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释义

作家鲍·瓦西里耶夫于60年代发表了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发表后,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相继被改编成了话剧和歌剧。1972年,导演斯·罗斯托茨基又把它搬上了银幕,并由他和小说原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共同编剧。 影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又获列宁奖金。

中文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外文名:A zori zdes tikhiye

其它译名:崩溃边缘的女人

制片地区:前苏联

导演: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编剧: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主演:Yelena Drapeko, Yekaterina Markova, Olga Ostroumova

类型:动作,战争

片长:188分钟

上映时间:1972年12月6日

书籍

简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故事发生于1942年5月。准尉华斯科夫“无奈”接受了上级指派来两个班的“兵力”——虽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却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轻女兵;他要指挥她们守卫171会让站设施。一时间女兵们驻扎下来,就在尚未习惯这野战生活的当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国法西斯侦察兵。她们本可以放过这些鬼子,守住阵地设施就可以了。然而正义和敏感要她们既守住了阵地设施,又以五个姑娘——战士加指挥员的力量与敌人的周旋,进行殊死的战斗……

作者以真实而生动的画面,亦庄亦谐的文笔,活泼风趣的艺术语言,再现了那些才从和平岁月里走出来的天真欢快的年轻人,一旦迫使他们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为保卫国土,可牺牲爱情,可别家离子,可以生命为代价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

作者介绍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

1924年,瓦西里耶夫出生在斯摩棱斯克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受到部队生活的熏陶。在上九年级时,卫国战争爆发,他志愿奔赴前线。1943年负伤,伤愈后进装甲兵军事学院学习。1948年毕业,任工程师。1956年结束军人生涯,进了著名剧作家包戈廷的电影剧本写作讲习班,从此开始专职创作。瓦西里耶夫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作品题材广泛,主要是卫国战争题材、当代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等,其中以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成就最为显著。作者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发表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芭蕾舞,受到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

瓦西里耶夫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遭遇战》、《他们可能同我一起去侦察》、《后来发生了战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长篇历史题材小说《虚实往事》,剧本《军官》、《我的祖国,俄罗斯》,电影脚本《例行的航程》、《漫长的一天》以及与K·拉波波尔特合著的《军士们》和《军官们》,自传体中篇小说《我的骏马奔驰》等。

瓦西里耶夫是从创作剧本、电影脚本开始写作生涯的,因此他的作品带有戏剧和电影的特色,结构严谨,情节紧张,语言简洁。由于作者立意高,创作手法独辟蹊径,故而他的作品总能以高昂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动人心魄。

译本一览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文译本:

1978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施钟译,范岩校,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1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王金陵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郎云译,作家出版社

(搜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电影

基本信息

片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A zori zdes tikhiye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主演: Yelena Drapeko

Yekaterina Markova

Olga Ostroumova

Irina Shevchuk

Irina Dolganova

Andrei Martynov

片长: 188 分钟

类型: 动作片 战争片

地区: 前苏联

导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编剧: 1.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2.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Boris Vasilyev

上映/发行日期:

东德

1973年5月4日

芬兰

1973年12月6日

匈牙利

1973年11月5日

语言: 俄语

级别: Finland:K-12

影片简介

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的时候,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留下热泪。

故事情节

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柯夫带领一支由丽达、冉妮娅、丽萨、迦尔卡、索妮娅等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都牺牲了。班长丽达受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托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儿子,随即开枪自杀。瓦斯柯夫满腔仇恨地直捣德寇在林中的扎营地,他缴了敌人的械,押着四个德国俘虏朝驻地走去。途中,他见到以少校为首的援兵迎面奔来,欣慰地因伤口流血过多而晕倒了。 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左手截去后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哀。

影片看点

影片以回忆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战争带给一代人的灾难故事。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带领一部分女高射击枪手守卫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战争爆发后,为了掩护大部队而迷惑、牵扯德军主力,瓦斯柯夫上尉与五个女战士把德军吸引过来,迂回在荒原、沼泽地、野草丛中,在生死线上顽强搏斗……突然一个女兵被沼泽吞没……突然又一个女兵被冷枪击中,突然……她们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想念着自己的恋人,回忆着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们都先后倒在战争中的血泊里……

