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国梁 |
释义 | 1 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有句古话“家有隔宿粮,不当孩子王”。可是有的人却偏要脱俗选择,把教育看成是兴国之基,愿把毕生的精力倾注到这片园地里。临淄的赵国梁(字擎一)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她23岁便步入教育领域,至62岁因病体不支离开讲台,先后近40年的光阴,在墨香和书声之中,育得桃李成林。 ◎ 风华青年赵国梁,1895年出生于临淄县城里南门大街一书香世家中,父赵裕斋,民国初年在县师范讲习所任职,兄赵峨双,1925年前后任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她自幼聪慧好学,191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在师范,她不但学业化等,同时也是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宣传妇女解放、反对军阀混战、抵制日货等游行的队伍里,处处可见她的身影。1918年,赵国梁女师毕业,以其优异的成绩,超群的组织能力,完全可以留在省城济南任职,但她亲眼目睹基层渴待师资的现状,感到僻壤更需要教师,毅然放弃优裕的生活环境,去掖县担任了县立两级小学校长。 ◎ 教育救国1919年,由于山东半岛战乱频仍,同时,也牵连到个人婚姻问题,赵国梁返回济南应聘为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教员。此间,与王舜卿先生结婚。婚后,赵国梁继续当教员,王舜卿在工厂里做技术员,生活得幸福美满。然而,赵国梁并没因自己的美满婚姻而稍转事业的意向,她的心仍然系在学生们的身上,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她认为:只要勤学,便无聪愚之分,只要品高,没有贵贱之别。她关心每一个学生,总希望任教的班级每个学生都能有好的成绩,方才安心。因她教学成绩显著,旋调济南第三实验小学,作为骨干教师。1930年,升任济南第六小学校长。她居于学校领导岗位后,扩大了使展才华的领域,也更坚定了教育救国的观念。这一点,在她的自传中,清楚地表现了出来,她写道:“此间,眼见军阀割据,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责任,当是在学生中注重自强、自立教育,全民族的文化水准提高了,国家便会富强。” ◎ 辛酸过往人往往难得事事如意,赵国梁在教育园地里耕耘10年,获得了累累硕果,但在家庭生活方面,却不尽如意。她为了尽“生男育女”的妇女责任不知吃了多少苦药,可最后还是确诊为终身不孕。她把苦药汤悄悄咽下的同时,考虑到中国妇女传宗接代的特殊责任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世俗,为丈夫娶了新人,然后自己单身住到了学校里。从此,她常常一人在房中自斟自饮,以酒解闷,性格似乎有些变化:柔性减少,刚性增加,处事果敢决断,大有几分男子气概。 ◎ 乱世不屈“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南迁,赵国梁因健康原因,未能随校南下。战乱中的济南也住不下去了。她没有随王舜卿返回故里广饶县,而是自己孤身一人回了临淄城里娘家家中。她的娘家,此时唯一的生活来源是靠几亩薄田维持,赵国梁起码的生活需要也没有保证,因而,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就在这日子十分窘迫的时候,广饶县日伪当局,开着当时很少见的轿车,慕名来聘,请她去广饶“办学”。并允给优厚的待遇,舒适的住宅,那尚可与丈夫阖家团聚,桩桩件件,无不使人动心。可赵国梁却对来人冷冷地说:“我身体不好,不能给你们办事。”短短一句话,落地似有声,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不可悔的尊严和不事寇敌的高贵品格。 1940年,为抵制日伪奴化教育而办学的于子美来找赵国梁说:“我教育界同仁,对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不能袖手旁观。要坚信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不能因战乱荒废一代人的学业。我们要担起为国育人的重任。”赵国梁接受了于子美的意见,出任西郭镇小学教员。她教语文、史地课,时时都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教学之中,并善于因材施教。