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松亭
释义

赵松亭,号东溪,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最杰出的紫砂刻陶家,同时又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书画家。他刻制的紫砂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达到完美的思想艺术境界。如今,在古玩市场和收藏者手中的赵氏亲手制作的陶器可谓凤毛麟角。

中文名:赵松亭

别名:东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宜兴上袁村

出生日期:清光绪年间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陶艺师

毕业院校:民间学艺

主要成就:筹划经营紫砂陶重建龙窑

代表作品:《平盖扁鼓》 《紫砂瓦形枕》 《朱泥仿鼓》

最杰出的紫砂刻陶名家

他是清末最杰出的紫砂刻陶名家之一,同时又是位造诣很深的书画艺术家。 他精刻的紫砂陶艺,集“诗书画印”的金石气和书卷气为一体,在造型和艺术品位上力求完美大气,故而在审美的精神内涵中,颇受文人雅士的钟爱。精善书画,是他制壶工艺得以升华的主要原因。传世松亭的刻陶工艺,无论是文化品位的内涵性,还是刻制水平的精妙程度,无不透视出诗情画意般的艺术神韵。从中可以看出,松亭先生驾驭刻陶的能力如同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一样游刃有余。他制造的壶艺,极富艺术性和价值性。他和同时代著名收藏鉴赏家吴大徵先生相交深厚,过往甚密,常聚一起研讨壶艺,并共同合作过不少紫砂精品。他们合制的佳壶,往往是一些藏壶家梦中追寻的艺术珍品。

人物生平

莫逆之交 至赵松亭16岁,其父亡,画师愿望落空。为减轻家庭负担,赵松庭拜上袁村上较有名的紫砂艺人邵夫迁为师,学习紫砂制壶技艺。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紫砂市场情况好转,赵松亭所制《仿鼓》、《竹鼓》端庄大度,圆净光洁,受人喜爱。至清光绪七年(1881年),仿造古器之风盛行,赵松亭逐制成成名作《隐角竹鼓》。 后拜吴月亭为师,学他的镌刻本领。吴月亭见赵松亭聪敏好学,亦知道他自幼学画学书法,十分愿意教他,但不肯以师徒名份相称。于是,赵松亭逐与吴月亭成为忘年之交,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逐成莫逆之交。吴月亭教他刀法的运用和技巧的表现,也教他「单刀」、「双刀」、「清刻」、「空刻」,赵松亭凭着自幼父教的绘画书法功底,没多久,就学会了镌刻本领。并因他常在家门前溪头东写图作画打稿而起了艺名「东溪」,凡在壶上镌铭落款,均用「东溪」艺名。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声誉日隆的赵松亭受苏州大收藏家吴大澄之聘,至吴府仿造古器。在吴府,赵松亭历观吴大澄所收藏的钟鼎古物及各种古陶瓷器,先摹仿古器,然后即自行创制紫砂茗壶。因在壶底要打印吴大澄收藏印章款,故他以自己师承「邵家壶」是茗壶正统中的支流为由,逐取用「支泉」为名,并钤于茗壶盖内。赵松亭这一时期所制茗壶,其款式浑朴雅致,简洁明快,并于壶上自刻自画,留下许多传统经典之作。

筹划经营紫砂陶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年底,赵松亭坚辞吴府继聘的要求,回到宜兴上袁村,开始筹划经营紫砂陶的准备工作。他一面自己做壶,一面物色制壶好手,亦一面开始订制人家的茶壶,自己租窑动烧。赵松亭日夜忙碌,在几年中顺利地为沪上客商完成了一批批茗壶的订购订制任务,使他的经营有了一个顺利的开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松亭亲授年满16岁的儿子赵廉太技艺,将自己的制壶技艺尽心传授。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赵松亭在上海订制一批出口南洋外销壶,回上袁后,即聘请一批紫砂艺人到自己做仿制壶,其中邵步云(又名云甫)、储铭、郭其林、潘石根等为有名技师。自1906年起为赵松亭制作出口《独钮洋桶》至泰国,深受泰国人士欢迎。至民国初年,赵松亭先后研究各种釉色,各种紫砂泥色,并施用贴花、挂釉、加彩技法,并先后获得成功。

重建龙窑 民国13年(1924年),军阀混战,陶工疏散,紫砂陷入低谷,窑场呈停顿状态。民国十四年(1925年)下半年,赵松亭投入自己所有资金(并筹集其它资金)重建龙窑,定名为《复兴窑》,开厂设坊。

