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浙江慈溪上林湖寺龙口越窑窑址 |
释义 | 时代:唐末至南宋 发掘地点:浙江省慈溪市匡堰镇寺龙村 发掘单位: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简介清理出龙窑窑炉一座、作坊遗迹一处;获得自唐末五代至南宋初期的各类瓷器三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标本。其中南宋龙窑窑炉、作坊遗迹系越窑遗址中首次发现。窑炉由窑床、窑墙、火膛、火膛前工作面等部分组成;作坊遗迹发现于窑炉北侧堆积中,平面呈方形,有东西、南北各一道匣钵墙,残高近1米。这两处重要遗迹的揭露,将会展示越窑制瓷工艺的整个生产流程。发掘首次确定了南宋地层,出土的月白、天青釉瓷器,釉面温润而含蓄,呈半失透状。器类有觚、炉、玉壶春瓶、花盆等,其风格与北方汝官窑颇为接近,应为供器或宫廷用器;此外,南宋层还出土一外底阴刻"官"字的匣钵,证实了此地为南宋初期宫廷用瓷的产地。五代地层中,出土大量秘色瓷和众多带铭文的匣钵或瓷片,铭文一般刻在匣钵外壁或碗内外底心,计有姓氏类、方位类、纪年类、用途类等,是研究五代瓷手工业的重要资料。本次发掘是建国以来对越窑中心窑场的第二次大规模揭露,再现了越窑从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为解决贡窑、秘色瓷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并进一步提出了越窑与汝官窑、南宋修内司窑的关系等一系列学术问题。 历史上林湖集我国瓷器的发祥地、唐宋越窑青瓷的生产中心及“秘色瓷”原产地于一身,在我国早期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考古调查,上林湖环湖周围有青瓷窑址近120处,分布区域为12.9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木勺湾、黄鳝山、荷花芯、狗颈山、后施岙、吴家溪、黄婆岙等处,可确认东汉、三国时期的窑址11处,南朝1处,唐代31处,唐-五代11处,唐-北宋17处,五代7处,五代-北宋27处,北宋10处。上林湖越窑遗址是我国目前烧造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址之一,展现了越窑从创烧、发展、繁盛至衰落的整个历史轨迹,有“露天青瓷博物馆”之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自东汉晚期成功地烧制出青瓷器,至三国时期,上林湖的瓷业生产初具规模,形成了第一个兴盛期。南朝时期上林湖窑场取得了匣钵装烧的技术进步。 到唐中期以后,上林湖越窑成为当时“南青北白”格局中南方青瓷中的杰出代表。尤其到唐晚期,上林湖的瓷业生产进入最繁盛的时期,窑场数量剧增,制作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精美完善的境界,产品的种类、造型、制作工艺独步天下,还烧制出代表了当时瓷器工艺最高水平的秘色瓷,并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在上林湖设立“贡窑”和置官监窑,以便大量烧制秘色瓷供奉朝廷。五代时期,瓷业生产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制瓷工艺仍居诸窑之首。直至北宋中期,上林湖越窑瓷业生产规模依然庞大,但在工艺技术上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 北宋后期,越窑开始衰落。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等,越窑曾短暂地重现繁荣。但由于南宋朝廷在临安设立官窑,加之其他因素,上林湖越窑最终逐渐停烧。 1993年至199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管会对上林湖荷花芯窑址进行了连续性发掘,揭露窑炉2条,并为其中长达40余米的唐代龙窑建造了唐代风格的保护棚。窑炉依山势而上,由火膛、窑床、窑尾组成,最宽处近3米,窑床内的垫柱、两旁的瓷片,生动展现了昔日的烧造场景。 鉴于上林湖越窑遗址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浙江省人民政府1963年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溪市政府于1987年批准建立了上林湖文保所。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溪市和宁波市先后命名其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浙江青瓷窑址(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上虞越窑、龙泉大窑龙泉窑)等6个项目,被推荐申报浙江省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