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志公 |
释义 | 张志公,男,汉族,1965年12月生,本科学历,河南荥阳市人,1986年9月参加工作,曾长期在基层从事 政法工作。1982年09月——1986年09月,武汉大学新闻系学习。并在多家中央媒体实习工作过。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大众科技报担任主任、站长等职务。 个人履历1986年——1987年,留校待分配。 1988年——2001年,从事公安工作,并兼职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实习工作。 2001年——2006年,中国纵横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2006年——2008年,人民政协报河南记者站副站长。 2008年——2010年5月,大众科技报河南记者站负责人。 2010年6月辞去大众科技报河南职务,现自由撰稿人、多家媒体评论员。 精选博文张志公:也说赶时尚追潮流是种病引 一说流行的众生便齐哄哄地去追逐去模仿,惟恐秀的晚些便要被他人讥笑落伍似地; 网上出来一个芙蓉姐姐扭腰晃臀,夜半时分就有不丑的丑女们群起仿效…… 尚在热炒芙蓉姐姐,马上便出来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呲牙凤姐,一时间电视、网络到处充斥的都是这种扭曲变形的怪虫儿; 一个悟本堂的张悟本让全国绿豆价格暴涨,到处是喝绿豆汤想长寿的男男女女们; 都认为道长们个个仙风道骨,不料想出个满身肥肉方面大耳的李一道长,一时间搞得风生水起,假家伙跟真的似样! 看来盲目追逐时尚,紧跟潮流不是今日就有的毛病,古之丑女效颦那让人贻笑大方的故事,我们尚记否?今日的喝绿豆汤治百病虽折射看病贵看不起病这社会问题,也与前些年一早起床先找童子尿热喝的盲动如出一辙! 累了就休息、渴了就饮水、有病就求医 这才是正理儿 以后遇到神仙千万别搭理他! 更别说芙蓉姐姐张悟本之流…… 流行性感冒、禽流感很流行有谁愿去赶和追呢? 张志公:影响人生的金钱地位情感不过两张半废纸罢了 人生尘世间,有很多东西自觉不自觉地在影响着我们,金钱名誉地位情感…仔细想来不过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两张半纸究竟让你我受害多深?影响大家的功名利禄概括起来无外乎权钱色而已…把这些化为有形的东西不过都是废纸罢了…… 金钱、地位、情感, 不过是两张半纸而已? 日夜奔忙劳碌挣那仨核桃俩枣儿钱捞到手里,不过是带着铜臭能购物能消费的一张纸而已; 整天仰望星空再进一步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要过那人上人、管人的人的日子,从小官儿晃到更大的官位,其实也是皇帝以及妃子的擦屁股纸一张给你写上州官县令而已; 更可笑那让人神魂颠倒的事情,不过是两人各拿半张的纸片儿罢了!甚至连张纸片片儿都没有,却让人为伊销得人憔悴,严重者杀人…唉…?? 张志公叹曰:两张半纸片啊着实害尽人间饮食男女! 张志公:初论人生误入歧途之人生多歧路——慎行 2010年的夏天比往年过去的要晚些,熬啊熬,酷暑难耐的炎夏竟悄然离去,不觉间秋天翩然而至,因左膝关节上方莫名长出一个小小肿瘤,待把眼下燃眉之事处理后,不觉月余已到秋月之尾,躺在医院病床上,听窗外秋风阵阵,嗯嗖嗖凉意扑面而来,走到窗前看空中飘飞的落叶,别有一番从未有过的惬意,脑海中自然闪出落叶知秋之念,若有所失中不由得产生些许淡淡的感伤来…… 唉,寒暑易节,暑去秋来,四时变化如此轻灵快捷,容不得回头盘点,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就这样恍然而去…… 回身躺在病床,双目微闭,回想前些日,开车常走的北环大道,正开车行走中,突然觉得走错路似的,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 在川流不息拥堵不堪的马路中,又没有停车喘息思考的余地,不得不边走边思考:这条如此熟悉且今日如此陌生的道路,这条大道是否从分道线走错了? 抬头瞭望观察还是笔直如昨的大路! 左顾右看没有岔路之口! 刚想放慢车速仔细看看行进的路线是否有误,可在禁鸣的路段里,后面的车辆不停的鸣笛催促,稍一迟疑便隐约听到骂娘声,逼得你不得不随着滚滚车流,身不由己似拼命般糊涂前行…… 在谨慎行走中,走马观花看看大道两侧,不觉泛起迷糊:两侧有如此高大的楼房? 有如此靓丽的花卉广场? 那宽大的厂房是何时矗立在大道右侧的? 那霓虹闪烁的地方我从此行走数十年咋不知是何方呢? …………? 在这犹疑迷惑,却不敢也不能左右徘徊中走到熟悉的带有路标指示的分道口,不觉恍然大悟,原来没走错路,不仅长吁一口压抑之气:终于走过迷途,找到回归之路! 擦了一把头上因紧张而冒出的冷汗,方才觉得手脚亦是汗沁沁地,原来如此熟悉的道路,自以为迷失方向也竟会让我如此紧张呵! 查找原因,一直来都是只顾前行,从无心欣赏路边美景之故………… 在病房里回过神来,不禁想到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在官场、在商海在人生,我们不也是匆忙前行,无心赏景,自顾前行常忘人生归途吗? 是的, 没有误入歧途迷途知返者有惊无险; 误入歧途者有喜有悲结局自不一般; 想入歧途未入者有愁眉的也有笑脸; 咋恁复杂嘞?说书人按下暂且不表,下文自有交代。 ………… ………… ^^^^^^^ ****** 是的,经历了诸多次宦海沉浮、历经N次狂热后的我们,其经验、其教训、其劫后余生、苦尽甘来之个中滋味,唉,足以让我们乃至后人咀嚼品味一生! 我是个病人,尚且不到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他笔下的“狂人”病的那般严重,“他”从五千年厚重文化积淀中,从书本////字里行间缝隙中最后看到爬出的是带血的“吃人”二字,我这尚能驾车,意识还算清醒的“腿疾”之人,感受到误认为“误入”歧途的莫名紧张与不安,从中领悟到人生之路,诚如生活中俚语“天黑路滑,社会复杂”呵! 稍不留意便有误入歧途之虞,其严重后果嘛,呵呵,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也用两个字总结人生多歧路_——“慎行”^^ 人生路,停下脚步小憩片刻,悟一悟今生来世,想来,不无裨益。 借用“我不知道要到那里去,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这句话作为结束语。 哦,刚才那句话大概也许是纪伯伦所说,省得侵权哟。 看客若不反感,敬请关注本人拙作之再论人生误入歧途之悲剧; 因涉嫌尚且在位且谋其政的有名有姓的大小官吏商界精英,可能会引来诸多官员如坐针毡般不安,若有涉嫌诽谤侮辱甚至人身攻击之词语敬请海涵,必要时可致电本人予以修改,亦可找各大网站总监对其本人内容部分予以屏蔽,实在不行可拿起法律武器自卫! 相信官老爷们是精通此道的!尽可联手对本人予以割喉,但谢绝使用暴力,更反感假借黑道之手对本人拍板砖打闷棍!