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煦 |
释义 | 1 北宋皇帝宋哲宗赵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6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岁。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葬于今天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中文名:赵煦 别名:赵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开封 出生日期:1076年1月4日 逝世日期:1100年2月23日 职业:皇帝 庙号:哲宗 陵墓:永泰陵 年号:元祐、绍圣、元符 在位: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 ◎ 人物简介宋哲宗赵煦生于熙宁九年(1076年)阴历十二月初七(阳历1077年1月4日),9岁时哲宗登基,由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用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宋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感到不满。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一带),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1100年)阴历一月十二日(阳历1100年月23日)病逝于汴梁(今河南开封)。 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原因。 ◎ 执政早期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不能处理朝政。立赵佣为皇储,由皇太后高氏暂时听政,神宗表示同意。高太后出身尊贵,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时,高太后与英宗都住在宫中,曹皇后视她如亲生女儿。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这种世家与皇室之间的联姻无疑有助于巩固高氏在宫中的地位。高太后经历了仁、英、神三朝中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熙丰变法等事,政治经验很丰富,她在保证哲宗继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神宗生病时,他年龄最大的儿子延安郡王赵佣才10岁,而两个同母弟弟却年富力强,雍王赵颢36岁,曹王赵頵30岁,论声望、地位和出身,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资格做皇帝。当时,大臣蔡确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们曾想通过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邢恕以赏花为名将二人邀请到自己府中,对他们说神宗的病情已无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贤明,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高公绘大惊,明确表示,这是邢恕想陷害他们全家,急忙与高公纪一起离开邢府。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便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并趁机除掉与蔡确有矛盾的王珪。蔡确在与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时,问王珪对立储之事有何看法,暗中却派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暗处,只要王珪稍有异议,就将他杀死。王珪胆小怕事,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他上殿奏事称“取圣旨”,皇帝裁决后,他称“领圣旨”,传达旨意是“已得圣旨”)。见蔡确相问,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赵佣。王珪这一次却很有主张,蔡确无法,便只好四处张扬,说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却反诬高太后和王珪有废立赵佣之意,此事在后来给他招来大祸。 不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赵颢和赵頵也极为关注选立皇储一事。他们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病情,看过神宗后,赵颢还径直去高太后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们的意图。到了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疾。高太后见两位亲王居心叵测,为防万一,便命人关闭宫门,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寝宫,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同时,加快了立赵佣为储的步伐,还暗中叫人秘密赶制了一件10岁孩童穿的皇袍,以备不时之需。 这年三月,在大臣们前来觐见时,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子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颇是孝顺,还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齐声称贺,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赵佣,宣读神宗诏书,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皇储之争总算平静下来。