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派 |
释义 | 1 京剧青衣流派张派是京剧艺术大师、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创立的京剧青衣流派。张派是继四大名旦之后,现代京剧旦行中最有影响,流播最广的流派。张派艺术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风靡一时,多为中青年女演员所刻意模仿,门徒甚众,几与梅、程诸派声势相抵。 中文名:张派 剧种:京剧 创始人:张君秋 行当:青衣 特点:刚健委婉、俏丽清新 代表剧目:《状元媒》、《望江亭》等 ◎ 简要介绍张君秋14岁从李凌枫学戏曲,专攻青衣。初与雷喜福合作,以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 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初演即取得成功。之后又拜王瑶卿为师,并受教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张君秋丽质天成,扮戏有雍容华贵之气,嗓音清脆嘹亮,饱满圆润。在演唱上吸取了梅兰芳的“甜”,程砚秋的“婉”,尚小云的“坚”,荀慧生的“绵”,合四大家之长而一,形成了张君秋所独具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演唱风格。其歌喉之佳,名列“四小名旦”之冠。 张派的唱腔体系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初具规模,70年代定型、称派。是张君秋以王派(王瑶卿)的唱腔为基础,糅合梅(兰芳)、尚(小云)两派的唱腔,兼收黄桂秋、程砚秋等诸家之长,加以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而来。其中亦留有长期与张君秋同台合作的生行演员谭富英一些唱法的痕迹。 ◎ 艺术特色张派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唱法上灵活多变;一是创制新强。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调节气息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变化,高、低、轻、重,各类声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华丽与端庄,在典雅中见深沉,所谓涵腔唱法。无论在唱法上、创新腔上,他都遵循着从人物出发,为抒发角色感情的需要这一原则。如《望江亭》中的“南梆子”唱段:“我只说杨衙内又来搅乱,却原来竟是个翩翩的少年。”他在声音的控制上,旋律的变化上,都是紧紧地为表达谭记儿此此时此刻心情—惊喜交加以及对白士中的爱慕之情这一内容的。因此,张君秋的演唱又具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特点。是“四小名旦”中艺术生涯最长,成就最显著者。 张君秋嗓音条件极好,甜脆、润、圆,音域宽广,高低自如,功底深厚。张君秋的唱腔,早中期刚健清新,柔俏多姿,晚期更由醇美中显示出华丽、舒展。他尤其注意通过唱腔来刻画人物,表达感情,不同人物的唱腔各具性格,如:同为皇族成员,遭遇不同,《状元媒》中柴郡主端庄活泼,绝不同于《赵氏孤儿》中的庄姬之庄严凝重;同属大家闺秀,环境各异,《诗文会》中车静芳的飒爽流丽又有别于《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婉顺典雅。在同一剧中则根据人物心情、地位的变化做出不同的设计,如《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前部凄婉而后部流畅,等等,均能体现张派因人设计唱腔的特点。 板式方面较前人有较大的突破,如对二六板、南梆子等传统板式的重新组合,在散板中带有浓重的吟诵色彩的创造等,都使唱腔新颖、优美。唱法上,晚年减少了高音区的行腔,在中音区增加了跌宕、险峭的旋律,节奏也趋向自由和自如,充分显示了张君秋驾驭声、腔的功力。 念白继承了王(瑶卿)的刚、脆爽,并发展了梅派的甜、柔、传神、动听,尤以京白为最有特色。因张派形成于张君秋的中年时期,故不以武功、身段为主要表演手段。 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 ◎ 代表剧目张君秋常与合作的演员有孟小冬、王又宸、谭富英、马连良。