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树政 |
释义 | 张树政,1922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束鹿县,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张树政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省束鹿县 出生日期:1922年10月22日 职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员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履历及经历1942—1945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理学士 1945—1946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助教 1946—1948 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助教 1948—1949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助教 1950—1954 重工业部综合工业实验所技师 1954—1957 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助理研究员 1958—现在 历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酶学研究室副主任等职 1991—现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现在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 主要研究工作6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用纸电泳、酶谱和生长谱法分析比较了当时在酒精工业界有争议的不同种曲霉淀粉酶系的组成,确定了黑曲霉的优越性。60年代阐明了白地霉的戊糖代谢途径,发现白地霉中有甘露醇,查明了其合成途径。发现并纯化了NAP-甘露醇脱氢酶。 70年代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新技术。在红曲霉糖化酶的研究中,首次得到该酶的结晶,并发现该酶的不同分子型存在构象差异,证明是糖基化程度不同引起的(现称为糖型)。 80年代从事多种糖苷酶的应用和基础研究。如细菌(-淀粉酶高产菌株活力在国际上当时领先,果胶酶的应用,右旋糖酐酶已证明有防龋效果,产麦芽四糖的淀粉酶有工业化前景。首次发现了有严格底物专一性的(-D-岩藻糖苷酶,由嗜热菌纯化了5种酶。 90年代在国内大力倡导糖生物学和糖工程前沿计划,并建立了糖工程实验室 。 在国外工作情况1978年9月 赴日本参加第五届国际食品科技大会,作分组会报告及会 后参观京都大学等20多个单位。 1981年5月 赴日本贤岛参加第六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作大会邀请报告及分组会主席,并参观10多个单位。 1982年6月 微生物学访问团三人赴匈牙利访问。 1983年9月 应日本东大学周一教授邀请访日;赴美参加第七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任顾问委员会委员及分组会主席。 1987年10月 赴美参加第九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任分组会主席。 1988年11月 受中科院和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访问讲学;并参加了全美生化分子生物学学会和细胞生物学会的联合年会。 1990年5月 赴意大利参加国际嗜热菌会议。 1991年9月 赴美参加第十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 1993年9月 赴法国参加第十二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会后参观几个大学。 1993年9月 赴丹麦访问,参观了几个大学和Novo公司。 社会兼职1959-1978 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承担“微生物生理”与“生化实验技术”教学。 1979-1986 北师大、北农大、中科院研究生院承担蛋白质化学、生化技术及微生物代谢调节等教学。 1961-1992 历任“微生物学报”常务编委、副主编、主编及顾问。 1981-1995 美国“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iotechnology"杂志编委,1995年后 任顾问。 1984-现在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 1984-1989 “生物化学杂志”副主编。 1984-现在 “生物工程学报”编委。 1986-1990 中科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委员。 1985-1988 生物物理所分子酶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7-现在 吉林大学酶工程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获奖情况1978年获得中科院重大成果奖,获奖项目为“白地霉代谢及有关酶的研究”与“微生物酶制剂的研究及应用”。 1984年获得中科院重大成果一等奖,获奖项目为“(-淀粉酶菌种选育及其酶制剂”。 1985年获得中科院重大成果二等奖,获奖项目为“固定化酶载体-微孔玻璃的制备及在酶工程中的应用”。 1986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为“红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的研究”。 1990年获得国家体委全国运动营养银奖,获奖项目为“力源低聚糖运动饮料”。 主要论文目录1,张树政、方一澄:霉菌淀粉酶的纸上电泳分离及鉴定,科学通报,10: 304,1957 2,张树政、黎高翔、王惠莲:白地霉的戊糖代谢 (木糖代谢的初步变化途径,生物化学与生物理学报,2(4):237-247,1963 3,Zhang shu-zheng , Li-kao-xiang: Identification of D-mannitol in Geotrichum candidum Link and the mechanism of its formation, Scientia sinica(中国科学),13(4):621-630,1964 4,酶结构与功能组:红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的研究,(提纯结晶及性 质,微生物学报,16(3): 200-205,1976 5,杨寿钧、戈苏国、张树政:红曲霉葡萄糖淀粉酶色氨酸残基的修饰 与酶活力的关系,微生物 学报,22(2):132-138,1982 6,何秉旺、郭尧君、姜兆元、张树政:高活力(-淀粉酶菌种的选育和发酵 条件的研究,微生物学报,23(1):75-83,1983 7,戈苏国、杨寿钧、张树政、王维通:红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糖肽结合方式 的研究,微生物学报,23(3):265-269,1983 8,杨寿钧、戈苏国、张树政、张爱乐:红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的构象的研究,中 国科学(B集),11:1000-10005,1983 9,Yang shu jun , Ge su guo, Zeng Yu cheng and Zhang shu zheng: Inactivation of (-Glucosidase by the active site directed inhibitior,conduritol B epoxide,Biochem、Biophys、Acta, 828:236-240, 1985 10,Yang shou jun and shu-zheng Zhang,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lucosidase from an Extreme Thermophile, Thermus thermophilus HB8. Ann. N. Y. Acad. Sci, Vol. 524, pp210-212, 1988 11,Zhang shu zheng , Yang shou jun and Yan zi zheng : Studies on the thermostable enzymes from thermophiles,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Enzyme Engineering, Dec. 22-25,1990, Wuxi,China,plenary 2-1(特邀报告) 12,Yu cheng Zeng , Yu-Teh Li Ya jun Gu and Shu zheng Zhang :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trictly Specific (-D-Fucosidase from Aspergillus phoenicis 298 (1) :226-230 1992 13,金城、杨寿钧、张树政:嗜热脂肪芽胞杆菌HY-69耐热中性蛋白酶的性质 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6(4):357-363 ,1994 14,金城、刘宏迪、杨寿钧、张树政:耐热DNA聚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生物工程学报,11(3):239-244,1995 15,朱静、周健、严自正、梁改芹、张树政:产碱菌麦芽四糖淀粉酶的化学修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7(3):299-303 ,1995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