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艳林
释义

赵艳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艳林教授现为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广西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高校“跨世纪人才”、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员,广西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术带头人,广西建筑工程检测与试验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方计算力学委员会委员, 广西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广西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土工基础》杂志编委。曾任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广西大学教务处长、组织部长、校党委副书记,

工作经历

1978年-1982年,在广西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6年-1989年,在广西大学计算机力学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1999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1982年-2004年,在广西大学工作,任土木工程学

院副院长、广西大学教务处处长、组织部部长、校党委副书记;

2004年-2009年,在桂林工学院工作,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2009年至今,在桂林理工大学工作,任党委书记。

学术科研

赵艳林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分析理论与方法、土木工程中的不确性决策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给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过《结构力学》、《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有限元与边界元》、《结构优化设计》、《灰色系统理论》等多门课程,曾连续四年获广西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被评为广西大学优秀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以及其他类型项目4项。在《岩土工程学报》、《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工程力学》、《控制与决策》、《岩土力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一部。曾获“广西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广西青年进步奖”,“广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还被评为“广西青年科技标兵”。

赵艳林教授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有限线半解析法和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的一种混合方法,为结构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几年来,赵艳林教授致力于不确性决策理论、方法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灰色关联分析的一种新理论模型,不仅克服了目前常用的两种灰关联度公式中不能考虑灰关联系数波动对灰关联度影响的不足,而且还证明了目前常用两种灰关联度公式是所提出的新的计算公式在某些简化条件下的特例。赵艳林教授将模糊数学与灰色系统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不确定信息条件下两种灰色模式识别方法,并建立了灰色识别结果的可信度公式。上述理论方法已应用于土木工程之中,成功地解决了土木工程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问题。

赵艳林教授目前正在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裂土在多雨炎热环境下的力学模型与成灾机理研究”、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结构性软土地基沉降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抗震结构灰色优化设计”等项目的研究,并从事博士、硕士生的培养工作。

获奖情况

1993年获广西青年进步奖;

1994年“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新方法”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获广西青年科技标兵;

1995年“有限元——半解法分析坝与地基耦合问题”获广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6年获广西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浪冲击作用下直立式沉箱防波堤的动力响应”获广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199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8年获广西高校“跨世纪人才”;

1998年入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2007年“工程结构安全分析的新型数值观理论与方法”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年度获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入选新一届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赵艳林

赵艳林,女,生于1941年,为“上海面人赵”第二代传人。北有泥人张,南有面人赵。赵阔明先生是上海面塑的一代宗师,他的精品作品,创造了东方型的面塑艺术的典范,代表着当代中国面塑艺术的最高成就。作为赵阔明的长女,赵艳林女生从1959年起,就跟着父亲学艺,在父亲的精心培育和她自己的不懈努力下,40多年来,她在面塑领域早已堪称技艺精湛,功底深厚,已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父亲是人称"面人赵"的赵阔明,外祖父又是近代泥塑名家潘树华,两代人的熏陶加上自己的潜心钻研,使赵艳林手下的小小面人跨越时空,成为民间工艺中不可多得的奇葩。

责无旁贷续绝艺

虽然有两代先人的家学,从小也爱看父亲捏面人,可赵艳林当年并不想学面塑。她生于1941年,父亲虽有一技之长却不能养活全家。抗日战争年代里,面粉紧张,面塑更成"无米之炊"。一家人曾在东北苦熬8年,挨饿受冻,历苦难、受欺辱的记忆与父亲背着箱子走街串巷捏面人的形象紧连在一起。

是父亲的一再劝说最终感动了小艳林。1959年,她进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学面塑,也学国画、书法。她每天至少要花8小时练习,有空时还随着父亲去看戏做票友,因而进步极快。

上世纪60年代起,赵艳林的面塑作品《荷花舞》、《白蛇传》、《梁祝》等就频频亮相各大工艺美术展览,作为礼品送往60多个国家。她曾为70多个国家的贵宾以及陈毅等众多老一辈革命家表演绝活。

1981年赵艳林初出国门,到美国休斯敦参加传统民间节日。她的现场表演引来了狂热追捧,几乎每捏出一个面人都引来一阵欢呼。有一位80多岁的美国老人带来了用一层层棉纸包裹的面人,说是他1931年从中国有名的面人大王那里得到的,想请她修补一下。而那些寿星、渔翁、葬花的黛玉等等,正是父亲的作品。

就在那一年,81岁的父亲去世了,赵艳林深深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赢得"神奇之手"的赞誉

在旅法著名画家张充仁与中国动画鼻祖万籁鸣给赵艳林的题词里,不约而同地都有"神奇之手"的赞誉。1996年,赵艳林创作的微雕面塑作品《古时嫦娥思人间,今日台胞念故乡》被带到台湾赠予蒋纬国先生;另一件微雕面塑《寿星翁》则成了张学良将军的百岁贺寿礼。2002年在上海召开的"亚行部长会议" 上,她为中外贵宾现场表演,结果面前排起长队,人人都希望能得到一个精美的小面人。1996年,赵艳林还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

她那双手是修长柔美的,却也早早暴出了青筋---揉和面粉可是个力气活儿,每次买回的面粉质量都不同,最后的强度韧度好坏全靠手拿捏。而面塑的特性就在于干了之后难以修补,两批材料也很难协调一致。一旦开始动手制作,她就像穿了红舞鞋一样停不下来,尤其是那些大型作品。

面塑和孩子让她泛着笑意

近50年来,赵艳林一直在少年宫和一些学校担任教师和辅导员,眼下还带着三个班。到底教过多少孩子学面塑,她数不清。一些孩子从幼儿园一直跟着她学到大学毕业,从面塑开始走上艺术创作道路。更多孩子浅尝辄止,因为父母总觉得面塑没用,不如去学学奥数、钢琴或者绘画。

她收藏着许多孩子以及他们作品的照片。面塑和孩子,是能让她脸上泛出温柔笑意的两个词语。

虽然,没有孩子真的来继承她的手艺和事业,连她自己的儿子,尽管学了美术,也只肯做"面塑票友",因为"我总得生活呀,难道像你们一样每个月拿那几百元钱?"但她仍然是乐观的,毕竟,她尽力地做着力所能及的普及工作。她也知道,有那么多孩子十分喜欢面塑艺术,他们中有一部分已有很好的基础。

"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人会因为喜欢而最终选择这门手艺的吧……"乐观而豁达的赵艳林说这话时,目光里透着希冀与期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