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门三才子 |
释义 | 清代诗人崔旭、梅成栋、姚元之三人,皆出自张船山门下,师承张船山门下,得到张的教育与提携,在清代文学史上各有成就,人称“张门三才子”。张船山(1764-1814),名问陶,字仲冶,四川遂宁人,清代大诗人、乾嘉诗坛泰斗、大书画家和诗学理论家。 中文名:张门三才子 主要成员:崔旭、梅成栋、姚元之 时期:清代 师傅:张船山 基本情况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嘉庆五年(1800)、六年(1801)两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四年(1809)充会试同考官,故其门生极多,得人最甚。船山天才踔厉,名动鸡林,重视教育,喜欢交往,关心朋友,笃于友情,许多弟子都受其指点、鼓励、延誉与诱掖,后在其各自领域中成为杰出之才。门生们对恩师船山亦热爱有加,念念不忘,成为知交。船山诗风,亦通过其门生而影响了整整一代京津诗坛。胡传淮《张门三才子探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有助于张门三才子研究。 三才子简介著名诗人崔旭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人。崔氏为庆云望族,历代为官。崔旭之祖崔机,康熙武举,官江淮领运都司;其父崔大本,诸生;弟崔旸,举人,官甘肃安化知县。 崔旭性颖悟,自少好学,尢喜诗歌。嘉庆五年庚申(1800)八月,张船山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取中崔旭、梅成栋、姚元之等人,为张所赏拔。船山极赏识崔旭,以王渔洋门下崔不雕(黄叶)相比,一时传为佳话。 崔旭《念堂诗话》卷一云:“庚申乡试,旭出张船山夫子房。辛酉春闱前,以诗谒见,展阅数首,遂纳于怀,喜曰:‘吾又得一诗友。’题赠二律,云‘直胜崔黄叶’,书卷首曰:‘此老船之崔不雕也。’传示同好吴谷人(锡麒)、赵味辛(怀玉)、戴金溪(敦元)、王熙甫(宁)诸先生各有题赠。后命旭题《船山诗草》,有云‘呼我崔黄叶’,即谓此也。”王士祯《渔洋诗话》:“太仓崔华不雕,工诗画,尝有句云:‘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余目为崔黄叶。”崔华,字不雕,江苏太仓人。 嘉庆六年辛酉(1801)春,张船山作《题门人崔晓林旭诗》二首(载《船山诗草》卷十六),题注:“庆云人,庚申分校所得士。”诗云:“直胜崔黄叶,清严数首诗。岩居知我早,珊网得君迟。关说无王础,怜才此项斯。谋生同不易,相对叹移时。”“谁赏氃 氋,鹤,林栖久耐寒。魁梧真面目,朴雅旧衣冠。孤抱轻华士,清言接古欢。成连弦指妙,东望海云宽。”赞许崔旭诗“清严”,胜过崔黄叶。 在船山教诲下,崔旭学益进,诗益富。诗风更沉雄隽永,富有生活气息。船山在《雨后与崔生旭论诗即次其旅怀一首元韵》(载《船山诗草》卷十六)云:“金仙说法意云何?诗到真空悟境多。忏我浮名毋绮语,爱君饥走尚清歌。虚堂静比舟藏壑,俗客纷如虎渡河。风雨打窗相对久,关情难忘旧烟蓑。”船山高度评价崔旭的现实主义诗风,“爱君饥走尚清歌”。正如符葆森《国朝正雅集》谓崔旭诗所云:“一主于严,思深而律细,无嚣凌洿夸之习。”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中说:“念堂为诗深得师传。” 崔旭在《念堂诗话》中,记录了恩师船山对他的教育。云:“张船山夫子尝书旭诗卷云:‘诗境已稳成极矣,此后惟须炼识,识见一高,则笔墨羽化,才是真通人。’船山夫子,或目为才子,为狂士,乃有识之才子、狂士也。忠孝之节、兄弟之情、朋友之谊,见诸篇什,有目共睹。于朝贵无献媚贡谀之言,于同列无含讥带讪之语。下至能诗之奴,卖饼之叟,久侍之老仆,工书之小吏,无不一往情深,其识量为何如?”(载《念堂诗话》卷三)。又云:“《船山诗草》初出,里中未见。余戊午乡试,为何兰士夫子所荐,与春民熙綪孝廉论世好,从借读焉。见赠和诸诗下详注旭姓氏里居,旭有句云:‘删诗留我在,详注惜人微。’