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焯 |
释义 | 张焯,男,北京人,云冈石窟研究院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现北京工作,曾多次获地区级少儿比赛一等奖.建工大学比赛特等奖,北京金隅集团比赛二等奖,参加多次全国比赛入选并获优秀奖.擅画花鸟,人物,动物等。 基本资料姓名:张焯 学历:中国古代史研究生 经历: 14余年的政府机关工作经历 2002年夏天任职于云冈石窟研究院 部分业绩: 2007年、2008年,完成核心景区的民居拆迁与石窟红墙内的园林化改造;完成云冈峪矿工棚户区、采煤沉陷区的搬迁改造和荒山绿化。2009年、2010年,全面进行云冈核心景区的道路、场馆、服务设施、山顶游览项目建设;分别进行沿途景点设计、招商、开发等工程。 著作及文献作为一位学者型的领导,承接山西省史志院《云冈石窟志》的撰写任务,著有《云冈石窟编年史》; 连续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大同古代道路交通》、《隋炀帝与云冈石窟》、《鹿苑赋与云冈石窟》、《金元之际全真道入据云冈石窟》、《〈大金西京重修武州山石窟寺碑〉小议》、《「褒衣博带」与云冈石窟》等六篇论文; 《云冈筑堡与古寺衰微》一文还被日本《佛教艺术》收录。 《徐州高僧入主云冈石窟》一文被《文物世界》刊载后,受到中国文物考古界大家宿白先生的高度赞赏。 个人著作基本信息《云冈石窟编年史》 出版日期:2006-12-01 出版:文物出版社 图书摘要第一,取材广泛。虽以云冈石窟为主线,但内容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史和大同地方史;虽以正史、佛乘的记载为主,却广泛收集别史、野史、道藏、金石、 地理、小说、笔记、论著等相关内容。观之,即可较为系统、全面地把握云冈石窟, 乃至中国宗教、大同地方的历史脉络。 第二,视野宽阔。该书的主题是石窟寺,但作者并未拘守一隅,而是广开言听, 登高望远。以中国传统为基点,放眼古印度、希腊、罗马、西亚、中亚,探讨云冈 艺术之源;以拓跋鲜卑的北魏政权为中心,嘹望新疆古国和江南六朝,考察其融通与发展。由历史学人手,向佛学、考古、建筑、美术等多方面拓展;用全国政治、 佛教形势、地方大事为网络,来框定云冈石窟的兴衰历程。具有这样的大视角、大 手笔,在当今学者中为数盖寡。 第三,学问扎实。该书从平城(大同)始建、佛教始创开篇,到云冈发现、学术鼎盛告终。是一部完整的云冈石窟集史。其方法,远祖乾嘉大儒,近袭国学宗风。正文采集,注重信史;注释选择,在存异说。广征博引,钩沉发微,国谓殚竭心智。往往于细微之处见功底,出语惊人,而持之有据;常常以旧材料得出新观点,大胆假设,而小心求证,清人论良史,才、学、识举,而以识为先,应该说,张焯具备了史学家的素质。 第四,贡献突出,该书不仅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云冈石窟通史,也是目前大同地区最为周详的一部古代史,同时还是一部言简意赅、具体而策的中国佛教史,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云冈石窟的研究,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乃至国内外的石窟寺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书目录前言 自序 编例说明 第一编 战国秦汉纪事 第二编 魏晋纪事 第三编 北魏前期纪事 第四编 北魏太武帝时代纪事 第五编 北魏文成帝、献文帝时代纪事 第六编 北魏孝文帝时代纪事 第七编 北魏后期、东魏北齐北周隋纪事 第八编 唐代纪事 第九编 五代辽朝纪事 第十编 金代纪事 第十一编 蒙古国元代纪事 第十二编 明代纪事 第十三编 清代纪事 第十四编 中华民国纪事 附录 大同古代的道路交通 北魏平城京畿行政区划的演变 《鹿苑赋》与云冈石窟 徐州高僧与云冈石窟 “褒衣博带”与云冈石窟 隋炀帝与云冈石窟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小议 全真道与云冈石窟 云冈筑堡与古寺衰微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云冈石窟研究院简介云冈石窟研究院是专门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的机构,前身是1952年9月成立的“大同市古迹保养所”;1955年4月,原“大同市古迹保养所”更名为“山西云冈古迹保养所”,办公地址迁至云冈石窟,其管理范围共有六处,即上下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及观音堂;1958年8月,机构更改为“山西云冈文物管理所”;1959年3月,更名为“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管理所”;1964年5月,更名为“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 1989年9月,成立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同时撤销“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1998年11月,“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机构规格由科级调整为正县(处)级;2006年8月,正式成立“云冈石窟研究院”。 文物保护为使云冈石窟的保护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制定了《云冈石窟规划》,颁布了《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这个条例是全国大型石窟寺第一个关于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1952年至今的50余年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云冈科学保护、石窟研究与遗产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进行的“三年维修工程”,使坍塌严重的石窟转危为安;1992年被列为国家“八五”计划的云冈维修保护系列工程,大大改善了石窟的保存环境;1998年109国道改道工程,改善了云冈地区的环境质量; 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各项工作转向国际化机制;2002年启动的“防水保护工程”,是针对水对云冈雕刻侵蚀进而风化的治理方案;2005年召开的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云冈石窟科学保护与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2007年完成了西部窟区顶部防渗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文物考古研究1993年,配合“八五”保护维修工程进行的窟前遗址发掘是继敦煌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之后又一次大型石窟寺窟前遗址发掘。