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则海族 |
释义 | 巴宰族(Pazeh;巴则海族;拍宰海族),为台湾原住民,分布于台中丰原附近较靠内陆的区域。巴则海族(巴宰族)的分布原以今天丰原、神冈后里附近较靠内陆的区域,北起大甲溪岸,南迄今日潭子乡,东达今日东势一带,西至大度山。在划分下,巴宰族亦属平埔族群其中一族,最大特征是成人身高比一般南岛系原住民高,约在170cm以上。 简介原居住在大安溪至台中盆地北部丰原一带,分为岸里、朴仔离、阿里史、乌牛栏四大社群。其中岸里社因康熙38年(1699年)协助清廷平定吞霄社反乱,获得官府的重用;巴则海社群在岸里社的领导之下,逐步扩张,在台湾中部建立一个平埔族少有的势力范围。不过,随著汉人的侵垦,他们的生活领域一再受限,道光年间,族人开始成群离开故土,辗转迁徙。各社後来一部分迁移至苗栗鲤鱼潭、卓兰方面,另一部分迁移至埔里牛眠山附近。今只有少数老人懂得母语。 巴宰族原本分布于台中丰原、神冈、后里附近较靠内陆的区域,约略位置是以丰原为中心,北至大甲溪河岸,东到东势角(今东势),南至潭仔墘(今潭子),西则到达大肚山山麓的横冈一带。16世纪中,主要部落有岸里社、乌牛栏社、朴仔篱社及阿里史社等四至五个社。1699年,岸里社还曾协助清朝“平定”吞霄社叛乱(吞霄社事件)。19世纪,因郭百年事件迁入南投埔里。 族群正名运动巴宰族人在近年也发起正名运动,希望获得官方承认。个别族群身份的认定,基本上可以直接去户籍所在地的户政事务所调阅日治时期所遗交下来的户籍资料,在日治时期户籍誊本上“种族”一栏有登录种族别。“种族”一栏种族别依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闽南人与客家人分别注记为:山地原住民注记为“生”(生蕃)、平地原住民注记为“熟”(为“熟蕃”指平埔族)、闽南人注记为“福”(福佬人)、客家人注记为“粤”或“广”(粤(广东)来的客家人)。 族系分支巴宰族亦属平埔族群其中一族,最大特征是成人身高比一般南岛系原住民高,约在170cm以上。巴宰族又可分为巴宰本族(Pazih)以及噶哈巫族(Kaxabu)(朴仔篱社则属噶哈巫族)。以地区分类而言,丰原以西为巴宰本族,以东五社为噶哈巫族。巴宰族人迁入埔里后,住在乌牛栏台地(爱兰台地)多为巴宰族;居住于眉溪流域旁之眉溪四庄(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仑)则为噶哈巫族。 两族因为族语及文化相近,故依据伊能嘉矩之分类仍把它归为同一族。至今会讲巴宰语的则为爱兰地区的潘金玉女士;眉溪四庄则为已故之潘郡乃先生之后裔潘永历先生仍会使用噶哈巫语,甚至仍会唱噶哈巫古调“忆祖之歌”。 风潮唱片所出的巴宰族音乐〈巴宰族(噶哈巫族)Ayan之歌〉,即是音乐学者吴荣顺从四庄采集得到。噶哈巫族在埔里俗称“眉溪四庄番”,正因为当地人承袭祖先骁勇善战的精神。日治时期多为义勇军,能与邻近的泰雅族抗衡。故也在埔里流传一句话“四庄正是番”。该族的过年称为“番仔过年”或“姓潘的人过年”为农历十一月十五左右举行。并制作传统食物“阿拉粿”,及举办“牵田”(mahalit)、“抓大鱼”、“走标”(maazazuah)等族群传统活动。 早期巴则海族早期的巴则海族可以说是中部最活跃的一族,而其中又以岸里社为主,因为屡建军功,清政府不断赏赐,故岸里社几乎成为巴宰族的代名词,而协助清政府平“吞霄之乱”的就是以“阿莫”为土目的岸里社。 因为平乱有功之下,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获准开垦巴布萨之野,此地几乎囊括大甲溪南侧大平原。至此之后,凡有叛乱,岸里涉族人皆会挺身而出,为清政府效力。因而在康熙六十年,敉平朱一贵之乱后。清政府即赐阿莫六品顶戴在案。之后更是受到清政府的宠幸,乾隆二十三年,岸里社首度赐姓「潘」。乾隆三十五年更由皇帝亲自召见潘敦(阿莫之孙),受「大由仁」名。从此「大社」一词不胫而走,而岸里社也达到甚至是汉人都望尘莫及的殊荣。 迁移与衰退中部地区的平埔族大都分布在平原,自明郑之后大批汉人入台,平埔族相继与汉人接触,但汉人拥有其较高的文化,因此在互相竞争中,始终占有优势,所以再与汉人接触之下,平埔族人或是被同化或是迁而避之。 巴则海族至嘉庆之后,共有两次大规模的迁移,第一次是发生在嘉庆九年,向北移入宜兰平原,第二次则是在道光三年移往埔里。第一次的迁移是在嘉庆九年由道卡斯族的吞霄社所发起,而巴则海族、巴布拉族和洪雅族纷纷跟进前往宜兰平原,虽然此时巴布萨族没有参加但是到了嘉庆十五年巴布萨族的牛骂头社也加入了此次的迁移。而就在他们纷纷迁回故里的时候,埔里盆地适逢发生郭百年事件,促成中部平埔族的第二次迁移。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