尤其厌烦假为朋友义气插朋友身体两肋之刀,背地阴笑的卑鄙龌龊小人! 相信政法机关、**机构不是自家所开诊所想给谁打几针就几针,想说谁神经的就说他(她)是精神病可以立马关进门诊后院的疯人院里! 别忘了许多东西属于中国公民的!不是自家后院小菜园里的西红柿、豆角想咋摘就咋摘,想咋就咋地…… 嘿嘿…… 三论人生误入歧途之喜剧 有喜有悲可读可看,看后定大有所悟,悟不悟自与本人无关,嘿嘿,您老人家要砸俺呢? 那您就……相信张无本呗: 从今天开始,若能喝一万两千天绿豆水,肯定会象“无本”堂主——张无本先生所言:您最低活到一百岁!! …… …… 待续 记者站名录河南报刊网记者站名录 记者站名称 办公地址 姓名 职务 电话 今日信息报河南记者站 郑州市金水东路2号 胡震杰 站长 68828036 人民政协报河南记者站 郑州市经五路66号 宋健 站长 6573621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站 郑州市丰产路81号附1号 辛如记 中国经济导报河南记者站 郑州花园路50号发改委培训中心 潘热新 站长 65510300 人民日报河南分社 郑州市金水区玉凤路 罗会文 站长 65951669 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 省委北院520室 刘先琴 站长 65902657 法制日报河南记者站 郑州经四路8号 邓红阳 站长 65909209 …… …… 评价他是一名富有正义感的记者,为公平正义而呐喊;他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贫穷的农村,对饥饿、动荡与不安的岁月,至今记忆尤深;他为了生存糊口与发展,铲过土、装卸过货车、贩过菜、掂过泥兜、挣过苦力小工钱,深知民众疾苦;他曾体校挥拍练习乒乓球数年、校排球队是骨干、习过武、练过拳,身强体健,爱好广泛;他曾长期在基层从事公安工作,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他在诸家媒体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迄今已发表各类新闻作品近千万字,秉道义、良知,敢于仗义执言,勇为正义而呐喊!可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其铮铮铁骨不乏柔情。 人生价值张志公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来,一身浩然正气,所发表数各类新闻作品近千万字,秉道义、良知,敢于仗义直言,勇他为正义而呐喊!张志公记者从不把个人的安危和得失放在心上,考虑更多的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多少年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张志公在仗义直言,勇为正义而呐喊报道的征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此时此刻,他还在走自己为正义而呐喊的道路,路在脚下延伸…… 记者由来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Journalist或Reporter);记者属于职业的一种。采访,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称为记者。16世纪,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急需了解商品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及有关交通、政治、军事等情况,于是有些人就以采集和出售政治和宗教消息、商业行情、航船行期等新闻为专门职业,成为早期的新闻记者。 语言学家张志公 一、人物生平 张志公(1918-1997),河北省南皮县人,1918年11月生于北京。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1937年考入中央大学工学院,一年后转读外语系,攻读英语、法语和外国文学。1940年辍学,在中学任英文教员。后转入金陵大学外语系,1945年毕业,留校任教。1946年开始自学俄语,并研究普通语言学和汉语。1948年应聘到海南大学外语系任副教授,并代理系主任,先后讲授英语、欧美名著选读和语言学概论等课程。1950年从海南赴香港,在华侨大学教授翻译学。1950年10月,应邀由香港赴北京任开明书店编辑,分管外语、汉语的编写工作。次年负责编辑《语文学习》月刊。1953年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继续主编《语文学习》,仍然主持外语和汉语的编辑工作。1954年,经中央批准,中国教育部确定中学语文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委托吕叔湘和张志公主持编写汉语教材。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设成立汉语编辑室,张志公调入出版社,并首任汉语编辑室主任,《语文学习》也从中国青年出版社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张志公继续任主编。从1954年起,兼任《中国语文》编委,一直到1960年。1962年改任外语编辑室主任,主持编写初高中英语教材和俄语教材。1950年到1964年,先后受聘在政务院(国务院前身)业余学校、共青团中央业余学校、北京教师进修学院、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等多处开设讲座,讲授汉语语法修辞。"文革"期间曾上"五七干校",研究、编辑及教学等工作均被迫停止。1977年"文革"结束后,参加全国统编教材工作会议,重新参与编写教材。1981年起,先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国家教委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同时,他还在许多政府部门担任学术职务。曾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及其所属正音委员会、正词法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他是很多学术团体的发起人、组织人之一,并担任多种学术顾问。先后担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北京外语学会会长,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顾问,叶圣陶研究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顾问,香港《中英语文教学》《普通话》及普通话研习社顾问,香港中文教育学会顾问,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校外考试委员,英国《大语言学》顾问等。