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缵绪
释义

简介

张先生名缵绪,字禹川,回族,原籍甘肃省张家川,生于清光绪七年(1879年)。张缵绪先生是一位闻名塞上的回族学者。解放前,宁夏西海固地区原来没有一所回民学校。99%以上的回民青年都是文盲,故有“老回回手中两把刀,不是割羊肉,就是切粽糕”的嘲语。经过张先生几十年的图治,创办起该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所回民同仁男校、同仁女校,使固原、海原、西吉各县回民青年有了上学机会。40年以后,先生的学生桃李成荫,遍及陇上,为西海固回民教育作出了贡献。“竹成勿忘笋,饮水必思源”,为了铭记张先生“春风化雨浴桃李”积资办学的精神,故简述张先生生平事略。

一、逃荒固原

张先生名缵绪,字禹川,回族,原籍甘肃省张家川,生于清光绪七年(1879年)。童年家境贫寒,又少年丧父,由母抚养。11岁进私塾上学,经7年苦读乡试未遂(考秀才)即失学。为了度日糊口,在一商店当学徒,每日为商店老板洗衣做饭,扫地挑水苦干了3年。在这3年中虽身为学徒不给一文,但他对学习一时也未放松,在“温故而知新”、“有志者事竟成”的古语启迪下,发奋读书,终于成为能写会算的书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甘肃陇南连遭大旱,张家川更是重灾区,百姓十室九空,饿殍载道。张先生带着家眷随同逃荒的饥民到了固原。在举目无亲的固原,想找一落脚之处十分困难。不过回族群众自古有个“互相帮助,接济贫困”的好传统,凡生活宽裕的回民都有扶弱济贫的责任。为此,张先生去拜访固原回民清真寺学东冯老四,要求解决困难。冯老四看他是远乡饥民,又是个穷书生,便给他找了个旅店记账的工作,每月一两银子暂作糊口。由于先生一贯为人正道,干活勤苦踏实,账目清楚,手脚干净,赢得店主人冯老四的信任,给他长了工钱,由一两银增为二两,使他一家三口人(妻子、儿子)能得温饱。

二、自谋生计

nL4以后店主人冯老四发了大财开起商号,看不起原来车马店的生意,遂将这个旅店出租给张先生经营,每年租金300两白银,先生将之更名为“万顺店”。清光绪年间,由于清政府制造民族隔阂、民族仇杀,回、汉群众互不信任,积怨较深。当时固原城内不许回民留宿(更说不上住家)。张先生采取调和、团结、化仇为友的办法,主动接近街坊邻舍的汉民,和他们广交朋友,争取谅解,化干戈为玉帛,逐渐改善了汉、回民族关系。从此汉民群众和他要好,他很多事都得到汉民群众的帮助,使旅店生意日益兴隆。当时有个流言:“宁开万顺店,不作固原县”。张先生手里有了积蓄,把万顺店买为己有,扩大经营,成为固原有钱人。

三、初办私塾

张先生的自学精神,为当时固原汉族学者所钦佩。他的学历并不高,一非举人,二非进士,连秀才也未考取,可是他的学问在当时的甘肃陇东十几县却是有口皆碑的。尤其是他练就的一手颜、魏体好书法远近闻名。由于他知识渊博,眼界远大,有事业心,所以总想为固原地区贫穷饥寒的回族群众办些好事。因固原地区的回民多系流放、发配而来,多以卖小吃食度日,根本谈不到送子弟念书。张先生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促使下,首先在自己的旅店里办起了私塾,虽然只有6个学生,但他仍然认真教学,这6个不满15岁的学生进步很快,不到两年就能写便条、短信、约据等。这个消息一传开,当地回民纷纷送子弟上学,首次打破了回民不愿送孩子进学堂念书的习惯,学生由原来的6个猛增到30多个,随之出现了校舍不够、没有桌凳和课本的情况。面对这些困难,张先生自设茶点邀请回民头面人物、学生家长开会商讨捐资办学的办法,大家决定向社会各方热心地方教育事业的回汉殷实富户劝募办学资金。不到一年,在官方、民间的赞助下,在固原南门外任家巷建起了“同仁小学”。这是固原有史以来第一所回民学校,大家共推张先生当校长。此时,民国已建立,废除旧学,提倡新学已是时代潮流。张先生首先响应新学,取缔旧学《五经》、《四书》课程,选用民国新文化课本,这在当时儒学盛行之际,还是一大弃旧换新的改革。民国成立,废除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提倡“五族共和”,饱受二百多年压迫的回族人从此抬起头来,张先生也以回民代表的身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为固原县回民中的公正士绅。由于张先生处事公道,取得了回汉群众的高度信任和拥护,从而消除了历史上遗留的回汉群众心理上的芥蒂,重建民族间的和睦友好。张先生一生谦虚,平易近人,不论穷富或远近,谁去找他办事都是尽力而为,从来不冷淡人。所以,固原地区回汉群众称为“张大人nL4张家川在线网

