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肇庆 |
释义 | 肇庆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属珠江三角洲,西靠桂东南,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东南部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和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属山区。 中文名称:肇庆市 外文名称:Zhaoqing city 别名:端州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广东省 下辖地区:广宁、怀集、封开、德庆 政府驻地:端州区 电话区号:0758 邮政区码:526060 地理位置:广东省中西部 面积:1.5万平方公里 人口:405万人 方言:粤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 著名景点:七星岩、仙女湖等 火车站:肇庆火车站、肇庆北站(高铁站) 车牌代码:粤H 大学:肇庆学院 肇庆概况肇庆市位于中国华南,现下辖端州、鼎湖2个市辖区、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和广宁、怀集、封开、德庆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由于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故有“中国砚都”之称。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广西,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旅游景点1.岭南第一奇观 肇庆星湖风景区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被誉为兼得“西湖之水,阳朔之山”的“岭南第一奇观”。位于肇庆鼎湖区的鼎湖山风景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2.群砚之首——端砚 肇庆端砚与湖笔、宣纸、徽墨并称“文房四宝”。其石质纯净细嫩,蘸墨笔锋经久不退,其雕刻也相当精湛,被历代列为贡品。肇庆有“中国砚都”的美誉,当地端州区盛产的端砚自唐后为贡品,为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唐代大家李贺曾写下“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美精湛的端砚制作技术。2010年9月12日,备受中国文化界注目的中国端砚展览馆,在端砚故乡广东肇庆正式开馆迎宾。 3.肇庆夜色 夜幕低垂,我们走在肇庆街头,七星岩牌坊广场,音乐喷泉,端州路,天宁路,那样迷人地跃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的镜头。 4.广新生态园 肇庆市广新农业生态园占地面积5000多亩,是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以土地整理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三高农业”的典范。 著名企业1.蓝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蓝带啤酒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成立于1990年10月的广东蓝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就设在广东省肇庆市北岭山下。 2.星湖生物科技 从原国有企业肇庆味精厂的基础上改组成立的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就已经挂牌上市,一直保持稳定增幅。 3.风华高新科技集团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型片式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基础产品科研、生产与出口的外向型高科技集团公司。 4.肇庆东润印刷厂有限公司是肇庆地区最好的标签印刷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150万元,是一家民营企业,位于肇庆市市区-端州区。公司拥有台湾进口商标印刷机8台,高速轮转印唛机4台,超声波高速切唛机2台和专业技术人员30名,可以为您提供优异的印前、印刷、印后一条龙服务,同时帮您节省20%成本,为您提供市内免费送货快,同时代办全国快递和货运,报价及时、性价比高。 气候资源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平均气温12℃,7月份平均气温28.7℃。怀集县北部山区冬季可见霜冻。年平均降雨量约1650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300毫米以上。无霜期310~345天。早春多阴雨,夏秋受台风外围影响,晚秋有寒露风侵袭。 2006年,全市平均气温偏高,总雨量偏多,日照时数总体偏少。各地年平均气温为21.6~23.1℃,比常年偏高0.7~1.0℃;年积温7911~8425℃,偏高306~411℃,是建国后第2个最暖年。年降雨量1704~2152毫米,总体处于正常至偏多2成之间,是2002年来降雨最多的一年;年暴雨日数5~10天,为1997年来第二多暴雨年份。年日照时数介于1407~1740小时,处于正常至偏少2成之间。 年内主要气候特点:春季温暖多雨,为低温阴雨偏轻年景,有轻度倒春寒;前、后汛期雨量偏多,“龙舟水”与热带气旋降水明显;强对流天气频发,大风天气较多,局部地方出现龙卷风。6月,西江、绥江流域连降暴雨,导致绥江水位超警戒;7~8月3个台风,致灾严重;7月高温酷热,最高气温直逼历史极值;8月秋凉,气温刷新低;秋冬少雨,气温高,“立冬”温暖如春;11月,出现晚秋罕见雷雨大风、冰雹天气;“冬至”晴冷干燥,北部地区低温霜冻明显。年内,暴雨、洪涝、高温、强对流、寒害等气象灾害在全市各地均有发生。 交通一、在建铁路及城际轻轨1.南广铁路 跨桂、粤两省区,始自广西南宁市,经贵港、梧州,广东省云浮、肇庆、佛山至广州,线路全长577.1公里,其中广西境内349.8公里,广东境内227.3公里,全线共设车站23座。为双线电气化国家I级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以上,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运输的要求。建成后,远景运输能力为货运量2000万吨/年,日开行客车110对,南宁至广州可在3小时内到达,比现行运营时间节省约11小时。南广铁路由铁道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共同出资建设,并组建南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工程建设工期4年半。 2.广佛肇城际轻轨 广佛肇城际轻轨已于2009年9月29日启动,全线将于今年底全面开工,总工期为4年。广肇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全长83.367km,起始于佛山西站,终止于肇庆站。其中高架线74.59公里,地下线2.03公里,隧道2.203公里,路基4.544公里,除了佛山西站,三水城区和肇庆羚山以隧道形式穿越外,全线再无地下线路。