从50年代起,张志公在负责汉语及外语教材编写工作的同时,还长期坚持参与教学。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处任教,并到全国各地讲学,足迹遍及西藏、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他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曾为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开设课程,并兼任几所高等院校的名誉教授。他还应聘到美国的明德大学、日本的日中学院、香港大学等校讲学,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张志公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1951年就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曾先后任民进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中央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民进中央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他依靠组织,深入社会,积极参政议政,尤其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远见卓识的议案。 张志公几十年来一直重视研究工作,从50年代起就活跃在语言学界和语文教育界,在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语文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研究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开创性。他的著述曾结集为《张志公文集》(五卷本),1991年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文集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和"全国优秀教学用书奖"。 二、成就及荣誉 一、多年来,张志公始终致力于汉语语法的研究,在汉语的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志公曾经先后两次主持制订汉语教学语法,阐述了教学语法的一些基本理论,促进了全国范围内教学语法的普及,为教学语法的建立和更新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54年到1956年,中学试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教学汉语,语法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自马建忠引进西方语法,汉语语法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体系,所用术语也有很大分歧。这种情况给学习语法的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当时的语言学界,理论语法专著百花齐放,语法体系众说纷纭,而教学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能够被大家公认的、易教易学、学了管用的系统。为此,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语言学界和广大教师的支持下,张志公开始主持草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工作。当时确定了两个原则:一、尽可能地使这个系统能把几十年来我国语法学者的成就融汇起来; 二、尽可能地使这个系统的内容(从立论到术语)是一般人,特别是中学的语文教师比较熟悉的。根据上述原则,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和试教,最后草拟成《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于1956年7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语言学家语法座谈会上得到一致认可,作为编写中学《汉语》教科书的依据。《暂拟系统》制订期间,他亲自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试教,及时了解教材的试用情况。王力先生评论这个语法系统时说:“与其说暂拟语法系统仅仅是融汇了各家的成就,不如说它建立了一个新的体系。”(《关于暂拟的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问题》《语文学习》1957年11期)为了介绍和阐述《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张志公于1956年主编了《语法和语法教学》论文集,由二十多位语法学家分工撰写,供中学汉语教师参考。在这个基础上,又主编了全国中学使用的《汉语》教科书(1—6册)。后来,分科试验停止,他又主持将《汉语》课本改写为《汉语知识》,供教师和一般读者参考,成为教学语法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在香港、日本、东南亚各地都有广泛的影响;日本香坂顺一1962年所著的《现代中国语文法》,主要是依据《汉语知识》写成的。从1956年到1981年,《暂拟系统》不仅是中小学语法教学的依据,不少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以及社会上的一般语法著作也大多采用这个系统。由于受到读者的欢迎,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再版了这本书。随着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法学界对教学语法也作了许多新的探讨,对《暂拟系统》提出了许多修改建议。为了吸收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完善教学语法系统,受教育部的委托,张志公再次主持新教学语法体系的制订工作。