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中孚 |
释义 | 1 金代文学家张中孚,字信甫,其先自安定徙居张义堡。父达,仕宋至太师,封庆国公。中孚以父任补承节郎。宗翰围太原,其父战殁,中孚泣涕请迹父尸,乃独率部曲十余人入大军中,竟得其尸以还。累官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屡从吴玠、张浚以兵拒大军。浚走巴蜀,中孚权帅事。天会八年,睿宗以左副元帅次泾州,中孚率其将吏来降,睿宗以为镇洮军节度使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 (生卒年不详)金代文学家。字信甫,号长谷老人。 ◎ 生平世居安定(今甘肃宁县),后徙张义堡(今宁夏固原西南)。父张达仕宋至太师,封庆国公。宋徽宗朝,以父荫补承节郎。天会九年(1131)入金,为镇洮军节度使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诸路节制使。天德二年(1150),拜参知政事。贞元初,迁尚书左丞,封南阳郡王。三年(1155)以疾告老。移南京留守,进封崇王。年五十九卒。葬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王家台村西边的坡地上。 ◎ 相关文献与作品《金史》卷七九有传。词存《蓦山溪》一首,见《中州乐府》。况周颐谓其:「以清遒之笔,写慷慨之怀,冷烟残照,老马频嘶,何其情之一往而深也。昔人评诗有云:『刚健含婀娜。』余于此词亦云。」(《蕙风词话》卷三) ◎ 蓦山溪【蓦山溪】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 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 张中孚词作鉴赏张中孚,字信甫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被世士大夫讥讽。然而从词中我们可以觉察到作者对往事也不见得甘心情愿,字里行间也浸透一种辛酸。 ◎ 感慨人生词人在词中追述自己人生旅途,对一生一世的不如意也哀叹不已。少壮时节也曾挥刀立马,建功立业,绣帽貂裘,春风得意。可谁料想,时移事改,往日功名已成土,仿佛成了浮萍断梗任水吹浮,身不由己。“听楚语,厌蛮歌,”虽是轻歌曼舞,可谁知往昔不堪回首呢?流落异乡几十年,只在暮年白发回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令他牵肠挂肚,可此番回家情难言。老马虽识途,但故乡的惨淡,也让作者心怀不安。终南山色依旧在,可怜长安已换几朝臣。句词朴实,从一词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后半生的遗憾悔恨,以及充满对人事变化的复杂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 ◎ 作者用词用典功夫很深一句“萍梗落江湖”,又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而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递出多少隐情。“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借用白居易《长安道》中“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借用他人之词,说出自己的心情,真是“于我心戚戚焉。” 本词构思也十分巧妙,曲折多变,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而且作者笔锋刚健与阴柔并济,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故况周颐评曰:“以清遒之笔,写慷慨之怀。冷烟残照,老马频嘶,何其情之一往而深也。昔人评诗,有云刚健含婀娜,余于此词拟亦”(《蕙风词话》)。 ◎ 《金史》记载张中孚,字信甫,其先自安定徙居张义堡。父达,仕宋至太师,封庆国公。中孚以父任补承节郎。宗翰围太原,其父战殁,中孚泣涕请迹父尸,乃独率部曲十余人入大军中,竟得其尸以还。累官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屡从吴玠、张浚以兵拒大军。浚走巴蜀,中孚权帅事。天会八年,睿宗以左副元帅次泾州,中孚率其将吏来降,睿宗以为镇洮军节度使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 金史齐国建,以什一法括民田,籍丁壮为乡军。中孚以为泾原地瘠无良田,且保甲之法行之已习,今遽纷更,人必逃徙,只见其害,未见其利也。竟执不行。时齐政甚急,莫敢违,人为中孚惧,而中孚不之顾。未几齐国废,一路独免掊克之患。 金史天眷初,为陕西诸路节制使知京兆府,朝廷赐地江南,中孚遂入宋。宗弼再定河南、陕西,移文宋人,使归中孚。至汴,就除行台兵部尚书,迁除参知行台尚书省事。