经过二年奋战,赵松亭不但站稳脚根,制品供应茶坊氿肆,并将业务发展到沪上所有租界,独占鳌头。沪上租界内全部订制赵松亭的「贡局」系列壶,「贡局」系列壶,转手出口,且供不应求。赵松亭亲自监督制造,并巧妙利用人们仿古心理,或刻或铭,或印或款,叫作坊客师及儿子赵廉太仿制各式朱泥小品,红泥小品。遗下传世品中。「贡局」、「顺治贡局」、「雍正贡局」、「乾隆贡局」,《仿古》、《贡壶》、《龙凤印》等款式水平壶,有很大一部份为赵松亭订制、监制之品。赵松亭高兴之余,亦有亲制品混杂其间。当时蜀山,上袁有很多名艺人参与仿制贡壶系列。赵廉太、王寅春、潘石根、郭其林、邵步云、沈孝陆、邵茂章等都是制水平「贡壶」的好手。赵松亭的水平「贡壶」壶表面或不作处理,或用包全片包口沿,盖沿壶脚等处。

代表作品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艺人,实业家。早年从师邵夫迁,勤奋好学。艺成后擅长「仿古」类作品,其《竹鼓》、《汉韵》、《掇球》、《仿古》等壶端庄圆润,浑厚古朴,圆中带韵,韵中带秀。曾受聘于苏州大收藏家吴大澄处,所制《书画仿鼓》、《平盖扁鼓》、《折身圆壶》、《紫砂瓦形枕》等细腻简练,舒展大方,自制.自画、自镌、自刻,自成一格。清末至民国初年开始参与经营,以出口外销壶为主要特色。

《平盖扁鼓》

现藏南京博物院。高8.1公分,口径7.4公分,底钤方章阳文篆书「?斋」,盖款「支泉」,壶身铭「湘江水,洞庭春,松火新煎瑟瑟尘,癸巳仲冬,东溪仿古。」该壶造型简练大方,圆润如玉,浑朴有致,做工精细,集日用与把玩于一体,可谓紫砂茗壶佳品也。

《朱泥仿鼓》

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高9.5公分,口径8.7公分,材质朱泥,底钤方章阳文篆书「?斋」,盖款「支泉」,壶身铭「渊其中,骏其色,是茶山,有琴德。甲午东溪生书并刻。」该壶为朱泥大壶,仿鼓造型,工技精巧。古谓「朱泥品最难成型也」,用朱泥做此大壶,实属不易。此壶曾入藏张虹碧山壶馆,铭字题画皆刀法纯熟,笔到意到,颇显功力。另香港罗桂祥先生藏品中有传器《折身圆壶》,壶上亦为「东溪」刻款,底钤「?斋」印款。

《紫砂瓦形枕》

在吴大澄府上,赵松庭精制之品《紫砂瓦形枕》可谓填补了紫砂品类之空白,这时紫砂枕,高11公分,宽14.8公分,上呈圆弧形,下呈平形,两侧留有圆孔,枕侧气孔上方刻「雪香外史倩东溪制」。一面题诗,一面刻画。题诗的一面,刻有两首五言律诗,洋洋洒洒各80个字。刻画的一面,一幅刻绘「慊慊思妇对荷伏石凝思图」,一幅刻绘「慊慊思妇袖手傍几静坐图」。赵松亭在吴大澄府上创制茗壶,文玩各式,声名卓著,使他在见识上更长一层。赵松亭利用吴大澄与沪上客商做古董生意的机会,自己亦经常与沪上客商洽谈,使他萌发了经营紫砂的念头。

存世作品

如今,能于古玩市场和收藏者手中见到赵氏制壶可谓寥寥,就是遇见,也多为仿造制品。

笔者大幸,家中藏有赵氏松亭先生亲手捏制刻铭的一把紫砂壶,非常珍贵难得。壶用上等朱泥精制而成。径长23.5厘米,高13厘米。壶身包浆自然沉稳,造型大度庄重,盖口合缝紧密,手抚温润似玉。“流、身、把”三点一线平稳规整,制作工艺严谨不苟,尽现大家风范。诚如奥玄宝所说:“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茗壶图录》)久久把玩,不忍释手。

我之所以欣赏松亭壶艺,不只是因为它存世的稀少名贵,更重要的是叹服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清气绝俗的高超制陶魅力。赏玩后,虽未品味香茗,但已隐隐闻到百年老壶所散发出的阵阵清香,令人心醉而感发思古之幽情。

这把自造紫砂壶,正面阴刻“幽兰竹石”,上刻周《散氏盘》大篆集字,深感遒劲古拙;反面铭“玉声随意酌,诗思扩胸襟”佳句,有李白狂放不羁之遗韵。书法揉今草和章草之笔法,有索靖、宋克之风。款“岁在庚午孟秋之月。”应为1870年。壶底有细朱文“宜兴松亭自造”六字篆书印。