数日后,神宗去世,皇太子赵煦即位,改元元祐。从此,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掌握大权达8年之久。 高太后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上却极为盲目和固执。神宗时代,高太后就是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她曾与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新法败坏祖宗家法,害苦天下百姓。高太后垂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司马光在神宗变法时隐居洛阳达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复出,称他为“司马相公”,而许多赋闲在家的反变法官员也很钦佩他,这些人是司马光执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以神宗母高太后的名义来变更神宗朝的政治措施),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废除新法之彻底,不能不说他带进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个人情绪的影响。然而,高太后却不仅一味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对派官员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又将支持变法的官员吕惠卿、章惇和蔡确等人逐出朝廷,从而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高太后在哲宗即位时,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静,垂帘听政是出于无奈,但她却丝毫不放松手中的权力。在高太后垂帘时期,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哲宗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朝堂上,哲宗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太后奏事,背朝哲宗,也不转身向哲宗禀报,以致哲宗亲政后在谈及垂帘时说,他只能看朝中官员的臀部和背部。到了哲宗17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哲宗,哲宗心中很是怨恨他们,这也是哲宗亲政后大力贬斥元祐大臣的一个原因。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哲宗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担任哲宗的侍读大臣,想通过教育使哲宗成为一个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哲宗仰慕宋仁宗,而不是锐意进取的宋神宗,因为仁宗创下了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对哲宗的管教也很严格。为避免哲宗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20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阁楼中就寝,相当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动的空间。但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民间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大臣刘安世得知后大惊,哲宗此时才14岁,后宫竟然寻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声色?刘安世上奏章,告诫哲宗自重。另一大臣范祖禹直接上书高太后,言辞极为激烈。高太后对外解释说,是神宗遗留下的几个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顾,但私下却将哲宗身边的宫女一一唤去审问。哲宗后来回忆说那些宫女们个个红肿着眼,脸色惨白,他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是刘、范暗中告了状,而自己却浑然不知。高太后的这些做法虽然目的是为了照顾和保护哲宗,但却使得哲宗感到窒息,无形中增强了他的逆反心理。 ◎ 政治斗争更让哲宗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朱德妃也过于严格, 甚至是苛刻。或许是她有着某种隐忧,担心哲宗母子联合起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朱德妃出身寒微,幼时遭遇极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随母亲改嫁后,却为继父不喜,只得在亲戚家长大。朱德妃入宫后,初为神宗侍女,后来生了哲宗、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直到元丰七年才封为德妃。朱德妃温柔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毕恭毕敬。元丰八年十一月,朱德妃护送神宗的灵柩前往永裕陵,途经永安。当时,大臣韩绛任河南知府,亲自往永安迎接灵柩。朱德妃走在后面,韩绛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韩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礼?”吓得朱德妃淌着眼泪谢罪。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朱德妃却不能母以子贵,只被尊为太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在如何对待朱太妃问题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见。