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葆康
释义

1953年生于上海 ,1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1978-85年任中国武汉军区话剧团舞台设计,1986-95年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1996-2006年为自由艺术家,工作和生活在上海和悉尼 ,现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绘画专业负责人。

个人简历

1953年生于上海 (农历八月十五)

1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舞台美术系

1978-85年任中国武汉军区话剧团舞台设计

1986-95年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1996-2006年为自由艺术家

工作和生活在上海和悉尼

现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绘画专业负责人。

Zhao baokang,1953 born in Shanghai

1978 Graduated from Shanghai Academy of Drama

1978-85 Director of Stage Design at Wuhan Theater

1986-95 Lecturer in Fine Art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artist in 1996- 2006

Now lives and works in Shanghai, China and Sydney, Australia

Member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China Stage Artists Associatio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 of Fudan University.

基本资料

CHINA:

Room 202 No.429 Jiafeng Apartment Hanghua, Shanghai

上海航华二村一街坊嘉丰公寓429号202室

Post code:201105

AUSTRALIA:

1/21 Oswald ST CAMPSIE N.S.W 2194 AUSTRALIA 澳大利亚悉尼

他来自千年文化的沃土:赵葆康

朱旭初

发生在中国本土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呈现出蓬勃的势头,并已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展览以及画廊按他们的标准选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国艺术家,推崇或代理他们。有的外国画廊甚至到中国来推销他们所代理的中国现代艺术家作品。这使得当今中国的不少现代艺术家纷纷以挤进此门为奋斗目标,并在艺术表现语言上竭尽模仿西方流行样式为能事。这里隐藏了一个相当尖锐、颇具挑战性的问题:除了这一小部分已被西方现代艺术界认同或曰批准的艺术家(更确切地说是样式),我们如何来评价那些天赋卓然、训练有素、滋养于本土文化的深厚基础,并执意于自己的方式默默探研十数年的其他艺术家呢?

艺术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寻根意识之间的冲突是上个世纪也将是本世纪的不休话题。由于各文化形式之间理解上的距离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预瞻上的不同,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发生在中国本土上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是中国艺术自身发展进入现代社会的裂变,它虽然年轻,但包括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应是隶属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分枝,或他们的“东方主义”观点的一个注解,而应是一种并驾齐驱的关系。我们的态度应是主动向世界介绍中国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被动地期待着别人对所发生的哪些部分的首肯与喝彩。从这个基点上我们推介赵葆康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因为他是一位中国的、也是现代的优秀艺术家。这里特别提出“中国”二字,并非是因为该艺术家是中国人,他的意义是文化上的。命运使赵葆康生在中国,并在社会动荡激变中生活了几十年,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这座古老的、然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库。他的智慧在于他认识到这是一种属于全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并不因为近在脚底便弃之如履;同时在艺术语言的沟通与信息表达方式上,又力求现代、面向世界,他成熟地、有分寸地使前后两者取得了平衡与和谐。纵观赵葆康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三大艺术特质:东方式的哲学理念、现代人的个人体验以及他在视觉语言上的探求与创造。

从印象主义到现代前卫艺术发展的一百年的历史中,西方不计其数的艺术大师从东方的哲学与艺术中得到启发与灵感,并表现在他们的创作实践及其艺术理论中,有的甚至一生中从未放弃过这种追求。尤其是现代艺术中的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不少与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与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老庄、禅宗、瑜珈、参悟等。因为他们都旨在追求与表现人生的智慧以及个人的心内体验。赵葆康非常自觉地意识到这正是他的得天独厚之处:因为他正巧生长在这些哲学诞生的故乡,且从小耳目染濡于一个崇信佛教的虔诚家庭理。他怎会拿着金饭碗去要饭呢?

