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菜细菌性叶斑病 |
释义 | 该病是大白菜上又一个重要普遍发生且为害严重的细菌病害。主要为害叶片,起初在叶背上产生呈水浸状稍凹陷的斑点,后来扩展,因为受到叶脉的限制而呈不规则形的角斑。在叶子正面则出现呈油渍状的黄褐色病斑。病菌主要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上的病菌一般可存活1年,播带菌的种子,发芽后病菌可侵染叶片,成为初侵染源。 中文名:白菜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中文名:菊苣假单胞杆菌 病原拉丁学名:Pseudomonas cichorii (Swingle) Stapp 病原分类地位:菊苣假单胞杆菌 病原类型:细菌 主要危害作物:白菜,油菜 主要为害部位:茎,叶,花,果 病害症状苗期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先在叶背生水渍状小点,后于叶面形成0.2~0.5厘米黄褐或灰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坏死斑,边缘颜色较深,呈油渍状,有的相互连结成大斑块,天气干燥时,病斑质脆,致叶片干枯死亡。 湿度大时,叶背病斑分泌出乳白色菌脓,干燥时,病斑呈白色膜状,后来病部开裂,呈穿孔状。诊断要点是,开始时在叶背上出现呈膜状的不规则形的角斑。潮湿时,病斑上溢出白色的菌脓,叶面则有呈油渍状的黄褐色斑。后期病斑呈白色膜状,容易开裂穿孔。 病原特征病菌主要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上的病菌一般可存活1年,播带菌的种子,发芽后病菌可侵染叶片,成为初侵染源。另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第二年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溅射到叶片上,也是初侵染源。 在条件适宜时,潜育期不长,一般3一5天,所以容易造成流行。发病适温25~27℃, 相对湿度85%以上。所以多雨,特别是暴风雨后发病重。发病与种子的关系密切,如果播的是未经消毒带菌的种子,无病田会变成病田,病田则病害加重。 此外,病地重茬,或地势低洼,肥料缺 乏,植株衰弱,抵抗力差,或管理不善,造成植株伤口多,一般发病重。 病原菌形态特征:菌体短杆状或呈链状连接,极生l~4根鞭毛。 传播途径病原细菌在种子或病残体越冬,成为 翌 年初侵染源,在田间借雨水及灌溉水和害虫传播蔓延,发病适温25~27℃,白菜进入莲座期至包心期遇有连阴雨,利于该病发生或流行,叶色深绿型白菜及连作地发病重。 发病因素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 2、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过嫩; 3、栽培过密,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差; 4、种子带菌、育苗用的营养土带菌、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或带菌; 5、早春多雨或霉雨来早、气候温暖空气湿度大;秋季多雨、多雾、重露或寒流来早时易发病; 6、大棚栽培的,往往为了保温而不放风排湿,引起湿度过大的易发病。 最易感病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 防治措施:物理防治1、选用地势高燥的田块,并深沟高畦栽培,雨停不积水; 2、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不得混有上茬本作物残体; 3、水旱轮作、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 4、选用抗病 、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5 、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闲期,棚内灌水,地面盖上地膜,闭棚几日,利用高温灭菌; 6、播种后用药土做覆盖土,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治病虫的重要措施; 7、合理密植,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8、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药用防治68%金雷 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 72. 2%普力克水剂1000倍液 25%阿米西达(嘧菌脂) 悬浮剂1000-2000倍液 43%好力克 悬浮剂3000-4000倍液 10%科佳 悬浮剂2000-3000倍液 65.5%易保 水分散颗粒剂800-1200倍液 52.5%抑快净 水分散颗粒剂2000-3000倍液 64%东毒矾 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80%大生 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70%安泰生 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70%代森锰锌 可湿性粉剂倍液 70%敌克松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72%克露(抑菌净、威克、仙露、霜克) 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 50%扑海因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8%甲霜灵(瑞毒霉、雷多米尔)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77%护丰安(可杀得、冠菌铜、氢氧化铜)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0%乙磷铝 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