全线设车站11个,其中高架站7个,地下站1个,地面站3个(1个预留)。 3.柳肇铁路(规划在建) 柳肇线位于广西、广东境内,跨越广西柳州、来宾、贵港、梧州等地市及广东肇庆市。 线路自柳州枢纽进德站引出,经象州,以隧道穿越大瑶山,经平南后引入既有洛湛线梧州站,跨桂江,经封开、德庆、禄步,以隧道穿越北岭山后引入肇庆东站。线路全长414公里,其中广西境内262公里,桥隧比50%。主要技术标准:国铁I级,双线电气化,速度目标值200公里/小时,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2000米,困难地段1600米,限制坡度6‰,电力牵引,到发线有效长度850米,自动闭塞。项目投资估算总额303.8亿元,由铁道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合资建设,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的50%,资本金以外的资金使用银行贷款。工期4年。设计单位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本线是一条客货共重,客货共线的快速铁路线。本线的建设将大大地改善和优化广西路网布局和增强贵阳、广州间货物运输的机动灵活能力,柳州至肇庆铁路将是贵阳至广州辅助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扩大西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客货交流,对加强区域路网能力、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增强区域铁路网灵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是完善地区交通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满足沿线重点工业企业外部运输的需要,为本地经济腾飞创造条件。 二、 已通车高速公路1.广肇高速公路 它的建成,结束了粤西肇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该高速公路未来将与广梧高速公路连接,并直接沟通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 2.广贺高速公路怀集至三水段 国家重点交通工程广贺高速公路怀集至三水段于2010年12月10日正式通车。项目全长约118公里,总投资概算89.85亿元。该路的建成,不仅进一步拉近了粤西北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的距离,还将成为广东通达湘桂和沟通大西南的重要干线。这条高速路将成为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二连浩特至广州高速公路粤境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汕头至昆明,广州至贵阳等高速公路在怀集相交,是广州通达大西南腹地的一条重要通道。 3.江肇高速公路 江肇高速公路是国家和我省重点工程项目,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外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委省政府为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加快推动粤西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造福粤西人民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路线全长约107.7公里,总投资约87.35亿元,是我省目前为止投资最大的高速公路项目,计划将于2011年建成通车。项目地跨江门、肇庆和佛山3个地级市,沿线与江鹤、佛开、广明、广肇、广贺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相连,实现与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络的有机连接。 政府领导市委书记:徐萍华 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锋 经济发展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 133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超过预期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92.23 亿 元,增长 25.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20 亿元,增长 27.8%;农林牧渔 业增加值 223 亿元, 增长 6.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96 亿元, 增长 19%; 主要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 2438 万人次,旅游收入 142.3 亿元,分别增 长 21.4%、38.5%;外贸进出口总额 53.4 亿美元,增长 21.6%,出口增幅 居全省前列;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 17%和 38%。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 19020 元,增长 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728 元,增长 16%。 2011年编制完成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获得珠三角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工作综合三等奖。申报省级以上科 技项目 91 项,35 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肇 庆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成为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巴软件园被 认定为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省“两化”融合创新中心。新认定高新 技术企业 19 家,新建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各 1 家, 鸿特精密在创业板上市,风华高科等 7 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骨干企业和培育企业,星湖科技被评为省自主创新标杆企业。肇庆市和端 州、鼎湖、高要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区) 。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协同广佛制定出台《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 (2010-2020),确定第二批 46 个重点合作项目,广佛肇(怀集)经济 》 合作区有序推进。 “五个一体化”规划深入实施, “十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 利,广佛肇城际轨道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广佛肇高速一期工程勘察设计招 标,肇花高速加快筹建。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已列入《 “十二五”粤桂战略合 作框架协议》 ,我市与梧州市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对央企、世界 500 强、民企 500 强 和波兰、南非招商活动,成功举办央企战略合作座谈会和赴日本、新加坡 等招商活动。第九届“肇庆金秋”签约、投产、动工项目 124 宗,投资总额 971.18 亿元。全年实际吸收外资 10.2 亿美元,增长 9%;引进超千万美元 项目 73 宗,投资总额 17.8 亿美元。承接产业转移项目 150 个,投资总额 260 亿元。 ——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763 亿元, 增长 22%。 142 ——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 269.6 亿元。 华浩光电等 13 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国电(大旺)热电联产、中恒医药、大唐热电等项目进展顺利。二广高速 怀集至连州段和至贺州段、江肇高速二期加快建设,贵广、南广铁路肇庆 段工程稳步推进。景丰联围加固达标工程基本完成。 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各县(市)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发 展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四会积极引进世界 500 强和央企投 资项目,经济综合发展力居全省县域地区第三名。高要以倒逼机制推进转 型升级,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全市首位。广宁三大产业基地发 展初具规模,特色经济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获评省级 优秀园区,竞标成为省首批水利建设示范县并获得 4 亿元省级水利资金。 封开华润水泥、圆珠顶铜钼矿等大项目加快推进,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市山 区县首位。怀集资源型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新城区开发加快推进。 历史古迹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l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1101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崇禧塔、宋城墙、阅江楼、丽谯楼、文明塔、黄岩洞、泰新桥、高要学宫、德庆学宫、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鉴故居等300多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文物古迹。据考证,肇庆还是粤语的发源地呢!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最近,又被评为首批全国十大文明景区示范点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七座岩峰布列,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构成一座奇丽的山水盆景,享有“岭南第一奇观”、 “人间仙景”之美誉。近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 再造了一个“夜星湖”。鼎湖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活的自然博物馆”。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称“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在今肇庆封开(古称广信,取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设管辖岭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长达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庆为两广总督府驻地长达183年。 1583年9月,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自鸣钟、日晷和世界地图等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来到肇庆,于1585年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并绘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期间传入数学、几何、西洋乐等西方学术与文化。利玛窦在肇庆客居六年期间,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享誉全球的杰出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说:“400多年前,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把现代数学引进了中国,而他就是在肇庆开始传播《欧几里德几何》等现代数学著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数学起源于肇庆。” 古往今来,肇庆孕育出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禅宗泰斗石头希迁禅师等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任肇庆知府三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 地方沿革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1101年),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 肇庆历来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汉元鼎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是全国36个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晋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护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务。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为郡,并把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统辖岭南13州。