赵葆康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中国哲学意味和宗教情结,它们总是能够使人平静下来或引你进入深思遐想。例如他称之为《消逝的风景》的系列,大幅的画面几乎全用黑色或白色完成。当一大片凝重、深邃无底的黑色扑面而来、包围着你的时候,一种如临深渊的神秘与宗教式的想象不禁油然而生;而那些纯粹洁净、茫然无边的白色则又使人如面对浩瀚波涛。在这里,题为“风景”的“消逝”也好,“海市蜃楼”的虚幻也好,都无关紧要,实际上作者心里感受到的和想表现的就是“色与空”、“大象无形”、“物我两忘”等那些古老的东方哲学理念。当艺术家整日面对并劳作于单纯到无法再单纯的巨幅画布时,与达摩面壁、佛家修炼并没有什么两样。诚如赵氏在其《艺术日记》中所写的:“参悟是最重要的,而艺术本身往往是参悟的载体。用艺术去辅助参悟,让自然的‘精气’ 沐浴自身而达到灵魂的‘ 净化’”。

赵葆康选择黑白两色作为其作品的主要色调自有其本土文化上的含义。黑与白是道家崇尚的颜色,它见诸于道袍,也表现在其阴阳轮回的道教符号上。同时它也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色调,比如老式民居的乌瓦白墙。在中国画论中提出的“青黄赤白黑”即是西方人所说的三原色加上中国人偏爱的黑与白,并正与“木金火水土”的五行哲学相对应。从元代开始的中国文人水墨画(包括书法)用黑单色创造出极其丰富的艺术语言体系:迅疾飞扬或迟拙厚重的各式线条、点苔与皴法,干湿互映、变化精微的墨韵,黑白布局的匠心独运与千变万化,其中的含蓄、精致、微妙与毫不张扬,充分体现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的浮躁去净、从容自若的风格特色。西方抽象主义大师克拉因Franz Kline (1910-1962) 以及麦氏韦尔 Robert Motherwell(1915-1990)、雷曼Robert Ryman (1930- ) 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书法与水墨画影响,对此“黑白之道”, 深谙其中三昧。

中国画论中有“墨分五色”的说法:认为黑也是一种色,且是最为复杂的色。赵葆康虽然在油画布上作画,但却力图创造出犹如水墨画的墨韵那样的丰富而微妙变化的层次。他运用各种不同质地与不同吸光系数的黑色材料,如油漆、油画色、涂料、墨汁、碳粉、亚力克等,并用各种特殊的方法在画布上造成龟裂、脱皮、褶折、起泡、砂皮状、笔触状、喷粉状等各种肌理与光亮平涂相映衬的对比效果,构成音乐般节律的黑色的色阶语言,耐人寻味,百看不厌。

虽说赵葆康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意味,然而却不是解说性的或说教式的。无论将其看作抽象艺术也好,概念艺术也好,任何语言的解说往往显得多余。因为它们完全是属于视觉的。视觉也是一种语言,它讲究词汇与语法。虽说自有了概念艺术之后,艺术创造变得强调思想而淡化艺术行为的物质性结果,但最终还是离不开作用于视觉。对视觉语言的丰富与发展、对视觉规律的开拓与最恰到好处的运用永远是艺术家们无法回避的课题。评价以往大师们对美术史的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看他在拓阔与丰富视觉语言上有什么发明与创造,为后人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如:在克里斯多 Christo (1935- ) 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包裹与礼品的包扎的多样化上找到了一种新的语言,遂发展至今天包扎澳大利亚海峡与伦敦大桥。布瑞Albetto Burri (1915-1995) 的语言来源于粗麻袋布的缝补拼贴,从而构成了自己的表现体系;中国的泼墨写意画家与美国波罗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得灵感于液体的倾注与流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1928-1987) 的最初发明来自现存的印刷品,等等。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赵葆康从这些大师身上学到了一个秘诀:去观察、寻求、发现,终于赵葆康找到了自己的语言:龟裂。古典油画上的经久岁月的裂痕、或中国彩色绢画上的色彩的龟裂与剥落,旧门窗上的油漆的褶皱与斑纹,那些剥落卷边的碎片脆弱而敏感地依连在已经老化了的纤维底纹上,大大小小,错综有致,韵味十足地构成各种变化着的构图,且来自天工自然。赵葆康突然感悟到他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东西:哲学上“时间”的概念;视觉 语言上新的表现因子。经过无数次材料与工艺制作上的试验,赵葆康已充分掌握了产生这种特殊效果的秘方。他用特别的配方做成的综合性液体材料覆盖在将干未干的树脂上,不同质地的收缩系数与干燥时间便形成了油漆表面的裂缝。然而要让龟裂符合艺术家预想的视觉效果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虽然现在赵葆康对此已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了,然而一开始他不得不经常丢弃那些不理想的“废品”。这颇象中国画家或书法家在反应灵敏的宣纸上运用水墨,一笔下去便无法修改、不可收拾;稍不留神,便前功尽弃,只能揉碎扔进废纸篓。这完全要靠艺术家对材料性能与技术的精到掌握以及落笔时精神的完全投入,即心手相应。