有人想趁机拍高太后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级,以凸显垂帘的太皇太后。有人想着将来终究是哲宗掌权,主张尊崇朱太妃,以显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却另有打算,想压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许朱太妃的舆盖、仪卫、服冠可与皇后相同。哲宗亲政后,立即下令母亲的待遇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从哲宗生母的待遇问题上,可以看出其间夹杂着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 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们所做的一切,对于哲宗来说,负面影响非常大。哲宗早慧,八九岁时便能背诵7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颇得父亲神宗的喜爱。元丰七年三月,神宗在宫中宴请群臣,时年9岁的赵佣随同。赵佣虽然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但却表现得极为得体,得到父亲的夸赞。哲宗即位后,辽朝派使者来参加神宗的吊唁活动,宰相蔡确因两国服饰不同,怕年幼的哲宗害怕,便反复给哲宗讲契丹人的衣着礼仪。哲宗先是沉默不语,待蔡确絮絮叨叨讲完,忽然正色问道:“辽朝使者是人吗?”蔡确一愣:“当然是人,但是夷狄。”哲宗道:“既是人,怕他做甚?”言辞极锋锐,蔡确无言以对,惶恐退下。 少年老成的哲宗面对不将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每次大臣向哲宗和高太后奏报时,哲宗都沉默不语。有次高太后问哲宗为何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哲宗回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弦外之音就是自己无非是一个摆设而已。哲宗常使用一个旧桌子,高太后令人换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来。高太后问为何,哲宗答:“是爹爹(神宗)用过的。”高太后心中大惊,知道他将来必会对自己的措施不满。大臣刘挚曾上疏,让高太后教导哲宗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说:“我常与孙子说这些,但他并不以为然。”高太后由此愈加担心,当然更不敢放下权力。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改元绍圣,大力打击元 祐大臣,甚至在章惇等人挑拨下,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国”,欲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也许在最初,哲宗对父亲神宗的理解只是出于崇敬,但元祐时期被冷落和忽视的经历加剧了他对元祐政治的不满,便极力推崇神宗。可见,在哲宗的政治抱负中,有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使得他的人生多了些悲剧色彩,也使得朝野上下的分野益发清晰。 ◎ 党争频繁哲宗朝,无论是元祐时期,还是哲宗亲政后,最活跃的似乎都是朝中的大臣们。由于变法与反变法矛盾的延续以及哲宗与高太后的冲突,使得当时支持变法的大臣(新党)与反对变法的大臣(旧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党争,成为其中的主角,也就演出一幕幕令人叹息的悲剧。 在高太后垂帘的8年中,旧党不仅控制了整个朝廷,对新党的打击和倾轧也始终如一,从未放松过。旧党刘挚、王岩叟、朱光庭等人甚至竭力搜寻新党章惇、蔡确的传闻轶事,任意加以穿凿附会,对其进行诋毁,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车盖亭诗案。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神宗变法时,王安石见蔡确颇有些才能,便推荐他做三班院主簿。但蔡确长于见风使舵和阴谋诡计,当他见到神宗有疏远王安石之意时,竟不顾知遇之恩,上书参劾王安石。蔡确为了谋取高官,制造了多起冤狱。他自知制诰升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均靠制造冤狱夺别人官位后得到。很多大臣都看不起他,而蔡确却自以为本事了得。神宗病危时,蔡确与邢恕欲立神宗同母弟雍王颢和曹王頵不成,反过来诬陷高太后和王珪有废哲宗之意,自谓有策立功。 高太后垂帘后,新党势力被排挤,蔡确也被贬出朝廷。元祐元年,蔡确罢相,出知陈州。次年,蔡确再贬安州。在安州游车盖亭时,蔡确写下了《夏日游车盖亭》十首绝句,诗被与蔡确有过节的吴处厚所得。吴处厚曾在蔡确手下为官,希望他推荐自己,但被蔡确拒绝了,由此怨恨不已。终于,吴处厚等来了报复的机会,他将蔡确的诗上呈朝廷,说其中“内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诗中有“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之句。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时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让位给皇后武则天,郝甑山上奏反对。吴处厚曲解诗意,说此处是将高太后比做武则天。而旧党梁焘、朱光庭和刘安世等人立即加以发挥,肆意攻击,并以“邢恕极论蔡确有策立(哲宗)功,真社稷臣”的言论相弹劾,高太后怒不可遏,将蔡确贬到新州。吕大防和刘挚曾以蔡确母亲年老,岭南路远,主张改迁他处,高太后却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在当时,被贬往岭南,实际上如同被判了死刑。苏轼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是当时岭南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蔡确被贬时,范纯仁对吕大防说:“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难免有此下场。”他还请哲宗向高太后求情,但哲宗依旧以沉默相抗议。