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坝散村
释义

村情概况

该村委会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勐往乡,地处勐往乡西南边,距勐往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60公里。东邻糯东村委会,南邻勐阿乡,西邻澜沧县,北邻勐往村委会。辖一社 、二社、三社、下新寨等9个村民小组。

全村国土面积4.55平方公里,海拔1,210米,年平均气温20.50℃,年降水量1,400.00毫米,适合种植 茶叶、甘蔗、水稻等农作物。

自然资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124.40亩(其中:田1,245.40 亩,地2,879.00亩),人均耕地1.89亩,主要种植茶叶、甘蔗、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1,923.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54.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2亩,主要种植桃李、芭蕉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775.00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56户通自来水,有45户饮用井水,有4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9%)。有501户通电,有20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9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40.12%和79.4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5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6户(分别占总数的51.09%和9.18%)。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8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8.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4辆,拖拉机364辆,摩托车384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69.00亩,有效灌溉率为16.22%。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9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20户;全村有8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有9个自然村已通路;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2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8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9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61万元,占总收入的66.05%;畜牧业收入53万元,占总收入的7.5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000头,肉牛35头,肉羊40头);林业收入26万元,占总收入的3.72%;第二、三产业收入39万元,占总收入的5.59%;工资性收入12.60万元,占总收入的1.8%。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2.6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38人(占劳动力的16.31%),在省内务工238人。

人口卫生

截止2008年底,该村有农户501户,有乡村人口2263人,其中男性1116人,女性1147人。其中农业人口2249人,劳动力1459人。该村以哈尼族为主(是哈尼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981人,拉祜族512人,其他民族770人。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994人,参合率88.67%;享受低保234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7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 18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3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825.00平方米,拥有教师8人,在校学生269人,距离勐往乡中学18.00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69人,其中小学生157人,中学生112人。

该村无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业余文娱宣传队。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2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6,572.2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8.00 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0.52万元,有固定资产56.45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 ,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计划生育宣传和账务公开等。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6个,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7人,少数民族党员29人,其中男党员44人、女党员23人。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9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3个,共有团员12人。

人文地理

民族简介

坝散村委会共有9个自然村,乡村人口2305人,农户数506户,男性1125人,女性1180人,汉族658人,少数民族11647人,其中哈尼族1012人,拉祜族256人,主要以哈尼族为主哈尼族有自已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过去一直没有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习俗

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等等。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较低。以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为主。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带耳环、耳坠和大手钢。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婚俗

哈尼族十分重视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常为农闲时举行。

食俗

哈尼族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等。哈尼族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 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鲜茶,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典型食品: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宗教文化

信仰原始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和祖先。主持全寨的宗教活动的人是世袭的。“贝马”是对男性主持巫师的称谓,负责念经驱鬼、送魂等活动;“尼马”男女都有,负责占卦、治病等。

节庆

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六月节。每年1月1日到3日是哈尼族的嘎汤帕节, 到时举行各种活动如打秋,跳等。

新农村建设

2009年该村委会四组村民小组列入新农村建设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本村委会是个典型的山区村委会,种植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总体偏低,特困户、特困村仍然存在,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没有文化娱乐设施,没有公共休闲活动场所,村容村貌不够整洁,农户庭院环境卫生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东干沟没有修建,造成农田用水困难,影响农作物产量。村级道路为土路,晴通雨阻,给运输农产品造成许多不便。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茶叶种植,保持和巩固好甘蔗产业,发展并培养壮大以大牲畜为主的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到了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899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21: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