这种我们已司空见惯的艺术现象却引起了著名理论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诺门·勃拉森Norman Bryson (1949- )的高度注意,并就在中西绘画本质区别这一点上有了重要的理论上的发现。他认为:西画在本质上是不承认那些直接显现的艺术家表达过程留下的现场痕迹的,它重在画成后的结果,而不太在乎怎么来的。在西方传统里,有很长的历史,油画只被当作是一种可以刮去或修改的媒介手段。而中国画不同,它特别强调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在表达过程中或创作现场里心灵律动轨迹的直接显现(比如用笔本身:笔者注。)(参见勃氏Vision and Painting: The Logic of the Gaze《视觉与绘画》,耶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89页)。勃拉森的书虽然读起来有点艰涩难懂,但他在理论上的暗示却已相当明显:中国画实际上早已暗合了当今西方现代艺术中不少理论与实践。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赵葆康的“龟裂”制作过程中艺术家作为主体对自身行为本身的强调,即犹如宣纸上用笔那样的不可修改性和无法复制性,我们不得不高度佩服赵葆康的智慧:他是在对本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去寻求到自己的现代艺术行为的理论归宿,实际上正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不少理论与实践不谋而合。

和许多消化不良地、甚至盲目地模仿西方流行样式的表层的中国现代艺术家相比,赵葆康是独具慧眼的。虽然在很多方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保守甚至僵化持有相当严峻的批判态度,甚至于有时流露出断然决裂的反叛情绪,然而他终于还是对此眷恋难舍。这是一片曾经有过无比辉煌历史的文化沃土,它养育、滋润了赵葆康,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他深深懂得这些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并且能够站在全人类共享的立场来看待它,使他终于挣脱了原先作为一个命运使然的中国人的狭隘、甚至自卑的民族主义立场。我们十分庆幸地看到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不少这样的不羡闻达、不追时尚、默默耕耘在自己园地里的现代艺术家,赵葆康只是其中优秀的一个。

朱旭初,原上海博物馆助理馆长,中国美术史学者,艺评家。1987年应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邀请赴美,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客座研究员,协助整理并展出洛克非勒家族,道格拉斯家族,以及爱略特家族所收藏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同时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客座教授、约翰·普略特家族特别艺术顾问。1999年初,回国与伙伴共同筹建翰英艺术投资咨询公司,任总监。

历史诗意

赵葆康——绘画和自我变异中的历史诗意

朱 其

赵葆康的画像一种将自我经验诗化和一般化的肖像式的视觉实体,通过诸如蜡在木板上的凝固,以及材料在画布上风干的龟裂形态,经由材料本身的质感和时间的处理,其所创造的风化,侵蚀、凝重、以及静如止水般的沉寂的影像印痕,既是一种艺术的处理方式,也像是一种自我方式。

严格地说,赵葆康的画不属于一种原来意义上的抽象绘画。本世纪初,康定斯基、蒙得里安的绘画抽象来源于对几何图形纯粹性的认识。蒙德里安认为,抽象绘画应在将一种纯粹造型从特殊形象中解放出来。与此不同,中国山水画的形式来自一种自然影像,它侧重于一种意象,即心意之象。就绘画作为个人自我的对象投射而言,赵葆康的绘画像是一种自我内心的模板,或者是一种对内心意象的翻制。

