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学义 |
释义 | 赵学义(1944-2006),女,天津市曲艺团京韵大鼓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先从师桑红林,后又得骆玉笙亲授。1961年正式拜白云鹏入室弟子阎秋霞为师,是白派京韵大鼓第三代演员的佼佼者。 中文名:赵学义 出生日期:1944年 逝世日期:2006年 职业:曲艺演员 代表作品:京韵大鼓《哭黛玉》,《宝玉娶亲》,《哭祖庙》,《凤仪亭》 人物生平赵学义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由桑红林开蒙,后又曾跟随骆玉笙学习,1961年拜入白派京韵大鼓艺术家阎秋霞门下,成为了白派京韵大鼓第三代演员的门长。文革后,阎秋霞短暂复出后便久卧病榻,白派京韵大鼓演员匮乏,身在市级演出院团的赵学义自然而然地扛起了白派京韵大鼓的大旗。北方曲艺学校成立后,她更是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教学与创作,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 她对白派京韵大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宝玉娶亲》、《绿衣女》等节目的唱词和曲谱进了大幅的修改和创造,并对《孟姜女》、《哭黛玉》、《凤仪亭》、《哭祖庙》等节目词句也做过调整,以图更好的展现艺术,但至今业内褒贬不一。其中,她修改后的《宝玉娶亲》已经作为舞台保留曲目传播了下来,一直在被广大白派演员上演。赵学义韩宝利夫妇二人对其他曲种进行了广泛的创作,1976年他们创作的梅花大鼓《缅怀周总理》一炮打响。后来,有很多节目成为了舞台保留曲目,例如梅花大鼓《二泉映月》、《钗头凤》以及改编后的新版《黛玉葬花》。 赵学义天资颖悟、学习勤奋,40年的舞台实践,各方面的吸收熔铸,使她在继承和发展白派京韵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她与她的丈夫韩宝利夫妇二人在鼓曲音乐改革方面,她锐意创新、辛勤耕耘,成果丰盛,这在她个人新演唱的曲目和为其他演员新谱写创作的众多不同曲目中均有出色的展示。 1997年由天津文联等单位举办了“赵学义曲艺教学暨音改成果展示演出”及研讨会。1999年她荣获天津市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她演唱的《宝玉娶亲》荣获2000年中国曲艺牡丹奖。《赵学义韩宝利鼓曲音乐创作集》于2003年出版。她同时兼职艺术教学,自北方曲校建校之日起,担任兼职教师,在培养青年鼓曲人才方面成绩卓著。她相继出版过4张VCD、2张CD的个人专辑,基本容纳了她演唱的全部传统曲目。 自80年代以来,她为白派京韵大鼓和其他曲种培养了众多的新星,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籍薇(梅花大鼓演员,后拜师花五宝)、王莉、郑菲、于会江、王喆(梅花大鼓演员)、冯欣蕊(骆派京韵大鼓演员)。其中郑菲较大程度地保持着赵学义的演唱风格与舞台风貌。 2006年3月23日,赵学义不幸因病去世,享年62岁。 艺术风格赵学义的演唱,最大的特点是台风婉约大气,唱腔柔和细腻,充分展现了白派的委婉精致、朴实清雅的风格,更突出显示了女性心怀、注重抒情的表叙。她的落腔非常有特点,自己创造出了一种带有颤音的嗖儿音,非常有特色。她鼓技出众,鼓套子在白派京韵大鼓演员里是最花哨的,与韩宝利的伴奏相得益彰,听起来非常过瘾。 但她的嗓音,很多人认为不适合唱白派,没有白派的味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她的内在情感、文化气质、细腻传神的表情、简约准确的动作,使词、曲、唱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听来亲切柔美,摇曳多姿,对观众来说确实是美的享受。 主要作品《哭黛玉》、《宝玉娶亲》、《哭祖庙》、《凤仪亭》、《金定骂城》、《探晴雯》、《孟姜女》、《遣晴雯》、《黛玉焚稿》以及创编曲目《梁祝哀史》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