1981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法学家、语法工作者、优秀中学教师汇聚一堂,共同商讨制订新的教学语法的原则和方案,最后形成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系统提要》一经公布,立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省市举办讲习班,讲解和研究教学语法新体系;许多学者、老师撰文阐述这一系统,形成了学习、研究、使用的热潮。与此同时,张志公还多次撰文,阐述教学语法的性质、目的、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从理论上对教学语法进行总结和概括。1997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收集了他在教学语法方面的主要著作和论文。从50年代到80年代,张志公两次成功地主持了教学语法系统的制订,可以说,他是建立我国教学语法系统的名副其实的奠基者。 与创立教学语法相联系,张志公对汉语的理论语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理论语法,他始终强调要重视实用,要从实用出发研究语法,让人们学了能够管用。《汉语语法常识》《语法学习讲话》可以为这方面的代表。《汉语语法常识》,195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出版。该书兼采众家之说,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语法学专著。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强调按照语法功能来划分词类,认为“划分词类的依据是语法上的特点”。(二)对词的分类做了一些新的处理,首先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然后再分为十一个小类。这是比较新的研究成果,后来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就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三)认为词与词的组合有两种方式——词序和虚词,组合成三种关系——主谓、联合和偏正(包括修饰、补充和动宾)。(四)在句法方面也有新的创造,并首先提出了存现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概念。(五)将词法和句法交叉讲解,如先简单介绍语法体系,然后讲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接着讲由这三类词构成谓语的判断句、准判断句等,再讲几类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再讲句子成分的扩充和变化,等等,便于学习者比较容易地了解语法,学会运用。《汉语语法常识》由于吸收了各家之长,又融会贯通而自成体系,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语法著作之一。1955年,香坂顺一将该书翻译为《中国文法基础》,在日本的汉语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语法学习讲话》,1962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通俗而又颇具新意的语法著作。该书从学习者的方便和汉语的特点出发,尝试着构拟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法体系。作者先讲“词的组织,句子”,讲到由此产生的四种关系:前边的限制后边的,前边的支配后边的,后边的说明前边的,前边的和后边的联合起来。一开始就讲句子的组织和使用,直接展示了汉语组合的最基本的特点。接着讲各种词的使用,讲复句的种种情况,讲复杂的长句,等等,贴近实用,且富于创造性。这本书体现出来的几个编写原则对于现在的语言教学是富有启发性的:把重点放在应用上,讲最基本的东西,多从逻辑关系上着眼,联系说话和写作中的修辞表达以及语气、情态等。 此外,研究理论语法,张志公很早就注意到汉语语法与西方语法的不同,多次呼吁要摆脱西方语法的束缚,建立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法。这在《汉语语法常识》和《语法学习讲话》中就有所透露,到了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编《现代汉语》以及以后的研究,这种倾向性就更加明显。 《现代汉语》(上、中、下),张志公主编,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中册讲的是汉语语法。这一部分,作者进一步试图构拟出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法,同时也融入了他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全书一共有三章。第一章概述,简述语法体系,其中语素分为虚和实,短语分为三合和多合,讲解非主谓句和句群等,都富有新意。第二章组合,围绕汉语的特点集中讲语序、关联、搭配、扩展和变换,这是从语法形式和结构入手讲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以及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第三章表达,集中讲肯定、否定,存现、消失,时间、空间,程度、范围,语气情态,等等,这是从一些重要的语法意义入手讲表达这些语法意义所需要的语法形式和结构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对汉语句法进行语义分析。这样安排,兼顾结构和语义,不仅注意到汉语的特点,而且能够学以致用,是教学语法内容的一种新尝试。 张志公还写了不少论文阐述他的语法观点,如《一般的、特殊的、个别的》《可能的和必要的》《关于汉语句法研究的几点意见》《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关于汉语语法体系分歧问题》《关于建立新的教学语法体系的问题》《汉语语汇中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词的相互关系》《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语言规范和“约定俗成”》《汉语词类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汉语语法再研究》等。