对后世的制陶艺人影响

他精刻的紫砂陶艺,集“诗书画印”的金石气和书卷气为一体,在造型和艺术品位上力求完美大气,故而在审美的精神内涵中,颇受文人雅士的钟爱。精善书画,是他制壶工艺得以升华的主要原因。传世松亭的刻陶工艺,无论是文化品位的内涵性,还是刻制水平的精妙程度,无不透视出诗情画意般的艺术神韵。从中可以看出,松亭先生驾驭刻陶的能力如同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一样游刃有余。他制造的壶艺,极富艺术性和价值性。他和同时代著名收藏鉴赏家吴大徵先生相交深厚,过往甚密,常聚一起研讨壶艺,并共同合作过不少紫砂精品。他们合制的佳壶,往往是—些藏壶家梦中追寻的艺术珍品。

由于松亭先生在制壶工艺上不陈陈守旧,且有推陈出新的开拓精神,故他的制壶工艺有承上启下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制陶艺人影响很大。

笛子艺术大师赵松庭

赵松庭

1924年9月30~2001年3月9日

中国著名笛子艺术大师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

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原主席

浙江艺术学校原名誉校长

民盟浙江省委原常委

浙江省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

人物生平

1924年9月30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成长在民间音乐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他九岁开始吹笛子,先后向昆曲艺人和学校老师学习演奏和乐理,学习昆曲和婺剧。曾在学校乐队中担任队长和正吹。

1947年,考入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

1949年春,浙中解放,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解放军文工团。从此,他带着心爱的笛子跑遍了大江南北。

1950年,他随团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先后七次立功,并提升为乐队副队长。

1954 年,他因伤回国。离开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面对祖国的锦绣河山,他的心中充溢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于是满怀激情地创作子富有时代气息和象征意义的笛子名曲《早晨》。为他今后震动世界乐坛,奠定了基础。

1955年,赵松庭从文工团复员后,任东阳婺剧团导演,不久即借调至浙江歌舞团到各地演出。

1956年,赵松庭参加在北京举行的规模宏大的首届全国音乐周活动,他的演奏获得雷鸣般的掌声,组委会破例让他再吹奏一曲,《人民日报》为此专门作了报道。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自己的家里接见了他,并指名赵松庭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团出访西欧。

1957年,赵松庭在莫斯科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以他的乐曲和具有创新技巧的演奏,令140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为之倾倒,人们惊叹:“这个中国人一根笛子就顶一个交响乐队。”

1964年,赵松庭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第一次用排笛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乐曲,《文汇报》撰文给予高度评价。

1976年,赵松庭调入浙江艺术学校任笛子教师,开始了专门的教学工作。

艺术贡献

1976年以来,赵松庭同志以他长期的艺术积累和广博的学识,精心培育了一批技艺精湛、富,有创造性才能的学生。赵松庭的笛子教育水平和成就,大大促进了浙江艺术学校声誉和知名度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建设和发展。早在20年前他就提出浙江艺术学校应该升格为艺术学院,以后又多次提建议。赵松庭同志的笛子艺术和教育)名闻遐尔,各地请他教学和讲学接踵不断,在近二十年中,他先后应邀受聘至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武汉、成都、香港、台湾等地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他在培养笛艺人才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他首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名扬九州,他创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创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亲手设计制作出古代笛类吹奏乐器“篪”(chi)。他首创横笛频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创作及改编了《早晨》、《三五七》、《二凡》、《西皮花板》、《鹧鸪飞》、《婺江风光》、《采茶忙》、《幽兰逢春》等十余首笛子独奏曲,皆已广泛流传。这些乐曲,已成为中国乐坛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与此同时,他发表了《竹笛源流》、《横笛频率计算和应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低音笛及L型笛》、《中国笛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管双笛》等论文,编著出版了《赵松庭的笛子》、《竹笛演奏技巧广播讲座》、《笛艺春秋》等著作。他的教学,十分注重基本功扎实和艺德培养,他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所讲的艺德、艺技,使学生们没齿难忘,有时候,他以幽默风趣的方法,鼓励学生提高认识,增强信心。他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与人交谈,他往往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他的笛子功夫,古稀之年,仍然是那么青春勃发。最近几年,他亲自参加演奏并出版了印片《赵松庭笛曲精选》和《笛子教程音像带十讲》等。他所培养的一批当代杰出的笛子演奏家,遍布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等地区,有的已到亚欧美澳各国去大显身手,弘扬中国音乐文化。正如一位文艺评论家所说:在全国各地和华人圈内,凡笛子吹得最好的,大多数是赵松庭的学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