此刻盖吾师手定也,展诵之下,所感实深。”(载《念堂诗话》卷一)。又云:“船山师《论诗绝句》云:‘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饤饾古人书。’又:‘子规声与鹧鸪声,好鸟鸣春尚有情。何苦颟顸书数语,不加笺注不分明。’盖指覃溪(翁方纲)而言。又:‘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其宗旨如此。”(载《念堂诗话》卷一)。又云:“船山师《宝鸡县题壁》诗十八首,一时盛传天下。高家堰开有《淮阴题壁》十八首,末云:‘题诗敢拟张公子,聊志飞鸿指爪痕。’指船山言也。中云:‘破格用人明主意,及时行乐老臣心。便死难赏沟壑命,偷生真是半筲才。’皆确有所指。”(载《念堂诗话》卷二)。 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县知县,后兼理大宁县事,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归里,潜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诗话》四卷、《念堂诗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册)、《津门百咏》(即《津门竹枝词》)、《津门杂记》,选辑《沧州诗抄》、《庆云诗抄》,编纂《庆云县志》、《庆云崔氏族谱》等。尝同挚友梅成栋佐直隶大名知府陶梁(1772-1857)纂《国朝畿辅诗传》六十卷;陶梁后采崔旭、梅成栋二人诗合刊为《燕南二俊诗钞》二卷,并序云:“晓林之诗,淳古淡泊,味之弥永,譬之精金百炼,宝光内含;树君(梅成栋)诗雄古超迈,力绝恒溪,而真挚之性时流于楮墨之间,可谓燕南之二俊也。” 崔旭亦如其恩师船山一样,热心教育,晚年掌教于古棣书院分校,培养了不少人才。崔旭四子:长子光第,举人,官河南嘉县知县;仲子光典,举人,官河北故城县教谕;季子光簏,武举人,官陕西漳关厅巡检;四子光笏,进士,官江苏镇江知府、云南按察使。光典幼时,出口成句,船山见其诗,寄书奖之,呼为“小诗人”。其父崔旭勖之云;“莫负老船奖许意,封题呼尔小诗人!” 崔旭一生,对船山念念不忘。晚年在京师作有诗《过船山师故居》,云:“此是频游处,重经步为迟。过门非旧主,传世只遗诗。恍惚仙山约,悲凉国士知。孤寒犹故我,忍泪立多时。”(载《晚晴簃诗汇》卷114)。 道光二十七年(1847),崔旭卒于故里,享年81岁。其墓今存,位于河北盐山县庆云镇南郊1里处。当代《庆云旅游三字经》将崔旭事迹作为典范宣传,供县人学习,云:“清崔旭,人慧聪。教三子,举人中。”其生平事迹载入了《晚晴簃诗汇·诗话》、《大清畿辅书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近代卷)等文献。 清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一代诗宗张船山病逝于苏州山塘街寓所。崔旭作诗《闻船山夫子凶问》恸哭:“忽得江东信,流传倘未真。天如有此事,吾竟仰何人?诗酒难偿债,功名未了因。峨眉山上月,万古为传神。”“半世谁相赏?猖狂只自吟。时人多俗目,夫子是知音。乖隔五年别,悲凉千古心!成连终不至,恸哭欲烧琴。”师生深情,穿越生死,令人感动。 天津道光诗坛领袖梅成栋梅成栋(1776-1844),字树君,号吟斋,清代天津人。其父梅履端,号三渠钓叟、石拙老人,是天津名画家。船山曾题梅履端《友兰图》云:“奕世相传翰墨尊,南昌仙尉旧儿孙。画中逸品诗中伯,名士真难在一门。”(载梅成栋编选《津门诗抄》卷十九《船山师题先君子<友兰图>》)。 梅成栋亦工诗善画,嘉庆五年庚申(1800),梅成栋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与庆云人崔旭,同出张船山门下,遂使张船山有“一日得二诗人”之庆。从此,梅成栋与崔旭并称为“燕南二俊”。梅成栋博学多才,长于诗文,但仕途坎坷。嘉庆五年中举人后,竟四赴春闱不第,看到同窗个个仕途先后腾达,不禁心灰意冷,他问恩师船山云:“桃李门墙开遍了,东风何日到梅花?”