其中有些论文对于语法研究和学习都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 张志公在汉语修辞学以及汉语的其他领域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修辞学的研究上,张志公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比较科学的现代修辞学体系,给修辞下了一个比较科学、精确的定义,明确提出修辞的三性,等等。《修辞概要》《现代汉语》下册可以代表作者的主要观点。 《修辞概要》,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现代口语和现代白话作品中的修辞现象为研究对象,是一部纯粹的现代白话修辞学著作。该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了修辞学以讲辞格为主的局限,一头同语法联系起来,讲用词、造句中的修辞现象,讲语序和语气等,一头延伸到篇章结构和语体风格,极大地扩展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全书共四章,包括用词、造句、修饰、篇章和风格。这一内容和结构上的安排,可以说,开创了现代修辞学的先河,在当时和以后的修辞研究中都有较为深广的影响。 《现代汉语》下册(汉语修辞),一共五章。第一章概论,第二章词和句,第三章段和篇,第四章文体、风格,第五章比喻及其他。该书明确提出“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运用语言要求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并提出了修辞的三性:民族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这是一部多有创意的修辞学著作。 张志公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撰写“汉语修辞”专条。他把自己对修辞特点的理解,对修辞三性的认识,都写进了这一专条。 在汉语的其他领域,张志公也阐述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他对语言学的地位、语言的性质、语言研究的实用性等问题都有过研究。他在早期教授普通语言学课程时,曾从边缘学科的角度探讨语言的起源问题,在当时以至以后的许多年内都是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他强调语汇的重要性,重视语汇的研究,将语素分为实素和虚素,提倡对语义进行静态的和动态的双向研究等,都具有开创性。 四 张志公多年从事汉语文教材和外语教材的编写工作。他一贯认为,编写教材必须有学术研究作基础,没有学术基础不可能编好教材。因此,他身体力行,几十年来对语文教育作了大量的研究,从传统到现代,从汉语文到外国语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张志公研究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有前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是收集传统语文教育的资料并从传统语文教育中探求一些经验。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196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该书为传统语文教育勾勒出四大步骤:集中识字——进一步的识字教育——读写基础训练——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并总结出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是:集中识字,识字、写字分别进行,重视句的训练——属对,强调多读多写。这一研究成果,对当时的语文教学起了积极作用。该书书末附的《蒙学书目稿》,是作者对蒙学和蒙书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第二阶段,1977到1990年前后,主要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再认识,通过重新审视,探求语文教学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语文教改之路。作者先后发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再认识》《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汉语文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文章,总结出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和四大弊端。三大经验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的体系;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四大弊端是:忽视语言实际;忽视应用实际;忽视语文知识教学;忽视文学教育。这一研究,对为现代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第三阶段,1990年前后,作者又一次深入传统语文教育,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的基础上,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教材,写成《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教材为中心,有述有论,并附有大量的书影,是作者对传统语文教育研究的又一重大贡献。 研究传统语文教育,总结经验,指出弊端,目的是为了现在,改革现在的语文教育。因此,在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基础上,张志公集中精力研究现代的语文教育,提出了系统改革语文教学的设想,并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现代化。作者在这一方面写了大量论文,收集成几种文集:《漫谈语文教学》(1963年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教学论集》(1978年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1987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志公文集》第三卷(1991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 在语文教育方面,张志公的主要贡献是:(一)呼吁语文教学科学化,“所谓科学化,就是搞清楚语文教学规律,按规律办事”。