明年,拜参知政事。贞元元年,迁尚书左丞,封南阳郡王。三年,以疾告老,乃为济南尹,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宿王。移南京留守,又进封崇王。卒,年五十九,加赠邓王。 金史中孚天性孝友刚毅,与弟中彦居,未尝有间言。喜读书,颇能书翰。其御士卒严而有恩,西人尤畏爱之。葬之日,老稚扶柩流涕盖数万人,至为罢市,其得西人之望如此。正隆例封崇进、原国公。 2 抗联第三路军秘书长张中孚原名张凤岐,字乐然,号兴周。1911年2月19日出生于辽宁省开原县貂皮村。1931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1937年1月未,去黑龙江省富锦县,以教师身份秘密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末,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先后任东北抗日联合军独立师师部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军部秘书长、北满抗联总司令部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指挥部秘书长,兼任第9支队宣传科科长。1941年12月初去苏联境内抗联野营整训,任野营党委委员。 1942年8月30日,接受苏军和抗联教导旅的派遣,秘密潜回北满从事对日侦察和情报工作,不久在哈尔滨失踪,后经张中孚亲密战友冯仲云、于天放等证实,张中孚已经牺牲了,终年33岁。1957年追认为烈士,发给家属烈属证和抚恤金 。 3 教育家张中孚,名嘉谋,字中孚,晚年自号梅溪钓徒。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南南阳县白庄。祖籍直隶开州(今河南濮阳)。高祖父张瑛在乾隆时迁居南阳,至中孚先生已经五代,遂为南阳人。父张庆之是南阳绅士,因办慈善事而出名。母周氏,是同县兵部员外郎周于京的长女,知书明礼。中孚先生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中孚少年求学,受业于本县名师南荫堂先生,天资聪颖,学习努力。十七岁时,以南阳府学生员补了廪生。此间,他博览群书,立志著述。二十岁入宛南书院读书。他读书不局限于五经四书,写文章不为“应举制艺”所囿。对社会事理,他有自己的独见卓识。 为了开阔眼界,进一步深造,中孚先生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游学开封,入明道书院读书。由于他的学业识见,品德为人,深受明德书院山长黄曙轩先生的器重。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中孚先生粹科考试,中选拔贡。同年河南乡试,又中举人。由于他才华出众,科场连捷,当时社会名流争与之交。他与杞县蒋恢吾、固始万纯安、通许胡石青、巩县王搏沙、商丘井伟生、信阳刘邃真、南阳熊绍龙,合称中州八大名流。当时河南学政徐继孺非常赏识中孚先生的才华,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选派中孚先生任陕州三门书院主讲,第二年又任淅川丹江书院讲席。中孚均生在讲学中,“不姝姝于一家之说,而唯求其是。蔑汉宋门户龂龂之争,祛乾嘉诸儒之弊。其识力卓定,毅然不惑于向往。”“其于中西文化,兼收并储,取长补短,使出一冶。”这样,就使受业学子,对国学与西学,精神与物质,能够正确地对待,批判地接受。由于中孚先生的博学宏论,独见卓识,赢得了远近之士负笈来游。这时他虽然才二十多岁,而才华名望早已蜚声中州。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中孚先生由于声望日高,清政府乃委以内阁中书,出任河南学务公所议绅。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中孚先生当选河南省咨议局议员、副议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当选河南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副议长。民国二年,第一届国会成立,中孚先生当选为众议院议员。 民国六年,中孚先生赴广州,参加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国会非常会议”。拥护孙中山护法行动,推选孙中山为大元帅。 民国十六年,重修河南通志处成立,中孚先生任编修,主编《河南疆域志》。 民国十九年,任河南民族博物院院长。 民国二十六年,河南临时参议会成立,中孚先生被推为议员。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中孚先生因过度劳累,夜不能眠,项疽发作,医治无效,于八月五日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