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阜
释义

赵阜,上海市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沈阳日报》总编辑、《辽宁日报》总编辑、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提倡记者写微型消息、微型通讯和微型评论。

中文名:赵阜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28年

职业:报人、新闻学家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个人履历

简介

赵阜,上海市人,著名报人、新闻学家。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经历

自少年时代参加新四军起,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建国后长期担任省市党报总编辑重任,为中国新闻事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主办过优秀的党报,如《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等;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新闻人才,范敬宜、李洪林、谢怀基等名记者、名编辑,都是从他身边腾飞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改革每上一个台阶,每遇疑难问题,不论是在职,还是离休之后,赵阜总有新思路、新见解、新举措推出。

人物生平

少年参军

赵阜,1928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原怀宁县附近的余家圩子村。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占领了安庆,父亲把赵阜接到了上海,继续念小学。当时的上海也已经沦陷,但由于赵阜家住在租界内,还没有受到波及。1939年10月,赵阜的大伯父护送三家的六个孩子来到安徽省无为县。1940年初,赵阜随大哥一起到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所在地的来安县半塔集,大哥到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新七团一营三连当连长,赵阜则到一营二连当通讯员,穿上军装,成了地地道道的新四军小战士。那年赵阜才11岁。 新四军的生活非常艰苦。赵阜参军的前半年,没发过一次津贴,连买肥皂、牙粉的钱都没有,洗衣服都是从皂树上摘几片皂树叶子用来充肥皂。军装每人只有一套衬衣、一套外衣,鞋子就是用布条编的草鞋。夏天还可以跳到水塘里洗个澡,到了冬天就不用洗澡了。由于不能及时换洗衣服,从司令员到战士,身上都长了虱子,冬天有闲暇时,大家就钻进老乡的稻草垛,脱下棉衣,一边晒太阳取暖,一边抓虱子。为了不打扰老百姓,部队宿营时大多是露营,席地而卧。夏天长江两岸的气温都在40℃左右,蚊虫叮咬,闷热难耐;冬天冷风呼啸,夜晚气温常常降到2-3℃左右,衣被单薄的只好把稻草一层层裹在身上御寒。

军旅生涯

1941年初,日本鬼子用“铁壁合围”的方法,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部队不断转移,一直没穿上棉衣。一天晚上宿营,赵阜冻得浑身发抖,在屋里摸到了老百姓的灶坑边。灶坑里的火已经灭了,可灰还是暖的,赵阜迫不及待地把腿先伸进去,接着又把身子一点一点缩进去,只留下半个头在灶坑外,暖暖地睡过去了。半夜里紧急集合,由于赵阜睡得正香,根本没听见。点名时,发现缺了他,团长命令大家立刻回去找。同志们把老乡家的各个角落都找遍了,也没发现。最后,还是一个同志从灶坑边发现他的一撮头发,用手将赵阜抓了出来。 不光生活苦,在敌人的封锁下,新四军的医疗条件更差。1943年,赵阜在七师时,胳膊上长了个瘤子,已经脓肿,便去卫生部看。七师卫生部的黄部长是部队有名的外科医生,检查后并要给他动手术。因为部队的医疗条件相当简陋,手术室就是普通的民房,四壁糊上纸,再用纱布挡一下。黄部长让赵阜坐在板凳上,把胳膊抬起来。一边用碘酒给他消毒,一边向围在旁边的实习医生讲解脓肿是怎么形成的,应该怎么治疗,赵阜也跟着听入了神,不防备中,只听“哧啦”一声,黄部长的刀已经切下去了,脓血立时“崩”出来,溅了他一身一脸。顿时赵阜疼得出了一身的冷汗。就是在部队没有一点麻药的情况下,这个技术高超、兄长似的外科医生,用他的手挽救了许多新四军战士的生命,他是新四军的功臣。后来,在日本鬼子的“扫荡”中,黄部长不幸被俘,新四军用一百担粮食才把他从日军手中换了回来。

部队里的大同志对小同志都非常关心照顾。刚参加新四军时,大家都很不适应部队的军事生活。夜里紧急集合时,战士们摸着黑抓起裤子就往头上套,越着急越穿不上,队长过来巡视时忙给大家把衣服扒下来重穿。行军时,怕大家掉队,都是两个大同志中间夹一个小战士,有时前面的大同志拉着小战士的手,后面的大同志推着前面战士的腰往前走。这种情景,赵阜一生难忘。为了战士的学习,部队每到一个地方,有初、高中文化的大同志就去有孩子在城里念书的开明士绅家借课本,然后用这些课本教战士学文化。赵阜的文化水平就是这样不断提高的。20世纪80年代,赵阜在辽宁日报社任总编辑时,很多同志都很奇怪他参加革命时才念到小学四年级,在哪儿学的文化。赵阜就自豪地告诉他们,他的文化都是在革命队伍中学的。

