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祁斌
释义

个人履历

张祁斌,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少将军衔。

人物生平

张祁斌,1953年11月生,河北深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教授、少将军衔。曾任营长、团长,炮兵第8师参谋长、师长,2001年12月任陆军第26军副军长(2003年7月-12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参谋长),2010年5月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200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个人其它信息

大炮,被称为“战争之神”。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发挥其难以替代的作用,但如何使传统的大炮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这一直是压在张祁斌头上一块沉重的磨盘。 从一名只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士兵,到炮兵指挥学院硕士生兼职导师和教授,这位济南军区某炮兵师师长跨越了近30年。但紧要的几步,是在90年代实现的。准确地说,是海湾战争的炮火,使他顿生醍醐灌顶之感。 黑幕捂不住的“火眼金睛” 90年代初,战功显赫的炮兵师官兵经过艰苦攻关,使昼间快速反应能力步入全军先进行列——从发现目标到炮弹出膛时间缩短到1分钟以内。 然而时任师参谋长的张祁斌心头的压力却愈加沉重,海湾战争的炮声使他听到了军事高技术的尖啸,外军军事演习的录相片使张祁斌强烈地感受到现代战争的残酷。他醒悟到,夜战仍然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把自己带领的这支炮兵部队放到全球军事舞台上来重新审视,他忽然觉得,在未来夜战中自己不再是仰天长啸的骄子,倒像是蒙上眼睛的“雄狮”。 怎样才能重振“战争之神”雄风?张祁斌寝食不安。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加大部队建设科技含量,在训练改革时将雷达、声测仪、方向盘、夜视仪4种侦察器材与快反系统接口联网,立足现有装备闯夜幕,射天狼。 追踪前沿理论,翻阅科技书籍,走访现代化企业集团,登门请教专家教授,张祁斌和攻关小组一起反复论证、试验,采取嫁接、移植、机械组合等手段,运用光电编码、数模转换等技术,终于使4种侦察器材与快反系统实现了“对接”。在茫茫暗夜里各类打击目标“一触电”,10几秒内炮阵地上即可显示准确数据,就连普通的“双观交会”这一传统侦察手段,作业速度也由数分钟缩短到以秒计。而且,这几种侦察手段适应性强,既能单独使用,又有互为补充,风雨雷电挡不住。张祁斌和他的战友们亲手翻过了现代战场单向透明、敌能见我我不能见敌的历史,“战争之神”终于有了“火眼金睛”。 训练改革的需要,牵引着张祁斌向科技之海的深处展臂。他的学习方法是“三个一点”,即“提高效率省一点,休息时间挤一点,减少应酬腾一点”。他先后学习了《新技术革命》、《高科技与现代化》、《高技术条件下作战指挥》等30多本书,用5年时间补习高中文化后,又学习了大学理工科的课程,先后两进军事院校,在职参加了3所军地高等学院的函授学习,获大学专科、本科多个文凭,他还被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兼职教授。 几年来,张祁斌直接参与和组织了30多项训练改革与技术革新,其中2项获国家专利,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获军区革新成果奖。张祁斌和炮兵师多年呕心沥血换来成果,终于有了接受检阅、施展神威的舞台。1994年6月,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鲁中古战场,尊尊战神直指苍穹。观察所里,操纵各式观测器材的侦察兵像是有着特异功能的夜鹰,发光发声散热运动和无尖无声静止不动的各类目标都难逃“火眼金睛”。射击开始,瞬间火光撕破夜幕,目标区内爆烟乍起。中央军委首长和炮兵专家感叹道:未来夜战场,仍有我半壁江山! 科技强军 人才为本 几年前,张祁斌提出投资上百万元用于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大胆设想。在一次战区陆海空三军训练协作会议上,海空军微机互联、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水平既让他大开眼界,又使他心急如火,他联想到师里近百台微机绝大部分当打字机用,功能发挥不足10%的状况,深感高科技成果潜力巨大,用途广泛。