1947年与马连良、俞振飞在香港演出数年,1951年返京,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组成北京京剧团,曾合作演出了《龙凤呈祥》、《秦香莲》、《赵氏孤儿》、《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等。 张派特有的剧目多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如《怜香伴》、《望江亭》、《西厢记》、《状元媒》、《诗文会》、《珍妃》、《秋瑾传》等,均富个人特色。另有一批具张派风格的传统剧目(包括整理、加工的传统剧目),如《秦香莲》、《赵氏孤儿》、《祭塔》、《苏武牧羊》、《龙凤呈祥》、《二堂舍子》、《春秋配》、《四郎探母》、《玉堂春》等,则多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 张派的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打渔杀家》、《审头刺汤》、《四进士》、《三娘教子》、《苏武牧羊》、《春秋配》、《诗文会》、《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赵氏孤儿》、《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珍妃》、《秋瑾》、《芦荡火种》等。 张君秋剧照图册 ◎ 流派传承张派传人遍及全国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吴吟秋、薛亚萍、李炳淑、杨春霞、张静琳、杨淑蕊、王婉华、张学敏、王蓉蓉、董翠娜、赵秀君、雷英等。 2 越剧老生流派张派是由张桂凤创立的越剧老生流派。张桂凤是越剧历史上著名的“十姐妹”之一,为越剧老生行当的成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数代越剧演员担任配角,被誉为“越剧老生泰斗”。 中文名:张派 剧种:越剧 创始人:张桂凤 行当:老生 特点:刚健质朴,苍劲持重,富于感情 ◎ 简要介绍张桂凤15岁时入嵊县招龙桥科班学戏,拜袁曾灿为师,工老生,兼习花脸等。1941年到上海,在东安越艺社任头肩老生,拜绍剧名演员筱芳锦为师,学会了《二堂放子》、《斩经堂》等绍剧,因而她的唱腔受绍剧影响较深,逐年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老生唱腔。 张桂凤的戏路宽,善于创造富有特点的唱腔来刻划不同的人物个性,有“性格演员”之称。 她善于根据人物感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曲调、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凄凉辽宫月》中道宗猜疑皇后时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涛”这段弦下腔,以尺调式、正调式、北调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组成,旋律丰富,节奏多变,唱腔深沉、粗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运腔又十分细腻。 ◎ 艺术特色张桂凤十分注重创造人物性格,唱腔因人而异,因情而变,丰富而不拘一格。她的曲调,旋律讲究顿挫,演唱刚健质朴,苍劲持重,富于感情。具体可概括为以为三个主要特点: (1)特有的老生腔落调与小腔规范。张桂凤唱腔的落调比较稳健、苍劲、朴实而富有男性气概。她的小腔常常由相邻三音列构成,通过装饰性的旋法形成节奏上的前紧后松。在越剧老生中,她的常用特征音调最为观众所熟悉,并且被广泛使用。 (2)曲调及润腔受绍剧的影响较多。张桂凤从小喜欢看绍剧,还拜师学过几处戏。她的重要代表作《二堂放子》,就大量吸收了绍剧高亢激昂的因素,把刘彦昌的感情表达得饱满酣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在《凄凉辽宫月》中,当道宗练兵归来看到迎候的皇后时的一段唱,也借用绍剧的“平阳调”加以重新组合,表现道宗这个特殊人物的不凡气度和当时的特定情感。 (3)演唱上常常使用顿挫来强化感情,突出语音。张桂凤的唱腔讲究唱词的表情,常常随着雨势的需要,适当运用大跳音程,形成旋律演唱上老生特有的顿挫风格。 张桂凤的戏路宽,在表演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注重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例如在越剧《祥林嫂》中,她一人饰两角,一个是卫癞子,是典型的浙江流民的形象;另一个是吴妈,她仅用一句台词,就把人物精神麻木的形象表现得入木三分。 