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昭显世子 |
释义 | 昭显世子 李溰 朝鲜孝宗 李淏 的兄长 朝鲜仁祖 李倧 的嫡长子 朝鲜昭显世子,早年跟他弟弟,即后来的朝鲜李朝孝宗忠宣大王李淏一起,曾经被入侵朝鲜的皇太极掳到盛京当了很久的人质。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定鼎中原。十一月初九,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召见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李溰(李淏的哥哥,当时的朝鲜王储)和凤林大君(李淏),说:“未得北京以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凤林大君则姑留与麟坪大君相替往来……”同时,清朝还宣布减少朝鲜的岁贡币物。 1645年三月,久居满清做人质的昭显世子返回汉城,随行清使勒令朝鲜仁祖李倧出城迎接“天使”到来。忠于明朝的朝鲜两班朝臣士大夫对此心生忌恨。五月二十一日,昭显世子被宫人在饵饼中下毒,暴毙于昌德宫中。李倧心知肚明,但是讳言此事,怕多尔衮深究,向清朝上报“世子病亡”。 【世子西行】 二月隆冬之际,一切都是那么刺骨。对于被清军击败的朝鲜君臣来说,这种刺骨,更多一分屈辱之感。 话说1636年丙子胡乱,清帝皇太极亲率大军征讨朝鲜。朝鲜君臣苦战一年,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从此朝鲜奉大清为正朔。皇太极恐朝鲜日后反悔,便将朝鲜昭显世子夫妇和凤城大君夫妇扣为人质,押送沈阳。 旧历2月8日临行前,朝鲜国王仁祖率众臣相送。行至西陵,仁祖与大清九王爷多尔衮相遇。两人驻马于路旁,互相作揖致礼。两人寒暄一番后,仁祖说到了正题。 “不教之儿,今将随往, 愿大王指教之。”这是仁祖关心自己的儿子,担心世子到沈阳受苦,因此特地拜托多尔衮,希望他多加照顾。 多尔衮答道:“世子年岁,既加于俺,而观其处事,实非俺之所敢指教。况皇帝厚遇之,愿勿虑焉。”多尔衮的意思是,世子的年纪比我还大,而且举手投足都显得沉稳有教养,比我自己还要好,我没有资格去指教他,而且皇太极也会厚待他的。多尔衮的这段话就是说,尽管世子是人质,但清朝方面也会像对待上宾那样对待他的。 仁祖继续说:“诸子生长于深宫,而今闻露宿累日,疾恙已作。幸于道路,使得寝处于房堗。”意思是,两位王子常年生活在后宫之中,但最近这段时间由于打仗和人质的关系,被迫在室外露宿,这使得他们身体产生不适,所以希望多尔衮能在回沈阳的路上,安排两位王子住在房屋之内。仁祖说什么生病之类的话,都是表面托辞,其实还是希望多尔衮能够对两位王子多加照顾。 多尔衮自然明白仁祖的心意,便好言安慰道:“谨奉教。万里之别,必费心虑,深恐国王之致伤也。世子虽往,亦必不久还来,幸勿过虑。师行甚忙,请辞焉。”这就表示,多尔衮已经清楚了仁祖的意思,因此愿意保护两位王子。而什么“不久还来”这种话,也是安慰语言。若真是“不久还来”,还要他们做人质干什么呢? 仁祖听了他这么说,心里总算有了那么一丝的安慰。之后他与两位王子泣别,并叮嘱他们说:“勉之哉!勿激怒,勿见轻!”仁祖是要传达给他们这样一个信息,虽然清朝把你们当作宾客来服侍,但你们不要忘了,你们的真正身份,仍然是人质! 身为仁祖嫡长子的昭显世子真乃情义中人!听了父亲的叮嘱,他感动之下,跪在了父亲的面前。仁祖以及随行朝鲜官员无不痛哭失声。世子忽然站起身,怒斥群臣:“主上在此,何敢乃尔!”随后,世子拭去眼泪,跨上战马,拱手一揖,对着父王和百官坚定地说道:“各自珍重!”便策马而去。 看着世子的坚强的表情,一旁的多尔衮心中佩服至极。先前仁祖的言辞,虽然流露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但对多尔衮这个从小失去父爱的人来说,只有怜悯之心。而昭显世子的举动,则一改多尔衮对朝鲜的看法。刚才怒斥群臣,就是要给百官留下脸面,给仁祖留下脸面,给朝鲜留下脸面。虽然在军事战争中,朝鲜败给了大清,但是朝鲜的精神没有倒下。昭显世子尽管变成了清朝的人质,可他仍然是朝鲜的代表,朝鲜的世子,朝鲜的未来之君! 事实也证明,来到沈阳的昭显世子,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人质,更是朝鲜对清朝的外交代表。在清朝数次以军费的名义向朝鲜索要大量物资时,都是被昭显世子舍身阻止。同时,昭显世子也与汤若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给朝鲜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事物,甚至率先提出朝鲜要打破锁国实行开放。多尔衮非常佩服世子的才华,深深信赖这位朝鲜储君。或许他看到了将来某一天,大清和朝鲜真正结为秦晋之好。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朝鲜国内风云变幻,支持世子的政治势力早已荡然无存,甚至连仁祖本人也对世子喜爱西洋文物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就在昭显世子回国不久,世子就被神秘地毒杀了。 一切都是虚幻,虽然昭显世子有着绝对的才华以及良好的品行,但仅凭他一人是无法阻挡朝鲜王朝衰败的浪潮。弥漫着党争气息的朝鲜李朝,或许已经在两百多年前,决定了自己灭亡的命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