显然,梅成栋想得到老师的鼓励,继续在科场中奋争。但是,船山深知弟子梅成栋的品性,迎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莫向东风羡桃李,梅花已作杏花看。”只要你坚守梅花的品行,谁敢将你作杏花看?只要你是真正的梅花,何愁东风姗姗来迟?这是规劝,也是警示。梅成栋听从了船山的劝告,茅塞顿开,从此放弃仕途,专攻诗书,终成“天津八大家”之一,并成为道光时期天津诗坛领袖,是船山成全了梅成栋。 后来,梅成栋曾满怀深情地回忆恩师对他的教诲。他寄诗于崔旭云:“同受船山夫子恩,座间曾叹两诗人。虚名竟折书生福,潦倒名场十六春。”(载《津门诗抄》卷二十四)。他在《张船山夫子诗集题词》中云:“夫子早列词垣,以诗名世,栋虽门下士,所知者不过散篇断句,得诸传闻。乙丑(1805)春,应礼闱试,谒夫子,求观全稿。夫子曰:‘全帙过繁,难于邮寄,不如陆续观之。’取此卷授予。盖止癸丑(1793)、甲寅(1794)、乙卯(1795)三年,计诗七百一十首而已。栋报罢携归,长夏课余,续而录之。及秋始竣,原稿缴还,且求续寄。时夫子以检讨改官御史,吏部事冗,未及检付,旋又出守莱州矣。故栋所存,惟此三册什,袭之藏如拱壁焉。噫,栋以庚申(1800)科受夫子知,得与贤书。时方青年,深蒙爱,许以远大期之。乃历辛酉(1801)、壬戌(1802)、乙丑(1805)、戊辰(1808)数科,同门中如龚季思、子皋、姚伯昂、查又山诸君子,皆后先腾达,致身通显。惟栋以不才黜落。尝有句寄夫子云:‘桃李门墙开遍了,春风何日到梅花?’夫子和云:‘莫向东风羡桃李,梅花已作杏花看。’一时都下传为韵句。今屈指又近十年矣。栋之潦倒者如故,而夫子亦宦途坎坷。甲戌(1814)岁解组南游,病没于虎丘。是夫子知人之明,重为栋之不才累,而栋之落拓者,终无以慰夫子爱许之心也。已萧然蓬荜中,惟抱一卷残诗,与其风雨馨咳,犹在目前,芳型懿德,竟不可迫,言念及此,每不知涕之何从也。按:夫子姓张,讳问陶,字仲冶,号船山,潼川府遂宁县人。乾隆戊申(1788)恩科登北榜,中庚戌(1790)三甲进士,授检讨。嘉庆庚申(1800)恩科及辛酉(1801)分校北闱,己巳(1809)分校会闱,得人最盛。由翰林改侍御,转吏部郎中,出守山东莱州府,着循声。有飞言公以诗酒自娱,弛于政考,天宪从为言。公伤孤立,勿谐于时,引病南游,卒于苏州虎丘之寓所。先生志在江南,竟没于江南。查公有圻与先生厚,遣人护柩,返葬遂宁,而梓先生诗。公卒年五十,无嗣。”(载《梅树君先先文集》)。 船山还时时指导梅成栋,教育梅成栋作诗要首重人品、要有奇气。梅成栋《六匹心声诗序》云:“昔先师遂宁张船山先生,与栋论诗曰:‘未观诗品,先观人品,未有人品不高而诗品可传者。’又云:‘人有奇气,方能言诗。夫所谓奇气者,非激烈昂藏、剑拔弩张之谓。性天之内,必有不容己,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至,而后流露于飞潜动植风云月露间,皆足以发其悱恻芬芳之旨,而达其温柔敦厚之思,三百之源流昭揭于此。’栋心识此,训以衡量古今人诗,往往不差毫厘。”(载《梅树君先生文集》)。 乾隆五十五年(1790)夏末,船山在《咏怀旧游·天津》诗中云:“记曾孤艇送残秋,潞水盈盈绕郭流。十里渔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衣冠谁醒繁华梦,江海遥通汗漫游。欲指三山挥手去,只愁风力引飞舟。”赞美天津市面繁华、水多桥密、笙歌弦舞、才俊会聚,堪与扬州媲美。尤其是“十里渔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一联,为千古名句。后来,“小扬州”成了天津的雅号。民国时著名小说家刘云若有本描写天津风土人情的小说《小扬州志》,书名即本此。 颜廷奎《东风今日到梅花》(载2005年4月2日《人民日报》)云:“我佩服张问陶,不仅因为他留下了这首歌咏津门的名篇,还因为他培养了诗人、诗选家梅成栋。”“梅成栋崇尚梅花,但他也有迷茫的时候。如果没有张问陶的及时点拨,他也许早就沦为仕途上的乞丐了,这不是危言耸听。” 梅成栋在张船山点拨、教育下,勤奋写诗,与诗为伴,几近痴狂。