在唱腔上,她较多地吸收了绍剧高亢的音调和棱角分明的润腔方法,使唱腔激昂奔放、富有力度,从而增强了男性气质。她组织唱腔的能力也很强,能根据人物的感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曲调、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 同时,她还善于根据塑造不同行当、不同个性人物的需要,采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乐素材。 张桂凤组织唱腔的能力很强,能根据人物感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曲调、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凄凉辽宫月》第六场中道宗猜疑皇后时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涛”这段“弦下腔”,以尺调式、正调式、北调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组成,旋律丰富,节奏多变,唱腔深沉、粗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运腔又十分细腻。《李娃传》中的“训子”吸收了绍剧的音调,充分表现出人物激愤的情绪。 张桂凤创腔时善于根据塑造不同行当、不同个性的人物的需要,采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乐素材。《凄凉辽宫月》中道宗唱的“眼前丽人赛观音”这段唱,根据这位骠悍人物的特点和具体情境,吸收借鉴了绍剧的“平阳调”因素;《祥林嫂》中卫癞子的“东南西北全走遍”这段唱,根据人物不务正业、四处游晃的特点,继承运用了越剧早期的“平板”唱腔。这样做既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又使唱腔富有地方色彩。 ◎ 代表剧目在上海越剧院期间的艺术生涯中,张桂凤积累了很多代表剧目,包括《金山战鼓》、《西厢记》、《李娃传》、《凄凉辽宫月》等。张桂凤擅演剧目众多,从帝王将相到无赖地痞,她塑造了诸多角色。除了老生行当,对丑角、老旦也多有涉猎,为越剧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 《梁祝》中的祝公远、《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九斤姑娘》中的石二佬、《李娃传》中的郑北海、《祥林嫂》中的卫癞子,还有《西厢记》中的崔夫人、《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桃李梅》中的知县夫人、《打金枝》中的唐皇等,都是她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 ◎ 流派传承张桂凤的学生众多,包括王金萍、章海灵、费禄姣、乐彩珍、张国华、张承好、吴群等。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浙江小百花的董柯娣。 3 越剧旦角流派张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张云霞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张云霞幼年曾学京剧,后改演越剧,她在继承袁派兼蓄傅派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张派艺术。张云霞表演戏路开阔,专长花旦,兼擅青衣、武旦。张派唱腔清丽委婉、韵味深长。 中文名:张派 剧种:越剧 创始人:张云霞 行当:旦角 特点:曲调细腻婉转,音色柔和甜润 ◎ 简要介绍张云霞童年时曾学习京剧余派须生戏,1946年加入雪声剧团后,受袁派艺术熏陶,初期模仿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张云霞在艺术上开始成熟,戏路开阔,专长花旦 ,兼擅青衣 、刀马旦。注重从生活出发,体验角色性格,表演深入细腻,能够在同类型的角色和相仿的戏剧情境中,做到同中求异塑造人物个性。其演唱用真假嗓结合发声,唱腔从袁派脱胎而出,兼蓄傅派,并从兄弟艺术中吸取养料,具有清丽委婉、华彩多姿的特色,有张派之称。 ◎ 艺术特色张云霞的唱腔在委婉细腻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声结合,开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达二个八度,而且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张云霞的唱腔在委婉细腻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声结合,开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达二个八度,而且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张云霞的唱腔旋律性强,起伏较大,小腔丰富,变化灵活,擅用多种装饰音加以润腔,以婉转柔和、华丽多姿的风格独树一帜,尤其是演唱“尺调腔·慢板”更具特色。如代表作《貂蝉拜月》中“独对明月诉衷情”一段唱,是内心独白式的“尺调腔”,在前面的“散板”表现出层层上扬进入高音区时特有的旋法特点,以抒发人物忧国忧民的激荡心情;后面转入“慢板”叙述,随着人物了人物的焦虑和愁闷。这与袁派《西厢记·琴心》的焚香祷告的唱腔有情绪的发展,力度逐渐加强,结尾处“诉衷情”的甩腔音调大幅度高低起伏,展示明显区别。 在《黛诺》中,为了塑造黛诺的形象,唱腔中融进了景颇族民歌的因素。老画家刘海粟曾用“讲究美化,追求美化”八个字概括张派唱腔特点,是很准确的。 张云霞在表演和唱腔中非常注重刻划人物不同的个性,比如在《游龙飞凤》她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她们是面貌相像而性格迥异的年轻女性,一个是官宦小姐范楚楚,爱慕虚荣,李代桃僵。一个是农村少女刘菁菁,不贪图荣华富贵,不畏惧权势;区别非常鲜明。 张云霞的唱腔中行腔变化丰富,真假音结合运用自如,吐字清晰,在《李翠英告状》中诉状一段唱,她根据人物感情的发展,用“尺调腔·慢清板”、“慢中板”、“中板”、“急快板”等不同速度的板式,生动细致地表达了人物感情的层次。如自然流畅,真假声衔接不露痕迹;尤其是最后段落从较快的“中板”转入急遽的“急快板”,这种板式的速度之快在越剧中少见,但张云霞凭着极强的吐字基本功,做到字正腔圆,快而不乱。这段唱也成为代表张派特色的典型唱段。 张云霞擅演花旦,也擅演青衣、刀马旦、闺门旦,对同一行当的不同人物,她根据各自的性格赋予不同的音乐形象。如《李翠英告状》中李翠英的唱腔音调爽朗流畅,强调其性格泼辣的一面;《春草闯堂》中春草的唱腔则多运用婉转圆滑的小腔以表现其活泼俏皮的性格。 ◎ 代表剧目张派的代表作为《李翠英》、《春草》、《貂蝉》。张云霞在《辕门斩女》、《孟丽君》、《碧玉簪》、《秦香莲》等剧中,亦有上佳表演,都有唱段被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发行。《貂蝉拜月》的唱腔尤其受到行内赞赏。 ◎ 流派传承张派传人有薛桂珍、袁小云、何赛飞、杨学梅、吴国兰、舒雪芳、洪倩等。 20世纪80年代,何赛飞曾是越剧舞台上的红角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朵金花”之一。但是后来何赛飞成为影视明星,离开越剧舞台已经多年,张派传人已寥寥无几,在青年演员中更是极少有学唱张派的。张派的唱腔华丽,演唱时真假声结合,难度相当高,加上原来张派艺术的“娘家”、原来张云霞任团长的上海卢湾越剧团已不复存在,张派艺术日渐式微。 4 豫剧旦角流派张派是“台湾豫剧皇太后”张岫云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张岫云继承了豫剧的传统演唱和表演艺术,并大量学习了京剧的表演艺术,以精湛的表演技艺红遍台湾全岛,对豫剧在台湾的发展贡献巨大。 中文名:张派 剧种:豫剧 创始人:张岫云 行当:旦角 特点:扮相俊美、表演细腻、能文能武 代表剧目:《秦雪梅》、《桃花庵》等 ◎ 简要介绍张岫云艺名“万里云”,幼年曾受教于豫剧名旦“玻璃脆”,一年后入“万家班”学艺,之后又曾拜豫剧名家杨金玉门下学艺,工青衣、闺门旦。 还曾拜师于豫剧名小生“筱火鞭”。因其拜师多,学的行当、剧目多,因此在她16岁后演出于豫东及界首等地时就以能文能武有了较大影响。张岫云于1949年到越南,1953年赴台,先后在越南参加了军中康乐组织新生剧团、中州剧团。到台湾后,以其为首成立了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开豫剧入台之先河。飞马豫剧队成立后初次公演就轰动了台湾。张岫云也从此在台湾一举成名。被誉为“台湾豫剧皇太后”。 ◎ 形成发展张派艺术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四个阶段: 一、从张岫云1936年正式拜著名乾旦高保太为师下海从艺算起,到她1949年离开大陆逃抵越南富国岛这十三年间,是其学艺、出道、锋芒初试的艺术积累时期。