这种翻制的资源主要来自历史和政治,包括从中抽取的厚重、斑驳、断裂、分化、阴郁、淡然、沉缓等基本的经验,以及贯穿其始终的时间感。赵葆康一般性的经验来自个人在中国波动的时代中的私人经历和故事,但他却去除了那些表面的情节性和背景性的可以具象描述和描绘的内容,使其退后到一种对人和文明一般性存在和变迁的视野被观看。这使画面像一种无言的哲学笔记和概括,但其所自我启迪和呈现于物质型态的哲学意图更多地来自一种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本能。那种哲学来自一个人接近存在本质的瞬间,即存在的真象被个人历经,并于某刻被自我本能直观到,于是他的认知达到一种哲学。

这似乎仍然是现代中国人获得自我现代性的基本方式。在二十世纪,中国没有产生基本的现代哲学、政治和伦理观念,但中国像一个现代政治和历史的实验场,波浪的时代将个人推至每一个基本的现代生存型态,这使中国仍然具有深刻的现代性经验,它和中国人的直观方式结合,使中国人似乎不以西方式的知识思辨,也达到了一种现代性。这种方式似乎也特别适合于一种艺术。

生于五十年代的赵葆康集中了典型的那--代艺术青年的故事型态,当红卫兵,下农村、进县文化馆、回城、上大学、出国、最后回归。

历史过去了,但记忆仍在。在赵葆康那里,绘画似乎是使他与记忆保持一种适当关系的手段。一方面,他通过绘画从记忆中抽身出来;另一方面,他也要找到一种对记忆的消费方式。

每一个个体都要消费一种情感记忆,大部分人或纠缠于受难的诉说,或避之于幻想。九十年代初,这种关系被处理成了一种对话。通过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形式,赵葆康开始把现实变成了自我眼中的现实。在九四年,他开始用材料的质感去呈现非客观的自我经验。比如,碎瓷的脆弱及残缺感、石蜡凝结的流动和透明的时间感。除了固体的阳性、刚烈、厚实特性呈现外,赵葆康九六年的《时间史》则利用了花瓣的阴柔、婉约、忧郁的阴性气质。那是一个用将花和种子封存在长条木箱内的装置作品,艳红的花瓣装在木箱中的透明树脂逐渐变色,像是一种伤感的时间凝固了一个自我叙说的故事。赵葆康将此定义为对既宽容又严酷的时间之流动的定格,一种将个人所经历的愉悦及苦难变成一种被损害和被窒息的凄厉之美的方式。

没有人愿意受难,但只有受难才会使人真正地成长。艺术似乎也是如此,将受难变成一种知性的审美,这似乎是赵葆康使自己脱离受难的一种升华方式,它既非忘却,也非缠绕于过去,这是真正属于其个人的一个选择。

它们像是一种看风景的日子,看的时间长了,一切戏剧性的凄美、破碎和沧桑感渐变为一种天地初开、心静如止水般的画面,这是赵葆康98年的《消逝的风景》系列呈现的意象。在这批作品中,画面趋于简洁的形式,一条线横穿画面中央,从中间的斑裂向上复归平整,它们就象一个平静的湖面经历从晨暮到烈日去后的时间过程呈现的不同意象。从暗淡夜色照耀的静止的湖面,开始初显一线亮色,到湖水被烈日烤干,湖底变为枯千、焦裂,一切生命变为不可见的尘土和沉积。

由此,赵葆康找到了一种对于个人历史进行诗意抽象的方式。

赵葆康的绘画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自我经验型态与视觉意象的同质性,并力图让画面成为一种由理性本能诞生形式的地方。就这一点而言,这更接近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方式。同西方抽象绘画的几何形纯粹造型相比,中国书法的线条具有某种面相学意义的型态构成从手掌上的自然曲纹,到知识分子意义上的汉字书法,直接代表着一种家族史、童年经历、个人教养和气质的个人的视觉肖像性。赵葆康的绘画具有直接的视觉的个人肖像性,只是在他那里,个人性混和着一种类个人的型态。个人在赵葆康的时代,体现为一种群体型的个人,这使他的画面像一种中国现代政治和历史幻想的群体经验的印象主义表述。