其诗继承了张船山之衣钵,清新自然,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其《登河楼》诗云:“远水兼天下,西风满画楼。桃花如一梦,红叶又三秋。”语言轻浅自然,酷似船山。其《号寒行》、《疫》、《冰行叹》、《雨谣》、《海河开》诸诗,抨击时弊。《号寒行》写天津知县以放寒衣为名而横征暴敛:“十三骸骨无人收,县官归署去饮酒!”笔无藏锋,很是难得,可以看出梅成栋这些诗受船山《宝鸡县题壁》、《拾杨稊》、《采桑曲》等诗影响很深。梅成栋著述丰富,作品有《欲起竹间楼存稿》十卷、《四书讲义》二卷、《管见篇》四卷、《吟斋笔存》四卷、《梅树君先生文集》三卷;与庆云崔旭合刻《燕南二俊诗钞》二卷。道光初年,梅成栋在天津水西庄创立“梅花诗社”,被推为盟主,在以后十余年中,诗社聚合骚人墨客,诗酒唱酬,入社诗人达40余人,成为天津早期的“诗歌沙龙”。梅成栋成为当时天津实至名归的诗坛领袖。 同时,梅成栋还大力弘扬天津地方文化,用二十多年时间收集乡邦文献,辑成《津门诗钞》三十卷,道光十二年(1831)刊行。内收元明清以来400多位诗人、近3000首诗篇,毓秀钟灵,洋洋大观,既是天津诗歌总汇,又是一部重要的地方历史文献,至今依然闪烁着珠玑亮色。1991年中国书店重新出版了《津门诗钞》,1993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又组织专家整理出版了《津门诗钞》。这是历史对梅成栋及其作品的认可。此时,他的“东风何日到梅花”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东风今日到梅花!” 梅成栋热心教育,曾任永平府训导。道光年间倡立辅仁学院,主讲10余年。其妻金沅,亦工诗,着有《问梅小草》;次子梅宝璐,号小树,工诗书,着有《闻妙香馆诗集》,风格近乃父。曾孙梅熹(1910-1983),系著名电影和话剧表演艺术家;曾孙梅阡(1916-2002),为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 船山成就了梅成栋,梅成栋亦继承了船山衣钵 ,将船山诗风传播至津门诗坛。正如清代天津诗人徐大镛(民国总统徐世昌叔曾祖)在《挽张船山太守》诗中云:“未遂担簦谒大贤,予生也晚恨无缘。廿年每苦思张绪,三绝真堪继郑虔。姜被自多春草得,和衣又许老梅传(沽上梅树君先生,出公门下)。不须伯道悲身后,身已千秋泽岂堙?”(载《晚晴簃诗汇》卷131)。和衣,即和凝衣钵,《闻见录》云:“五代时范质举进士,主司和凝爱其文,之曰:‘君文宜冠多士,屈居第十三名者,欲君传老夫衣钵。”盖和凝应举时,考中名次是第十三名。徐大镛在诗中注明天津诗人梅成栋(字树君),传承了船山诗之衣钵,并对船山推崇备至。 著名书画家姚元之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号荐青,又号竹叶亭生,安徽桐城人。其祖父姚文燮,系清代画家;父姚原绶,任六安州学政,也是饱学之士;族祖姚鼐,桐城派三祖之一(另两祖为方苞、刘大櫆)。元之受家学影响,少负才学。嘉庆五年庚申(1800)中顺天乡试举人,出张船山门下。嘉庆十年(1805)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七年(1812),大考一等,升侍讲。道光十二年(1832),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三年(1833),升工部右侍郎。不久,调户部侍郎,顺天、江西乡试主考,督学浙江。十八年(1838)升左都御史。二十三年(1843),以年衰离开官场。 姚元之有文名,兼工书画。姚莹称其诗:“古近诸作雅托唐音,绵邈其思,俊逸其气,清辞丽句不绝于篇,虽不同晋楚称雄,亦屹然周宋王者之遗矣。”姚元之是清代十六画人之一,尤善隶书及白描人物,行草亦很精妙。所绘花卉、蔬果,亦超逸出尘,气韵可与恽南田、华新罗争胜。四川宋瓷博物馆尚珍藏一副姚元之赠张寿门(名问莱,张船山之弟)隶书对联,笔力雄劲,堪称佳构。 船山与姚元之交往甚密,唱和频仍。嘉庆六年(1801)冬,船山作有《题姚伯昂诗》(载《船山诗草》卷十六),题注:“元之,庚申所取士。”诗云:“一月不相见,新诗陡胜人。