经过近两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共揭露遗址面积4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石砌河坝遗迹一道,建筑遗址4处,出土各类遗物2000多件。这次发掘初步探明云冈石窟窟前建筑遗址脉络,再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面貌,堪称建国以来石窟寺窟前遗址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第三窟遗址发掘成果被评为“9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近年来,研究院专业人员在各类专业杂志刊物上发表云冈石窟研究论文百余篇,与此同时,还系统出版了以下书籍: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雕刻》;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出版《中国石窟·云冈石窟》;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型画册《云冈石窟》和《云冈石窟》说明书;2001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云冈》;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云冈石窟编年史》、《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研究卷)。 近年所获荣誉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 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002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2002—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区; 2005年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工作单位; 2006年3月,云冈石窟研究院被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档案局评为“十五”期间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5月,被中国新闻社评价中心评为“中国最具人气十大风景名胜区”; 2006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物保护模范单位”; 2006年8月,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 2006年9月,被首届中国旅游胜地品牌推广峰会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006年10月,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2006年,大同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为云冈石窟记消防安全“集体一等功”; 2007年1月,被亚太旅游协会等多家单位评为“中国魅力景区”; 2007年4月,被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组委会评为“2006年度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五十强”; 2007年5月8日,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全国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7年6月11日,被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报社等多家单位评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首位; 2007年11月,被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秀旅游景区”。 相关新闻云冈人护云冈佛香港文汇报驻山西记者:罗社管 于2008年1月7日刊登的报道 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与研究亦深受世界瞩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一世界文化艺术瑰宝的背后,有一位学者默默致力于石窟的保护与研究,站在「抢救石窟」的第一线。他就是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由他编撰的《云冈石窟编年史》一书,不仅是迄今首部云冈石窟通史,而且是一部言简意赅、具体而微的中国佛教史。 采访张焯很难,五次预约前往,四次无功而返。不是窟顶渗水、石壁裂变的抢修方案等着论证,就是窟檐建设、工程监理现场亟待查勘,石窟的事在他的心中永远是第一位。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这位平日难得静心安坐办公桌前的国家5A级景区大管家,倒有一份「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但只要谈起石窟,他的表情语言都充满了焦虑。 记者看到,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除了铺天盖地的书籍、文件外,还堆放了一些大小不一的佛头模具、尺寸各异的(景区规划)效果图版,所剩空间已非常狭小。张焯却浑然不觉地将自己融在这「方寸」间。 谈及云冈砂岩石上尊尊大佛的风化、裂隙、防水等一系列保护难题,张焯显得激动难抑,语速超常:「这一切叫人心痛,太急迫了!必须赶在雨季之前解决问题」。「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甚至与重庆大足石刻相比,在文物保护方面都有相当差距。这种差距对『云冈人』刺激很大!」张焯疾呼:「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方面欠账太多,云冈不能再停步不前了。这已是良心问题,职业道德问题。我们现在能做的,还都仅仅属于抢救性维修。」 周总理命修复30年未遂愿张焯告诉记者,云冈石窟是山西省凝聚国际目光的一张「名片」,是「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山西大同市的文化王牌。其所有核心价值的实现、延伸都离不开文物保护工作。