艺术除了一种历史和视觉特性的个人经验外,重要的取决于它的基本的观念方式。当蒙得里安意图展示基本的图形和色彩的纯粹感,绘画就像一个幻想的屏幕。

对于赵葆康而言,绘画展示个人内心历史的积淀不但像一篇哲学的视觉散文,而且渗透着现代中国人基本的内心审美。它体现为一种混合型态,历史的风尘、凄美、及焦灼体现着中国人基本的现代性经验,以透视凡尘的,心静如水及悠远的视野和美学转化又体现着一种中国古典的观看世界和自我审美的方式。

绘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基本不体现为西方式的纯粹观念,它更像一种以艺术家为代表的现代中国人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达的方式。构成主义代表人物塔特林在本世纪初迷恋塞尚时对朋友写信道:"没有线条、没有模式,只有对比,当色彩得到充分表达时,造型就会完全显现出来。”这种个人对色彩和造型的自我情境在中国的世纪初是很难独立出来的。中国古典艺术包含着具体的伦理精神和历史直观,因此,中国艺术的形式和观念变革也意味着伦理精神和历史观的自我更新,它又是在一种没有现代理性幻想的情境中匆忙上路的。

赵葆康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现代中国人。他反映了这样一种双重身份的个人在二十世纪中国情境中精神方式的双重性,即伦理和历史经验的自我变异与艺术的纯粹变革混和于一种基本的个人进程,这使他的画渗透着一种历史的诗意。

《影像的转变,关于自我历史的痕迹》

朱其

。。。 。。。风化,侵蚀,和凝重的印痕是赵葆康表达一种诗意的人文主义的基本方式。它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经过时间处理的结果。通过诸如蜡在画布上的凝聚和颜料在木板上风干的斑裂,时间就带有一种浓重的诗意。这种诗意的时间的背景来自一种现代哲学对个人的影响,这其中有一种对历史记忆的感伤和抒发,但它不是关于一种具体的历史,而是对文明,工业和现代史的一种个人抽象和自我反应。赵葆康致力于让抽象的诗化的个人哲学经验转化为媒体型态自身的肖像式的视觉实体,除了厚涂的绘画外,他的蜡制的装置作品更象是媒体自己叙说的一个故事。比如将红色的花瓣封闭在一个木箱内,花瓣在蜡风干的过程中,变换了颜色。

赵葆康的知识背景就像其他许多艺术家一样,说不清属于哪种特定的文化。他的诗意和感性似乎既来自中国的传统,又来自现代社会或现代都市给个人传输的各种信息和经验。就这一点而言,他的作品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自我形态。

——为东京国际交流中心《融合和差异-中国当代艺术展》而写的评论文章

朱其 1966年生于上海,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当代美术史专业。新生代代表性的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在九十年代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前卫艺术展,并在国内外媒体上撰写了大量艺术评论和学术论文。曾任《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参与创办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现生活工作在北京。

回到自我生存之根

乐大豆

初识赵葆康时,我正开始潜心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当他邀请我去他画室时,我立刻被他的利用混和媒介创造出一种初始宇宙状态——物质从中生出又逐渐破碎成黑白色的熔岩——的精湛技能所震惊。

这种对轮回运动——一种生命演变的本质的探索,发展成一种简单的绘画结构,充满了象征的回声。谈到他和中国的传统以及和古代的中国绘画大师的联系时,赵这样写到:

在中国古代艺术大师们的许多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在造物主面前的“敬畏”的态度。他们不到那安静的所在去寻求远离烦忧的避难所,而是渴望着自身与自然合二为一,与它永远一起流动。这种属于宇宙生活巨流的意识充盈于万物之中,使得因道家精神熏染而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明显地具有一种激情,它把人类灵魂提高到那样一种境界:尘世的思虑与其说是被抛弃,还不如说是得到了升华。

诚如他的自传所说,赵生于一个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诸如佛教和道教)影响的家庭。虽然他没有遵循佛教徒的修炼实践,但深受佛教教义和佛教幻想的影响。

我直觉感到使万物成为一体,并给万物以能量的宇宙精神的伟力。我的系列作品《消逝的风景》就是我对这种直觉的创作结果.