在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当推1972年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性轰动,这部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未必会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没有原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最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要像我们展示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也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不过实际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牺牲的五个战士是男兵,而导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称女兵,便尖锐地提出了“战争和女人”的冲突。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来自它的真实性。小说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摄影师维·舒姆斯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对战争有真切的感受。1992年春罗斯托茨基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曾说:像他这样1922年出生的人,经历过这次战争的,只有百分之三的幸存者,他是这百分之三中的幸运儿,但他失去了一条腿,后来按上了假肢,是二等残废军人。战后他才从事电影,他拍摄的影片有《土地与人们》《临风而立》《等到星期一》等。他曾任第2届(1995)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又作为嘉宾参加了第3届(1997)上海国际电影节。

通过本片,导演罗斯托茨基发掘了一批新演员,这批扮演女战士的青年女演员虽然没有参加过卫国战争,但在亲自参加过战争的原作者兼编剧、导演和摄影师的启发帮助下,她们感受到了卫国战争的气氛,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上辈人的形象。如今,扮演丽达的依·舍夫丘克和扮演冉妮娅的奥·奥斯特洛乌莫娃已是著名演员。

表达思想

影片要表达的思想是:战争本来不该是姑娘们的事,姑娘们应该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可诅咒的法西斯逼着一些柔嫩的姑娘在战争中失去了青春和生命。

表现手法

影片采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导演用一组虚幻的彩色画面来表现女机枪手们曾经有过或可能会有的爱情和幸福,又用另一组严峻的黑白画面来表现女战士们现实的战斗生活。两组画面交替出现,使观众认识到:如果没有法西斯的侵略战争,这些姑娘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残酷的德寇使她们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子。影片谴责战争与人类文明、个人幸福绝不相容。影片中,回忆与现实这两组画面的汇合,既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又歌颂了她们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电影导演

斯·罗斯托茨基参加过战争的电影导演

斯·罗斯托茨基生于1921年,死于2001年,享年80岁。罗斯托茨基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在卫国战争中负过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读完苏联国立电影学院。1956年他推出了描写农村生活的处女作《土地和人》。此后,他又创作了多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如《七级风》、《五月星》等。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充分展示了罗斯托茨基的艺术才华,由著名作家亲自参与改编。

影片作家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影片根据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里黎明静悄悄》改编。瓦西里耶夫生于1924年,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所涉题材广泛,以卫国战争题材最为显著。他的主要小说包括,中篇小说《伊万诺夫快艇》、《最后的一天》、《遭遇战》、《他们可能和我一起去侦察》、《后来发生了战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长篇历史小说《虚实往事》等。瓦西里耶夫回忆说,他当时十分爽快地就把小说托付给了罗斯托茨基,他信任这位导演,喜欢他的影片,认为罗斯托茨基经历过战争,是个真正的士兵。

瓦西里耶夫虽说不如索尔仁尼琴那样名声显赫,但显然也是俄罗斯人眼中的文学大师,是俄罗斯政要愿意向其表达敬意的重量级人物。1924年5月21日,瓦西里耶夫出生于俄罗斯北方重镇斯摩棱斯克。他父亲参加过国内革命战争,是红军骑兵部队的指挥员。卫国战争爆发时,17岁的瓦西里耶夫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学业,奔赴前线,成为空降兵部队里的一名普通战士。1942年,他曾进入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重回战场。1943年,中士军衔的瓦西里耶夫身负重伤,伤愈后进入装甲兵军事学院进修。从1948年到1953年,作家一直在乌拉尔担任运输装备试验工程师。1954年,瓦西里耶夫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以剧本《军官》初露头角。1956年退役,进入著名剧作家包戈廷(代表作《带枪的人》)的电影剧本写作讲习班,从此开始专职创作,作品包括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1969年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使作家一举成名,小说有17种舞台改编本,包括话剧、歌剧、芭蕾舞剧和电影。1975年作家因这部小说及其舞台剧本获得苏联国家奖金。他的长篇小说《未列入名册》(1974)以及中篇小说《后来发生了战争……》(1984)同样在读者中间获得了热烈反响。1981年,他首次当选为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被授予民族友谊勋章。

苏联解体后,已入耄耋之年的瓦西里耶夫仍然坚持写作。据说,他在72岁高龄时学会了使用电脑,随后又在网络世界里畅游。瓦西里耶夫晚年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俄罗斯历史,醉心于历史文章和历史小说的写作。据说,他的长篇新作《否定之否定》颇受好评,其当代战争题材的小说也有相当数量的读者。