他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学需要大大提高效率》《谈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等文章中,多次陈述自己有关科学化的主张,并在识字教学、语言教学、文学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方面作了科学的探索。(二)高举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大旗,提出语文教学应该与现代化建设接轨。现代化包括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内容的现代化,语文教学方法现代化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等。他认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普通话,敏捷准确高效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等等,都是现代化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三)提出幼儿、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一条龙”整体改革设想。他在《关于改革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一文,提出了他的整体改革设想的一个粗线条的轮廓。这个设想的基本思路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不仅重视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强调能力的养成,体现了汉语文的规律语文的工具性。(四)“精要,好懂,有用”,语文教学的六字箴言。“精要,好懂,有用”是张志公提出的语文知识教学总原则,自1977年首次写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后,一直延续到现在,被戏称为张志公“六字箴言”,对搞好语文知识教学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张志公在小学识字教学、文言文教学、文学教育、大学语言教育、兄弟民族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都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的观点。 许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显著。症结究竟在哪里?这是张志公从事语文教育工作以后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他多次尝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1981年以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开设的“汉语辞章学”课程。1986年,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他的有关辞章学的论述结集出版,名为《汉语辞章学论集》(1996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明确提出汉语辞章学是一门桥梁性学科,是语言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同听说读写的语言应用之间的桥梁性学科。这是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这门新学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桥梁把理论和应用这两端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文革”以后,张志公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外语教材的编写和审查工作,因此,在外语教育方面也提出了许多精道的见解。早在1952年,他就出版了《怎样学习俄语》一书。1962到1966年,他主编了一套中学的《英语》教材和《俄语》教材。此外还写了不少有关外语教学的文章,如《中学外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试谈外语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加强外语教学的研究工作》等。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收集在《张志公文集》第五卷中。 张志公去世后,生前已经安排好的《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原题《张志公语文近作》,因去世,改为现名,表示与他的五卷本文集相衔接)和 《张志公自选集》先后在语文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集外集》收集的是《文集》出版之后,张志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和讲话,其中有他最关心的话题——关于语言规范化,有对问题的新探索——汉语辞章学和语法的再研究,也有对老问题——语文教学的进一步研究,等等。《张志公自选集》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要收的是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著和论文,下册主要是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 三、社会评价 50年代以来,张志公在语言学和语文教育领域进行了辛勤的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他重视实用和普及,注意知识的继承和革新,他尊重前人,学习今人,博采众长,他平等待人,提倡学术民主等,历来为学术界所称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