赵的最近画作的首要目的是追求一种纯粹的结构,其中传统的四个元素和一种挤压—扩展的张力相互连接,在这种张力中,在自然趋于崩溃又重新创造它自身的瞬间,它们神奇地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在他最近的所有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这些元素:附着在两个矩形结构中的长长裂缝,画笔的痕迹,以及画布上悬置的物质(墨汁,纸张,水彩,树胶等等)。除了这些满足艺术需求(视觉平衡)的两个矩形结构外,这些要素间的心理关系,正如艺术家本人所介绍的那样,也得到了很好地展现:

“净”“静”“敬”“精”是我作品中的主要元素:画面上的裂痕象征远古的自然和因时间而退去的世界,因“净”而“静”; 作品中的水色,油色等材料的质感和笔触,使人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及自然对人的回应,由“静”转而“敬”;画面中间上下悬浮着的水平面,,是我渴望自身与那些在世界上得到体现的宇宙精神合二为一,它是我心目中纯净而永恒的海市蜃楼,使人用“敬若神明”的态度去读介自然世界的“精髓”所在;东方的宗教告诉人们:参悟是最重要的,而艺术本身往往是参悟的载体,用艺术去辅助参悟,让自然的“精气”沐浴自身进而达到灵魂的“净化”。

很明显,赵的抽象作品展现了一种对历史,发展和个人成就的哲学和心理的理解。阅读他的绘画可以窥见他个人的精神经历,他的回归自我生存之根的路径,同时,也可得以理解我们的当代社会。他的绘画展示出在创造的过程中正在消逝的自然框架(人类不可获得的视觉角度) 。

“我的创作是我对人类在自然中获得的细微感觉的重建,是生命和自然的再次和谐;”

乐大豆,1970年生于意大利Busto Arsizio, 在威尼斯大学东方语言系学习中国语言和亚洲艺术史, 毕业论文是有关拉不楞和西藏宗教建筑. 曾在杭州的中国 美术学院学习并调查研究佛教建筑.曾在北京,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工作和旅行. 现居上海, 创建Bizart 艺术中心. 除了组织和策划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以外, 也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工作.

艺术展览

《融合与差异》中国当代艺术展 东京1996年

… …赵葆康从超现实主义走向了综合材料,真不知道这种变异来源于他的内里,还是来自外界的压力。不过从他近年来的探索来看,尽管形式变化很大,但变得较稳,缺乏飞跃。从《文明的碎片》即能看出在使用材料的同时,仍离不开油画特有的底子,原因是在情结上不割爱,在经验上不敢超越。可是从近作《时间史》的诞生即做的爽快,横下心来干了,作品立即有了生机,在作品中把各种鲜花融入橡胶与富尔马林之中争取永艳。当一种生命力在科技的笼子里微笑之时,它必定失去了自然的芬芳。它的生命已在物质的时间中异化成另一种生命的标记。我想这就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外的时间美学。

张晴,1964年出生于中国苏州,上海双年展总协调人,现居上海。

汉字象征

李旭

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抽象艺术家之一,赵葆康一直在他的作品中实验着各式各样的形式语言,从物质材料的选择到画面符号的创造,他的风格越来越独特。

赵葆康对抽象艺术的探索,最初始于他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却又最终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召唤。多年以来,在色彩和符号方面,他倾向于使用极少主义的风格进行创作,其实,这也恰恰是中国古人的美学风格。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素以为绚兮”,意思是“色彩越少就越是灿烂”,这与现代抽象艺术的精髓何其相似。

