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仁恺
释义

赵仁恺核动力工程专家。江苏南京人。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文名:赵仁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南京市

出生日期:1923年2月生

职业:工程专家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简介

赵仁恺 ,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核总科技委高级顾问。赵仁恺院士专长核反应堆的研究、设计。1946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1988年作为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的“国家十二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的研究”的突出贡献者,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的突出贡献表彰奖。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参加了中国第一座军用钚生产堆的研究设计和试验,保证了按期生产出合格产品。

作为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参与主持了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和试验,为核潜艇的顺利研制成功作出了贡献。作为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研究设计和调试运行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为中国潜艇核动力的发展和海军核潜艇部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完整的实践经验。作为潜艇核动力总设计师和研究设计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陆上模式堆的全寿期运行实验考核及开盖卸料的全过程,取得完整的成套经验;领导组织了新一代先进的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

基本资料

姓名:赵仁恺

出生日期:1923年2月16日

逝世日期:2010年7月29日

学科:核动力工程专家

工作单位: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主要设计

1956年7月,原本学习机械专业的赵仁恺改入核工业,由此开始了与核工业几十年的不解之缘。中国的核工业从无到有,赵仁恺也从北京调到四川“三线”。谁曾想,这一去就是20年。八十年代中期,当他再从四川山沟回到北京时,和妻子两地分居了20年,期间只有出公差机会到北京才能见一面。

1956年调入核工业部;1958年,中央决定“立即上马核潜艇”。而赵仁恺和他的同事,谁都没有搞过潜艇核动力。这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集体。简陋的办公室里,每夜灯火通明。大家一起搞调研、啃书本、做方案,不懂就学,不会就问。1965年中央“三线”建设的命令下达后,为了建设战略大后方,抢时间建设核动力研究设计基地,赵仁恺和他的同事们无条件地离开北京,奔赴四川大山沟。中国核工业的先驱者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一切自己动手:白天,上山打柴,下河挑水;晚上,蚊叮虫咬,还要在煤油灯下作设计,夜里蛇鼠绕床的险象也时有发生。但他们一心想的是,尽快研制成功核潜艇,“为祖国争光”。1970年5月至7月,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进入调试阶段。设计人员连续3个月不分昼夜,奋战在现场。困极了,就地躺下,满身油污,醒来接着干,每个人都是这样。人累瘦了,眼熬红了,没有人退却。记得在7月26日下午5时许,中国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首次实现核能发电,至8月30日达到满功率运行。

中国核潜艇终于有了自己的心脏。就在反应堆运抵装艇前线,带病前往的李宜传工程师,不幸病发抢救无效,牺牲在建造核潜艇的工作岗位上。1971年9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胜利下水。第一代核潜艇上没有任何国外买来的东西,全都是中国制造。当然,后来有条件的时候,进口了一些国外的仪表安装在自己的核潜艇上,比如性能更好的水压仪、水质分析仪等。但这只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性能。

潜艇研制

赵仁恺,1923年2月出生,两院院士,核反应堆工程专家。1946年获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曾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第二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参加和主持完成中国第一座军用钚生产反应堆的研究设计和试验;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参加和主持中国潜艇和动力堆的研究设计核试验运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动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学毕业生,但到了化工厂,还是新人,要让老人带。他带做的第一件事是学写工程字。学了一个星期写字合格之后,再学描图。机械图纸上的字,要写得和印刷体一样,制图更是机械设计的基本功。之后就都习惯写印刷体一样的字了。完了以后,跟着老人去测绘,就是给你一个机器设备,要把它的尺寸、原理、材料逐个测量分析出来。做了半年多以后,再做设计,从简单的设备开始设计,再到复杂的设备。就这样,写字,描图,测绘,小设计到大机械的设计,再进一步,就可以做系统的设计了。当时化工厂进口的锅炉和1500千瓦发电机,整个设备就是主要由来完成安装和一些分系统的设计的,在工厂做项目,从动工到完成,1、2个月就解决了,经验立刻可以得到反馈,这对技术干部的成长十分有利。在化工厂的这10年,很有收获。侯德榜先生作为老一辈的民族资本家,眼光是很长远的。永利宁化工厂的技术设计人员比一般的工厂多一倍,化工厂培养的工程设计人员,很多人在建国后成了中国化工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支柱人才。在南京永利宁厂设计科的10年,工厂把培养成一个有实践经验的合格的工程师,这是第一个好机遇。

1953年,从化工厂调到化工部工作了。1955年秋天,去了北京。1956年,调到核工业部(当时叫建筑技术局),最初是调到核工业设计院(二院),但那时候的设计院尚未组建完成。这时候,正好苏联援助的一个重水反应堆刚开始建造,于是建筑技术局干部司派去参加重水堆的建设,同时也能让获得对反应堆的最直观的印象。当时的原子能院是中国核工业技术的精英聚集地,有钱三强等一批专家在现场指导。当时对核反应堆的技术一点不知道,能有机会参加建设中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心里十分高兴,但也有一些打鼓。钱三强当时谈话说,现在不是研究人员,而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是在苏联专家领导下完成反应堆的安装和调试。对于核物理,可以先只搞懂基本概念,其他的知识以后慢慢来。

1958年秋,生产堆的设计已进行到一定程度,从苏联回到国内,参加了国内自己的生产堆的建造工作。这时国家要上核潜艇,又被从石墨生产堆的队伍中“抓”出来,开始了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核潜艇工程的设计建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58年开始到1970年,核潜艇工程的所属单位也在各部委之间不断变动,从设计院、核工业部、国防科工委,到七院,再到海军。

但是负责设计建造的队伍没有发生变动。核潜艇工程上马之后进展很快,到1960年,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但这个时候,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走,以自己的力量,原子弹和核潜艇只能同时上一个,于是1962年,核潜艇项目暂停,集中力量保证原子弹工程。核潜艇工程进行过程中的自力更生经验,也融合到了原子弹工程当中去。1964年原子弹爆炸,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那时候,参加的生产堆项目也告一段落,再次调回,从事潜艇核动力的研究设计。水蒸汽的压力和温度上限是固定的,在这一点上不如其他的介质。但压力和温度的上限也是可以提高的,提高参数,提高效率,提高可靠性。比如蒸汽回路的温度,目前是300℃,热效率20%不到,下一步如果提高到450℃,理论上效率可以达到40%。另外,现在核反应堆一个发展的方向,是“傻瓜堆”,无论怎么操作,谁来操作,都不会出事。“傻瓜堆”最先是准备运用在陆上核电站的,现在,核潜艇反应堆也开始提倡这个。

核潜艇的反应堆也是适合于水面舰艇的,两者的原理相同,水面舰艇上的空间比潜艇更充裕。法国核反应堆存在的问题,是它的移植还不够正规。

由于防空的需要,模式堆建在靠山的隐蔽地方,所有的建筑单楼面积不能超过500平方米,“远看像村庄,靠山隐蔽,傍水进洞”,当时房都是一个个的平房,散在山沟里,因为地势低,环境非常潮湿。模式堆又是一场新的战斗,大家都很认真,任劳任怨。搞模式堆的时候,到了1976年的4、5月份,模式堆已经安装得差不多了,进行调试,启动。系统一次调试过关,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专家成果

1、赵仁恺作为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参与主持了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和试验,为核潜艇的顺利研制成功作出了贡献。2、作为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研究设计和调试运行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为中国潜艇核动力的发展和海军核潜艇部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完整的实践经验。

3、作为潜艇核动力总设计师和研究设计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陆上模式堆的全寿期运行实验考核及开盖卸料的全过程,取得完整的成套经验。

4、领导组织了新一代先进的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