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释义

简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是浙江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在保持和发扬文史优势的同时,注重加强理论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内容丰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等四校合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原《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新的基础上的改组和发展。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作为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之一,是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入选期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省期刊方阵“精优型期刊”;四校合并以来,历获浙江省、华东地区及全国有关期刊奖,也是中国人文社科各评价机构、各检索机构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历年“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2008年,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出版形式规范检查中,获首批“规范A类期刊”称号;2009年,在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编校质量评估”抽检中,成为全国人文社科类期刊中唯一合格的非外语类期刊。

四校合并以来,浙大社科学报集聚作者力量,努力刊发重大的、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国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推出一批对知识有增量意义的优秀论文,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提供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1997年以来,先后有2篇论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数十篇论文获省部级或全国相关学会优秀论文奖。近三年来,仅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察院基础理论优秀论文奖的就有4篇,对理论研究起到了较好的拓展和深化作用;被中央和省部委等决策层重视或采纳的论文十余篇,习近平、温家宝、回良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直接或间接对本刊相关论文作批示,对政府决策起到了积极的建议作用;多项成果被浙江省乃至国家有关决策部门作为立法依据,对政府立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部分成果在社会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全国推广,对社会实践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严守学术规范,勇于制度创新。浙大社科学报是全国最早采用严格的“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和“内稿外审制”的学术期刊之一(1998),审稿人面向海内外,审稿专家95%以上为全国各高校、社科院的博士生导师,部分稿件还请两个以上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同行把关,不仅避免了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提升了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遏制了部分学术不端论文,并从制度上避免了不合要求的“人情稿”“关系稿”的刊发。历经十余年努力,浙大社科学报的匿名审稿制已作为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留下永久印记:《光明日报》C版头条曾以《中国学术期刊向国际标准靠拢》为题专文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版的《建国六十年中国期刊发展史》专门予以记载。为规范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期刊质量,浙大社科学报还积极设立四重防线,多管齐下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机制,是全国社科期刊中较早与作者签署“出版承诺书”、“版权转让书”的期刊之一(2003年),也是全国首家采用AMLC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社科期刊(2008年)。2009年,《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简报》等纷纷对浙大社科学报严格的审稿制度、建立多重防线的措施予以报道。严格的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和规范的制度管理,促使已成名的学者继续保持创作的原动力,新锐学人依凭其原创性成果脱颖而出,从而带来学术创新的良性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浙大社科学报的学术质量和良好学风,有效提升了浙大社科学报的品牌效应,在学界赢得了良好口碑。

近年来,浙大社科学报积极探索“名刊建设”新机制,依托国家985创新基地、教育部基地或重点研究所组建特色栏目,以保证栏目主题的前沿性,栏目发展的可持续性,栏目水平的可靠性,栏目梯队的延续性。2006年以来,每期至少推出一至两组“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栏目,如“跨文化研究”、“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国休闲文化研究”、“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问题研究”等,皆着眼于面向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多学科协调攻关,将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不以学科为平台切割问题,同时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努力在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发现和培育出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以此为契机实现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大跨度交叉,反映主题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鼓励、引导和支持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带动了学报整体学术水平的全面发展。栏目在学界赢得了较好反响: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来信称,“在中国学术界大多还未注意到‘跨文化研究’的价值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推出这一栏目,其研究视野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值得肯定和赞许”,栏目内容“很有特色和推动理论创新的价值”。中国社科院院士田雪原称:“《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专栏提倡不同学科、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学术流派的讨论和争论,为人口科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达到促进人口科学发展的目的”。中国社科院王逸舟研究员称,浙大社科学报专门开辟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栏目,延揽了包括这一领域的国内外权威学者,对非传统安全问题做了“极有新意和深度的剖析”,是“目前中文范围内所能见到的最重要的研究文献”,其“价值不止在于揭示了学界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更在于其独特的观察角度和理论嫁接点”,令中国的非传统安全研究征程踏上新的起点。著名经济学家易宪容称:“贵刊每期就某一学科某一重大的理论问题集中讨论,这种方式很好,应该发扬。”中国宪法与行政法学会副会长、北大法学院姜明安教授称:贵刊有关栏目在学界较有影响,如“主题研究”、“理论前沿”、“国际论坛”、“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等均很有特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教授称:“贵刊专题设计很有学术内涵,能有效推动学术思想的活跃。”海内外不少学者也纷纷来函称浙大社科学报的栏目或专题研究“颇有深度,质量甚高”, “对相关学科的研究起到较为重要的带动与引领作用”。