在2009年11月26日举行的俄罗斯国家文学奖年度颁奖典礼上,俄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获得了“荣誉和成就”特别奖。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当85岁高龄的瓦西里耶夫登台领奖时,全场嘉宾起立并长时间鼓掌,向这位以“描写战争中普通人命运”而著称的文学前辈表达爱慕和尊敬。

发行日期

东德

1973年5月4日

芬兰

1973年12月6日

匈牙利

1973年11月5日

所获荣誉

本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列宁奖金。

作品评价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不朽之作

对我们中国读者和观众来说,瓦西里耶夫其人远远不如他的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样有名。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苏联《青春》杂志上发表,在苏联读者中产生极大的轰动。1972年,这部“遭遇街谈巷议”的中篇小说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搬上银幕,并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获得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和全苏电影节大奖。瓦西里耶夫的名气随着这部小说的成功而大增,小说原作更加受到追捧,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瓦西里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这部作品荣获苏联国家奖金。

这部小说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几个苏联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故事。1942年初夏,在俄罗斯白海运河地区,一组企图破坏苏军铁路线的德国伞兵与守卫在那里的女兵班相遇。女兵丽达、冉妮娅、丽扎、索妮娅和嘉丽娅相继牺牲,而德军也无法摆脱被歼灭的命运。女兵们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运输线的安全和俄罗斯村落里静悄悄的黎明……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知名度都远不如其同名电影。翻译家高莽先生在其《作家的幸福》一文里讲过这样一件事情:1987年夏,瓦西里耶夫在访华期间亲身感受到了中国观众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喜爱之情。在游览长城的路上,瓦西里耶夫遇到的每一个游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在饭店吃饭时,瓦西里耶夫询问一位女服务员是否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服务员激情满怀地说:“我看过两遍!我感动得哭了!”随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对影片的感受。瓦西里耶夫被女服务员生动的表情和声音所吸引,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对高莽先生说:“你不用翻译了,我都明白了!”面对如此动人的场景,在场的苏联诗人库古里丁诺夫感慨万分:“世上有一些作家,颇有名气,人们知其人,却很少读其作品,这样的作家是可怜的!世上有一些作品相当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谁,这样的作家是幸福的!你,瓦西里耶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你值得骄傲!”

可以断定,我国不少读者和观众至今不记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叫瓦西里耶夫,但是,很少有人没看过同名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等影视作品。2005年,中俄两国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合作拍摄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两国观众中大受欢迎。

1979年记者第一次观赏这部苏联影片时,中苏关系尚未解冻。但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们已经敢于在课堂上赞颂这部尚未解禁的“内部电影”。据说,影片在政治上已获得了通行证,但一些男女亲热的画面还难以让中国观众适应,因此只能内部放映。

一位文学课教授观后在课堂上大发议论:片子里不就是有一些“爱情基本动作”吗,完全应该公开上映。事实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陪着很多中国人长大的、最重要的“百部电影”中的一部,是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场景。人们正是从这部作品中认知和感受到了俄罗斯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但又并不局限于此。它没有特技,不制造视觉冲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人“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错,影片深刻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但与此同时又写出了人的不屈和英勇,颂扬了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它写出了人性中最深刻和本质的东西——美好的、娇嫩的、本该享受生活的年轻女性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和抗争激情。影片谴责了战争,展示了战争给人类文明和个人幸福所造成的不幸。然而,影片又恰恰通过战争的苦难和悲惨,表达了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爱国精神。战争不仅仅摧毁了美丽,它也使美丽更加动人。

有人说,瓦西里耶夫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用“诗情的悲壮之美”呼唤现代人高尚的情怀和超越自我的冲动。也许这样的评论恰好说表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诗情。不管怎么说,瓦西里耶夫是值得一读的,不仅仅是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或《不要射击白天鹅》。瓦西里耶夫的《未列入名册》和《后来发生了战争……》等作品也都不乏思想上的深刻和人性中的温情。

经典翻拍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央视将在本月一套黄金时间播出19集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该剧从2003年春节开始前期筹备至2005年4月最后制作完成,共历时两年有余。

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中视影视”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又一部由中国创作者改编、制作,而全部由国外演员出演的电视连续剧。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剧不同的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除了部分场景是在俄罗斯莫斯科市及阿穆尔州布市取景外,大部分场景是在中国黑龙江省黑河市拍摄完成的。为了准确再现二战时期俄罗斯村庄的独特风貌,剧组还专门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原木,在黑龙江畔搭建了一个上世纪40年代的纯正俄罗斯风格的小村庄。这个村庄包括30多间纯木质房屋,还有一座大仓库、一座小教堂以及一条有高射炮护卫的旧式铁道。由于造型独特优美,此场景目前已被黑河市政府列为旅游景点之一。

