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采 |
释义 | 白采是江西高安人,出身于商业地主家庭。1911年从筠北小学毕业后继续刻苦自修。早年在高安女子学校任教,开始作诗习画。后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任教于上海立达学园、厦门集美学校。1924年写成著名长诗《赢疾者的爱》。这首诗歌颂为生命的尊严而献身的人,单纯、质朴而又充满力量,被朱自清誉为“这一路诗的押阵大将”。 中文名:白采 别名:童汉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高安 代表作品:《白采的诗》、《白采的小说》 个人简介白采原名童汉章,字国华,一名童昭海。江西高安人,出身于商业地主家庭。1911年从筠北小学毕业后继续刻苦自修。 1915至1918年间,三次离开家乡漫游名山大川,过着漂泊诗人的生活。1918年重阳节因惦念父亲回到家乡。曾组织同学会,创办图书馆,并在高安县女子学校任教。1921年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乞食》。充满纠纷的家庭生活与不幸的婚姻使他深感痛苦。 1922年春节后离家去上海,为隐其行踪,改名白采(后又称白吐凤),考入美术专门学校。1923年底毕业,在上海当过教员、编辑。1924年写成著名长诗《赢疾者的爱》。这首诗歌颂为生命的尊严而献身的人,单纯、质朴而又充满力量,被朱自清誉为“这一路诗的押阵大将”。 1925年秋执教于上海江湾立达学园。1926年初应聘到厦门集美学校农林部任教,暑假动身到泸杭一带漫游,刚到吴淞口即病逝于船上。 个人作品白采的小说(小说集)1924,中华 白采的诗(长诗《赢疾者的爱》)1925,中华 绝俗我辈楼话(随笔集)1927,开明 绝俗楼上诗(上下册,诗集)1935,南昌独学斋 绝俗楼选集1982(在台湾出版) 小说《乞食》 《花瓶》诗歌 个人影响白采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人。他的历史,他的性格,现在虽从遗物中略知梗概,但在他生前,是绝少人知道的;他也绝口不向人说,你问他他只支吾而已。他赋性既这样遗世绝俗,自然是落落寡合了;但我们却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个有真心的人。 “不打不成相识,”我是这样的知道了白采的。这是为学生李芳诗集的事。李芳将他的诗集交我删改,并嘱我作序。那时我在温州,他在上海。我因事忙,一搁就是半年;而李芳已因不知名的急病死在上海。我很懊悔我的需缓,赶紧抽了空给他工作。 正在这时,平伯转来白采的信,短短的两行,催我设法将李芳的诗出版;又附了登在《觉悟》上的小说《作诗的儿子》,让我看看——里面颇有讥讽我的话。我当时觉得不应得这种讥讽,便写了一封近两千字的长信,详述事件首尾,向他辩解。信去了便等回信;但是杳无消息。等到我已不希望了,他才来了一张明信片;在我看来,只是几句半冷半热的话而已。 我只能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自解,听之而已。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平伯来信,屡屡说起他,说是一个有趣的人。 1923年8月,学生李芳早逝,不及看到其诗稿出版;将近三年后,友人白采复骤别尘世,又不及见到自己想看的诗评。 这两个人的死,虽皆非朱自清先生的过错,他却同样从心底里感到歉疚。于是,他怀着对亡友的思念,开始继续写作《白采的诗歌》,至1926年8月27日写完(收入《你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初版《朱自清全集》卷一,P224);然后,又写出一篇感情真挚的回忆散文《白采》,表达对亡友的怀念与歉疚。 