哲宗亲政后便把大批元祐大臣贬至岭南,印证了范纯仁当日的忧虑。 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朋党之争中以文字打击政敌面最广、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文字狱,旧党利用高太后对蔡确等人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一次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在蔡确被贬新州时,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誉为“三贤”,而将蔡确、章惇和韩缜斥为“三奸”。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亲党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对元祐元年被司马光斥逐的新党人员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贬,又铲除在朝的新党,如李德刍、吴安诗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贬斥。司马光的同僚及追随者们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给新党以毁灭性的打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但是,随着高太后的衰老和哲宗的成长,不仅旧党成员,连高太后也感到山雨欲来、新党复起的政治气氛。元祐八年八月,高太后垂危时,她告诫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实际上是已经预感到哲宗准备起用一批新人,要他们提前准备,尽早退出朝廷,以保全身家性命。后来事实证明,哲宗亲政后,凡是高太后垂帘时弹劾新党和罢免新法的官员几乎无一人幸免于报复。 哲宗亲政后,召回章惇、蔡卞、黄履和张商英等人。章惇等人曾是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但在经历了元祐时期旧党的残酷倾轧后,他们的政治性格在党同伐异过程中遭到严重扭曲。当他们复出时,他们与亲政的哲宗一样,都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而章惇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他博学善文,考进士时,其名次在侄子章衡之下,深以为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居然再次参考。一次,章惇与苏轼外出游玩,走到一个深潭边,见潭下临万仞绝壁,有根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到绝壁上去题字,苏轼见绝壁下深不见底,当即摇头,连说不敢。章惇却从容地吊下绳索攀着树下去,在壁上大书:“苏轼章惇来。”上来后竟然是面不改色,神采依旧。苏轼拍拍他的肩膀说:“君他日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听罢,哈哈大笑。 熙宁初,章惇得王安石赏识,被委以要职。后来,高太后和司马光废除新法,章惇与他们的冲突就越来越激烈,甚至还与司马光在高太后帘前争论,言辞极为尖锐。高太后大怒,刘挚、朱光庭和王岩叟等人趁机上奏指责章惇,章惇被贬出朝廷。 章惇返回朝廷后,不忘刘挚和王岩叟等人对新党的攻击,变本加厉地对他们进行报复。绍圣元年(1094),章惇在哲宗的支持下,将旧党的主要人物吕大防、刘挚、苏轼、梁焘等人贬到岭南。章惇还利用哲宗不满当年刘安世和范祖禹谏宫中寻找乳母一事,将两人也贬到岭南。绍圣四年,章惇等人频频上奏,哲宗又开始对元祐大臣进行新一轮的打击。已故的司马光和吕公著等人均被追贬和削夺恩封,哲宗甚至还要掘两人坟墓,由于大臣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相谏才作罢,但两人后代都被牵连遭贬。仍在世的元祐大臣,均被贬出朝廷,后来几乎都相继到了岭南。 章惇对旧党还采取了一个极严厉的措施,即编类元祐臣僚章疏,也就是把元丰八年四月以后所有攻击新党和新法的章、疏都予以排比分类,再给上章、疏的人依次定罪,此活动一直到哲宗去世时仍在进行。此外,章惇在贬逐元祐党人时,还以被贬者的姓名来定贬所。苏轼贬儋州,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类似“儋”。刘挚贬新州,因为“新”字音近似刘挚字莘老之“莘”。黄庭坚贬宜州,因为“宜”字似其字鲁直之“直”字。而刘安世贬逐时,有人说刘安世曾算过命,说他命极好,章惇就在昭州上一指,说:“刘某命好,让他去昭州试试。”竟将人的生死视为儿戏,不幸为苏轼所言中。 新党对旧党的报复性打击与哲宗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哲宗不满司马光的“以母改子”,不满元祐旧臣早年对他的冷落,更不满高太后对他的种种压抑,因此,对旧党的仇恨心理不亚于元祐时被打击的新党。绍圣初,逢郊祀大礼,朝廷要颁布大赦诏令,通常连死囚都免去死刑。有大臣请示哲宗,可否赦免贬谪的旧党官员,哲宗回答得极为干脆,说决不可以。绍圣四年(1097),有人建议让谪居岭南的刘挚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气”,哲宗却说:“刘挚等安可徙!”连在岭南附近做些调动也不允许。而对于王岩叟,哲宗指责他当初贬蔡确时,实际上是将矛头对准自己,用心极险恶,也就更加痛恨他。哲宗的这些言行相当于宣判了旧党人政治上的死刑,至少在哲宗统治时期,他们永无翻身之日。 事实上,在哲宗初年,新党和旧党在变法的态度上都有所转变(司马光除外)。如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就表露出对神宗变法初期他的一些偏激言行的反思和自责,认为新法是有一定效果的。新党中章惇等人也曾指出新法中有许多弊端需要改正。两派都看到了新法的利和弊,假如执政者能调和两派矛盾,消弭冲突,因势利导,北宋的政治或许会有转机。但很不幸的是,高太后的垂帘和司马光的上台使得党争激烈化,导致了绍圣后哲宗和新党的反扑,甚至连哲宗的孟皇后也不能幸免,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 历任宰相韩缜 蔡确 司马光 王安石 吕公著 文彦博 吕大防 范纯仁 苏颂 章惇 蔡卞:蔡京之弟 苏辙 ◎ 后妃子女皇后 孟皇后 昭慈圣献皇后孟氏 刘皇后 昭怀皇后刘氏 子 赵茂 献愍太子 昭怀皇后刘氏为贤妃时所生,三月而夭,追封越王,谥冲献。