由前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曾在上世纪70年代被前苏联导演罗斯托茨基拍成电影,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上世纪80年代,这部电影和中国的广大观众见面,同样是红极一时。从2002年开始,“中视影视”就多次与小说原作者,现已81岁高龄的瓦西里耶夫先生接触,直至最终购得版权。但是,原小说只有7万多字,改编成1集的电视连续剧不可避免地要增加一些情节为此,该剧总制片人魏平及编剧郎云还专程前往莫斯科拜访瓦西里耶夫,就改编方案征求了老人家的意见。如今该剧顺利在中国开播,老先生一定深感欣慰。

该剧所有演员,包括群众演员均来自俄罗斯。其中六位主演是主创人员在莫斯科及阿穆尔州布市两地,从数百名演员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男主角准尉瓦斯科夫由安德烈·叶夫根耶维奇·索科洛夫扮演,女主角热妮亚由多才多艺的达里娅·鲍里索夫娜·西蒙年科扮演。其他四位演员也分别来自莫斯科电影学院和阿穆尔州艺术剧院。剧中有一场火车进站,军人面对军旗宣誓的大场面,共动用群众演员200多人,而这200多人全部来自俄罗斯,这在国内影视剧制作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幕后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中国播出时,曾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8日,根据原著改编的19集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中央一套黄金强档隆重推出。

所有角色都由俄罗斯演员担任

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所有角色都由俄罗斯演员扮演,而主创人员,从编剧郎云、导演毛卫宁,到摄影、美工、道具等工作人员都是中国人。该剧的执行制片人是著名演员张光北,他告诉笔者,《黎明》的所有演员,包括群众演员都是专业的,剧中准尉华斯科夫由莫斯科电影学院的高材生安德烈·叶夫根耶维奇·索科洛夫扮演,女兵们则来自莫斯科电影学院和布市的艺术学校。为了拍摄该剧,投资方专门在黑龙江边黑河市搭建了原汁原味的俄式村庄,除此之外,剧组还在俄罗斯取景拍摄了两个月。

裸浴的镜头进行了保留

当年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中国放映时,观众看到的是删节版,其中被删的镜头包括引发争议的“女兵裸浴”的镜头。这场被导演罗斯托茨基称为“她们的出现,使美丽得到升华,使人们更加反对侵略战争,热爱和平,更加懂得美,懂得爱”的镜头,在前苏联有两种版本同时放映。导演毛卫宁表示:电视剧中坚持了用原电影的手法来拍摄这场戏,女兵洗澡的镜头全部给予了保留,包括上身和后背的镜头。这场戏所要表现的就是美好的青春与残酷的战争对比。当时删节了这个场景,有那时候社会接受度的问题。事隔几十年了,我相信现在的观众和有关部门会理解这样的场景。

小说作者将现身电视剧

电视剧中有一个很独特的创意,那就是原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将现身在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2003年10月,央视有关人员专程赴俄罗斯采访了瓦西里耶夫,已经80高龄的瓦西里耶夫听说中国要把他的小说搬上荧屏非常兴奋,同时表示“非常希望能够再去中国一趟”。在进行后期制作时,剧组将所拍摄的瓦西里耶夫的生活、回忆等内容放在了剧中,并运用画外音等表达反对战争、祈求和平的主题。

话剧

国家话剧院开院大戏

导演:查明哲

主演:张丰毅、凯丽等

演出背景

本剧改编自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中篇小说,是国家话剧院首部大戏。导演查明哲把该剧主题思想定位于“美的顽强生长和美的不屈毁灭”。“诗化现实主义”的俄罗斯风格、“五吨重”的白桦林、电影化的场景调度,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该剧在审美趋向上接近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以情动人,勾起一代中国人对俄罗斯文化的怀旧情绪,被喻为“诗情里的悲壮美”。

评语

 它充满诗情,具有表现的美,现在我们对这种悲壮的情感越来越陌生了,一个能居安思危的民族需要阳刚的悲壮的情感。

徐晓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与小说,电影不同,话剧是一次最浓缩的创作。五位女兵死后,用闪回的方式让她们复活,来述说未了的心愿,这在舞台上是第一次出现。