奇篇能磊落,淡语见丰神。志定原生慧,才高恐更贫。聪明君自足,珍重葆天真。”姚元之继承了恩师张船山以清丽之笔作淡语,略形貌而取神骨。船山赞许元之诗:“淡语亦丰神”,惟其精神内敛,全以淡语出之,亦具丰神远韵,评论十分精当,可见船山对其弟子十分了解。最后,船山寄语才气过人的门生姚元之一定要“珍重葆天真。”船山认为“天真淡处能通慧”,即冰心不染尘,淡泊葆天真。同时,船山还专门对姚元之诗稿进行过题跋,分析其得失,使姚元之受益匪浅。船山题跋过的《姚元之诗稿》今尚存,是他们师生友谊的见证。姚元之说:“师爱余独甚。”信然。 嘉庆十五年(1810),船山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姚元之有诗《寄蓬莱太守张船山夫子》(载《晚清簃诗汇》卷117),诗曰:“蓬莱仙吏出尘姿,管领神山鬓未丝。堂上琴悬无长物,郡中乌集已多时。仙人楼阁春长住,水国烟波秋到迟。出海云霞天五色,不知何似使君诗?”称颂恩师船山躬身为民、为政简易、以德服人的政绩和多彩多姿的诗作。 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船山病逝于苏州山塘寓所。姚元之从京师寄信至蜀中,将船山逝世之噩耗告诉船山之兄张问安。问安接信后,作有《哭船山仲弟》诗(载《亥白诗草》卷八),题注:“姚荐青编修以书来,南中消息未至。”可见,若没有姚元之的信,亥白还一时不会知道船山去世的消息。 道光五年(1825),姚元之在京师琉璃厂书肆得到船山《己庚杂记》二卷(又名《张船山日记》)。道光十四年(1834)姚元之追记云:“道光乙酉十一月六日,出吊于沙土园。归途小憩琉璃厂孔氏云林阁。主人方购得乱书半屋,率其徒理之。余略一检视,得吾师船山先生《己庚杂记》一册,向主人索之,慨然持赠。师之为此记也,小序引坡公诗云:‘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记东西。余亦恐岁月易迁,浮踪难定,聊藉此以留之而已。’师没二十年矣,手迹零落,无复存者,所谓聊藉此以留者,亦杂销于故纸堆中。使余今日不过孔氏,或付惜字纸者一燔,或流落于不甚爱惜之手拆以裹物,甚或作为还魂之纸,俱未可知。后之好事者往往求其人片纸只字,绝不可得。孰知当日飘零狼籍,一至如斯!古今来文人学士湮没不彰,不知凡几,盖亦大抵如是矣。师爱余独甚,此本今乃为余得之,岂其中有神灵护持之耶?感而益喜,因记之,姚元之。”此书今存南京图书馆。 姚元之曾在其《竹叶亭杂记》中怀念恩师船山云:“庆云崔孝廉,字晓林,号念堂,嘉庆庚申科与余同为张船山先生门下士,善诗,困于礼闱已二十年矣。己卯春,榜后不归,教读都中,以待庚辰之试也。复下第,八月将归。其先德事母孝,冬夜自起煮豆粥进母,念堂为作《寒宵煮豆图》,求文士题咏,因亦属余。余题云:‘花落棠梨春树枝,百年鱼菽不堪思。与君共有《南陔》泪,未忍题君煮豆诗。’念堂刻诗集二册,又为题词。余赋七言断句二篇:‘潦倒西风落木多,一杯相属且高歌。清词合供香山老,双屐龙门载酒过。’‘吾师一去吴江冷,零落遗编付剡藤。传得佛驮铁如意,人人争识雁门僧。’船山夫子守莱州,乞养归蜀,过吴门因暂留。岁甲戌春,遂卒于吴门。夫人以丧归,零丁飘泊,惟三女依母存焉。石琢堂廉访蕴玉为同年生,为刻其遗稿二十卷。念堂为诗深得师传,故次篇云然。题毕不禁南丰之感。其少君又刻《补遗》六卷。”(载《竹叶亭杂记》卷五)。 姚元之着有《使沈草》三卷、《竹叶亭诗稿》、《荐青集》、《竹叶亭杂记》八卷、《小红鹅馆集》等。其故居今存,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北街小学内,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姚元之生事载于《清史稿》卷375、《清史列传》卷42、《大臣传续编》七、《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等书籍。 船山衡文,得人颇甚,门生众多,尤以崔旭、梅成栋、姚元之为一时之杰,世称“张门三才子”,堪与“苏门四学士”后先辉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