崇宁元年,改谥献悯。 女 长女 邓国公主,早殇。 二女 陈国公主,始封德康公主,进瀛国公主、荣国公主,下嫁石端礼,徙陈国公主。改淑和帝姬。政和七年亡。 三女 秦国康懿长公主,始封康懿公主,进嘉国公主、庆国公主。后改韩国公主,下嫁潘正夫。改淑慎帝姬。靖康末,与贤德懿行大长公主俱以先朝女留于汴。建炎初,复公主号,改封吴国公主。宋孝宗即位,进封秦国大长主。 四女 扬国公主,早殇。 ◎ 陵寝永泰陵是宋哲宗赵煦的陵墓,位于巩县芝田乡八陵村村南,东北距芝田镇八华里,东南距永裕陵约400米。北宋永泰陵出土的唯一宫人头像,它青灰石质,高46厘米、厚30厘米、宽32厘米,头戴幞头,幞头两侧雕刻一层圆形饰、三层扇形饰,大耳垂肩,面部清秀谦恭温和。 据巩义文物局宋陵保护科科长王海涛介绍,4月3日在永泰陵安装技防工程时,从地下挖出了一尊头像。经核实,为永泰陵现存唯一宫人的头像。 “宫人头像服饰是契丹族的。”巩义博物馆文物专家孙角云在查询了大量书籍后认为,这种服饰在整个北宋皇陵中是没有的,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民族的融合。 ◎ 史籍记载哲宗一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讳煦,神宗第六子也,母曰钦圣皇后朱氏。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己丑生于宫中,赤光照室。初名佣,授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封均国公。元丰五年,迁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七年三月,神宗宴群臣于集英殿,王侍立,天表粹温,进止中度,宰相而下再拜贺。八年二月,神宗寝疾,宰相王珪乞早建储,为宗庙社稷计,又奏请皇太后权同听政,神宗首肯。三月甲午朔,皇太后垂帘于福宁殿,谕珪等曰:“皇子性庄重,从学颖悟。自皇帝服药,手写佛书,为帝祈福。”因出以示珪等,所书字极端谨,珪等称贺,遂奉制立为皇太子。初,太子宫中常有赤光,至是光益炽如火。 戊戌,神宗崩,太子即皇帝位。己亥,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群臣进秩,赐赉诸军。遣使告哀于辽。白虹贯日。庚子,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德妃朱氏曰皇太妃。命宰臣王珪为山陵使。甲寅,以群臣固请,始同太皇太后听政。 己未,赐叔雍王颢、曹王頵赞拜不名。令中外避太皇太后父遵甫名。诏边事稍重者,枢密院与三省同议以进。庚申,尚书左仆射、郇国公王珪进封岐国公。 颢进封扬王,頵为荆王,并加太保。弟宁国公佶为遂宁郡王,仪国公佖为太宁郡王,成国公俣为咸宁郡王,和国公似为普宁郡王。高密郡王宗晟、汉东郡王宗瑗、华原郡王宗愈、安康郡王宗隐、建安郡王宗绰并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师、潞国公文彦博为司徒,济阳郡王曹佾为太保,特进王安石为司空,余进秩,赐致仕服带、银帛有差。辛酉,诏颜子、孟子配享孔子庙庭。 夏四月丙寅,初御紫宸殿。辛未,蠲元丰六年以前逋赋。甲戌,加李乾德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董毡检校太尉。诏曰:“先皇帝临御十有九年,建立政事以泽天下,而有司奉行失当,几于烦扰,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实惠。其申谕中外,协心奉令,以称先帝惠安元元之意。”乙亥,诏以太皇太后生日为坤成节。丁丑,召吕公著侍读。谕枢密、中书通议事都堂。诏遵先帝制,遣官察举诸路监司之法。 庚辰,吕惠卿遣兵入西界,破六砦,斩首六百余级。辛己,遣使以先帝遗留物遗辽国及告即位,甲申,水部员外郎王谔非职言事,坐罚金。丙戌,以蕃官高福战死,录其子孙。丁亥,复蠲旧年逋赋。 五月丙申,诏百官言朝政阙失。资政殿学士司马光过阙,入见。丁酉,群臣请以十二月八日为兴龙节。壬寅,城熙、兰、通远军,赐李宪、赵济银帛有差。甲辰,作受命宝。丙午,京师地震。复置辽州。庚戌,王珪薨。改命蔡确为山陵使。丙辰,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四百六十一人。戊午,以蔡确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韩缜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章惇知枢密院,司马光为门下侍郎。 六月庚午,赐楚州孝子徐积绢米。丁亥,诏中外臣庶许直言朝政阙失、民间疾苦。秋七月戊戌,以资政殿大学士吕公著为尚书左丞。诏府界、三路保甲罢团教。丙午,辽人来吊祭。丙辰,白虹贯日。吏部侍郎熊本奏归化侬智会异同,坐罚金。罢沅州增修堡砦。八月乙丑,诏按察官所至,有才能显著者以名闻。己巳,镇江军节度使韩绛进开府仪同三司。癸酉,遣使贺辽主生辰、正旦。乙亥,以供奉王英战死葭芦,录其子。九月戊戌,以神宗英文烈武圣孝皇帝之谥告于天地、宗庙、社稷。己亥,上宝册于福宁殿。己酉,遣使报谢于辽。 冬十月甲子,夏国遣使进助山陵马。癸酉,诏仿《唐六典》置谏官。丁丑,令侍从各举谏官二人。诏监察御史兼言事,殿中侍御史兼察事。罢义仓。己卯,诏均宽民力,有司或致废格者,监司、御史纠劾之。河决大名。乙酉,葬神宗皇帝于永裕陵。丙戌,罢方田。以夏国主母卒,遣使吊祭。十一月癸巳,诏按问强盗,欲举自首者毋减。丁酉,祧翼祖,祔神宗于太庙,庙乐曰《大明之舞》。辛丑,减两京、河阳囚罪一等,杖已下释之,民缘山陵役者蠲其赋。己酉,辽遣使贺即位。十二月壬戌,于阗进狮子,诏却之。开经筵,讲《鲁论》,读《三朝宝训》。罢《太学保任同罪法》。丙寅,夏人以其母遗留物、马、白驼来献。辛未,左仆射蔡确、右仆射韩缜并迁秩、加食邑,扬王颢、荆王頵并为太傅。壬申,章惇、司马光等进秩有差。申戌,罢后苑西作院。乙亥,诏执政、侍臣讲读。戊寅,罢增置铸钱监十有四。乙酉,辽遣萧睦等来贺正旦。是岁,日有五色云者六。高丽、大食入贡。 元祐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丙午,录在京囚,减死罪以下一等,杖罪者释之。丁未,诏回赐高丽王鞍马、服带、器币有加。罢陕西、河东元丰四年后凡缘军兴添置官局。丙辰,久旱,幸相国寺祈雨。立神宗原庙。戊午,甘露降。 二月辛酉,以河决大名,坏民田,民艰食者众,诏安抚使韩绛振之。乙丑,修《神宗实录》。丁卯,诏左右侍从各举堪任监司者二人,举非其人有罚。庚午,禁边民与夏人为市。