有的学生不认真学习,她个别教育他说:“一个青年,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必须要有文化知识,否则,将来有劲也会使不出来,有心也许力不从心。”她拖着病体,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有时熬到深夜,肚子饿了,喝几口白酒垫一垫,因此,健康状况,一天更不如一天。 1944年2月,赵国梁去济南治病,出于经济开支和治病的需要,她就任济南私立惠工小学教员。在这一段日子里,由于医疗条件较好,校董又是她原在济南时的熟人,工作得心应手,健康状况日趋好转。可是,第二年时局动荡,物价飞涨,往往有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时。赵国梁建议校董:办学当以育人为目的,学费当宽则宽。然而校董则主张:办学是善事,但却不能赔钱。赵国梁对此表示不满说:“你是金钱第一,育人第二,我的知识不作商品出售。”愤然辞职离校。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赵国梁一吐八年郁结心头的压抑之气,怀着喜悦的心情,接受了菜市街小学的聘书,以新的面貌走上了中国人自己的讲台。没想到现实是那样严酷地击破了她的想象,日军投降后的济南,人民继续遭受屈辱,学生自由受到限制。她的兴奋的心情,受到了沉重的撞击,写下了这样一段笔记:“抗战胜利后,八年郁郁之气可扬。没想到军队开进济南后,那样的扰乱金融,把一般商民也当作了胜利者的俘虏看待……和汉奸结合……满足他们贪污腐化的欲望。”在这样的局势下,她似乎一下子感到可以救国的‘教育’变得是那么苍白无力了!从此,她又一天天消沉了下去,一天她酒醉含泪问天:“我是个有多大力量的人?” ◎ 为国育材1948年秋,解放济南的炮声,使赵国梁精神一振,她亲眼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干部的言行后,感到耳目一新,高兴地这样写道:“解放军那样的军纪,从未见过,工作干部那样艰苦朴素,那样积极,理论那样正确,让人佩服。他们是我崇敬的人。”于是,她为国育才之心复萌,战火硝烟末息,即返校召集学生复课,并积极帮助学校领导,向解放军输送人才。 自然规律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赵国梁一心要在新中国的教育园地里大大作为一番,可是她的陈清病体,却使她力难从心,让她意识到单身拼搏的日子,不可以再继续下去了,但她又不愿依附于己在山东大学任讲师的王舜卿,便经省教育厅安排,回临淄就教于第一小学。报到后,任数学教师,对工作兢兢业业,成绩突出,博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1954年和1957年赵国梁老师出席了临淄县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 辛劳捐躯1953年县文教科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听她讲课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教学经验丰富,讲解清晰,生动活泼,简单易懂。”1956年,她的身体已不适于继续任课,但她还坚持工作,并向领导表示:“愿者当益壮,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竭尽绵薄。”1957年10月,她因严重的支气管炎,倒在了讲台上,回到娘家后,治疗无效,不到半月时间,猛然与世长辞。 赵国梁辞世后,没有动众的追悼活动,也没有隆重的葬礼,然而她这位教育园地四十年的园丁,含辛茹苦的品德,倾心为国育才的志向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却像清风、像甘泉,永留人间。她以自己的行动,回答了她对天的发问:她是一个对国家竭诚奉献,用苦心育得国家梁材的人。 2 清末农民起义领袖赵国梁,生于清道光年间,息县张陶赵楼人。他自幼好武,后以卖艺为生,结识有志之士,咸丰年间捻军进入息县,赵国梁首先响应。1861年聚众3万,举旗起义,自任首领。攻光州、岳城、杀贪官、除恶霸,抗粮抗税,名声威震淮河两岸。光州知州张席珍遣兵镇压,国梁率众抵抗,与官兵激战于临河,包信等地20多次,官兵死伤甚众。后国梁率500人退至赵楼休整。官兵追至,将赵楼包围,擂鼓强攻,朝夕血战,国梁居高临下,远用弓箭、土炮,近用刀枪剑棒,死伤官兵甚多,沟水尽赤。官兵挖深坑,搭帐棚,长期围困,相持103天。寨内粮断力尽,国梁率兵杀条血路,冲出包围,逃至东岳亲家避难,因奸细告密,被官兵杀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