和事佬,大小事儿离不了”。

四、提倡回民女子念书

1921年,提倡新学、男女平等之风已吹到固原山城。张先生想办女学,为千百年封建统治下受压迫的回族妇女解开枷锁。但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宗教条理的约束,在固原回民地区要提倡女子上“洋学堂”是很难的事。但他冲破重重阻力兴办女学,为回民妇女造福。他出面召集回民头面人物开会说要筹办女校。会一开始就遭到清真寺老教长的反对,说女子上洋学堂有碍教规不能办。其他人也随声附和,因而只好暂停。以后经张先生四处求助,得到固、海地方回族权威人士马广武先生的支持帮助,原来反对办女校的老教长也不敢公开出面反对。固原同仁女子小学在困难中总算诞生了。但招收学生又遇到困难,多数回民听了宗教宣传不叫女子上学。张先生首先带头送自己的女儿、儿媳,亲友之女上学。同仁女子小学首任校长是固原回族妇女苏彩凤。经她几年的勤苦教学,学生逐渐增多,由30名增加到60名,回汉学生兼收。要求女子放足,学校不收小脚女子。学校还组织宣传队,到街头宣传妇女缠足的痛苦和害处。经过长期宣传,固原地区回汉妇女缠足的显著减少,为妇女的解放开了新风。 固原同仁男女两校在张先生领导下历经10年办学,到1932年,这两所学校竟成为固原各小学中设备较好,学生较多的有名学校,在30年代和40年代,为西海固各县回汉族人民培养出成百名大专学生,结束了“愚回回目不识丁”的历史。

五、不参加反人民的活动

1938年12月,固、海、隆三县回民在马国琳(今西吉县人,被国民党杀害在兰州),马英贵(固原人,被国民党杀害在固原)领导下,发起反对国民党政府压迫回民的第一次回民暴动。国民党甘肃省主席朱绍良想用“以回治回”的办法,诱骗马国琳、马英贵投降。由于张先生当时是甘肃省深孚众望的知名人士,朱绍良便想利用他做钓饵,特邀请张先生参加他的“宣抚团”,他以病为由拒绝参加。当时很多回民上层都作了朱绍良镇压回民暴动的工具,但张先生洁身无染。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五月,马国瑞又发起第二次海固回民暴动。朱绍良又用“以回治回”的办法,邀请张先生去说服马国瑞投降。张先生以病危不起谢绝。不久,马国瑞率暴动军在泾源被国民党军打败,国民党八十一军俘虏了暴动群众二百多人关押在固原三营军部准备枪毙。张先生借故到三营,面见军长马鸿宾,探问被押俘虏如何处理。马鸿宾说:“枪毙。”听后,张先生低头不语,马鸿宾问:“张老师有何高见?”张先生借机展开了他能言善辩的本领对马鸿宾说:“军长是当今的抗日爱国将领。国以民为本,爱国首先爱民,不爱民谈不到爱国,不爱民就不是清官,可见民之重要。以我拙见,军长刀下留人,把这些穷百姓释放了,将军可流芳百世,德在人间。我们海、固的回民百姓高呼军长为马善人,为后代树个爱民的榜样。”经此一番诚恳的劝说,马鸿宾心软了,认为张先生言之有理,立即将二百多名俘虏释放,马鸿宾亲自讲了话,还给每人发了路费。

六、胸襟开阔不计私见

民国二十年(1931年),张先生在固原的几个不肖学生,嫉妒张先生众望所归,说张先生压制他们出头(其实他们是些无能之辈,以后张先生病故,他们都被固原当政者贬为庶民百姓),在街头巷尾张贴标语诋毁先生。笔者当时是张的学生,将所见告诉了先生,建议他出面追究,免人讥笑。可是张先生容不动怒地说:“唐人有段名言:明月皎沽,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明。春雨如膏,农人喜其润泽,路人恶其泥滑。天尚不足,何况人乎?羔羊虽美,众口难调。此事也值得让我自省有无做得不妥之处。不过我先后娶了9个老婆是实,但都是明媒正娶,不是强夺良女。老婆死了续弦这是人之常理,有什么贴标语的必要呢?”以后他对贴标语毁誉他的人仍然相好如初,从不冷眼。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令人钦佩!

七、著书未成身先死

张先生在四十多年兴学育人的生涯中,不仅培养出许多有用之才,而且还搜集整理了从清朝康、乾、同、光各代及民国时期回民多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失败等详细资料。这些资料不是照抄官书的,而是调查民间当事人记录的活材料,笔者曾参与整理工作,共约五十多万字,可惜未及出刊。其原因是张先生写到1938年至1941年海固三次回民暴动时有了阻力。国民党政府要他写三次回民暴动是“土匪”,他不愿出卖灵魂向国民党政府折腰,因此就搁置起来了。遗憾的是这部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在“文革”中变为灰烬,这是今天整理西北回族斗争史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1947年3月,张先生突患肝病百医无效而故去,终年70岁。先生的埋葬按伊斯兰教殡礼办理,但固原的汉族群众为了表达对张先生的悼念,要求抬上张先生的遗体,焚香戴孝游行,向固原城乡告别。汉族群众的心愿是很好的,但碍于教规不能如愿。为了表达汉族群众的心意,固原一万多回汉群众抬着先生的巨幅遗像游行哀悼,在游行队伍中,每个回汉男女均戴白孝,手持焚香挥而行。这样隆重的丧礼,在固原山城的历史上是没有的。时至今日,固原地区年老的回汉长者,对张先生当年热爱教育,兴办公益事业的好处仍赞诵不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