辛未,董毡卒,以其子阿里骨袭河西军节度使、邈川首领。庚辰,夏人入贡。辛巳,刑部侍郎蹇周辅坐变盐法落职。闰月庚寅,蔡确罢。以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诏韩维、吕大防、孙永、范纯仁详定役法。壬辰,以吕公著为门下侍郎。丙午,守尚书右丞李清臣为尚书左丞,试吏部尚书吕大防为尚书右丞。白虹贯日。丁未,群臣上太皇太后宫名曰崇庆,殿曰崇庆寿康;皇太后宫曰隆祐,殿曰隆祐慈徽。庚戌,赐于阗国王服带、器币。辛亥,章惇罢。甲寅,诏侍从、御史、国子司业各举经明行修、可为学官者二人。乙卯,以吏部尚书范纯仁同知枢密院事。丙辰,掩京城暴骸。 罢诸州常平管勾官。 三月辛未,诏毋以堂差冲在选已注官。置诉理所,许熙宁以来得罪者自言。命太学公试,司业、博士主之,如春秋补试法。癸酉,置开封府界提点刑狱一员。乙亥,罢熙河兰会路经制财用司。己卯,复广济河辇运。辛巳,诏民间疾苦当议宽恤者,监司具闻。以程颐为崇政殿说书。乙酉,许职事官带职。夏四月己丑,韩缜罢。辛卯,诏诸路旱伤蠲其租。壬辰,以旱虑囚。癸巳,王安石薨。辛丑,诏执政大臣各举可充馆阁者三人。壬寅,以吕公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文彦博平章军国重事。乙巳,诏户部裁冗费,著为令。李宪等以用兵失利,为刘挚所劾,贬秩奉祠。辛亥,扬王颢、荆王頵并特授太尉。诏遇科举,令升朝官各举经明行修之士一人,俟登第日与升甲。罢谒禁之制。知诚州周士隆抚纳溪洞民一千三百余户,赐士隆银帛。癸丑,定六曹郎官员数。 五月丁巳朔,以资政殿大学士韩维为门下侍郎。罢诸路重禄,复熙宁前旧制。庚申,夏人来贺即位。壬戌,诏侍从、台官、监司各举县令一人。戊辰,命程颐 同修立国子监条制。己巳,幸扬王、荆王第,官其子九人。癸酉,复左、右天厩坊。壬午,诏文彦博班宰相之上。六月甲辰,置《春秋》博士。吕惠卿落职,分司南京、苏州居住。戊申,以富弼配享神宗庙庭。庚戌,太白昼见。甲寅,诏正风俗,修纪纲,勿理隐疵细故。复置通利军。程颐上疏论辅养君德。 秋七月丁巳,置检法官。辛酉,设十科举士法。刘恕同修《资治通鉴》,未沾恩而卒,诏官其子。乙丑,夏国主秉常卒。庚午,夏国遣使贺坤成节。八月辛卯,诏常平依旧法,罢青苗钱。壬辰,封弟偲为祁国公。甲午,占城国遣使入贡。壬子,日傍有五色云。磁州谷异垄同穗。九月丙辰朔,司马光薨。己未,朝献景灵宫。辛酉,大享明堂,以神宗配,赦天下。丁卯,试中书舍人苏轼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己卯,张璪罢。 冬十月丙戌,改衍圣公为奉圣公。庚寅,太白昼见。壬辰,夏人来告哀。庚子,遣使吊祭。十一月戊午,以尚书左丞吕大防为中书侍郎,御史中丞刘挚为尚书右丞。乙亥,于阗国遣使入贡。庚辰,蠲盐井官溪钱。 十二月庚寅,诏将来服除,依元丰三年故事,群臣勿上尊号。戊戌,华州郑县小敷谷山崩。戊申,诏以冬温无雪,决系囚。是岁,河北、楚、海诸州水。 二年春正月乙丑,封秉常子乾顺为夏国主。戊辰,诏举人程试,主司毋得于《老》、《庄》、《列子》书命题。辛巳,诏苏辙、刘攽编次神宗御制。白虹贯日。 二月丁亥,遣左司谏朱光庭使河北,振民被灾者。诏施、黔、戎、泸等州保甲监司免岁阅。丁酉,加赐于阗国金带、锦袍、器币。己亥,命吏部选人改官,岁以百人为额。辛丑,诏陕西、河东行策应牵制法。是月,代州地震。三月壬戌,太皇太后手诏,止就崇政殿受册。戊辰,诏中外侍从岁举郡守各一人。令御史台察民俗奢僣者。夏人遣使入谢。癸酉,奉安神御于景灵宫宣光殿。庚辰,诏内侍省供奉官以下百人为额。夏四月丙戌,交阯入贡。丁亥,鬼章子结龌龊寇洮东。戊子,虑囚。己丑,诏太师文彦博十日一议事都堂。辛卯,诏:“冬夏,海内被灾者广,避殿减膳,责躬思过,以图消复。”丁酉,以四方牒诉上尚书者,或冤抑不得直,令御史分察之。己亥,太皇太后以旱权罢受册礼。癸卯,雨。乙丑,以徐州布衣陈师道为亳州司户参军。丁未,复制科。戊申,御殿复膳。李清臣罢。 五月癸丑,夏人围南川砦。丁卯,以刘挚为尚书左丞,兵部尚书王存为尚书右丞。壬申,于阗入贡。丁丑,诏御史官阙,御史中丞、翰林学士、两省谏议大夫以上杂举。六月辛丑,以安焘知枢密院事。壬寅,有星如瓜出文昌。丙午,邈川首领结药来降,授三班奉职。 秋七月辛亥,诏户部修《会计录》。韩绛以司空致仕。夏人寇镇戎军。诏府界、三路教阅保甲。复课利场务亏额科罚。丙辰,罢诸州数外岁贡。戊午,以辽萧德崇等贺坤成节,曲宴垂拱殿,始用乐。庚申,进封李乾德为南平王。辛酉,改诚州为渠阳军。辛未,韩维罢。 八月辛巳,程颐罢经筵,权同管勾西京国子监。癸未,以西蕃寇洮、河,民被害者给钱粟,死者赐帛其家。诏复进纳人改官旧法。乙酉,命吕大防为西京安奉神宗御容礼仪使。庚寅,西南蕃遣人入贡。癸巳,以夏国政乱主幼,强臣乙逋等擅权逆命,诏诸路帅臣严兵备之。庚子,授西蕃首领心牟钦毡银州团练使,温溪心瓜州团练使。辛丑,泾原言夏人寇三川诸砦,官军败之。丁未,岷州行营将种谊复洮州,执蕃酋鬼章青宜结。九月乙卯,发太皇太后册宝于大庆殿。丙辰,发皇太后、皇太妃册宝于文德殿。己未,夏人寇镇戎军。丁卯,禁私造金箔。 冬十月壬午,奉安神宗御容于会圣宫及应天院。癸未,日有五色云。戊子,恭谢景灵宫。辛卯,减西京囚罪一等,杖已下释之。己亥,西南龙、张蕃遣人入贡。庚子,论复洮州功,种谊等迁秩、赐银绢有差。十一月丙辰,复置涟水军。庚申,献鬼章于崇政殿,以罪当死,听招其子及部属归以自赎。乙亥,大雪甚,民冻多死,诏加振恤,死无亲属者官瘗之。罢内殿承制试换文资格。丙子,决囚。十二月乙酉,赐诸军及贫民钱。丙戌,兴龙节,初上寿于紫宸殿。己丑,大寒,罢集英殿宴。壬辰,兀征声延部族老幼万人渡河南,遣使廪食之,仍谕声延勿失河北地。乙未,白虹贯日。壬寅,颁《元祐敕令式》。是冬,始闭汴口。 三年春正月己酉朔,不受朝。庚戌,复广惠仓。己未,朝献景灵宫。庚申,雪寒,发京西谷五十余万石,损其直以纾民。辛酉,诏广南西路朱崖军开示恩信,许生黎悔过自新。壬戌,罢上元游幸。壬申,阿里骨奉表诣阙谢罪,令边将无出兵,仍罢招纳。甲戌,决囚。 二月甲申,罢修金明池桥殿。乙酉,德音:减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工役权放一年,流民饥贫量与应副。丙戌,诏河东苦寒,量度存恤戍兵。癸巳,罢春宴。乙未,白虹贯日。辛丑,太白昼见。乙巳,广东兵马监童政坐擅杀无辜,伏诛。 三月丙辰,韩绛薨。丁巳,御集英殿策进士。戊午,策武举。己巳,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一百二十二人。乙亥,夏人寇德静砦,将官张诚等败之。 夏四月戊寅,令诸路郡邑具役法利害以闻。辛巳,以吕公著为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吕大防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范纯仁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壬午,以观文殿学士孙固为门下侍郎,刘挚为中书侍郎,王存为尚书左丞,御史中丞胡宗愈为尚书右丞,户部侍郎赵瞻签书枢密院事。