这期间,先有蜚声豫东、豫北的名老艺人,雅号"玻璃翠"高保太师傅为其启蒙,继得豫剧名家杨金玉、马双枝夫妇的亲传,后又遇一代名生,人称"筱火鞭"的王金玉师傅将花旦的绝活倾囊相授,此时的她,一人便兼得三位大师级的艺术风水的浸染。此后,又先后与王秀兰、宋淑云、汤兰香、史彩云、姚淑芳、王松山、桑自修、桑建修等豫剧名流同台献艺,使其艺术眼界大开,练就了一身绝技。在开封、郑州、洛阳、界首等地区锋芒小试,便声名雀噪,誉满中州。 二、1949年至1953年,张岫云在异域创立"中州豫剧团",于台湾组建"飞马豫剧队",这四、五年间,是其创业、拓荒阶段。这一时期,除艺术方面,还显示了她的组织能力和领袖风采,为其在台湾创立艺术流派奠定了基础。 三、从1954年至1968年(即她因故第一次离开"飞马"前后),时年富力强,春秋鼎盛,已经能戏百馀出,而且其艺术足迹遍及全宝岛,培养了众多热爱张派艺术的观众,与在台的另一位名宿、豫西调的代表人物毛兰花形成南(高雄)北(台中)对峙局面,各树艺帜。 四、再加上1959年至1966年间,张岫云又培养出以王海玲、刘海燕等为首,号称"飞马五凤"的一大批张派艺术继承者,至此,一个艺术流派形成的几大要素均以具备,张派艺术已初具规模。在此以后的时间,由于张岫云不懈的努力,技艺日精,声誉日隆,其艺术风格和特色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和成熟,其声誉已跨越国界,被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和美华艺术协会推认为世界级的舞台表演艺术大师。特别是她在1993年首次返回故乡——河南郑州,为残疾人义演,其杰出的表演得到豫剧故乡的专家、学者和一些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公认,"张派艺术"的称谓首次见诸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及大大陆的报端。同时又有一大批大陆的豫剧名家如牛淑贤、王希玲,以及王清芬等纷纷拜在张派门下,做了入室弟子,张派艺术的名份更加确立,它与大陆的另两大门派——陈派(素真)和常派(香玉)成鼎立之势,并列为豫剧旦行艺术的第三座高峰。 ◎ 艺术特色张岫云继承了豫剧传统演唱和表演艺术之外,并大量学习了京剧的表演艺术。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她就十分留意学习京剧的表演艺术,到台湾后,在与许多京剧艺术家的交往中,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使其表演较之20世纪40年代的豫剧来说已“雅化”了许多。丰富、提高了豫剧的表演技巧。 张岫云融合了前辈们的特色、苦心研究其它剧种的唱腔 ,经过细心整理后创出别致的声腔、身段作表而重新塑造角色性格,丰富了表演内涵。她的扮相俊美、表演细腻、能文能武,开创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 代表剧目张派代表剧目非常多,如《杨金花夺印》、《秦香莲》、《平辽东》、《秦雪梅》、《桃花庵》、《鸳鸯盟》、《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天门阵》、《刀劈杨藩》、《阴阳河》、《洛阳桥》等。 ◎ 流派传承“飞马”豫剧队从成立之初,独具慧眼的张岫云就从培养新演员着手,边演出边扩展阵容,先后接收了不少京剧和河北梆子演员,并于1958年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其中成才者甚多,尤其是1952年出生的王海玲,天资聪颖过人,秉赋甚高,主工花旦、刀马旦,兼演老旦、帅旦、青衣,一招一式过目不忘,一腔一韵过耳入心,14岁便因主演《花木兰》而崭露头角。王海玲扮相俊美,天赋佳喉,演唱细腻蕴藉,准确传神,咬字清晰流畅,如珠落玉盘;表演袅娜生姿,媚态百生,并逐渐形成了清丽委婉、含蓄内敛、落落大方的艺术风格,成为继张岫云之后的又一位“台湾豫剧皇后”。 王海玲17岁获得台湾第十届“戏曲表演”奖章,是台湾历年里最年轻的获奖者;1991年年底,王海玲获纽约纽约美华艺术协会“亚洲最杰出艺人奖”;1998年王海玲获台湾“第六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的传统戏曲奖;2000年9月王海玲获台湾第四届戏剧类的国家文艺奖。 王海玲之外,台湾豫剧界的后起之秀还有刘海艳、刘海霞、李海雯、李美丽、潘海英、潘海芬、任海春、邓海莲、管海奴、曹海亭等,可谓是群星灿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