余林(戏剧评论家)

活动的景与人物的表演以及场面很融合,像冉妮亚和树一起倒下作为戏剧场面的诗意化处理就很好地与其他角色区分。

张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重温久违了的情感,他们没有辱没原著

英子(《北京娱乐信报》专栏记者)

海南实验话剧团演出

导演:齐剑秋

主演:王奇、唐丽丽等

继话剧《为了明天》之后,海南实验话剧团再次推出新剧,这次他们将前苏联经典名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搬上了椰城舞台。2008年该剧将作为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慰问演出剧目,在海口连续上演6场。

自我挑战重现经典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5名苏联红军女战士在准尉瓦斯科夫的带领下,与入侵的16名德国伞兵英勇战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全剧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和对美好生命的歌颂之情,打动了无数观众。2002年,该剧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开院之作,被著名剧作家、导演查明哲首次改编成话剧在中国上演。

作为一个民营剧团,海南实验话剧团敢于挑战这样的剧作,的确让人意外。团长李佳说,当时排练这部戏时有很多人觉得难度太大,劝她放弃,但是她最终还是决定投排,因为她想通过这部戏告诉观众,海南实验话剧团不仅能排《为了明天》这样面向青少年的话剧,也能演出艺术性很强的话剧名作。为此他们投入巨资,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齐剑秋担任导演,并从北京和上海戏剧学院外请了几名主演,全力以赴争创精品。

突出青春诗意氛围

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排练,该剧日前在海口举行了小型的汇报表演,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全剧基本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通过女兵沐浴、月夜吟唱等情节,表现了女战士们青春、柔情的本性,后半部分则通过女兵和德国伞兵展开战斗,最终牺牲的场景,鞭挞了战争对于美好人性的摧残。导演并没有对血腥的战斗场面进行渲染,而是在每个女兵即将牺牲之际,采用闪回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让观众再次重温了她们的美好人生,与冰冷残酷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据介绍,该剧的主演绝大部分都是表演专业大学生,他们真诚、投入的态度使得全剧呈现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青春气息,而我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如《小路》《红莓花儿开》等多首前苏联歌曲也穿插在全剧的始终,加上多处如诗歌般的独白,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般的艺术氛围。

电视剧

基本信息

导 演:毛卫宁 张光北编 剧:郎云

主 演:

瓦斯科夫- 阿·叶·索科洛夫

丽达 - 特·亚·奥斯塔普

热妮亚- 德·布·西蒙年科

里莎- 斯·阿·格拉德涅娃

索妮亚 - 叶·格·马尔采娃

嘉尔卡- 阿·阿·捷里亚耶娃

基里亚诺娃 - 勒·普·科列斯尼科娃

上 映:2005年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国语

颜 色:彩色

时 长:20集

类 型:连续剧

剧情介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情发生在1942年夏天……

171铁路会让站上来了一批女高射炮手,这让会让站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大为诧异。少校答应给他派一些不酗酒、不搞女人的士兵,没想到竟然是些胸部高耸的女兵。

女兵的到来给这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带来了一缕清新的气息。瓦斯科夫为女兵们选择了一个旧消防棚作为军营,还为姑娘们修建了厕所和浴室。风驰电掣的军列偶尔从会让站一掠而过,德寇的飞机也时不时地光顾一下这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村庄。

女兵们的日子过得十分平静,她们似乎并不在意战争,她们把军服修改得十分熨帖,把伙食烹调得有滋有味,在阳光下裸露着美丽的身体,尽情享受着和熙的阳光带来的惬意。

在瓦斯科夫眼里,她们只不过是些穿着军装的女人,有文化,城里人,巧言善辩。瓦斯科夫熟记的《步兵操典》对于她们只不过是些常规的说法。她们有着数也数不清的“特例”,这个是集团军司令批准的,那个是方面军司令部规定的,瓦斯科夫对如何领导这些女兵伤透了脑筋。

一班长丽达的丈夫,战争的第二天就牺牲在边境哨所,留下一个两岁的儿子。她经常偷偷地溜出军营,赶到城里看儿子。女战士们精心地为她保守着秘密。当黎明来临的时候,丽达常常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军营,只有瓦斯科夫和副排长被蒙在鼓里。

又是一个黎明,当丽达走过一片森林,发现了两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兵。会让站拉响了战斗警报。准尉带领五名女战士:丽达、热妮亚、索妮亚、里莎、嘉尔卡前去消灭两名德军。

