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毓桂 |
释义 | 人物简介赵毓桂,男,1937年9月25日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市,研究员,林木育种专家,中共党员,1961年2月毕业于北京林学院,获学士学位。1961年进北京市农林局工作,任林业技术员职务。1970年转入北京市农科所(当时名称)从事林业科研工作至今。 曾历任北京市林果所林木良种研究课题主持人,自九十年代以来曾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学术委员、北京市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农业技术和农业工程系列高级评审委员会评议委员、北京市专家顾问团团员、中国林学会、北京林学会理事、世行贷款“林业项目”中央技术咨询专家。 科研情况赵毓桂七十年代开始关注桧柏的良种选育。为了培育桧柏良种,调查了此树种的性状、群体结构,制定了优株的性质指标和数量指标。经过个体选择、性状测定、区域试验、无性繁殖、无性系测定等程序,培育出七个性状具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的优良无性系。1989年通过了研究成果鉴定,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其间,与他人共同发表了“桧柏园林类型选优的探讨”,“预测桧柏不同个体生根能力的方法”,“桧柏种质资源收集与开发利用的研究”,“桧柏优良无性系选育”等多篇论文。申报了《蓝塔桧》、《金花桧》、《蝶叶侧柏》等新品种,并通过了品种审定。在国内首创了观赏乔木的良种选育理论依据和选育程序,并应用于实践。 刺槐良种课题组在北京地区,应用用材树种良种选育理论和程序,研究了北京地区刺槐性状,适生范围,群体差异。并选择出12个优良单株,通过建立无性系测定林,性状评定,遗传稳定性、一致性测验,评定出5个性状特异的优良无性系。“北京地区刺槐无性系选育”项目1988年通过研究成果鉴定,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参加了全国刺槐良种研究组的“刺槐优良无性系和次生种源研究”项目,汇集了九省市选育的刺槐良种无性系,进行统一区域试验,性状测定,选育出20余个优良品种,其中有增益15%左右的木材速生类型,有抗寒型、抗旱型,有密源丰富型。此研究项目在1992年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又转入刺槐木材材质研究,“刺槐建筑材、矿粒材无性系选育研究项目”在1999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获奖项目中,北京刺槐研究课题组选送的京刺13号,京刺21号品系都占有重要位置。 林木良种课题组八十年代初,在北京城镇郊区、外省枣产区进行了枣树优良品种调查、收集、引进工作,并在北京市林果所苗圃建立了枣树良种资源收集圃,收集定植枣树品种50多个。在京郊高崖口、永乐店、平谷县等地建立多处枣树品种测试林,枣丰产试验林,并初步选育出了鲜食、大果型枣良种京39号。与课题组人员共同发表“北京枣树品种试验及丰产研究”,“枣良种京39号”等论文。 为了使林木良种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在80年代初,带着刺槐良种、桧柏良种、枣树良种、育苗技术等科研成果参加了由市农场局主持的“北京市东南郊中低产盐碱地区综合技术开发”项目,此项目1990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多年间林木良种及林业生产技术在试验地区发挥着持续的显著的综合治理作用。为了使林业良种帮助农业增产,又参加了“北京市东南郊永乐店地区粮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研究”项目,此项目在199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了“平原农区林业配套技术”“密源丰富的刺槐良种”“毛白柏测的灌溉埋条技术”等著作、论文。 立项研究了“林果型治理山区途径研究”项目,在京郊延庆、昌平、房山等地建立了治理试验区,引入多项林木良种及林业生产技术,为使林业在山区治理中探索出一些初步途径,此项目1995年获北京市星火科技三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