2000年,新世纪到来之初,他的画面上开始出现一组以汉字笔划为标志特征的符号。众所周知,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之一,汉字的单字就有一万种以上,但如此复杂多样的文字却是由十几种最基本的元素所构成的,就象一百多种化学元素以某种组合排列之后会构成大千世界一样。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看来,这些在书写方式上存在着微妙差异的点、横线、竖线、斜线、曲线似乎正是抽象艺术的元素,而线条转折处方正有力的停顿与结尾处钩状的收笔则更显得魔力非凡。现代的汉字,看起来已经不再象古代的汉字那样具有绘画般的外型了,但赵葆康依然对这些本来就相当抽象的符号再次进行了分解,这显然是抽象之上的抽象。

赵葆康作品的视觉效果是神奇的,这些具有形而上精神的汉语元素一旦被分解、放大并被单纯地描绘之后,它们又重新具备了古代汉字的象征功能。山峦、荒原、岛屿、冰川等古老的汉字笔划,脱掉了文字本身单调的外衣,从枯燥乏味的书本上又重新回归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成了可见的、象征主义式的风景。

风景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另一种称呼,是美学判断的产物,其实,真正的风景只存在于看风景者的内心之中,赵葆康的抽象艺术作品,是现代都市生活边缘的一块指路牌,引导着那些向往风景的人们,更安宁地望向自己的内心的自然。

李旭 中国美术评论家,原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现为张江当代美术馆馆长。

展览回顾

2007

“696 空间当代艺术邀请展”696艺术空间 上海

“呈现-当代艺术展“ 江湾800号艺术中心 上海

“另一种视角-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华盛顿 美国

“一人一年-上海当代艺术展”东方红画廊 上海

2006

“海平线-上海绘画雕塑联展” 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

“当代艺术展” 大上海时代广场 上海

“上海第二届抽象艺术大展”上海 明园艺术中心

“以物之名” 海上山艺术中心 上海

“另一种历史” 动力美术馆 悉尼

2005

“异形与幻想”上海美术馆

“链接”当代艺术巡回展 北京,太原,大庆等 中国

“浇铸的可能”——上海当代艺术家创意雕塑展 春季艺术沙龙 上海

2004

“异度空间——中日现代艺术展”多伦当代美术馆 上海

2003

“临界点–中国艺术家作品展”悉尼艺术空间画廊,悉尼

“鬼鱼艺术大展”肯布坛艺术馆 悉尼

2002

“东+西 中国当代艺术展” 艺术家之家 维也纳

“24:30--当代艺术交流展” Bizart, 上海

“形而上2002上海抽象艺术展”上海美术馆

“抽象新世说”,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

“赵葆康个人作品展”黑苹果画廊 上海

“中国现代艺术家作品展“ 东京波洛肯画廊 日本

2001

“亚洲艺术家联盟会员展” 悉尼 4A画廊 澳大利亚

“形而上2001上海抽象艺术展” 上海美术馆

2000

“中国当代绘画展” 法国,巴黎21 Lhomond 画廊

“中国第二届国际沙雕大赛”获一等奖 舟山 中国

“抽象变调”二人展” Bizart, 上海

“东亚的位置—中国,日本,韩国当代艺术展”上海,长宁现代艺术中心

1999

“CHINA 46—上海,墨尔本,台北”台湾,霍克艺术会馆

“布上综合材料和雕塑”三人展 上海,Bizart

“都市抽象-抽象艺术沙龙邀请展”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沙龙

“新上海抽象画展” 中山西路179号车库, 上海

“今日的环境和艺术”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1998

“20+1 中国现代艺术展<融合与差异>东京展”东京,国际交流中心

“瞬间, 二十世纪末中国当代艺术”美国,芝加哥艺术大学

1997

“无形的存在”抽象画展”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画廊

“抽象和具象现代艺术展”上海,长宁艺术中心

“中国,香港,台湾艺术家邀请展”,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1996

“20+1 中国现代艺术展<融合与差异>展”上海美术馆

“上海现代艺术展”瑞典,斯德哥尔摩

1995

“中国当代油画展”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柏林七城市巡回展

1994

“亚洲文化艺术研讨会”作品展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1993

“中国油画双年展”北京,获优秀作品奖

“赵葆康”油画作品展 香港,艺倡画廊

1991

“建党7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获铜奖,上海美术家协会

1989

“中国当代艺术展”西班牙,马德里,lapiz,alps

1988

“来自远方的绘画” 西班牙,马德里

“赵葆康抽象作品展” 上海,华亭画廊

1986

“国际和平年”展 上海,美术家协会

1985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藏画展” 东京天河久治美术馆

“首届艺友画会展” 武汉展览馆

1984

“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3

“全国舞台美术设计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美术作品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Exhibition History