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1994年4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云浮市,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到目前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两区,高要、四会两市(县级),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旅游文化肇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1000多年旅游历史。星湖、西江小三峡、德庆盘龙峡、封开白石岩、大斑石、怀集燕岩、广宁竹海、四会贞山、鼎湖砚洲各具特色,星湖(含七星岩、鼎湖山两大景区)最负盛名。唐以来的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誉为“千年诗廊”,与宋城墙、梅庵、德庆学宫、悦城龙母祖庙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山川毓秀,物产丰饶,金、玉、木、石诸材俱备,能工巧匠代有其人。端砚被誉为中国“文房四宝” 之珍品,四大名砚之首。“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熏。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观宽顽何足云。”这是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所写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高要市盛产蒲草,高要草席生产有4000年历史,以草细柔软、编织精美为各阶层人士喜爱,色泽鲜艳、质地柔软、织花美观、虫蚁不蛀、冬暖夏凉而驰名。那时,编织草席的原料一-蒲草,主要出产于七星岩四周的沥湖、野塘之中,但1956年在七星岩四周建起了一个浩瀚似海的大湖之后,就再没有看到这种蒲草了。现今,编织草席的蒲草主要来源于西江南岸高要市的白土镇,莲塘镇和金渡镇一带,它细长、光洁、柔韧,有“赛龙须”之美誉。蒲草晒干后,要经过挑选、舂平、漂洗、染色,然后方可编织。现肇庆市郊和高要等地从事肇庆草席编织的有近10 万人,每年编织的各款草席达17o多万张。肇庆草席,以功用划分,有睡席、枕席、沙发席和包席;以花色品种划分,有白席和花席。肇庆花席颜色鲜艳,花款繁多,有蝴蝶、花鸟、连环扣、二龙争珠、双凤朝阳、心心相印等如意吉祥图案,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工艺画屏。肇庆草席向以细密无接草者为上品. 肇庆的牙雕、玉雕、竹编和工艺扇也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剑花、蛋花、肇实、首乌,还有紫贝天葵,都是名优特产;清蒸文(山乃)鲤、清蒸麦溪鲤特色名菜,肇庆独有;天下粽子肇庆有,肇庆裹蒸天下无,民间美食,天下无双。 肇庆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怀集的“贵儿戏” 是中国稀有的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鱼龙舞、雄鸡舞、麒麟白马舞、十二月采茶歌,400年来至今传唱在田垌村圩。 在肇庆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岭南土著文化、端砚文化、宋文化、龙母文化等等异彩纷呈,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迹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94年国务院公布肇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旅游名胜肇庆市是中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梅庵、德庆学宫、肇庆古城墙、七星岩摩崖石刻、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国家AAAA级景区。全市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旅游资源单体95个,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的58个,占总数的61%。肇庆市旅游资源品质高、类型多。以鼎湖山(风景区)、七星岩、大斑石(封开县)为代表的山岳与地质景观资源;以星湖、西江、贺江为代表的水景观资源;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黑石顶(封开县)为代表的生态资源;以古城墙、阅江楼、端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德庆龙母祖庙、梅庵为代表的宗教与民俗资源;以肇庆高尔夫度假村、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代表的休闲度假资源等构成肇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使肇庆的旅游资源在全省具有明显的优势。经挖掘和整合,全市已形成以七星岩和鼎湖山为中心,连接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源、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鼎湖葫芦山和九龙湖、德庆盘龙峡和龙母祖庙、高要广新生态园的“肇庆千里旅游走廊”,促进了全市旅游的发展。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位于德庆县西北部,距县城28公里,整个生态旅游区占地3万亩。这里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旅游区,景区内古木葱茏,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椤遍布其间,是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是南中国最大的天然大氧库。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禀赋,成功开发了勇士漂流、瀑布观光、峡谷品氧、全国最大的水车群、全国最具风情的山顶木屋度假村、熏衣草木屋王国酒店、盘龙天堂度假酒店、高空滑索、森林水世界等等生态休闲型旅游产品。自2001年开放以来,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成为广东省内游的必游精品景区。德庆是龙母的故乡。传说龙母养了五个儿子,小儿子斑龙特别调皮,经常在西江嬉戏玩水,兴起时兴风作浪,搅得西江两岸人民不得安宁,龙母一生气,把斑龙送到了一个山清水秀、林木幽深的峡谷,让斑龙在此修炼思过。龙母毕竟不放心,便要斑龙的大哥青龙来看着它,青龙、斑龙就盘踞于此,时时为附近的百姓施云播雨。后来这个峡谷就人们命名为盘龙峡。 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通称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在肇庆成立,全团2100多人,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长,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担任北伐先锋,被誉为“铁军”。