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蛰龙丸 |
释义 | 蛰龙丸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杨金生博士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结合肝癌及妇科肿瘤的特点组方,依托本院强大的科研实力,借助在京的各大研究机构,经过反复临床观察总结,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研制而成的抗肿瘤纯中药制剂。此药具有抑瘤散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恶性肿瘤,能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纳差乏力,形体消瘦、腹水、疼痛等症状;能控制病情,减轻痛苦,增强免疫力,延长生命或带瘤生存,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目前该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肿瘤科临床使用。 蛰龙丸概述 蛰龙丸作用机制: 1、抑瘤散结:蛰龙丸中的麝香、人工牛黄等芳香开窍通络止痛,其中麝香对Hela细胞(癌细胞)及腹水癌细胞有杀灭作用,蛰虫、莪术、牡蛎等药对肿瘤细胞都有抑制作用,其中牡蛎对S180、克雷布斯—2有抑制作用,莪术中含有莪术醇成分,对瘤细胞株和动物肿瘤有细胞毒和抑制其生长的作用。以上复合药物活性成分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从而使患者带瘤生存。 2、缓解癌症疼痛、减轻各种症状:蛰龙丸以麝香、人工牛黄、莪术等配伍,诸药具有较强的通络、散结、化瘀、行气等作用,能行走于十二经脉,是中医“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治疗大法的具体体现,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且没有依赖性。 3、祛邪、扶正并重:方中蛰虫等药可以增强红细胞免疫系统,著名学者siegel提出的红细胞免疫系统理论认为“红细胞不仅可载输气体以维持呼吸,而且有免疫功能如识别和储存抗原,消除免疫复合物,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增加T细胞的活性等”。 蛰龙丸研制人简介 杨金生博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委员会(针灸学科)副主任委员。 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肝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保健协会中医药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金龙康而福刮痧拔罐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光明中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和《健康中国》编委会委员等职,曾在联邦德国、马来西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临床医疗工作。 杨金生博士长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曾跟随著名脑病、风湿病、肿瘤专家谢海洲,国医大师、肾病专家陆广莘,肝胆病、肿瘤康复、养生专家孔令诩、心脑血管病专家王家恩等教授临床学习;拜师名老中医癫痫病、神经科专家闫孝诚教授,妇科、心血管、肿瘤专家沈绍功教授学习;并在医史文献专家李经纬、国医大师程莘农等导师指导下,攻读医学博士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传承老一辈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较早的提出了与“抑扶平衡疗法”相得益彰的“扶正化瘀通络法”,专门用于肿瘤患者的康复,成功研制出了用于肝癌的新药“蛰龙丸”和肿瘤广谱用药“扶正消症胶囊”,获得了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式批准,通过十多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所属门诊部和针灸医院的推广应用和临床验证,“扶正化瘀通络法”及新药“蛰龙丸”、“扶正消症胶囊”不仅能减少肿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增强患者的体质机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主要成分: 人工牛黄,人工麝香,土鳖虫,莪术,龙骨,牡蛎等。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用于气血淤滞,热毒内结引起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各种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食道癌、胰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肾癌等。症见协下痞块、腕腹协助胀满、食少恶心甚则呕吐、纳差乏力、形体消瘦、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紧。 适用范围:肝癌及妇科等各种恶性肿瘤 包装规格:10g/袋,30袋/盒 批准文号:Z20090002 服用方法:口服,早、中、晚各服一袋。 研制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