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长城遗址
释义

赵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保留比较好的一段在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赵长城横亘于包头市辖区的中部,位于固阳县境内的大庙村,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它迤逦于阴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狭长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

位置

赵长城自土默特左旗陶思浩乡圪力更村北进入包头市境内,从土右旗美岱召镇上协力更气村东北沿大青山南麓向西,过土右旗沟门乡北的水涧沟,至包头郊区东园乡北的五当沟口。

这一段长城由于山水冲刷、淤积等原因,多数地段已不存,有遗迹可寻的地点有沟门乡东北的小狼窝沟,朝阳洞。哈子盖,窖子湾、东湾等地,累计和不足 5 公里,朝阳洞山下发现一段长城,绵延约 0.5 公里,残高 1.2 —— 1.5 米,基宽 4 米,顶宽 1.5 —— 2 米,夯层厚 9 —— 12 厘米,夯窝直径 4 —— 6 厘米,黄土夯筑,过去一直认为赵长城自土右旗 。

特点

赵长城一直在山中行进,但仍以土石混筑的长城,连续约 400 米,多数地段坍塌长城两侧用石块错缝垒砌,中间填土及乱石,保存较好者,残高 1.5 米,基宽 2.5 米,顶宽 1 米,横截面略呈梯形 。

赵长城,多数地段已呈土垅状,个别地段难以查寻,有下列地段保存较好,北郊后营子乡大庙——二相公窑子段,西郊哈业脑包乡卜尔汗图——乌兰计段,大庙村附近的长城残高 4 —— 5 米,基宽 6 —— 9 米,夯层厚 8 —— 12 厘米,夯窝直径 7 厘米,一处为取土破坏的长城显示,长城横截面呈梯形,底宽 4.5 、顶宽 3.9 、高 2.5 米。

烽燧

长城沿政线设有烽燧和障城。

烽燧 共发现 6 处,大青山前 3 处,乌拉山山前 3 处。

芦房沟烽燧 位于土右旗美岱召镇上协力气村东北 1 公里的大青山南城高地上,平面呈方形,边长 6 米,残高 1.7 米,粘土夯筑,夯层厚 10 厘米,夯层中夹有灰陶片。

沙兵崖烽燧 位于土右旗沟门乡沙兵崖村西北 3 公里的大青山山前平地上,东距芦房沟烽燧约 15 公里,平面呈方形,纵截面呈梯形,底边长 3.5 米,高 4 米,黄土夯筑,夯层厚 13 厘米,夯窝直径 7 厘米。

庙湾烽燧 位于土右旗沟门乡庙湾村北 0.5 公里的大青山水涧沟口 东岸台地上,台地高出水涧沟约 4 米,东距沙兵崖烽燧约 10 公里,下面呈长形,纵截面呈梯形,底边长 5.7 米,顶边长 5 米,高 3.8 米,夯层厚 8 —— 15 厘米,夯窝直径 7 厘米。

大坝湾烽燧 位于包头市西郊哈业胡同乡雷家圪旦村北乌拉山大坝沟沟口西侧,大坝沟障城东墙北端,紧贴赵长城,呈圆锥状隆起,底径 20 米,顶径 6 米。残主,高 3.5 米。

梅力更沟烽燧 共 2 处,梅力更沟位于包头市西郊哈业胡同乡乡政府西北约 8 公里处,一处位于梅力更沟东岸,紧贴赵长城,另一处位于梅力更沟西岸梅力更沟南障城北墙中部外侧,二烽燧均呈圆锥状,底径约 20 米。

障城

障城 现查明 10 处,自东向西依次有后坝障城,克尔玛沟障城,边墙壕障城,昆都仑召障城,昆都仑沟障城,虎奔汗沟南障城,虎奔汗沟北障城,哈德门沟障城,大坝沟障城,梅力更沟南障城,梅力更沟北障城。

后坝障城 位于石拐区国庆乡后坝火车站北约 105 公里。城址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黄土梁上,东依南北走向的长城,障城的东墙即长城,城址平面约呈方形,南北长 95 米,东西宽 92 米,西墙设门。宽 10 米,方向 10 度,土墙夯筑,基宽 10 米,顶宽 1 —— 2.5 米,残高 3 —— 6.2 米,夯层厚约 10 厘米,城内文化层厚约 0.7 米。

边墙壕障城 位于包头郊区新城乡边墙壕村西 800 米的昆都仑沟东岸高城上, 110 国道北绕城公路昆河大桥自城南通过,城址北倚长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 70 米,南北长 150 米,土墙夯筑,基宽 8 米,顶宽 3 米,残高 3.5 米,夯层厚 10 —— 12 厘米,南墙设门,城内文化层厚约 2 米,地表散布砖块,板瓦,有压印网纹砖及沿部压印指纹板瓦,采集有云纹瓦当,钵罐,铜镞等。

昆都仑召障城 位于昆都仑沟口西岸高地上,包——白铁路自东通过,南 距昆都仑召沟与边墙壕障城相望,二城相距 0.5 公里,障城北墙长 82 米,北墙即赵长城南墙及东西墙南端被毁,东墙方向正北,残长 40 米,内侧夯层清晰,东墙方向正北,残长 40 米,内侧夯层清晰,土墙夯筑,基宽 7 米,顶宽 4 米,残高 2.4 米,夯层厚 9 厘米,文化层厚约 0.5 米,城内遗物较少,有绳纹板瓦,简瓦。弯断绳纹陶片,罐等,采集有碗,罐等。

昆都仑沟障城 位于包头市北绕城公路昆河大桥北 1.5 公里昆都仑沟内,地处一向阳的箕形高地,当地人称什鸡王圪旦,昆都仑河自城北由西向东流过,又东转为南流,古城墙依箕形高地边缘而筑,城内地势北高南低,城址呈不规则五边形,东墙 5 度,长 58 米,北墙 82 度,长 70 米,西墙 3 度,长 72 米。南墙约 110 度,长 39 米,东南墙约 80 度,长 36 米,东南墙西端保存较差,几乎与地平,略有弧度,北墙及东同。西墙保存力好,呈土垅状,残高 1 米,宽 6 米,夯层厚 8 —— 11 厘米。在城内陶片极少,有素面和绳纹泥质灰陶片

修建历史

战国赵长城是中国北方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今阴山山脉大青山、乌拉山南麓依然可以寻觅到这条土筑长城遗迹。

有关赵长城修筑的时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对北方的几次攻略中,可以推测出修筑长城的年代。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依据这几条记载,有观点认为赵长城修筑于公元前306年,也就是第一次攻破林胡、楼烦时。 但史书记载公元前306年,略中山地,至宁葭;略胡地,至榆中。公元前305年,攻中山。这两次赵国向西北的拓展还没有到达云中、九原。另一方面,如果前306年略地后就修筑了长城,必会派军队驻守,中山之地已在赵国势力范围之内,又怎么会出现公元前305年、前300年两度再进攻中山的记载呢?因此,修筑赵长城的准确时间应是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并“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后,这是赵国势力至云中、九原的最早记载。随着势力范围向西北的扩展,在阴山下修筑“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长城,目的是减少来自北方林胡、楼烦的威胁,“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争夺中原霸主地位是战国时每一个诸侯国都向往完成的事业,赵武灵王也不例外。修筑长城与“变俗胡服、习骑术”,既有战略上的长远目的,也有战术上的整体提升,是战略战术上一种积极有效的统一。

交通指南

从包头市区乘车向北行驶约20多公里,就到了固阳县境内的大庙村,在路边的一处山坡上,可以看到竖着一块近2米高的石碑上书"中国长城遗址",这就是包头境内的赵长城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