从朱自清先生与诗人李芳、白采的这两段交往经历看,无论普通学生还是朋友,凡需要帮助的时候,朱自清先生都能够襄助到底,实在算是一个忠诚的朋友。 当初,学生李芳找他删改《梅花》并作序,他完全可以以事务繁忙为由推辞,然而,他却应承下来,哪怕对方只是自己的一个普通学生。李芳病故,他又主动为其删改诗稿,并为《梅花》的出版而奔走四年之久,直至得到它将要出版的消息才罢手。如今,有多少老师肯为一个家境如此贫寒的学生而奔走呢?又有多少人愿意为朋友这样奔走呢? 再想想朱自清先生为白采写诗评一事。尽管白采误解朱自清先生在先,但当发现白采的诗歌非常可观时,朱自清先生却表示愿意为它写一篇评论。如今,又有多少文学家有这样的精神呢?虽然这篇评论迟迟未写,但写评论既非对白采的主动承诺,不能早日写出也是可以理解的。白采死后,朱自清先生尽心尽力,将这篇评论写出,完成了这个不是承诺的承诺——如果不是一个忠诚的朋友,能做到这一点吗? 所以,我最后想借李芳的诗集名与他的一首诗,表达对朱自清先生的敬意:梅花般的品格,海潮般的信诚。 《羸疾者的爱》简介徐志摩白采的《羸疾者的爱》大意是个羸疾者(即肺病者,肺病在当时是视为无药可医的绝症的)的故事。诗的第一段是说诗人偶然飘泊到一个山川秀美,环境安静的村庄,村长乃一慈祥的老人,有一美貌的独生女,将这个飘泊者迎到他们的别墅,厚加款待。村长意欲以女相许,那女郎也爱上了他。 白采这首《羸疾者的爱》共七百二十余行,万余字。完稿于民国十三年间,距离五四时代不过短短五年。那时许多新诗人还在旧诗词窠臼挣扎,或乞求西洋的残膏剩馥,以资涂饰,白采旧文学根柢之厚,具见于他《绝俗楼我辈语》一书,但他这首长诗竟能将旧诗词的辞藻、语汇及旧格律、旧意境,扫除得干干净净,以一种崭新的姿态与读者相见,不是天才能办得到吗? 他若不早死,我想他不仅能与徐志摩、朱湘并驾齐驱,甚或超而上之,也说不定。因为徐朱早年时代的作品,或乞助西洋或不脱旧诗词的羁束,哪能有白采这样壁立万仞,一空倚傍,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大手笔与非凡的气魄呢? 白采这首《羸疾者的爱》恐怕大半是真实的事迹,至于飘泊到一个山明水秀,世外桃源般山村,遇见一个慈祥且有学问的村长,恐怕是虚构的了。诗的思想是尼采式的,朱自清批评得很好,他说白采是“献身于生的尊严而不妥协的没落下去”。尼采的理想“超人”,是比现代人更强壮,更聪慧,更有能力措置世界万事,使文化进步一日千里,呈现庄严璀璨之壮观。好像只有超人才有生存于这世界的权利,我们这群庸庸碌碌的酒囊饭袋,只配做超人的垫足石罢了。 尤其那些衰弱有病的,更没有生存的资格。诗人因自己已患了不治之疾,生理心理均呈病态,遂自惭形秽,无论如何,不肯接受那女郎的爱,并劝女郎找武士一般壮硕的人结婚,好改良我们这积弱的民族,正是尼采超人思想。而且宁愿牺牲自己为中国下一代种族着想,思想之正大光明,也真教人起敬起爱。 笔者曾在某一刊物上看见过白采的一幅照片,穿着西装,胸前好像有王平陵先生所说的一个大领结,那是当时艺术家的标记。至于容貌则五官秀整,风神俊朗,不愧为一个美男子,不过他口角虽含微笑,眼光则颇忧郁,面目也像有点浮肿,这个人即使不自杀,也决非寿征。他生活的放浪怪僻,大概也是为了自己这个病,不愿久生,故意乱加糟蹋,以践其早日脱离尘世的目的。 这又是易卜生“不全则宁无”那个理想害了他。他诗所说“既不完全,便宁可毁灭;不能升腾,便甘心沉溺;美锦伤了蠹穴,先把它焚裂;钝的宝刀,不如断折”不是说明了吗?总之,白采实是二三十年代一位颇为突出的诗人,他惊采绝艳的才华,固足令人拜倒,他的不幸的身世,和神秘的失踪,尤足使人惋惜无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