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顶溪鸲
释义

白顶溪鸲(学名:Chaimarrornis leucocephalus)是雀形目鸫科的鸟类,体长约19厘米,是黑色及栗色溪鸲。头顶及颈背白色,腰、尾基部及腹部栗色。雄雌同色。亚成鸟色暗而近褐,头顶具黑色鳞状斑纹。叫声为甚哀怨的尖亮上升音“tseeit tseeit”。鸣声为细弱的高低起伏哨音。 分布于中亚、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越冬至印度及印度支那。常见于中国多数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间溪流及河流。特征为常立于水中或于近水的突出岩石上,降落时不停地点头且具黑色羽梢的尾不停抽动。求偶时作奇特的摆晃头部的炫耀。

中文学名:白顶溪鸲

拉丁学名:Chaimarrornis leucocephal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鸫科

命名时间:Vigors, 1831

英文名称:White-capped Water-redstart

英文名称:White-capped Redstart

外形特征

白顶溪鸲,雄性成鸟:头顶至枕部白色;前额、眼先、眼上、头侧至背部深黑色而具辉亮;腰、尾上覆羽及尾羽等均深栗红色,尾羽还具宽阔的黑色端斑;飞羽黑色;颏至胸部深黑色并具辉亮;腹至尾下覆羽深栗红色。雌性成鸟:与雄鸟同色,但各羽色泽较雄体略稍暗淡且少辉亮。虹膜暗褐色;嘴、跗蹠、趾及爪等均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2-48g,♀27-40g;体长♂156-202mm,♀157-183mm;嘴峰♂11-15mm,♀11-15mm;翅♂86-106mm,♀81-102mm;尾♂70-94mm,♀67-84mm;跗蹠♂27-35mm,♀28-34mm。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洲中部,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等。见于中国宁夏六盘山,甘肃西北部、西部、东南部、南部,青海东北部、东部、东南部、南部玉树,河西部,山西,陕西南部,河南,四川北部若尔盖、马尔康、茂汶、西部康定至巴塘、西南部西昌、中部峨眉、雅安、东部万县,贵州,云南西北部、西部,西藏南部聂拉木、江达、察雅、波密、芒康、察隅(留鸟)。在安徽,浙江,江西北部为夏侯鸟;在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东南部及南部为冬候鸟。

生活习性

常栖于山区河谷、山间溪流边的岩石上、河川的岸边、河中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间,有时亦见于山谷或干涸的河床上,在平原地带很少见到。白顶溪鸲有垂直迁徙的习性,夏季栖息在较高的山地,秋冬季下到较低地带,一般生活在海拔1 800—4 800米间。常单个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到3—5只在一起互相追逐。 在岩石上活动或站立时,尾部竖举、散开呈扇形,并上下不停地弹动。该鸟一般不太怕人,但当受惊时即快速起飞,顺河川离水面高约1米左右飞去,飞行能力不强,飞不多远就又落下,边飞边发出“唧—” 的叫声,尾音拖得较长而音调亦稍高。在下午及阴天此鸟不太活动,有时伏栖在岩石或岸边树枝,不叫也不动地停留很久。啄食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大多为水生种类,并兼食少量盲蛛、软体动物、野果和草籽等。

生长繁殖

繁殖期约在4—6月初,有时6—7月间有第二窝。巢通常筑在山间急流岩岸的裂缝节、石头下、天然岩洞、树洞、岸旁树根间,偶尔也筑在水边或离水较远的树干上。巢隐藏得很好,不易被发现。每窝通常产卵3—5枚。 卵为淡绿或蓝绿色,杂以淡紫色粗斑。巢呈杯状或碗状,由苔藓混杂着细树根、落叶、蕨叶构成,内通常垫以细根,似毛发的纤维,偶尔还有兽毛等物。双亲共同育雏,平均3—5分钟喂食一次,每天从早晨6时到晚9时,喂食时间长达15小时。亲鸟寻食范围约在10—50米间。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