准尉和他的女战士们涉过沼泽,穿过森林,终于在德军之前,赶到西牛欣岭,扼住了敌人通往铁路的必经之道。出乎意料的是,德军不是两个人,而是整整16个人……

里莎接受回村报信的任务,不幸陷入了泥沼;索妮亚用胸口挡住了德国人的匕首;嘉尔卡让索妮亚的死吓坏了……

在激烈的战斗中,丽达受了重伤,而德国人又一步步紧逼过来,热妮亚把受伤的丽达留给准尉,跳了出去,用冲锋枪向敌人扫射,把敌人从丽达和准尉藏身的地方引开。热妮亚的身影在森林中跳跃着,她喊叫着,一直到再也听不见她的声音。

准尉要去找剩下的五、六个德寇算账,他把手枪留给了丽达。丽达请求准尉去看看自己的儿子,准尉点头答应并吻了丽达。没走多远,他听见背后一声沉闷的枪声——丽达不愿拖累大家,用准尉留给她防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准尉用手枪中最后一颗子弹俘虏了全部德国人,他押解着他们向171会让站走来,他咒骂着,要亲手枪毙这些德国人;他哭泣着,为了五个牺牲的女战士。他终于望见了少校和援兵,看见了他驻守的小村子……

这一天,苏联电台广播战况:今日,战场上没有大的战斗,只有零星战斗发生。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五位女战士的牺牲。

分集剧情

第一集

171会让站是个很少停靠火车的小站,军运指挥所也几乎形同虚设,只是有一个仓库需要看守。德寇的飞机偶尔会光顾一下,飞机不扫射不投弹,地面的高射炮也不射击,敌对双方相安无事,驻守在会让站的高射炮部队显得一天天无事可做,于是就与村民有一些拉拉扯扯的事。这些男兵的管理,让171会让站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觉得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这一天,瓦斯科夫准尉又一次到军运指挥部第10次请求上级给他换一批不酗酒、不和女人拉扯的士兵。罗斯托夫少校认为瓦斯科夫准尉是在胡闹,但在准尉的执着坚持下,少校最终答应给他换一批士兵。

准尉带着一腔的喜悦回到了驻地,女房东玛丽亚却在村口等着告诉他,军属葆琳娜又在开生日晚会,把所有的战士都请到了她家。准尉怒气冲冲直奔葆琳娜家。由于瓦斯科夫准尉的要求,这些男兵们很快就被调往前线了。这多少让瓦斯科夫准尉有些伤感。瓦斯科夫每天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换防部队的到来,巡视仓库成了他每天的例行公事。这一天,晨雾缭绕,一支整齐的队伍在雾中若隐若现,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村庄。这支队伍引起了村民们异样的目光……

玛丽亚冲进准尉的房间,推搡着沉睡中的准尉,告诉他换防的部队来了。准尉急切地拉开门一看,他愣住了……

“准尉同志,副排长基里亚诺娃中士向您报告,高射炮营五连三排一班、二班来此换防,听候您的命令。”中士向愣住的准尉报告。准尉猝不及防,口里喃喃地说:“这么说,他们可找到不喝酒的啦------”

第二集

女兵们刚一到来,就给准尉出了一道道难题:住宿、厕所等等各种请求、要求纷至沓来。瓦斯科夫准尉默默地为姑娘们准备好了基本生活设施,利用村里的一个旧消防棚为女兵改成了宿舍,又在消防棚的后面为女兵们挖了个厕所等等。在瓦斯科夫眼里,她们只不过是些穿着军装的城里女人,有文化,巧言善辩。瓦斯科夫熟记的《步兵操典》对于她们只不过是些常规的说法。她们有着数也数不清的“特例”,这个是集团军司令批准的,那个是方面军司令部规定的,这让瓦斯科夫十分恼火。

敌人的侦察机孤零零地飞来,在村子、车站的上空盘旋。中士下达了开火的命令,女兵们各就各位,坚守炮位,八管高射炮对空齐鸣,行动迅速得让准尉瞠目结舌。敌机抖着翅膀飞走了,阵地上的女兵们欢呼着。

瓦斯科夫对女兵们有满意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抱怨。他给少校打过去电话……并找来副排长基里亚诺娃,两人谈起了共同参加过的战争……

