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震寰
释义

人物简介

张震寰(1915-1994),福建省闽侯县人。1935年在北京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徐州战地服务团副团长、中共苏皖特委宣传部部长,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三师(后编入第四师)第9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淮北反“扫荡”战斗、山子头战役和恢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西进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9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炮兵团团长兼政委、二纵5师政委,参加了宿北、鲁南、孟良崮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教育科科长、教务处副处长、处长,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参加了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等试验,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一线指挥所指挥。参加了“银河”亿次计算机研制的组织领导工作。当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

关于张震寰籍贯问题的说明

由于张震寰是在学生时代从北京参加革命,因此,相关资料都认为他是北京人,福建有关部门也未将他列入闽籍将军的行列。但在张震寰将军的网上纪念馆中,明确他为福建闽侯人。鉴于这类纪念馆大都是逝者家属所立,其结论应该具有权威性。

人物传略

张震寰同志祖籍福建省闽侯县,1915年10月21日生于北京。1936年9月参加革命,1938年5月入党,1939年1月入伍,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是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31年“九一八”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正在中学读书的张震寰同志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35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后,参与了进步刊物《现实月报》和北大新文学研究会的创办工作。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6年9月,他投笔从戎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即“民先”),任北平总队秘书长。

1937年8月,张震寰同志受党的派遣先从北平到达武汉,组织平津流亡同学会和“民先”武汉队部,后在河南开封革命刊物《抗日早报》社工作,积极参予组织学生运动,支援抗日军队,开展地下斗争,继而又到河南大学游击训练班任总队长,在国民党第十五军干部训练班任中队长、指导员等职务。1938年初,受“民先”派遣,前往江苏徐州组织“民先”华东队部,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到国民党第五十一军战地服务团任副团长,在极端复杂的斗争中开展党的工作。同年10月,任苏皖特委宣传部长。1939年,又先后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政治部主任、党委委员、苏皖边区党委委员。1940年9月,任八路军五纵队三支队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1月,任新四军四师九旅政治部代主任。1945年3月任该旅政治部主任,后兼任该旅二十六团政委。在八年抗战中,他坚决贯彻党的政策,执行上级指示,努力做好部队的军事和思想教育工作,使九旅这支由许多抗日游击队组成的新部队,迅速成长为一支坚强的主力部队,圆满完成了开辟和恢复皖东北、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各项战斗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张震寰同志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炮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48年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政治委员。他先后率部参加过淮北朝阳集、宿北、讨伐郝鹏举、莱芜、孟良崮、胶河、益林等许多重大战役。在战斗中,他亲临前线、身先士卒、英勇果敢、沉着指挥,圆满地完成了历次战斗任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震寰同志率领由华东区部分高、中级干部组成的华东片学员队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留院工作后任科长、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在这一时期,他从事党的高、中级干部理论教育工作,为培养我党高、中级干部,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央党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

1957年至1965年,张震寰同志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秘书长兼任国防工业办公室五局局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委党委常委等职。50年代末他积极参与新中国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开创工作,为组建国防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试验基地,为建设我国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64年,张震寰同志作为首次核试验委员会成员兼试验部部长,参与组织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工作。1965年,作为第二次核试验委员会成员,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文革”期间,在国防科技事业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张震寰同志与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带领广大国防科技人员坚守在国防科研第一线,参与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1967年6月,按照中央军委的决定,作为我国首次氢弹空爆试验现场指挥主要成员,负责这次氢弹试验的组织工作。他坚持在现场考察,解决试验中的各种难题,保证了首次氢弹空爆试验的圆满成功,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68年后,张震寰同志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离开工作岗位。

1975年,张震寰同志恢复工作后,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排除“四人帮”干扰,坚决执行国防科技战线要整顿的指示,为迅速扭转局面,促进科研、生产、试验尽快走上正常轨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争取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他参与组织领导了远洋测量船队的组建和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

? 1977年,张震寰同志组织论证并向中央提出了研制亿次巨型计算机的报告。同年11月经党中央批准后,由他全面负责组织和指挥亿次机的研制工作。经过6个春秋,亿次计算机于1982年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计算机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巨型机的国家之一。张震寰同志为我国电子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82年8月,张震寰同志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国防科工委党委书记,主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要武器装备系统、项目及武器战术技术论证工作。他努力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有关发展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战略,紧紧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结合我国国情,在决策咨询过程中,充分发挥专家群体的作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论证,提出许多重要建议。他为加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作为国家科委副主任的于光远和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主席团执行主席李昌联合发表《李昌、于光远在科学院召开的科学报告会上批评所谓“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和宣传》的讲话,内容被发表在1982年2月25日《人民日报》上,受到人体特异功能的支持者张震寰、钱学森等人的批评。

张震寰同志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关心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敏锐地注视着新学科、边缘学科的进展,以极大曲热情支持对人类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离休后,他投入到人体科学研究和气功现象研究之中。他是中国人体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张震寰同志在其近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忠贞不渝。在受林彪、“四人帮”迫害的日子里,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忠心耿耿,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保持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革命气节。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集体,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对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他对工作一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名利,尽职尽责,不怕艰难,埋头苦干,做到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活到老、学到老,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涉猎广泛,知识渊博。他平易近人,关心部属,密切联系群众。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专家,是广大科技人员的知心朋友。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特别是他对新兴的科学领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探索、知难而进,表现了大无畏的求知精神和科学态度。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他一贯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从不搞特殊,对子女要求严格。

1994年3月23日,这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国防科技战线上的优秀领导者,创建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事业的先驱者,因心脏病复发,经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他生前留下遗嘱:后事从简,遗体供医学研究。他将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到了终生。他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