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这些问题上,谋篇要有全局意识,建设要有系统思想,否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失职。张祁斌利用一个多月时间,查阅网络技术资料,研究诺威尔局域网原理,形成了建立作战、训练、管理“三系统”的整体思路。 “三系统”的建设在红红火火的气氛中上马了。半年之后,师与各团的计算机联结起来,互相之间开通了微机网、传真网和开闭路电视网,全师自动化网络建设初具规模。接着,他们马不停蹄,开始了网络建设的“二期工程”,新增微机200多台,达到了师团首长人人有微机,师机关室室有微机,团机关股股有微机,基层连连有微机。与此同时,他们开发了27个功能模块,设计了98个应用软件,使全师数百个业务工作门类在局域网上运行。如今,步入炮兵师作战室,随时可以调阅部队战备、训练情况;在各团首长的办公室,不时看到师里发来的电子邮件;连队俱乐部里,基层官兵可以享用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张祁斌谋篇布局的乐章中,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一个高亢的音符。张祁斌当过7年营长,10年团长,部队建设的实践使他认识到了人才的可贵,对新时期军事战备方针的学习理解,使他更加明白“人才是科技强军之本”的道理。近年来,他和师党委“一班人”在培养人才上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把56名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官兵送到军地院校和科研单位学习深造;分批次举办高科技知识和开发运用自动化器材培训班;拨出20万元专款鼓励官兵参加函授学习;对师团机关干部进行“新四会”强化训练。目前,炮兵师初步形成了解军事科技发展趋势、带领大家攻关的组织型人才群体,通晓本行业务、解决训练改革难题的攻关型人才群体,熟练操作指挥自动化器材的应用型人才群体。三种人才群体各显神通,成为炮兵师走科技强军之路的坚实基础。 在张祁斌培养人才的履历中,留下了串串佳话。团长蔡俊不会忘记,在他那本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烫金证书里,倾注了张师长多少心血;已经走上科长岗位的娄纯泗不会忘记,在他当参谋的5年时间里,张师长送他3进院校深造;副科长铁军更不会忘记,在他获奖的篇篇论文和《从模拟化到数字化——走向21世纪的军队指挥》专著中,蕴含着张师长的苦心和智慧。 就在张祁斌培养人才举措引来不绝赞誉之时,他又洞开了新的思维之窗:未来战争说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摒弃那种应急式、救火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起就要着手做好21世纪储备人才的工作,那怕眼前用不上,也要一抓到底。基于这种认识,炮兵师“学用高科技骨干培训班”正式挂牌。如今,已经有50多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军官,在这里经过了半年多的加钢淬火,成为科技强军实践的“酵母和种子”。 着眼制高点 才能占领制高点 占领未来战争制高点,只有忠诚和勇敢是远远不够的。决胜现代战场的关键在于科技,血的教训一再昭告我们。 十几封求教信从张祁斌手中发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一个精干的论证小组成立,拿出了可行性论证报告,随后开始购置配备各类器材,革新改造相关装备。 追踪世界军事发展的前沿,使张祁斌视野大开、“胃口”大增,他恨不得把风云际会的星球上所有的现代军事和科技信息都为我所用。报刊成了他观察前沿的窗口;北京、上海、深圳、济南等地学者专家,成了他感知现代科技发展变化的信息源地;每月通读两本新书搭起他攀高望远的“天梯”。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如今的张祁斌堪称一位精本专业,通多学科的复合型军事指挥员,他不仅对全师的武器装备做到了会使用、能操作、懂原理,对外军炮兵的技战术指标和作战手段心中有数,而且对定向能武器、精确制导技术、隐形材料、航空航天技术、西方战区导弹防御系统、21世纪计算机发展运用前景等相关军事科技知识做了深入研究,在张祁斌的带领下,一个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在炮兵师愈来愈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