浙大社科学报勇于技术创新,积极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是全国最早注重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并付诸实践的社科期刊。近年来,浙大社科学报在积极向读者提供“开放获取、免费下载”服务的基础上,于2008年2月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建立了在线内容永久数字标志系统DOI;2009年2月,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尝试“在线提前出版”;2009年3月,进一步在我国中文学术期刊中首推以单篇论文为单位的“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在印刷本出版以前,通过严格审稿达到出版要求的论文得以先行通过预出版途径,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和学报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等先行面世,有效缩短了出版时滞,促进了最新成果的快速交流;2010年初,完善了网络投稿与审稿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同时开通了手机版,在全国学术期刊界首推移动阅读与网络版、印刷本同步出版的全新传播模式,并成为全国首家在全媒体整合传播方面进行全新尝试和同步出版的学术期刊。在传统纸媒期刊向数字出版发展的进程中,浙大社科学报率先尝试,突破了原有纸媒期刊“整刊齐清定”及固定的“卷数” “刊期” “页码”等编校流程和定期发表的时间约束,向符合多渠道发布的、以“短频快”为特色的数字化方向创建了全新的编校与出版流程,从而在数字时代引领了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革命”,在业界产生了较大影响。2009年以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简报》、教育部《简报》及海内外著名网站、报刊等纷纷予以报道、转载、表彰,浙江省出版局、全国高校学报学会等也纷纷配以“编者按”全文转发。

在“名刊”建设中,浙大社科学报确立了强化现有办刊方针,侧重在不改变现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但对正文外的其他主要信息实施英语化和标准化),立足以本土化发展为根本的“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到跨越国界的学术交往中,通过论文作者的国际化、引证作者的国际化(成果在世界范围内被引用)、编委成员的国际化、传播范围的国际化等途径,向国际学术期刊标准或水平靠拢,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大舞台,开拓“名刊”面向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新渠道,努力为具有原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与世界学术对话的机会。具体措施包括:(1)积极加入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开拓“名刊”面向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新渠道,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名刊。目前,浙大社科学报是中国最早进入国际检索机构的社科学报之一,也是全国唯一被三家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的中文社科期刊。2003年,浙大社科学报即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语言学与文学文摘”“社会学文摘”“世界政治科学文摘”三大文摘收录(当时全国仅11家社科期刊被收录),同年,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2009年7月,被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成为全世界极少被该著名国际检索机构收录的人文社科类期刊之一,并成为中国首家被其收录的人文社科类期刊。2010年,美国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也已来函告知拟收录。(2)积极约请海外编委并充分发挥其作用。2009年,浙大社科学报已拥有海外编委9人,包括美国及英国的三名院士,不少均为海外著名学术期刊主编或学术团体负责人。目前,海外编委已纷纷担任本刊栏目主持人,并积极为学报撰稿、审稿、荐稿。(3)面向海内外开门办刊。目前,浙大社科学报所刊发论文的作者地域已遍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芬兰、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斯洛伐克等十余个国家; 2010年已刊发含国际著名学者和港澳台地区优秀论文28篇,占年发文量的24% 。(4)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能与国际学者对话的“面向世界”的栏目。2008年以来,已有美国、英国、德国等十多位等海外名家担任栏目主持人,如杜维明、巴里·布赞、魏爱莲、蓝志勇、周启荣、詹姆斯·艾尔金斯、佩里·斯密特-洛伊克尔、Linda Caldwell、Geoffrey Godbey、K arla A. Henderson 、Garry Chick教授等,其中不少为国际著名SSCI期刊主编,仅2010年就有6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占该年度栏目主持人项目的54.5 %;一些栏目论文还被海外图书、期刊等翻译或转载。上述措施不仅使浙大社科学报拥有了前沿的学术内容和高端的海外作者资源,也使栏目具有了可持续性和面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浙大社科学报不仅成为中国人文社科综合类期刊中唯一被四家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的期刊,实现了引证范围的国际化,而且在2000—2010年间被美国SSCI与A&HCI期刊引用次数排名中,位于中国高校社科基础理论期刊总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社会科学》)。浙大社科学报的国际访问量也持续增加,不仅在“中国知网”中机构用户遍及海内外,在浙大社科学报自己网站的访问量也不断增加,仅一年多来,每月的国际独立IP地址访问量从2009年的二三十个增加到2010年的一百三四十个,有效扩大了中国人文社科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正如《光明日报》(2003.8)、《每日商报》(2003.1)在有关报道中所指出的,这“意味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走向了世界,操作规模和审稿制度日益和国际接轨。同时也让浙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可以和世界学者直接对话,为浙江大学步入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 2009年12月,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第17期)也对浙大社科学报的工作予以了肯定,指出在国际化方面,“比较突出的当属浙江大学的《浙江大学学报》,该刊从论文作者国际化、编委成员国际化、引证作者国际化、传播范围国际化四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刊物的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浙大社科学报来稿量连续三年以每年千篇的幅度递增,年来稿最多已达6900余篇,退稿率近98%。2008年是浙大社科学报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的十周年,也是浙大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十周年。为更好地总结办刊经验,检讨存在问题,浙大社科学报没有举办任何庆祝活动,而是向海内外著名学者发出了百余份意见征求函,约请专家学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和水平提出意见和建议。意见征求函在学界获得很好反响,半月内即收到海内外百余份反馈意见;学者们在对浙大社科学报的发展提出很好建议的同时,也纷纷对浙大社科学报的办刊质量和编辑水平予以较高评价。特殊的“刊庆”活动受到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浙大学报邀百余博导点评质量》《开门办刊 广纳谏言:学报社科版接受百余位海内外著名学者点评质量》。