2006

“2006 Sea Level: Painting and Sculpture” LHS Art Museum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 shanghai Times Square” shanghai Times Square

“Shanghai Abstract Art”, Ming yuan Art Centre,Shanghai

“In the Name Of Material”,HSS Art Centre,Shanghai

“Another of History” Power House Museum,Sydney

2005

“Interlinkage” Beijing,taiyuan,daqing,China

“Alien and Illusion”, Shanghai Art Museme

“Passible of Founding” Spring Salon, Shanghai

2004

“Beyand Dimensional Space” Shanghai Duolun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2003

“New Borders- New Boundaries” Sydny, A-Space on Cleveland

“Ghost-Fish” Exhibition Canbertown Museme Sydney

2002

“Eest-West: ChineseContermporary Art”, Artist’shouse, Vienna, Austria

“24:30-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Bizart, Shanghai

“Metaphysics 2002 Abstract Art Exhibition” Shanghai Museum

“New Conformation of Abstract Art of Shanghai” Shanghai, Liu Haisu Museum

“Mirage-Zhao Baokang’s Works” Black Apple Gallery, Shanghai

2001

“Metaphysics 2001 Abstract Art Exhibition” Shanghai Museum

“Annual Open Members Exhibition”

Asian Australian Arts Centre Gallery4A, Sydney

2000

“Contemporary Painting of Chinese” 21 Lhomond Gallery, Paris

“The Second China International Sand Sculpture Event” Win “The First Prize” Zhoushan China

“Abstract traction” Bizart, Shanghai

“China, Korea, Japan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Capping, Modern Art Center, Shanghai

1999

“CHINA 46” Shanghai, Melbourne, Taipei Huoke Art Gallery

“Abstract Art Exhibition” Zhongshan west Rd No.179 Garage,Shanghai

“Mix Media on Canvas and Sculpture” Bizart, Shanghai

“Environment & Art of today” Shanghai

“The City Abstract ” The salon at Fine Art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1998

“Chinese Art of end of the 20th Center” The Smart Museum of Art, Chicago

“Visionarhythm 20+1 Exhibition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he Japan Foundation forum, Tokyo

1997

“Exhibition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Haisu Museum, Shanghai

“Out burst” The Gallery at Fine Art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xhibition for Contemporary Abstract and Representational”

Modern Art Center, Shanghai

“Originality Assemble-Exhibition for

“HongKong, Taiwan, Mainland Chinese Invited Artist Works”

Meeting and Exhibit Center of Hongkong

1996

“Visionarhythm 20+1Exhibition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Shanghai Museum

“Shanghai Modern Art Exhibition” Stockholm,Switzerland

1995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Paintings” Selection by Shanghai Art Museum

Circuit Showed for seven City, Germany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Paintings” Selection of China Djakarta

1994

“Exhibition For Asia Arts Proseminar” Hilton Hotel, Shanghai

1993

“Zhao Baokang’s Oil painting” Alisan Fine Arts Gallery, Hong Kong,

“Chinese Oil Painting Biennial Exhibition” Won Nominate Prize, Beijing

1991

“Exhibition of Shanghai Fine Art Works” Won Nominate Prize, Shanghai

1988

“First One-Artist Exhibition of Zhao-Baokang” Huating Gallery, Shanghai

“Drawings from Distance Exhibition” Madrid, Spain

1986

“Exhibition for Commem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Peace Year”Shanghai Art Museum

1985

“Exhibition for The College of Fine Art in Shanghai University Art Show”

Tokyo

First Exhibition ”Yiyou (Artist Freind)” Exhibition Center, Wuhan

1984

“The Sixth National Exhibition”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1983

“National Stage Design Exhibition” Museum of China,Beijing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