云冈石窟历经1,500多年得以保存,是历朝历代保护维修的结果。特别是辽代进行的大型维修工程,建立窟檐阁楼、补凿佛像、泥塑补修,为后世维修树立了成功的示范。唯有科学有效的保护,才是永保石窟千年魅力的活水源头。 张焯说,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指示要用3年时间把云冈石窟修好。然而,30多年过去了,许多洞窟的岩石裂隙再行发育,破损、坍塌、悬石不断出现,辽代以来的泥塑、壁画也生成了大量病害,维修迫在眉睫。 防蚀防裂防水修护辟新路景区西部的第21至45窟,小窟小龛众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以后的作品。这一区域内的石窟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可由于种种原因,近十多年来顶部渗水加剧,许多石窟内的雕刻受到侵蚀,风化、剥落严重,治水工作紧迫而艰巨。幸近期对其实施了顶部护坡的防渗处理,并进行前立壁的加固,当前基本阻挡住渗水。针对11窟北壁岩石成片状大面积脱落和泥塑壁画残块、剥离、空鼓、起甲、昆虫动物污染等病害,也进行了全面加固与修复。 张焯强调,「风化、石壁裂变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不能把保护工作完全寄托于国家和专家的支持,文物保护必须结束光说不练的被动局面」。据悉,第11窟的加固修复是该院历年来常规保护工作中进行得最彻底、最完善的一次,也是效果最佳一次。这使得多年停滞不前的防水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云冈石窟今后的保护工作闯出一条新路。当前,第9、10窟前临时性玻璃保护窟檐的设置也已完成,第12窟的维护已拉开帷幕。 学术贡献60万字编年史汇总「云冈学」 2002年夏初,怀揣中国古代史研究生文凭的张焯,结束了14载的政府机关行政工作,辗转来到云冈石窟研究(所)院,避开外界喧嚣、远离繁杂干扰、孜孜不倦、潜心向学,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石窟佛国文化世界,缀辑年表,采石诸山,专致于故史堆中寻知觅识的营生。用他的话讲,「心中甚喜,20多年的学习积淀终于派上了用场」,「文物保护要有大动作,学术研究也需要有大动作」。 历史专业出身挑起学术重担「云冈学在日本」,曾是学界的共识。自1970年始,以北京大学宿白教授的云冈系列文章为标志,国内对云冈局部问题的研究已超过了日本。但张焯仍然倍感内疚,他说:「这些年始终是云冈以外的一批人在研究云冈,这对云冈石窟研究院而言,深感惭愧!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改善体制、创新环境、营造学术氛围,调动人才积极性,达到学术研究的新高度」。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领导,张焯身兼研究院科研学术工作的带头人,在学术研究方面,积极承接山西省史志院《云冈石窟志》的撰写任务,给业务人员分任务、压担子。为提高全院的研究水平,扩大云冈的知名度,针对云冈石窟百年来尚无一部基础性史料总汇,他夜以继日地编撰了《云冈石窟编年史》一书,洋洋洒洒60余万字。将佛教史、大同地方史与中西文化交流史很好融合,以正史、佛乘的记载为主,广泛收集别史、野史、道藏、金石、地理、小说、笔记、散论等相关内容。不仅较全面系统地把握了云冈石窟的脉络,还就当前学术界存有争议的问题与云冈历史上的空白点,形成一些独到见解,使得云冈历史上未发现的诸多问题逐渐清晰起来。 事繁不辍笔耕着述广获赞誉张焯抵云冈工作4年间,繁杂的行政事务之余,笔耕不辍,连续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大同古代道路交通》、《隋炀帝与云冈石窟》、《鹿苑赋与云冈石窟》、《金元之际全真道入据云冈石窟》、《〈大金西京重修武州山石窟寺碑〉小议》、《「褒衣博带」与云冈石窟》等六篇论文;另外,《云冈筑堡与古寺衰微》一文还被日本《佛教艺术》收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州高僧入主云冈石窟》一文被《文物世界》刊载后,受到中国文物考古界大家宿白先生的高度赞赏。 谈及这些学术成果,张焯显得十分淡然,「这一切,为的是让云冈石窟这颗璀璨的明珠永放光芒,让更多的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世界遗产」。 景区重构人性化布局 帝王家气象 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文物古迹之一,云冈石窟既是海外众多游客来华旅游首选目的地,又是以首都北京为主要客源地的国内游客出行目的地。伫立大佛脚下,仰视依山开凿的石雕珍品,无论何人都会被其「大」所折服、所震撼。致力于云冈石窟研究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张焯,无疑比任何人更能体味其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气魄。 综合开发人文宝库张焯正式任职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后,即主抓石窟科学维修保护工程,力争把云冈景区做大做强,再现当年皇家石窟的辉煌。记者翻阅他案几上摆放的《云冈石窟大景区实施方案》,这是张焯心血凝聚的结晶:2007年、2008年,完成核心景区的民居拆迁与石窟红墙内的园林化改造;完成云冈峪矿工棚户区、采煤沉陷区的搬迁改造和荒山绿化。2009年、2010年,全面进行云冈核心景区的道路、场馆、服务设施、山顶游览项目建设;分别进行沿途景点设计、招商、开发等工程。张焯说,由于历史原因,云冈石窟在文物保护、旅游开发、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这也正是我们推行云冈石窟大景区建设的工作重心及动力所在。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更好地感受云冈石窟这一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形象之美、文化之美、历史之美,他们已恢复了康熙皇帝御书的「庄严法相」牌匾,矗立了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题写的「昙曜五窟」巨石,第一、二窟前方添置了「石鼓寒泉」巨石等,使景区内的人文气息更加浓厚,又与石窟整体环境和谐统一、浑然一体,成为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摄影留念的「亮点」。 游客逗留时间延长另外,石窟景区还添置许多人性化设施。在林荫小道上,为游客休憩之便专门设置了石凳、木椅,既可缓解旅途劳顿,又能让游客在歇脚之余远距离观赏千年大佛的风姿。 张焯坦陈,云冈石窟是祖先赐予后人的珍奇瑰宝,是人文资源的宝库,需要潜心研究,深入挖掘,才能让宝藏放射其固有的光芒。一年来,通过对云冈石窟人文资源重新挖掘与包装,游客在景区驻足游览,已由原来的四五十分钟增加到了一个半小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