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益三 |
释义 | 1 版画家(1921,8—)张益三,浙江黄岩人。擅长版画。1944年参加全国木刻函授班学习木刻,1946年进苏州美专学习西画,同年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历任中学、师范、师专教员,浙江台州师范专科学校讲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江畔》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有《群绿》、《晚泊》、《澄江两岸》等。1991年获“鲁迅版画奖”。出版有《张一山版画》。 2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烈士◎ 简介张益三(1905年6月—1938年9月) 字友斋,夏津县夏津镇塔坡村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读书,受“五·四”运动影响,追求进步。1922年7月,考入济南一中。1926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1月,利用寒假回乡之机,同在济南读书回乡的刘君雅建立了共青团夏津县支部,在农民中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夏津县忠信寨党支部。利用国共两党合作的形势,向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组织成立农民协会,抗粮抗捐,矛头指向反动军阀、土豪劣绅,并秘密筹备组织农民暴动,引起军阀反动政府和国民党右派的恐惧与反扑。忠信寨党支部书记刘君雅和珠泉屯党支部发起人李思孝多次在他家召开秘密会议,研究对敌斗争策略。1928年,国民党右派公开分裂国共合作,残酷镇压共产党人,他与李思孝到泰安国民党省部斗争,被扣押入狱,倍受摧残而不屈。1930年7月,经进步人士营救出狱。出狱之后,夏津党组织已被敌人破坏,他同党组织无法接通关系,遂回济南复读高中。后考入国立北平(北京)大学读书,仍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 壮烈牺牲“七·七”事变后,受党组织委派,随平津流亡学生回到家乡,动员组织民众抗日。在中共鲁西北特委的领导下,与共产党员杨真建立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夏津武装工作团,任副团长兼秘书长,在夏津城西一带组织民众参加武装抗战。1938年9月,在乡下活动途中,与侵占武城的日军骑兵遭遇,遂骑自行车撤至王堂村附近坟地,被日军追赶包围,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3 原山西省革委会常委、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人物简介张益三 (1915~1994),陕西省宝鸡县人。 1937年10月参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四期学员区队长,晋察冀抗大二分校第一大队四队政治指导员,抗大七分校二大队五队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警卫营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警卫团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十六旅六十七团政治委员,第二十三师六十八团政治委员,第一三四师四○一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教导大队政治委员,速成中学政治委员,炮兵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政治学院学员,军委炮兵师政治委员,山西省军区军事法院院长,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67年3月7日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常委。 1982年2月离职休养,副军职待遇。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 先进事迹一九五0年的三月,边塞古城银川市,还是冰雪初融,乍暖还寒的季节,但部队党委为了坚决执行上级交给的三大任务,便命令部队广泛出动,帮助地方搞好修建唐徕渠的工作。师党委对此十分重视。领导上决定部队除了少数留在家中坚持工作的以外,其余全部开赴生产第一线。师政治部主任张益三同志在抗日战争中挂过彩,左臂残废,但他身残志不残。在修建唐徕渠时,他身先士卒,带头苦干,虽累得满头大汗,仍奋战不已,使广大指战员深受感动,都纷纷提出,要以实际行动向张主任学习,在生产建设中立新功。 以后随着部队建军、生产、剿匪等项工作的开展,各条战线上相继涌现出大批的英雄模范。如师直教导二队的爱兵模范五班班长臧允富同志,五八四团的学习模范李彦民同志,在新区执行民族政策的先进集体——五八五团八连等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为了因势利导、表扬先进、推动工作,师党委决定在五月间召开工学代表大会。地点在银川公园的礼堂内举行,各单位的一百多位英模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由张益三主任做了部队执行三大任务的总结报告,杨银声政委讲了话,号召各级党委支部要注意培养典型,表彰英模把小旗帜变成大旗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