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陈列通过历史照片、文物等展示了叶挺独立团的光辉战斗历程,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肇庆古城墙肇庆古城墙位于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璲增厚了部分城墙,并亲自题书四门石匾额,改东门曰庆云、西门曰景星、南门曰南薰、北门曰朝天。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墙上的城门楼、角楼、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毁,用以填塞城门和护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墙遭到极大的破坏。1987年至于996年间,肇庆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发展旅游事业,曾多次拨专款抢修北段城墙,本着"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修缮原则,恢复了"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使肇庆古城墙得以重现,肇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辉煌。 肇庆绿道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根据《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规划纲要》,从2010年起,广东将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各市将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并与6条区域绿道相连通,形成贯通珠三角城市和乡村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 全市建成绿道200多公里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把绿道网建设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市委书记覃卫东为组长,市长郭锋为常务副组长,纪委书记和分管财政、旅游、城建的副市长为副组长的绿道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市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根据规划,肇庆市绿道网总长约1130公里,其中省1号线和6号线穿越我市并延长到250公里,市立绿道500多公里。 决战绿道网的号角吹响后,全市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了一股热火朝天大搞绿道建设的热潮。目前,全市已建成绿道200多公里,其中省立绿道约40公里,建设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振奋。 肇庆隧道作为肇庆市今年惠民实事和市政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端州路过街隧道建设是我市为缓解端州路交通“肠梗塞”问题所采取的重要措施。2011年下半年,端州四路的牌坊隧道和文明路隧道将率先开工建设。在隧道设计方面,牌坊隧道将穿越端州四路,连接北侧的牌坊广场和南侧的肇庆大厦(国美电器牌坊店),隧道主隧道平面布置呈U字形,主隧道垂直端州四路中心线布置,净宽6米;两侧各设一个出人口,出入口沿端州四路中心线平行布置,均朝向西侧,梯道净宽6米(包括4.2米宽人行梯道和1.8米宽自动扶梯),人行梯道坡度为1:2,在坡道靠两侧侧设置自行车推行坡道,均宽0.6米。 而文明路隧道为下穿文明北路和端州四路的L型人行隧道,主隧道净宽为6米,净高不小于2.8米;梯道净宽6米,包括4.2米宽的人行梯道和1.8米宽的自动扶梯。人行梯道坡度为1:2,在坡道两侧分别设置0.6米宽的自行车推行坡道,在西北角(星湖国际广场)、东南角(肇庆市汽车站)和东北角(嘉信茂广场)各设置一梯道出入口。 由于两条隧道采用明开挖方式施工,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交警部门将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和现场交通条件进行交通疏导方案优化设计,届时在有限的地形合理进行交通疏导,尽量减少交通拥堵。 特色餐饮肇庆的的餐饮主要以粤菜为主,兼有糅合南北风味,中西风格,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的地方风味。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鲜、广宁笋宴、高要市大湾镇麦溪鲤(鲩)、文鲤、鼎湖上素、肇庆裹蒸、 封开杏花鸡、四会仙螺、四会茶油鸡、德庆竹篙粉等。 肇庆裹蒸 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工制作而成。 肇庆裹蒸有三大特点: 第一、一般粽子,用竹叶包制,呈四面三角形,而肇庆裹蒸,则用肇庆特产冬叶包制,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 第二、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包制好、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公斤。 第三、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开水,直至糯米、绿豆、肥猪肉溶化为止。 目前,市面上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除用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这种裹蒸被称之为肇庆特种裹蒸王。肇庆裹蒸,是用冬叶包裹糯米加绿豆制作而成,因而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肇庆裹蒸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肇庆城乡居民欢度春节的传统美食。 目前,市面上的肇庆裹蒸品牌有“鼎湖山”、“裹香皇”、“皇中皇”等,价格由三元至十二元不等。 肇庆特产七星剑花七星剑花是驰名中外的肇庆特产之一,因它产于市郊七星岩,故名七星剑花。剑花是一种攀缘植物,大都植根于土壤之中。然而七星剑花却与众不同,它喜好生长在没有水份、没有土壤的七星岩悬崖峭壁之上。 七星剑花属仙人掌科,茎狭长,三棱有节,状如节鞭,向四处蔓延,一节一节地向上攀登,所以又称量天尺。这种植物在夏天开白花,日闭夜开,因而又有神仙剑花之美誉。七星剑花还有去痰火和止咳的功用,民间多用以煲汤,味清香、汤甜滑,实为佐膳佳品。 经济概括2011年是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发展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把肇庆建设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城市的新要求,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肇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圆满完成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发展开门红。 ——经济发展上新台阶。预计本地生产总值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15%,超过预期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2.23亿元,增长25.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0亿元,增长27.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亿元,增长19%;主要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2438万人次,旅游收入142.3亿元,分别增长21.4%、38.5%;外贸进出口总额53.4亿美元,增长21.6%,出口增幅居全省前列;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17%和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0元,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728元,增长16%。KBB《今日肇庆》对外宣传政府网 ——转型升级效果明显。编制完成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获得珠三角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工作综合三等奖。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1项,3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肇庆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成为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巴软件园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省“两化”融合创新中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家,新建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各1家,鸿特精密在创业板上市,风华高科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培育企业,星湖科技被评为省自主创新标杆企业。肇庆市和端州、鼎湖、高要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区)。KBB《今日肇庆》对外宣传政府网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协同广佛制定出台《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10-2020)》,确定第二批46个重点合作项目,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有序推进。“五个一体化”规划深入实施,“十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广佛肇城际轨道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广佛肇高速一期工程勘察设计招标,肇花高速加快筹建。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已列入《“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市与梧州市签署相关合作协议。KBB《今日肇庆》对外宣传政府网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积极参加对央企、世界500强、民企500强和波兰、南非招商活动,成功举办央企战略合作座谈会和赴日本、新加坡等招商活动。第九届“肇庆金秋”签约、投产、动工项目124宗,投资总额971.18亿元。全年实际吸收外资10.2亿美元,增长9%;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73宗,投资总额17.8亿美元。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50个,投资总额260亿元。KBB《今日肇庆》对外宣传政府网 ——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3亿元,增长22%。142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69.6亿元。华浩光电等13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国电(大旺)热电联产、中恒医药、大唐热电等项目进展顺利。二广高速怀集至连州段和至贺州段、江肇高速二期加快建设,贵广、南广铁路肇庆段工程稳步推进。景丰联围加固达标工程基本完成。KBB《今日肇庆》对外宣传政府网 ——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各县(市)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四会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央企投资项目,经济综合发展力居全省县域地区第三名。高要以倒逼机制推进转型升级,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全市首位。广宁三大产业基地发展初具规模,特色经济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获评省级优秀园区,竞标成为省首批水利建设示范县并获得4亿元省级水利资金。封开华润水泥、圆珠顶铜钼矿等大项目加快推进,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市山区县首位。怀集资源型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新城区开发加快推进。KBB《今日肇庆》对外宣传政府网 ——城乡建设展现新貌。启动肇庆新区规划论证工作。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星湖牌坊公园、砚都大道、文明北路、肇庆大道、西江路等建设改造工程基本完成,首批天然气公交车和一批“百姓路”、“百姓灯”投入使用,完成市垃圾场扩容一期工程和7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三旧”改造动工项目49个,面积3050亩,端州龟顶新城初具规模。我市再次被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获评中国十佳宜游城市。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景观林带工程建设,全市造林26.17万亩,绿化自然村160个,新建生态文明村314个。 人口2010年全市人口 2010年全市人口是413万人。 端州区全区35万人,鼎湖区全区15万人,高要市全市75万人,四会市全市44万人,广宁县全县56万人,怀集县全县102万人,封开县全县49万人,德庆县全县37万人.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