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兴亮 |
释义 | 张兴亮: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4月生于陕西省绥德县。 学习简历1992年、1995年和2000年在西北大学地质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95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2003年破格从讲师晋升为教授。教育部资助德国格廷根大学访问学者、德国洪堡学者,美国联邦政府资助Smithsonian Institution博士后、访问学者。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投票委员兼第三阶工作组组长,德国Springer出版社地球生物学百科全书编委,陕西省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学术职务。 获奖情况2001年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 2006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 2007年获第六届陕西青年科技奖并被评选为第十八届“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 208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学术成就发现多个寒武纪软躯体化石新产地,为揭示寒武纪大爆发和后生动物门类起源与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窗口”,较全面地总结了华南寒武纪Burgess Shale型生物群的时空分布规律,并阐述了这类生物群在时代上的演替关系。提出节肢动物双分叉附肢起源新方案和节肢动物始祖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寒武纪节肢动物的多样性,系统研究节肢动物11属14种(3新属5新种)的演化、发育、系统关系和生活方式等。Naraoiids类节肢动物分布跨越了两个三叶虫古地理大区,可能与新元古代超大陆的分裂有关,进而提出其起源于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假说。前寒武纪宏观化石研究取得重要新认识:金县生物群代表前寒武纪一类新的宏观化石,埃迪卡拉纪化石Dickinsonia被重新解释为两辐射对称动物。参与地球上最早的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工作,将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向前推进了数千万年。在国外出版专注一部,研究论文50余篇,被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他引480余次。主编“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