光荣入党

赵阜参加革命时年纪很小,对共产党知之甚少。他参加革命后读的第一本书,是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修养》。认真读过这本书之后,赵阜才了解了共产党,并开始自觉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那个时候,党还是不公开的,赵阜不知道该向谁去汇报自己的思想,只知道努力做好组织上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不怕吃苦,不怕牺牲。1940年3月,赵阜在新四军二师的宣教团工作,当时的团长叫张泽易,指导员叫赵迪,团里的党支部开会研究发展党员,和赵阜同一个班的一个党员叫梁俊,他向领导推荐赵阜。但赵阜当时只有13岁,还不到入党的年龄,可是5年对于他来说实在太长,见况团长只好先让他递交入党申请书。 张团长是个剧作家,那时丁玲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题目叫《一颗没有出膛的子弹》。团长把这个短篇小说改编成一个独幕剧,要选一个团员演红小鬼,最终选中了赵阜。就这样,赵阜当上了独幕剧《一颗没有出膛的子弹》中的男主角——红军小战士。排练的时候赵阜表现地还不错,但到了正式演出的时候,赵阜看到台下的场景却紧张了起来。眼看就要轮到他上场了,团长看他还在那儿哆嗦,就把他拽起来,一把推上了台。赵阜一站到台上,面对那两个端着刺刀的“国民党兵”,马上来了劲头,想像中自己就是那个英勇不屈的红军小战士,表演得慷慨激昂。观看演出的新四军官兵及老百姓都站了起来,全场掌声雷动。

演出结束后,新四军二师的政委邓子恢,政治部主任张劲夫等领导都走上台,争着抢着拥抱赵阜,并连连夸赞他是新四军的“童星”!这个独幕剧给部队和驻地的老百姓一连演了数十场,赵阜也由此而出了名,走到哪儿都知道宣教团有个“小赵阜”。由于表现得好,在党支部研究赵阜入党的会上,全体通过,团长张泽易和梁俊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但是因为赵阜年龄太小,刚满13岁,属于少共党员,团里无权批准,就将赵阜的材料报到区党委(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一级),区党委很快就批下来了。14岁那年,又是经区党委批准,赵阜光荣地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按规定应该18岁转正)。

死里逃生

1943年春夏之交,日伪军又发起了对根据地的大扫荡,那次“扫荡”是最残酷的一次。为了减少牺牲,组织上把一些小同志送到敌占区去保护起来。那时赵阜已经15岁了,当组织上找他谈话,征求意见时,赵阜坚决不同意回上海。领导看他态度这么坚决,经过研究,决定把他从条件比较艰苦的新四军二师所在地调到七师去,七师当时在和含地区,相对来说部队装备、供给都要好一些。没想到在七师,赵阜经历了两次死里逃生。 赵阜去做宣传,住在一个小山村里,恰好七师的师部也驻扎在这儿。那天早上,他和老乡一样,正端着饭碗蹲在门口吃饭,就听见有人喊:“敌人来了”。原来,鬼子不知从哪儿得到情报,拂晓时分就把村子周围的山头占领并包围了整个村子。刚开始时,穿的都是便衣,到了八点钟,竟然把便衣脱掉,刺刀、小钢炮都亮了出来。赵阜马上把饭碗一扔,让老乡赶快转移。随后,跟上一个营的部队就往外冲。整整一天的时间,赵阜和这个营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挡住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去了。战斗十分残酷。还有一次,赵阜和一个同志穿着便衣,带着驳壳枪,正走在路上,突然发现日本鬼子的大队人马从对面过来了,离他们只有三百米左右。这时,赵阜发现路边的稻田里,有几个老乡正在薅草,于是他急中生智和那个同志挽起裤腿,下田里去。到了老百姓堆里,他告诉一个十七八岁的小青年他们是新四军,小青年立即明白了,马上把他手里的工具递给赵阜。于是,赵阜两个人跟老百姓一样,弯腰薅起草来。鬼子从他们身边走过去,一点破绽也没发现。待鬼子走后,老乡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带领他们两个人穿过几个小山坡,到了目的地。

日本投降的第二年,组织决定由赵阜带领17名同志到东北航校学习空军。但是,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哈尔滨时,蒋介石挑起了全面内战,中央决定航校停办,他们就地分配工作。既然不能飞上蓝天与敌机对阵,那么就安心做好地方工作。所以,当组织征求赵阜的意见,愿意去哪儿工作时,赵阜要到最北边的黑龙江去。1946年11月,赵阜到黑龙江贸易总局龙南分局当了副局长。从此,彻底离开了生活、战斗了七年的新四军。

相关词条

范敬宜 李洪林 谢怀基 邓子恢 张劲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