癸巳,诏定职事官岁举升陟人数。丁酉,阿里骨来贡。庚子,诏天下郡城以地里置壮城兵额,禁勿他役。五月癸亥,汉东郡王宗瑗薨。六月癸未,诏司谏、正言、殿中、监察御史,仿故事,以升朝官通判资序历一年者为之。辛丑,夏人寇塞门砦。甲辰,五色云见。 秋七月戊申,荆王頵薨。戊辰夜,东北方明如昼,俄成赤气,中有白气经天。辛未,太白昼见。癸酉,忠州言临江涂井镇雨黑黍。八月戊寅,阿里骨入贡。己卯,进封扬王颢为徐王。辛巳,复置荆门军。丙戌,罢吏试断刑法。丁酉,渠阳蛮入寇。辛丑,降系囚罪一等,杖以下释之。九月庚申,禁宗室联姻内臣家。乙丑,阿里骨复迁职,加封邑。诏观察使以上给永业田。丁卯,御集英殿策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十月丙戌,诏罢新创诸堡砦,废渠阳军。戊戌,复南、北宣徽院。十一月甲辰,遣吏部侍郎范百禄等行河。丁卯,大食麻啰拔国入贡。诏岁以十月给巡城兵衣裘。十二月丁酉,渝州獠人寇小溪。壬寅,白虹贯日。闰月癸卯朔,颁《元祐式》。甲辰,范镇定铸律、度量、钟磬等以进,令礼部、太常参定。戊申,减宰执赐予。庚申,置六曹尚书权官。丙寅,诏吏部详定六曹重复利害以闻。是岁,三佛齐、于阗、西南蕃入贡。天下上户部:主户二百一十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三,丁二千八百五十三万三千九百三十四。客户六百一十五万四千六百五十二,丁三百六十二万九千八十三。断大辟二千九百一十五人。 四年春正月壬申朔,不受朝,群臣及辽使诣东上阁门、内东门拜表贺。丙子,宴辽使于紫宸殿。甲申,以夏人通好,诏边将毋生事。二月甲辰,吕公著薨。庚戌,白虹贯日。乙卯,夏人来谢封册。 三月己卯,作浑天仪。胡宗愈罢。丁亥,以不雨,罢春宴。己丑,诏自今大礼毋上尊号。辛卯,昼有流星出东方。癸巳,录囚。乙未,罢幸琼林苑、金明池。 夏四月乙巳,吕大防等以久旱求罢,不允。丁未,曹佾薨。戊申,罢大礼使及奏告执政加赐。戊午,立试进士四场法。壬戌,弛在京牧地与民。五月癸酉,诏自今侍读以三人为额。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坐不论蔡确,改 官。辛巳,贬观文殿学士蔡确为光禄卿。丁亥,复贬确为英州别驾、安置新州。 丁酉,于阗国来贡。六月甲辰,范纯仁、王存罢。丙午,以赵瞻同知枢密院事,户部尚书韩忠彦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许将为尚书右丞。丁未,夏国来贡。癸丑,邈黎国般次泠移、四林栗迷等赍于阗国黑汗王及其国蕃王表章来贡。秋七月丙子,诏复外都水 使者。丁丑,辽国使萧寅等来贺坤成节,曲宴垂拱殿。庚辰,安焘以母忧去位。八月壬寅,敕郡守贰以“四善三最”课县令,吏部岁上监司考察知州状。辛酉,太皇太后诏:今后明堂大礼,毋令百官拜表称贺。九月戊寅,致斋垂拱殿。己卯,朝献景灵宫,辛巳,大飨明堂,赦天下,百官加恩,赐赍士庶高年九十以上者。乙酉,加赐韩缜、范纯仁器币有差。乙未,检举先朝文武七条,戒谕百官遵守。 冬十月辛丑,西南程蕃入贡。丁未,龙蕃入贡。戊申,翰林学士苏辙上《神宗御集》,藏宝文阁。癸丑,御迩英殿,讲官进讲《三朝宝训》。十一月庚午,敕朝请大夫以下进士为左,余为右。溪洞彭儒武等进溪洞布。 癸未,以孙固知枢密院事,刘挚为门下待郎,吏部尚书傅尧俞为中书侍郎。乙酉,有星色赤黄,尾迹烛地。己丑,太皇太后却元日贺礼,令百官拜表。庚寅,章惇买田不法,降官。辛卯,改发运、转运、提刑预妓乐宴会徒二年法。十二月庚子,辽使耶律常等贺兴龙节,曲宴垂拱殿。癸丑,更定朝仪二舞曰《威加四海》、《化成天下》。甲寅,减鄜延等路戍兵归营。戊午,以御史阙,令中丞、两省各举二人。是岁,夏国、邈黎、大食、麻啰拔国入贡。 五年春正月丁卯朔,御大庆殿视朝。丁丑,朝献景灵宫。二月丁酉,罢诸州、军通判奏举改官。己亥,夏人归永乐所掠吏士百四十九人。庚子,加溪洞人田忠进等九十二人检校官有差。辛丑,以旱罢,修黄河。癸卯,祷雨岳渎,罢浚京城壕。丁未,减天下囚罪,杖以下释之。庚戌,文彦博以太师充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等使致仕,令所司备礼册命。壬子,彦博乞免册礼,从之。甲子,宴饯文彦博于玉津园。 三月丙寅朔,赵瞻薨。丁卯,诏赐故孙觉家缗钱,令给丧事。壬申,以韩忠彦同知枢密院事,翰林学士承旨苏颂为尚书左丞。癸未,罢春宴。壬辰,罢幸金明池、琼林苑。 夏四月癸卯,诏郑穆、王岩叟等同举监察御史二员。甲辰,吕大防等以旱求退,不允。丙午,孙固薨。癸丑,诏讲读官御经筵退,留二员奏对迩英阁。丁巳,诏以旱、避殿减膳,罢五月朔日文德殿视朝。辛酉,以保宁军节度使冯京为检校司空。 五月壬申,诏差役法有未备者,令王岩叟等具利害以闻。乙亥,雨。己卯,御殿复膳。六月辛丑,录囚。癸亥,昼有五色云。七月壬申,泾原路经略司言:诸人违制典买蕃部田土,许以免罪,自二顷五十亩以下,责其出刺弓箭手及买马备边用各有差。乙酉,夏人来议分画疆界。九月丁丑,诏复置集贤院学士。 冬十月癸巳,罢提举修河司。丁酉,诏定州韩琦祠载祀典。十二月辛卯朔,许将罢。安康郡王宗隐薨。丙辰,禁军大阅,赐以银楪、匹帛,罢转资。是岁,东北旱,浙西水灾。赐宗室子授官者四十四人。断大辟四千二百六十有一。高丽、于阗、龙蕃、三佛齐、阿里骨入贡。 六年春正月辛酉朔,不受朝,群臣及辽使诣东上阁门、内东门拜表贺。癸酉,诏祠祭、游幸毋用羔。二月辛卯,以刘挚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龙图阁待制王岩叟签书枢密院事。癸巳,以苏辙为尚书右丞,宗室士伣追封魏国公。庚子,拂箖国来贡。丁丑,授阿里骨男溪邦彪篯为化外庭州团练使。三月癸亥,吕大防上《神宗实录》。己巳,御集英殿策进士。庚午,策武举。癸酉,诏御史中丞举殿中侍御史二人,翰林学士至谏议大夫同举监察御史二人。丙子,吕大防特授右正议大夫。壬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九百五十七人。丁亥,罢幸金明池、琼林苑。 夏四月乙未,复置通礼科。丙申,诏恤刑。辛丑,诏大臣堂除差遣,非行能卓异者不可轻授。仍搜访遗材,以备擢任。夏人寇熙河兰岷、鄜延路。壬寅,太白昼见。壬子,赐南平王李乾德袍带、金帛、鞍马。五月己未朔,日有食之,罢文德殿视朝。庚辰,诏娶宗室女得官者,毋过朝请大夫、皇城使。丁亥,后省上《元祐敕令格》。六月壬辰,录囚。甲辰,置国史院修撰官。乙卯,诏以田思利为银青光禄大夫,充溪洞都巡检。 秋七月癸亥,复张方平宣徽南院使致仕。乙丑,复制置解盐使。己卯,振两浙水灾。八月己丑,三省进纳后六礼仪制。辛卯,诏御史台:臣僚亲亡十年不葬,许依条弹奏及令吏部检察。