第一次搞紧急集合花了15分钟,两个班的女兵才算勉强集合起来。集合时不知去向的丽达也悄悄溜进队伍,这让一直替她担心的索妮亚松了一口气。显然,准尉对这种速度十分不满。准尉下达了急行军的命令,两个班的女兵向远处开去。部队越过河流,穿过一望无际的森林,又以战斗姿态向一个小山坡发起冲击。在冲上小山坡的时候,女兵们一个个累得瘫倒在地上,整个部队里只有三个人坚持站在山坡上——准尉、中士和丽达。

第三集

准尉认为女兵们的装备,尤其是裹脚布都打得不符合要求。中士要准尉给大家做个示范,突然她感到丽达在集合时不在,便刁难起了丽达。丽达窘迫地看着中士,嘴里嗫嚅着艰难地脱去了靴子。丽达的双脚打了许多血泡,还坚强地跑在队伍的前列,这让瓦斯科夫准尉很感动。丽达的脚一沾地就疼得直咧嘴。准尉推开众人,让丽达趴到自己肩上,他一步一步地把丽达背回了驻地。

紧急集合的演习暴露了许多问题。女兵们都是高射炮的操作手,对于随身携带的步枪很少保养。有的步枪生了锈,弹药潮湿,靴子的尺码不合适,军装过于肥大……

索妮亚悄悄地爬上丽达的床,丽达告诉索她在树林里迷路了,听到了紧急集合的哨声,就跑了回来。里莎的床与丽达的床对着,当她听见丽达和索妮亚谈起早上准尉背着丽达返回驻地时,她瞪大了眼睛。索妮亚开着玩笑问丽达趴在男人的肩上有什么感觉?丽达回答,准尉是个好人,虽然厉害一点,心却是很善良的。里莎静静地听着,似乎很同意丽达的见解,黑暗中,自己点了点头。

索妮亚的话让丽达不能入睡。她想起第一次与奥夏宁上尉的相遇: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与边防军英雄联欢的晚会……

准尉到消防棚去检查女兵们的日常训练,被女兵们的一大堆理由,道理给气了出来,这时德寇的飞机已经马上就飞到了171会让站的上空。

两部高射炮开火了。敌机一次次俯冲,一次次投弹、扫射,爆炸的气浪掀翻了女兵孱弱的身体,但高炮仍旧向飞机扫射着。

准尉并不熟稔高射炮,他看见倒下的女兵,便愤怒地拔出手枪,向低空俯冲过来的敌机开火。

高射机枪构成了覆盖面积很大的火力网,阻止了敌机向会让站、村庄直接投弹的命中率。敌机渐渐地向高空升起,炸弹落下来的地方也离目标愈来愈远,但丽达操控的机枪仍旧不歇气地向敌机射击,敌机终于飞远了。 第四集

准尉痛苦地用军用铁铲为牺牲的女战士修筑着墓穴。

四个十分健硕、全副武装的士兵抬着棺材,后面是送葬的女兵和村民。罗斯托夫少校也来了,送葬队伍,步履沉重。在墓坑前,少校狠狠地瞪了准尉一眼,准尉低下了头。一个金发漂亮的女人,为牺牲的女战士朗诵起那首在卫国战争期间,几乎家喻户晓的,由著名作家西蒙诺夫写下的长诗《等你归来》。

少校一回到驻地,就把准尉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责怪他没有把女兵们保护好。少校的火发完了,指了指窗外的金发姑娘,说道:这个人给你们留下来。中士把她安排在了刚刚失去战友的一班。少校亲自跟丽达谈了把新战友热妮亚。

热妮亚被安排在牺牲战友的铺位上。她打开背囊,开始收拾东西。一面精致的小镜子给女兵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嘉尔卡凑过来,拿过衣架摆弄着,咔喳,衣架掰坏了。热妮亚和嘉尔卡吵了起来。基里亚诺娃却没头没脑地把热妮亚批评了一顿,并罚她去站岗!

女兵们开晚饭了。丽达偷偷地把发给自己的面包放进背囊里。索妮亚也把自己的面包也送给了丽达,这一切没有躲过热妮亚的眼睛。

深夜,丽达悄悄溜下床,从床头摘下背囊,溜出了消防棚。初到异地的热妮亚睡不着觉,发现了丽达的行踪。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37次
最近更新:2012-05-15
创建者:晓涩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邋遢旅人 展开

江洋执导 

277212974 

薇薇isNo1 

百科维护小精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9: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