由于严把论文学术水平关,杜绝了学术泡沫,浙大社科学报的办刊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在国内外著名学科的文献计量评价系统中影响越来越大,科研竞争力越来越强,期刊引用率、转载率连年上升。其中,基金项目比在全国所有社科期刊(含社科院系统权威期刊)排名中,曾连续多年稳居所有检索机构排名第一位,文献计量排名继续名列全国所有综合性大学学报和社科院综合性理论期刊前二或前三的位次。2010年,中国科学院信息所发布了中国高影响力期刊报告(五年均值),《中国社会科学报》予以报道,浙大社科版的五年影响因子、五年总被引频次等数据均位列全国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总排名第三(《中国社会科学》位居第一)、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总排名第二,获教育部副部长表彰;2010年,在“中国知网”、中国科学院信息所、南大CSSCI等三大著名数据库和评价机构发布的影响力指标排名中,浙大社科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总排名均名列前茅:在“中国知网”中,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人文社科影响因子均位居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总排名第三(《中国社会科学》第一),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二;在南大CSSCI的影响因子排名中,位居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总排名第三;在“中信所”排名中,也位居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总排名第三。浙大社科学报的网络传播也居全国高校学报(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先地位: 2008年,网页即年下载率为81.1%,位列全国高校综合性社科期刊第二;2010年,仅在浙大社科学报自己网站的年度下载量就已超过15万。

秉承浙大“求是创新”学风,不浮躁,不追逐评价系统的排名,既踏踏实实做好期刊,细心呵护学术之脉,又勇于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名刊”建设的新机制,是浙大社科学报办刊的“秘笈”所在。“虑远积厚,守正筑坚”;“学风严谨,眼界高标”;“重视学理性提升、学术创新点的拓展”;“专题设计很有学术内涵,能有效推动学术思想的活跃”;“给人既严肃又清新、纯粹学术坚守与现实关怀并重的整体观感”;“是份公认的学术性和原创性要求很高的刊物”;“在助学者成长的同时,也嘉惠学林;在助学术进步的同时,也嘉惠学界” ;“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中雄视鹰扬,领新标异,展现了贵刊治刊的眼界与实力”;“感激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学校里有这样的主编,呵护着学术之脉”;“从贵刊看到了中国学术的希望”;“写出更好的文章来支持贵刊这样有涵养的刊物。”……学者的评价正是浙大社科学报精益求精、严谨办刊的有力佐证。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ISSN:1008-942X

CN:33-1237/C

周期:双月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期刊级别:08版北大核心

学报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跨文化研究、文学、三农问题、历史、企业演化、哲学、教育、经济、管理、新闻传播。

学报投稿信息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参考文献的着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

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

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

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学报征稿信息

论宋亡“诗史”

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精神

玄觉《劝友人书》的成书时间及其禅观

略论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

美国中国近代史观的展现及其他——关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思考

当代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性演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宏观经济的混沌模型

金融系统风险研究与控制的混沌理论探索

“新经济”若干问题思考

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变化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与退

另类准则

推进校史研究传承大学文化

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的还原论批判

格林伯格之后的艺术理论与批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手机版首推学术期刊移动阅读版与印刷本同步出版的全新传播模式

新闻框架的倾向性研究

巴赫金理论的传播思想史意义

竺可桢院士简介(1890—1974)

行为规划理论刍议

战略理论的隐喻、范式及整合意义

制度成本的研究缘起、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