己亥,改宗正属籍曰《宗藩庆系录》。令文武臣出入京城门书职位、差遣、姓名及所往。己酉,修《神宗宝训》。癸丑,诏鄜延路都监李仪等以违旨夜出兵入界,与夏人战死,不赠官,余官降等。乙卯,夏人寇怀远砦。闰月壬戌,严饬陕西、河东诸路边备。甲子,太白昼见。庚午,诏御史中丞举殿中侍御史二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给事中举监察御史四人。壬申,太子太保致事张方平辞免宣徽使,不允。甲申,刑部侍郎彭汝砺与执政争狱事,自乞贬逐,诏改礼部侍郎。 九月丁亥,夏人寇麟、府二州。壬辰,诏州民为寇所掠,庐舍焚荡者给钱帛,践稼者振之,失牛者官贷市之。癸巳,御集英殿策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丁酉,御试方正王普等,迁官有差。岁出内库缗钱五十万以备边费。甲辰,幸上清储祥宫。壬子,宫成,减天下囚罪一等,杖以下释之。癸丑,以执政官行谒禁法非便,诏有利害陈述勿禁。 冬十月丁卯,有流星昼出东北。庚午,朝献景灵宫,还,幸国子监,赐祭酒丰稷三品服,监学官赐帛有差。庚辰,令诸宫院建小学。贵妃苗氏薨。癸未,编修神宗御制官转秩加赏。诏京西提刑司岁给钱物二十万缗,以奉陵寝。 十一月乙酉朔,刘挚罢。壬辰,作《元祐观天历》。尚书右丞苏辙罢知绛州。辛丑,傅尧俞薨。十二月戊辰,开封府火。壬申,范纯仁以前御敌失策降官。是岁,两浙水,定州野蚕成茧。高丽、交阯、三佛齐入贡。 七年春正月甲辰,以辽使耶律迪卒,辍朝一日。乙巳,张诚一以穿父墓取犀带,责授左武卫将军,提举亳州明道宫。二月丁卯,诏陕西、河东边要进筑守御城砦。三月己亥,录囚。夏四月己未,立皇后孟氏。甲子,命吕大防为皇后六礼使。甲戌,立考察县令课绩法。五月戊戌,御文德殿册皇后。庚子,罢侍从官转对。丙午,王岩叟罢知郑州。 大食进火浣布。 六月辛酉,以吕大防为右光禄大夫,苏颂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韩忠彦知枢密院事,苏辙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范百禄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梁焘为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郑雍为尚书右丞,户部尚书刘奉世签书枢密院事。甲子,置广文馆解额。戊辰,浑天仪像成。甲戌,日旁五色云见。七月癸巳,诏修《神宗史》。复翰林侍讲学士。己酉,诏诸路安抚钤辖司及西京、南京各赐《资治通鉴》一部。庚戌,宗室缌麻以上者禁析居。 八月丙辰,罢监酒税务增剩给赏法。己未,诏西边诸将严备,毋轻出兵。乙亥,戒边将毋掊克军士。前陷交阯将吏苏佐等十七人自拔来归。九月戊戌,诏:“冬至日南郊,宜依故事设皇地祇位。礼毕,别议方泽之仪以闻。”己酉,永兴军、兰州、镇戎军地震。 冬十月庚戌朔,环州地震。丁巳,陕西有前代帝王陵庙处,给民五家充守陵户。丁卯,夏人寇环州。十一月辛巳,太白昼见。甲申,诏太中大夫以上许占永业田。丙戌,于阗入贡。庚寅,帝斋大庆殿。辛卯,朝献景灵宫。壬辰,飨太庙。癸巳,祀天地于圜丘,赦天下,群臣中外加恩。罢南京榷酒。民罹亲丧者,户以差等与免徭。辛丑,赐徐王剑履上殿。十二月辛亥,阿里骨、李乾德加食邑实封。甲子,罢饮福宴。庚午,祈雪。是岁,兖州仙源县生瑞谷。高丽、占城、西南蕃龙氏、罗氏入贡。 八年春正月己卯朔,不受朝。甲申,蔡确卒。丁亥,御迩英阁,召宰臣读《宝训》。庚寅,诏复范纯仁太中大夫。壬辰,幸太乙宫。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 二月己酉,诏西南蕃龙氏迁秩补官。辛亥,礼部尚书苏轼言:“高丽使乞买历代史及《策府元龟》等书,宜却其请不许。”省臣许之,轼又疏陈五害,极论其不可。有旨:“书籍曾经买者听。”壬子,诏刑部不得分禁系人数,瘐死数多者申尚书省。癸丑,诏大宁郡王以下出就外学。三月甲申,苏颂罢。辛卯,范百禄罢。庚子,诏御试举人复试赋、诗、论三题。 夏四月丁未朔,夏人来谢罪,愿以兰州易塞门砦,不许。癸丑,诏恤刑。甲寅,令范祖禹依先朝故事止兼侍讲。丁巳,诏南郊合祭天地,罢礼部集官详议。 五月癸未,置蕲州罗田县。丁亥,罢二广铸折二钱。己丑,录囚。辛卯,监察御史董敦逸、黄庆基以论苏轼、苏辙,罢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己亥,祁国公偲为开府仪同三司。 六月戊午,梁焘罢。壬戌,中书后省上《元祐在京通用条贯》。 秋七月丙子朔,以观文殿大学士范纯仁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戊寅,令陕西沿边铁钱、铜钱悉还近地。 八月丁未,久雨。祷山川。辛酉,以太皇太后疾,帝不视事。壬戌,遣使按视京东西、河南北、淮南水灾。癸亥,减京师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丁卯,祷于岳渎、宫观、祠庙。戊辰,赦天下。庚午,诏陕西复铸小铜钱。辛未,祷于天地、宗庙、社稷。乙亥,祷于诸陵。九月戊寅,太皇太后崩。己卯,诏以太皇太后园陵为山陵。庚辰,遣使告哀于辽。甲申,命吕大防为山陵使。壬辰,诏山陵修奉从约,诸道毋妄有进助。 冬十月戊申,群臣七上表请听政。戊辰,徐王颢乞解官给丧,诏不允。庚午,复内侍刘瑗等六人。 十一月丙子,始御垂拱殿。乙未,以雪寒,振京城民饥。壬寅,赐劳修奉山陵兵士。十二月乙巳,范纯仁乞罢,不允。甲寅,仿《唐六典》修官制。丁巳,辽人遣使来吊祭。出钱粟十万振流民。己巳,上太皇太后谥曰宣仁圣烈皇后。是岁,河入德清军,决内黄口。 2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1938年9月1日-)。飞行力学与控制专家。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柏树村人。1964年毕业北京航空学院。现任某试验训练基地实验站总工程师。 长期工作在飞行器科研试验第一线,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多项奖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 原江苏省日杂废旧物资公司经理赵煦,男,汉族,1916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原江苏省日杂废旧物资公司经理(副厅局级)、离休干部。 赵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3月14日在南京去世,享年96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