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云责 |
释义 | 人物简介张云责,原名张清岱,吉林省榆树县福安乡柴家村柴家林子屯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少年时期的张云责,曾就读于榆树种榆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宣统三年(1911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此间,他阅读了许多进步著作和期刊,对其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他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1915年,他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吉林,与同学李光汉等进步人士,于吉林迎恩门(今临江门)北官运胡创办了吉林私立毓文中学,张云责任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 为了宣传进步思想,1919年春,他同李光汉创办了进步刊物《春鸟秋虫》,揭露反动当局的腐败,唤醒民众救国。他在该刊的发刊词中写道:“世界潮流,声浪波动,激人耳鼓,亦犹春鸟之声、秋虫之鸣也。”1921年,张云责又同徐玉诺等人创办了《吻爽》文学月刊,成为当时吉林新文学的园地。 《大东日报》于1921年在长春创刊,张云责应聘担任了《大东日报》社长。社址在今天的六马路,是一张私人办的报纸。他以这张报纸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发表政治评论文章。先后撰写并发表了《列宁之死》、《论出列宁专刊》等文章,公开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给予高度的赞扬。他在文章中大胆而明确地写道:“列宁之为人,其思想、其丰功及一生之历史,无微末不与世界人类有较大关系,绝非一乡之善士、一国之伟人所可等量齐观。”然后,他以满腔热忱在文章中高呼:“盖其生为真生,故其死为真死。”由于常刊登一些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军阀罪行及其它一些进步文章,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1928年,张云责投笔从军,为张学良办《益世报》,做张学良的秘书。后来,石友三投靠张学良,经张学良派遣,去石家庄任石友三第十三军司令部秘书长,并主编了军事月刊《军光》。1931年,石友三见日军侵略东北大局已定,遂卖国求荣,暗地反对张学良的抗日行动,滋生了篡军的野心。一次,石友三想借张学良阅兵之机杀害张学良,张云责对石友三的伎俩深恶痛绝,极为愤慨,便立即报告了张学良,使张学良免于遇难。但张云责却被石友三活埋于石家庄。遇难时年仅41岁。 《毓文》周刊20世纪初,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吉林省涌现出一批新文化和新思想以及具有初步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倡导、热心传播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他们活跃在吉林、长春和哈尔滨等地。其中,吉林毓文中学教导主任、国文教员张云责就是一位佼佼者。在这里,张云责和同学、同乡、好友李光汉共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倾向革命、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师生队伍。 1915年,张云责毕业回到家乡吉林毓文中学任教。 在此期间,他和李大钊取得联系,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五四”运动期间,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新文化,1919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日那天,张云责和进步师生创办了《毓文》周刊。在发刊词中提出三项宗旨,即“扶导社会”、“研究真理”和“向外界报告情况”。所谓“扶导社会”,就是为了不当亡国奴,大家要有进取心,周刊愿做扶导社会的一种利器。关于研究真理,周刊说,真理这东西是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我们必须在现实生活中研究新事物,发现新真理,解决新问题。周刊号召大家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冲破封建思想禁锢。《毓文》周刊在“五四”运动中的吉林省吹响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号角。 在当时,很多人都知道吉林毓文中学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有“张三和李四”两员大将,张三即张云责,李四指李光汉。《毓文》周刊的革命锋芒令当时的省长大为恼怒,要查封《毓文》周刊,把办刊人驱逐出吉林省。张云责经过多方疏通关系,个人承担责任,接受罚款,才保住了《毓文》周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