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尼来
释义

佤邦联合党中央委员会、佤邦政府、佤邦联合军总部向全党、全军、全邦各族人民沉痛宣告:原佤邦联合党总书记、佤邦政府名誉主席、原佤邦政协主席、佤邦各族人民敬爱的老领导赵尼来同志,因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于2009年9月8日上午10:30 时,不幸在澜沧医院病逝,享年70岁。

佤邦联合党与佤邦联合军

简介

是1989年4月从缅共中部军兵变后分离出来的,原名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党。1989年11月改名为佤邦联合党。该党领导的武装称“佤邦联合军”简称“佤联军”。

基本情况

佤联军控制区分南、北2部份。北部与中国接壤,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南部与泰国和老挝相邻,面积1.8-1.9万平方公里,人口22万。佤联军现已发展到3.5万人,是缅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

领导人

现党总书记赵尼莱,副总书记肖明亮、鲍有义。佤联军总司令鲍有祥,副总司令李自如、布莱康。总部设在帮康(原名邦桑)。南部指挥机关“行政事务管理部”设在莱三哨。部长魏学刚(兼南部军区司令),书记鲍有义(兼南部军区政委)。

佤邦政府

根据经济建设发展形势的需要,于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一日组建了佤邦政府。它担负着对内部政权事务的领导和对外的政务联系的任务。

名誉主席:赵尼来

主 席:鲍有祥

副 主 席:李自如、赵明、肖明亮

邦务委员有:布来康、岩伦、赵文光、鲍有义、三木鲁、赵忠丹、张月祥、陈龙生、赵三里、崩丁、李祖烈、亚库。

佤邦的地理位置: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是缅甸联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南、北两块地区组成。北面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约在北纬22º—23º,东经98º—100º间,东北面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沧源县,思茅地区的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接壤。北面与缅甸第一特区(果敢)相连。南面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相邻。西面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怒江),与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南面地区与泰国接壤,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佤邦的领导人绝大多数是汉族。

佤邦的历史: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1967年以前的几千年。是佤邦漫长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是原始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的变革阶段。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世袭的山官、头人统治整个社会,其表现形式是部落制度。整个佤邦分为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佤语叫“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由于外来武装势力的干预,佤邦境内出现了布来吴、岩帅、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装组织(称自卫队)。这些武装组织和部落之间互相残杀械斗,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第二阶段

(1967—1989年):在部落混战、各族群众处于暗无天日的危难时刻,佤邦许多有识志士勇敢地站出出来。他们认识到,要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须推翻反动的部落制度。必须组织革命的武装力量,以实现佤邦的统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鲍有祥、鲍三板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昆马游击队。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龙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岩城游击队。

1968年,以鲁兴国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户双游击队。

1969年2月以赵尼来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绍帕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的出现,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愿望,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传递情报,队伍发展迅速。但这些游击队组织都是自发的、分散的。对统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击队领导人不谋而合地意识到:必须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赵尼来、鲍有祥、鲁兴国、岩肯等领导人加强了联络,经过很多曲折,找到了缅甸共产党。以诚恳的态度请缅甸共产党来领导游击队闹革命。

1969年三月,缅共代表来到绍帕、户双,7月到昆马、岩城。缅共代表与游击队领导经反复协商,密切合作,对各游击队进行了整编。以户双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4048营,以绍帕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4049营,以昆马游击队的基础,成立了502营,以岩诚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501营。

部队成立后,组成了江东指挥部。指挥部成员有:周昆系、郭志明、杨福康、鲁兴国、郭志、赵尼来、鲍有祥等人。指挥部成立后,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随后解放了营盘、邦腰、金厂等地。根据东北军区的命令,4048、4049部队到外区域作战,501、502部队留佤邦地区作战。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队和民兵群众参加了滚弄战役。

1972年3月,缅共东北军区总部迁到勐冒,进驻佤邦的部队有4045、4046、4047、3035、炮营等。本年底,佤邦境内大都获解放,北佤南佤实现了统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区,孟延地区的大部分及勐宁等地区。1973年4月,东北军区总部迁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总部也迁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缅甸共产党在佤邦地区20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农民为基础;以军事为中心;以农村包围城市、赢得战争、夺取政权为方针路线,解放了佤邦、统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摆脱了部落统治的桎梏与枷锁,佤邦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20年来,缅共除以上部队编号外,还先后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师、68师等部队编号。在地方,还广泛地成立了民兵,各县成立了县大队。武装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军、主力军三结合体制。

