作物示范基地,独资成立江山科奥种业公司,探索团队科技特派员的长效机制。院被确定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科技帮扶有声有色。开展帮扶促调活动,帮助企业加快推进产品创新。重点帮扶常山倚山久胡柚深加工厂、衢州市金明食品有限公司开展柑桔、胡柚深加工及柑橘沙囊新产品开发;帮扶武义海兴菇业有限公司、龙泉双益菇业有限公司开发食用菌新品种示范及安全生产技术;帮扶慈溪中慈生态肥料有限公司开展有机无机复混肥及栽培基质的研发。安排50万元帮扶资金,组织实施磐安双溪乡7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工作,重点扶持横山村的养兔产业、傅宅村的葡萄产业和丽坑村的板栗保鲜冷藏。争取到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山区小流域优质水稻无公害生产示范推广”,促进双溪乡水稻生产能力和品质的提升。

科技下乡与培训

组织专家赴全省开展春耕备耕、成果展示、信息发布、项目对接、专家大户结对等科技下乡技术服务活动50次,现场咨询6000人(次),发送各类资料3万份,技术培训4万人次,推广主导产品、主导技术23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加大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充分发挥浙沪苏农科院科技兴农服务团等载体的作用,组织实施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23个新品种被确定为2009年浙江省主导品种,落实水稻、油菜、大豆和大小麦等大宗农作物示范方39个,加快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速度,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如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钱优1号”在重庆市涪陵区百亩制种示范片平均亩产259.7公斤,为当地农民增效126万元;“浙粳22”种植面积达92万亩,居我省晚粳稻种植面积首位;“浙双72”成为浙江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油菜品种;杜洛克种公猪占全省推广量的70%,农桑品种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5%,翠冠梨占全省的63%,浙双系列油菜占全省的60%,浙杂番茄占全省的60%,其中“翠冠”梨成为我省木本水果第一大主栽品种,辐射推广至全国所有砂梨产区,面积达120万亩,占全国梨面积的7%左右,成为我国育成的梨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

稳步推进院地合作。与丽水市、绍兴县和嘉兴市秀州区等政府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部分合作项目已经启动;新建蘑菇、草莓、粮油作物、雄蚕、加工蔬菜、杨梅、莲子等7个科技示范基地,并在农民信箱建立服务和交流网页,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2项,辐射推广面积180万亩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6.2亿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5: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