在地方政权方面,组建了北佤县、南佤县、景北县、邦伞特区。

缅共在佤邦20年,为佤邦办了20多所学校、5个医院,动员群众修了干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开田挖沟等农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缅共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赵明同志,被选为中央委员。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缅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内部发生了许多问题:根据地越来越小,阶级斗争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领导年龄老化,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十分顽固。大民族主义、宗派主义日趋明显,干部中培置亲信,拉帮结伙。连年战争,群众生活逐年下降,部队供给短缺……对此形势,当时许多中下层干部提了许多改进意见,但缅共主要领导听不进,还加上“反党”帽子。在这种情况下,3月11日,原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家声在果敢宣布脱离缅共领导,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

在对待和处理果敢问题上,缅共内部有两种主张:一是和平解决,二是军事镇压。主张军事镇压的占了上风。他们组织了指挥部,命令当时任北佤县县长、12旅旅长的赵尼来和当时任中部军区副司令员的鲍有祥,率部队前往镇压。他们俩人都是主张和平解决的干部。在这即将发生兄弟互相残杀的危急时刻,赵尼来、鲍有祥左右为难,一边是上级领导,不执行军令不行;一边是20多年同一战壕的战友,不忍心互相残杀。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最后决定:脱离缅共领导。这就是震惊内外的《4.17》事件。

第三阶段:

和平建设时期(1989—1999年):

1989年4月17日,佤邦举义旗,脱离了缅共错误领导,组建了佤邦联合党、佤邦联合军。5月18日和政府对话,达成停战协议。4月17日是佤邦历史上一个里程碑。从此佤邦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

1989年8月,鲍友祥、赵尼来终于与缅政府谈判成功。缅甸政府将其建为“掸邦第二特区”。政府人员编制200人,“边防警察”1500人。

聪明的佤族人对于这个“区”字进行了十分认真的研究。缅甸的“邦”、“省”是国家的二级行政机构,特别是“邦”的行政区域,不仅与“省”平行,而且法律上有“自治”之意。而“特区”,仅是“邦”、“省”下面的行政单位,是由邦、省管辖的。因此,这批佤族的中年汉子们,在任何场合都不承认自己是什么“特区”,统称自己为“佤邦”。其中的“邦”字既有“自治”的意思,又有与省平级的含义。所以,佤邦的“邦”字,应该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佤邦,实际上是一个党、政、军合一的组织。重要的是党和军队的系统。一般是党和军队两线,军队系统更加独立,党的系统中的重要职位,也由军队中的主要领导人担任。例如财经部长、统战部长。

佤邦联合党的机构—机制设置,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作法。党的最高领导人是“总书记”,并相应设有“副总书记”二人,由赵明、肖明亮担任。下面是“政治局常委”,有5人组成:赵尼来、鲍友祥、李自如、赵明和肖明亮;“政治局”由7人组成:赵尼来、鲍友祥、李自如、赵明、肖明亮、赵文光(417师师长)、周昆系;中央委员由15人组成,由各部的部长及师长、军区司令。

佤邦的领导作用

佤邦力图在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起义”不久,由赵尼来、李自如等人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统一”的口号。与政府和谈成功后,就抓住有利时机,于1991年1月18日,召开了佤邦联合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正式确定了佤邦联合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其政治方针的定位概括为几个口号:“一手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一手高举武装自卫的旗帜”;在“和平的条件下”,“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终实现自治和大佤邦的战略构想”。总司令鲍友祥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提出了“变封闭的佤邦为开放的佤邦”的主张。同时,在一批“知识青年”的手中,出台了“佤邦10年经济发展规划”,描绘出了一幅前景蓝图。这些,是何等的独具匠心。

这些方针、路线,对于佤邦的政治定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样就与那些山头草寇、狭隘利益集团的本质不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